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康賴

《醫心方》~ 卷第二 (1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12)

1. 孔穴主治法第一

白環輸二穴:(在第二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伏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同上。主:腰脊痛不得俯仰,小便赤黃,尻重不能舉也。)

上髎二穴:(在第一空腰腂下一寸,俠脊陷者中,謂腰髖骨而旁高處也。寬骨上有八穴,此穴有上,故云:腂,髖骨也。灸三壯。主:腰痛而清,苦傴,陰睪跳蹇,女子絕孕,陰挺出不禁。同上,又足少陽膽。)

次髎二穴:(在第二空俠脊陷者中,刺入三寸,灸三壯。同上。主:腰痛怏怏不可俯仰,腰以下至足不仁,心下積脹,白麻。)

中髎二穴:(在第三空俠脊陷者中刺入二寸,灸三壯。同上。主:腰痛,大便難,飧泄,少腹脹,女子赤淫,氣癃,月事逋少,男子癃。)

下髎二穴:(在第四空俠脊陷者中,刺入二寸,灸三壯。主:腰痛不可反側,尻䐈中痛,女子陰中癢痛,腸鳴泄注。同上。)

三行左右二十六穴:

附分二穴:(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各三寸。刺入八分,灸三壯。手太陽小腸,又足太陽膀胱。主:背痛引頭也。)

魄戶二穴:(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三寸,正坐取之。刺入五分,灸五壯。足太陽膀胱。主:肩髆間急,淒厥惡寒,咳逆上氣,嘔吐,煩滿,項背痛引頸。)

神堂二穴:(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刺入三分,灸五壯。同前膀胱。主:肩痛,胸腹滿,灑淅,脊背強急也。)

噫嘻二穴:(在肩髆內廉,俠第六椎下,兩旁各三寸。刺入六分,灸五壯。同前膀胱。主:腋拘攣暴脈急,引脅而痛,內引心肺,咳喘息,鼽衄,肩痛。)

膈關二穴:(在第七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闊肩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同前膀胱。主:背痛惡寒,脊強俯仰難,食不下,嘔呃,多涎。注云:呃,逆氣也。)

魂門二穴:(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灸三壯。同前膀胱。主:胸脅滿,背痛惡風寒,食飲不下,嘔吐不留注。)

陽綱二穴:(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同前膀胱。主:食飲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節,小便赤黃。)

意舍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主:腹中滿,臚脹,大便泄,消渴,身熱,面目黃。)

胃倉二穴:(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三寸。刺入五分,灸三壯。同前膀胱。主:臚脹水腫,食飲不下,惡寒,不能俯仰也。)

肓門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旁各三寸叉肋間。刺入五分,灸三十壯。同前膀胱。主:心下大堅,婦人乳余疾。)

志室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同前膀胱。主:腰痛,脊急,脅下滿,少腹中堅也。)

胞肓二穴:(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伏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同前膀胱。主:腰脊痛惡寒,少腹滿堅,癃閒,下重不得小便。)

白話文:

孔穴主治法第一

白環輸穴:位於第十一胸椎(第二十一椎,古籍椎骨數法與今不同)下方兩側,各約1.5寸處,俯臥取穴。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壯。主治:腰脊疼痛,無法彎腰挺背,小便顏色深黃,臀部沉重抬不起。

上髎穴:位於第一腰椎棘突下方一寸,靠近脊柱凹陷處,即腰骨旁較高處。腰椎棘突旁有八個穴位,此穴位居其上,故名。灸三壯。主治:腰痛且伴有冷感,身體彎曲疼痛,陰囊或陰莖疼痛跳動,女子不孕,陰道脫垂。

次髎穴:位於第二腰椎棘突旁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寸,灸三壯。主治:腰痛劇烈,無法彎腰挺背,腰部以下至腳部麻木無知覺,心窩處脹滿,患有白癜風。

中髎穴:位於第三腰椎棘突旁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二寸,灸三壯。主治:腰痛,排便困難,腸胃功能紊亂(時瀉時秘),小腹部脹滿,女子月經異常(赤白帶下),氣滯,月經量少,男子排尿困難。

下髎穴:位於第四腰椎棘突旁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二寸,灸三壯。主治:腰痛無法翻身,臀部與肛門之間疼痛,女子陰部瘙癢疼痛,腸鳴腹瀉。

附分穴:位於第二胸椎棘突下方,靠近項部內側緣,兩側各約三寸處。針刺深度八分,灸三壯。主治:背痛牽涉到頭部。

魄戶穴:位於第三胸椎棘突下方兩側各約三寸處,正坐取穴。針刺深度五分,灸五壯。主治:肩胛骨之間疼痛,畏寒發冷,咳嗽氣逆,嘔吐,胸腹脹滿,項部及背部疼痛牽涉到頸部。

神堂穴:位於第五胸椎棘突下方兩側各約三寸的凹陷處,正坐取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五壯。主治:肩部疼痛,胸腹脹滿,發熱惡寒,脊背僵硬疼痛。

噫嘻穴:位於肩胛骨內側緣,靠近第六胸椎棘突下方,兩側各約三寸處。針刺深度六分,灸五壯。主治:腋下肌肉攣縮,脈搏跳動迅速,疼痛牽涉到脅肋及心肺,咳嗽氣喘,鼻出血,肩部疼痛。

膈關穴:位於第七胸椎棘突下方兩側各約三寸的凹陷處,肩部寬闊處取穴。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壯。主治:背痛畏寒,脊背僵硬難以彎腰挺背,食慾不振,呃逆,唾液增多。(注:呃逆指胃氣上逆。)

魂門穴:位於第九胸椎棘突下方兩側各約三寸的凹陷處,正坐取穴。灸三壯。主治:胸脅脹滿,背痛畏寒,飲食不進,嘔吐且無法保留食物。

陽綱穴:位於第十胸椎棘突下方兩側各約三寸的凹陷處,正坐取穴。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壯。主治:飲食不進,腹部腸鳴,大便失調,小便顏色深黃。

意舍穴:位於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方兩側各約三寸的凹陷處,正坐取穴。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壯。主治:腹部脹滿,胃脘脹滿,大便稀溏,口渴多飲,身體發熱,面容憔悴發黃。

胃倉穴:位於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方兩側各約三寸處。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壯。主治:胃脘脹滿水腫,飲食不進,畏寒,無法彎腰挺背。

肓門穴:位於第十三胸椎棘突下方兩側各約三寸,靠近肋骨間隙處。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十壯。主治:心窩部堅硬腫塊,婦女乳房疾病。

志室穴:位於第十四胸椎棘突下方兩側各約三寸的凹陷處,正坐取穴。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壯。主治:腰痛,脊背僵硬,脅肋下脹滿,小腹部堅硬。

胞肓穴:位於第十九胸椎(古籍椎骨數法與今不同)下方兩側各約三寸的凹陷處,俯臥取穴。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壯。主治:腰脊疼痛畏寒,小腹部脹滿堅硬,排尿困難,小便排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