《醫心方》~ 卷第三十 (5)
卷第三十 (5)
1. 五果部第二
橘《本草》云:味辛,溫,無毒,主胸中癡嘓瘕、熱逆氣,利水穀,下氣,止嘔咳,除膀胱留熱、停水,五淋,利小便。脾不能消,穀氣充胸中,吐逆霍亂。止泄,去寸白,久服去臭,下氣,通神,輕身,長年。《陶景注》云:此是說其皮功耳。其肉,味甘酸,食之令多痰,恐非益人也。
崔禹云:食之利水穀下氣。皮味辛苦,蒸可啖之。孟詵云:皮主胸中瘕氣熱逆。又云:下氣不如皮也,性雖溫,甚能止渴。《吳錄地誌》曰:建安郡有橘。冬月樹覆之,至明年春夏,色變為青黑,味尤絕美。《上林賦》曰:廬橘夏熟者,色黑。朱思簡曰:橘皮食殺蟲魚毒,啖膾必須橘皮為齏用。
(和名多知波奈。)
柑子,《七卷食經》云:味甘酸,其皮小冷,治氣勝於橘皮,去積痰。崔禹云:食之下氣,味甘酸,小冷,無毒,主胸熱煩滿,皮主上氣煩滿。孟詵云:性寒堪食之。皮不任藥用。初未霜時亦酸,及得霜後方即甜美,故名之曰甘。和腸胃熱毒,下丹石渴。食多令人肺燥冷,中發流癖病也。
馬琬曰:食之,勝橘,去積痰,兼即李衡木奴也,兼名菀云,一名金實。(和名加牟之。)
柚《本草》云:味辛,溫,無毒,主胸中嘓瘕熱逆氣,利水穀下氣,止嘔咳,除膀胱留熱、停水、五淋、霍亂,止瀉,去寸白,去臭,通神,長年。《蘇敬注》云:柚皮味甘,今俗人謂橙為柚,非《呂氏春秋》曰果之美者,有云夢之柚。崔禹云:多食之,令人有痰。孟詵云:味酸,不能食,可以起盤。
按《七卷經》云:味酢,皮乃可食,不入藥用。(今按:損害物。和名由。)
干棗,《本草》云:味甘平無毒,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脈,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調中益氣強力,除煩,心下懸,腸澼。久服輕身長年,神仙。又,三載陳核中人,腹痛惡氣猝痙,又療耳聾鼻塞。《七卷經》云:食之輕身和百藥。
孟詵云:養脾氣,強志。崔禹云:食之益氣力,去煩。又有猗棗,甚甘美,大如雞子,能益人面色,出猗氏縣,故以名。朱思簡曰:味甘令熱虛冷,人食之補益。〔和名深(保)世留奈都女。〕
生棗,《本草》云:味辛,令人熱,寒熱羸瘦者不可食。《陶景注》云:大棗殺烏頭毒。崔禹云:食生大棗者,令發人胃中熱渴,蒸煮乾食之益人。《膳夫經》云:不可多食。《七卷經》云:常服棗核中人,百邪不幹也。孟詵云:生棗食之過多,令人腹脹,蒸煮食之,補腸胃肌中,益氣。(和名奈未之支奈都女。)
李,《本草》云:味苦平,無毒,主除固熱,調中。陶景注云:言京口有麥李,麥秀時熟,小而甜。崔禹云:小冷,又臨水上,食之,為蛟龍被吞之。孟詵云:李,平,主猝下赤,生李亦去關節間勞熱,不可多食之。《七卷經》云:味酸,熟實可食之。《神農經》云:微溫,無毒,不可多食,令人虛。《要錄》云:李實,臨水不可食,殺人。(和名鬚毛毛。)
白話文:
五果部第二
橘子:《本草綱目》記載:橘子味辛、性溫,無毒。能治療胸部脹滿、積聚、熱逆上衝等症狀,促進消化吸收,降氣,止嘔止咳,消除膀胱濕熱、水腫、各種尿路感染,利尿。適用於脾胃消化不良、穀氣充塞胸中、嘔吐腹瀉等症狀。還能止瀉,去除體內寒邪,長期服用可去除體臭,降氣,提升精神,輕身延年。陶弘景註解說:這指的是橘皮的功效。橘肉味甘酸,食用容易生痰,恐怕對人體沒有益處。
