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康賴

《醫心方》~ 卷第二十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七 (2)

1. 大體第一

又云:仲長統曰:北方寒,而其人壽;南方暑,而其人夭。此寒暑之方驗於人也。均之蠶也,寒而飢之,則引日多;溫而飽之,則用日少。此寒暑飢飽為修短驗乎物者也。嬰兒之生,衣之新纊則骨蒸焉,食之魚肉則蟲生焉,串之逸樂則易傷焉。此寒苦動移之使乎性也。

又云:道機曰:人生而命有長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將身不慎,飲食過差,淫泆無度,忤逆陰陽,魂魄神散,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終其壽也。

《稽康養生論》云: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一難也;喜怒不除,二難也;聲色不去,三難也;滋味不絕,四難也;神慮精散,五難也。五者必存,雖心希難老,口誦至言,咀嚼英華,呼吸大陽,不能不曲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無於胸中,則信順日濟,玄德日全,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

此亦養生之大經也。然或有服膺仁義,無甚泰之累者,抑亦其亞也。

又云:夫神仙雖不目見,然記籍所載。前史所所傳,較而論其有必矣。似特受異氣,稟之自然,非積學所能致也。至於道養得理,以儘性命,上獲千餘歲,下可數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藥求汗,或有不得而愧,情一集則渙然流離,終朝不食,囂然思食,而曾子銜裊,七日不飢。夜分而坐,則低迷思寢。

內懷殿憂,則達旦不瞑,則勁刷理鬢,醇醪發顏,僅乃得之。壯士之怒,赫然殊觀,植髮衝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而國亂於下也。夫為稼於湯世,偏有一溉之功者,雖終歸焦爛,必有一溉者後枯。然則一溉之益,固不可誣矣。

而世常謂一怒不足以侵性,一裊不足以傷身,輕而肆之,是猶不識一溉之益而望嘉禾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性)。生理之易失,知一過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淒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戚)而體氣和平。

又云:嗜欲雖出於人情,而非道德之正。猶木之有蠍,雖木所生而非木所宜,故蠍盛則木杇,欲勝則身枯,然則欲與生,不並立;名與身,不俱存,略可知矣。

又云:養性有五難,名利不滅,此一難也;喜怒不除,此二難也;聲色不去,此三難也;滋味不絕,此四難也;神慮精散,此五難也。五者必存,雖心希難老者,口誦至言,咀嚼英華,呼吸大陽,不能不曲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無於胸中,則信順日濟,玄德日全,不祈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大理之所都也。

《抱朴子》云:諸求長生者,必欲積善立功,慈心於物,怒己及人,仁逮昆蟲,樂人之吉,愍人之凶,賙人之急,救人之窮。手不傷殺,口不勸福,見人有得,如己之得。見人有失,如己有失。不自貴,不自譽,不嫉妒勝己,不佞諂陰賊,如此乃為有德。受福於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

白話文:

大體第一

有人說:仲長統說:北方寒冷,那裡的人長壽;南方炎熱,那裡的人短命。這是寒暑對人壽命的驗證。同樣的,蠶也是如此,寒冷飢餓時,它吐絲的時間就長;溫暖飽食時,它吐絲的時間就短。這是寒暑飢飽對蠶壽命的驗證。嬰兒出生後,穿著新的棉絮就會骨蒸,吃魚肉就會生蟲,過著安逸享樂的生活就容易生病。這是寒暑和勞逸對人體的影響。

又有人說:道機說:人生下來命運長短不一,並不是自然決定的。都是因為自己不愛惜身體,飲食過度,放縱情慾,違背陰陽之理,魂魄神散,精氣耗竭,百病叢生,所以不能善終。

《稽康養生論》說:養生有五大難題:名利放不下,其一;喜怒不能控制,其二;聲色不能戒絕,其三;美味佳餚不斷,其四;精神渙散,其五。這五點如果都存在,即使心中渴望長壽,即使口誦養生之道,即使吸收精華,即使呼吸吐納,也不能避免操勞過度,不能避免早逝。如果這五點都不存在於心中,那麼身心就會日益康健,德行就會日益完善,不祈求幸福卻能獲得幸福,不追求長壽卻能延年益壽。

這也是養生的大道理。然而,有些人修養仁義,沒有很大的煩惱,也可以算是養生的次要方法。

又有人說:神仙雖然沒有親眼見過,但是記載在典籍裡,前代史書也都有記載,綜合起來判斷,神仙的存在是必然的。他們似乎是受到特殊的氣息感召,稟受於自然,不是靠學習所能達到的。至於修道養生,順應自然之道,盡其天命,壽命最長可達一千多歲,最短也可達數百年,這是可能的。但是世人都不精進努力,所以不能做到,怎麼能說不存在呢?服用藥物求汗,有些人卻得不到而灰心,心情一旦低落,就會精神渙散,一整天不吃東西,卻又極度想吃;曾子卻能幾天不食,夜裡坐著也會昏昏欲睡,心中憂慮,就會整夜睡不著,精心梳理頭髮,喝美酒使臉色紅潤,僅僅如此而已。壯士發怒,氣勢威嚴,頭髮都豎起來了。由此可見,精神對於形體,就像國家要有君主一樣。精神內在躁動,形體外在就會衰敗,就像君主昏庸,國家就會混亂一樣。在乾旱的年代耕種,偶爾澆一次水,雖然最終還是會枯萎,但澆水後總比不澆水要好。那麼,澆水一次的好處,是不可否認的。

而世人常常認為一次生氣不足以損傷身體,一次懶惰不足以傷身,輕易放縱自己,這就像不懂澆水一次的好處,卻希望在乾旱的苗田裡收穫好糧食一樣。所以君子知道形體依靠精神而存在,精神依靠形體而存在,悟性依靠形體而存在。身體很容易受到損傷,知道一點點的過失都會傷身,所以修養身心來保全精神,安心來保全身體,喜怒哀樂不要太過於強烈,憂愁歡喜不要停留在心中,心平氣和,才能保持身體健康。

又有人說:嗜欲雖然來自人情,但不是道德的正道。就像樹木上有蠍子,雖然是樹木生出來的,但卻不是樹木所需要的,所以蠍子多了,樹木就會枯萎;慾望過盛,身體就會衰竭。那麼慾望和生命,不能同時存在;名利和生命,不能同時長久,這個道理大概可以明白了。

又有人說:養生有五大難題:名利放不下,其一;喜怒不能控制,其二;聲色不能戒絕,其三;美味佳餚不斷,其四;精神渙散,其五。這五點如果都存在,即使心中渴望長壽,即使口誦養生之道,即使吸收精華,即使呼吸吐納,也不能避免操勞過度,不能避免早逝。如果這五點都不存在於心中,那麼身心就會日益康健,德行就會日益完善,不祈求幸福卻能獲得幸福,不追求長壽卻能延年益壽,這就是養生的大道理。

《抱朴子》說:所有追求長生的人,都必須積累善行,建立功勳,對萬物慈悲為懷,不發怒,仁愛之心遍及昆蟲,為他人的喜事高興,為他人的不幸悲傷,幫助別人脫離困境,救助別人於水火之中。手不殺生,口不說壞話,見到別人得到好處,如同自己得到一樣;見到別人遭受損失,如同自己遭受損失一樣;不自傲,不自誇,不嫉妒比自己強的人,不阿諛奉承陰險狡詐的人,這樣才算是有德行。這樣就能得到上天的福佑,所做的事情都能成功,求仙得道就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