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康賴

《醫心方》~ 卷第二十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七 (1)

1. 卷第二十七

養生

白話文:

養生

2. 大體第一

《千金方》云:夫養生也者,欲使習以性成,成自為善,不習無利也。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其養生之大經也。蓋養性者,時則治未病之病,其義也。故養性者不但餌藥餐霞,其在兼於百行。百行周備,雖絕藥餌,足以遐年;德行不充,縱玉酒金丹,未能延壽。

故老子曰:善攝生者,陸行不畏虎光,此則道德之祐也。豈假服餌而祈遐年哉。

《文子》云:太上養神,其次養形,神清意平,百節皆寧,養生之本也。肥肌膚,充腹腸,開嗜欲,養生之末也。

《養生要集》云:《神仙圖》云:夫為長生之術,常當存之行止坐起,飲食臥息,諸便皆思,晝夜不忘。保全精、氣、神,不離身則長生。

又云:《中經》云:夫稟五常之氣,有靜躁剛柔之性,不可易也。靜者可令躁,躁者不可令靜,靜躁各有其性,違之則失其分,恣之則害其生。故靜之弊,在不開通;躁之弊,在不精密。治生之道,順其性,因其分,使拆引隨宜,損益以漸,則各得其適矣。靜者壽,躁者夭。

靜而不能養,減壽;躁而能養,延年。然靜易御,躁難將,順養之宜者,靜亦可養,躁亦可養也。

又云:大計奢嫩者壽,慳勤者夭,放散劬(擁俱反)䖤(良刃反)之異也。佃夫壽,膏粱夭,嗜欲少多之驗也。處士少疾,遊子多患,事務煩簡之殊也。故俗人覓利,道人罕營。

又云:《少有經》云: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十二少,養生之都契也。多思即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疲,多語則氣爭,多笑則傷臟。多愁則心攝,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治,多惡則焦煎無歡。此十二多不除,喪生之本,無少無多者,幾於真人也。

又云:彭祖曰:養壽之法,但莫傷之而已。夫冬溫夏涼,不失四時之和,所以適身也。美色𪻳姿,幽閒娛樂,不致思欲之感,所以通神也。車馬威儀,知足無求,所以一志也。八音五色,以玩視聽之歡,所以導心也。凡此皆所以養壽而不能酙酌之者,反以迷患。故至人恐流遁不反,乃絕其源。

故言:上士別床,中士別被,服藥百果,不如獨臥。色使目盲,聲使耳聾,味令口爽之。苟能節宣其適,拆揚其通塞者,不以滅耳,而得其益。

又云:彭祖曰:重衣厚褥,體不堪苦,以致風寒之疾。厚味脯臘,醉飽厭飯,以致疝結之病。美色妖麗,媚妾盈房,以致虛損之禍。淫聲裊音,移心悅耳,以致荒恥之惑。馳騁遊觀,弋獵原野,以致發狂之失。謀得戰勝,乘弱取亂,以致驕逸之敗。蓋賢聖戒失其理者也,然此養生之具,譬猶水火,不可失適,反為害耳。

白話文:

大體第一

養生之道,是要透過學習與養成良好的習慣,使之自然而然地成為自身的優點,而不學習則毫無益處。當性情自然善良,內外百病便都不會產生,禍患災害也無從發生。這就是養生的根本大法。養性,其實就是在疾病尚未發生時就加以調理,這就是它的意義所在。因此,養生不只是單純地服用藥物或追求仙丹,更重要的是兼修各種德行。如果各種德行都完善了,即使不吃藥,也能長壽;反之,即使服用珍貴的藥物或仙丹,德行不足,也無法延年益壽。

老子說:善於養生的人,在陸地上行走也不怕老虎,這是因為有道德的庇佑,哪裡需要靠服用藥物來祈求長壽呢?

《文子》說:最高層次的養生是養神,其次才是養形。神清氣爽,心平氣和,則身體百節都安寧,這是養生的根本。滋養肌膚,充實腸胃,適度地滿足慾望,則是養生的末節。

《養生要集》引用《神仙圖》說:要追求長生,應當在行動、起居、飲食、睡眠以及一切日常起居細節上,時時刻刻都謹慎小心,晝夜不忘,保持精、氣、神不外洩,就能長生不老。

又說,《中經》說:人體稟受了五行之氣,具有不同的性情,例如靜躁、剛柔,這些都是不可改變的。可以使本來靜的人變得活躍,卻無法使活躍的人變得安靜,因為靜躁各有其特性,違背了就會失去平衡,放縱則會危害生命。所以,靜的缺點在於不通達,躁的缺點在於不細緻。養生的方法,就是要順應其性情,遵循其規律,讓其舒展或收斂,循序漸進地增減,這樣才能達到平衡。性格平和的人長壽,性情急躁的人短命。

即使是性格平和的人,如果不注重保養,也會減壽;即使是性情急躁的人,如果注重保養,也能延年益壽。然而,安靜容易控制,急躁卻難以掌控,只要方法得當,無論是安靜還是急躁的性情,都能夠得到良好的調養。

又說:生活奢侈、嬌嫩的人長壽,而生活節儉、辛勞的人短命,這就是生活方式不同的結果。農夫長壽,而富貴人家的人短命,這是慾望多少的驗證。隱士少生病,而遊子多患病,這是事務繁簡的區別。所以,世俗之人追求利益,而修道之人卻很少為名利奔波。

又說,《少有經》說: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做到這十二個「少」,就是養生的根本法則。多思則傷神,多念則意志渙散,多慾則損傷智慧,多事則身體疲憊,多言則耗損氣息,多笑則傷及臟腑,多愁則心神不寧,多樂則情緒過度,多喜則神志昏亂,多怒則氣血紊亂,多好則執迷不悟,多惡則焦慮不安。這十二個「多」若不除去,就是喪生的根源。能做到不多不少,就接近於真人境界了。

又說:彭祖說:養生的方法,只要不傷害身體就可以了。冬天溫暖,夏天涼爽,不違背四季的和諧,才能適合自身;欣賞美好的景色,享受清幽的娛樂,不讓思慾過度,才能通達神明;能知足常樂,不貪求無度,才能意志專一;欣賞音樂和色彩,以娛樂視聽,才能導正心性。這些都是養生的方法,但如果過度沉溺,反而會帶來禍患。所以,得道之人會遠離這些誘惑,杜絕其根源。

因此,有人說:上等人分床睡,中等人家分被子睡,服用各種藥物和水果,都不如獨自睡覺好。貪戀美色會使眼睛失明,沉迷聲音會使耳朵失聾,貪食美味會使嘴巴失去味覺。只要能夠調節適度,疏通阻塞,就不會因此而受到損害,反而能得到益處。

又說:彭祖說:穿衣過厚,睡覺蓋被過多,身體受不了辛苦,就會導致風寒之疾;飲食過於肥甘厚味,醉酒飽食,就會導致疝氣和腸胃疾病;沉迷美色,妻妾成群,就會導致身體虛損;沉溺於淫靡的聲音,會迷失心智,招致恥辱;縱情馳騁,狩獵遊玩,會導致精神錯亂;爭強好勝,乘人之危,就會導致驕傲怠惰,最終走向失敗。這些都是賢聖之人所告誡要避免的道理。然而,這些養生的方法,就如同水火一樣,不能掌握好分寸,反而會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