崔禹錫說:食用橘子能促進消化吸收,降氣。橘皮味辛苦,蒸熟後可以食用。孟詵說:橘皮主治胸部積聚、氣逆上衝。又說:降氣的功效不如橘皮,雖然性溫,卻很能止渴。《吳錄地誌》記載:建安郡盛產橘子。冬天樹上掛滿橘子,直到來年春夏,顏色才會變成青黑色,味道格外鮮美。《上林賦》記載:廬山橘子夏季成熟時,顏色是黑色的。朱思簡說:橘皮能解蟲魚毒,吃生魚片時,必須用橘皮作佐料。
柑子:《七卷食經》記載:柑子味甘酸,其皮性微寒,理氣的功效勝過橘皮,能去除積痰。崔禹錫說:食用柑子能降氣,味甘酸,性微寒,無毒,主治胸部發熱煩悶,柑皮主治上逆、煩悶。孟詵說:柑子性寒,可以食用。柑皮不宜入藥。霜降前柑子是酸的,霜降後才變甜美,所以稱為「甘」。能治療腸胃濕熱,治療丹毒和口渴。食用過多會導致肺燥咳嗽,甚至引起腹瀉。
馬琬說:食用柑子,功效勝過橘子,能去除積痰,也叫李衡木奴,又名菀,也叫金實。
柚子:《本草綱目》記載:柚子味辛、性溫,無毒。主治胸部脹滿、積聚、熱逆上衝等症狀,促進消化吸收,降氣,止嘔止咳,消除膀胱濕熱、水腫、各種尿路感染、霍亂,止瀉,去除體內寒邪,去除體臭,提升精神,輕身延年。蘇敬註解說:柚子皮味甘,現在民間常把橙子叫做柚子,這是不對的。《呂氏春秋》記載:最好的水果,有雲夢的柚子。崔禹錫說:食用柚子過多,會生痰。孟詵說:柚子味酸,不宜食用,可以做擺設。
《七卷經》記載:柚子味酸,柚子皮可以食用,但不入藥。
棗子(乾棗):《本草綱目》記載:乾棗味甘,性平,無毒。主治心腹邪氣,和胃養脾,補益十二經脈,調和脾胃之氣,疏通九竅,補益氣血津液,治療身體虛弱、驚恐、四肢沉重等症狀,能調和各種藥物,調和脾胃,增強體力,消除煩躁,治療心下痞滿、腸鳴瀉洩等症狀。長期服用能輕身延年,成仙。還能治療存放三年以上的棗核進入體內導致的腹痛、惡氣、痙攣,以及治療耳聾、鼻塞等症狀。《七卷經》記載:食用乾棗能輕身,調和各種藥物。
孟詵說:乾棗能養脾氣,增強意志。崔禹錫說:食用乾棗能增強體力,消除煩躁。還有一種猗棗,非常甘美,像雞蛋一樣大,能使人面色紅潤,產於猗氏縣,因此以此命名。朱思簡說:棗子味甘,能治療熱虛寒症,食用能補益身體。
棗子(鮮棗):《本草綱目》記載:鮮棗味辛,令人發熱,體虛畏寒的人不宜食用。《陶景注》記載:大棗能解烏頭毒。崔禹錫說:食用鮮棗會導致胃中發熱口渴,蒸煮或曬乾後食用對人體有益。《膳夫經》記載:鮮棗不可多吃。《七卷經》記載:經常服用棗核能治病,百邪不侵。孟詵說:生棗食用過多會導致腹脹,蒸煮後食用能補益腸胃,益氣。
李子:《本草綱目》記載:李子味苦,性平,無毒,主治消除內熱,調和脾胃。陶弘景註解說:京口有一種麥李,麥子成熟時也成熟,果實小而甜。崔禹錫說:李子性微寒,又說:在水邊食用李子,會被蛟龍吞食。孟詵說:李子性平,主治突然下痢出血,生李子還能治療關節疼痛和發熱,但不可多吃。《七卷經》記載:李子味酸,成熟後可以食用。《神農本草經》記載:李子性微溫,無毒,不可多吃,會導致身體虛弱。《要錄》記載:在水邊食用李子會中毒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