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方》~ 卷第二 (8)
卷第二 (8)
1. 孔穴主治法第一
會宗二穴:(在腕後三寸空中,刺入三分,灸三壯。注云:空中一寸有上、中、下,總為會宗。手少陽五焦。上空主皮毛,中空肌肉,下空耳聾、羊癇。)
支溝二穴:(在腕後三寸兩骨間陷者中。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三壯。手少陽三焦。主:熱汗不出,頸嗌外腫,肩臂重,脅急,四肢不舉,痂疥,項強目痛。)
間使二穴:(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者中。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七壯。手少陽三焦。主:懸心如飢狀,善悲而驚,狂,面赤目黃及熱病煩心,善噦,胸痹引背,振寒。)
外關二穴:(在腕後二寸陷者中。刺入三分,灸三壯。手少陽三焦。主:肘中濯濯,耳淳淳,臂內廉痛,口噼噤。)
內關二穴:(在掌後去腕二寸。刺入三分,主:面赤,皮熱,熱病汗不出。心悲,心暴痛,中風熱,目赤黃,肘攣腋腫。)
列缺二穴:(在腕上一寸半。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五壯。手太陰肺。主:瘧寒甚熱,癇驚,咳唾沫,掌中熱,肘、臂、肩、背寒,口沫,四肢腫。)
靈道二穴:(在掌後一寸半,或曰:一寸。刺入三分,灸三壯,正手取之,手少陰心。主:悲恐,心痛相引,瘛瘲,臂肘筋攣,喑不能言。)
通里二穴:(在腕後一寸,刺入三分,灸三壯。手少陰心。主:熱痛,心痛,苦吐,頭痛,少氣,遺尿,數欠。)
養老二穴:(在踝骨上一空,在後一寸,灸三壯。手太陽小腸。主:肩痛欲折,臑如拔,手不上下。)
陽池二穴:(一名別陽。在手表腕上陷者中。刺入二分,留六呼,灸三壯。手少陽三焦。主:寒熱,瘧,肩不能自舉,汗下出,頸痛。)
陽谿二穴:(一名中魁。在腕中上側兩筋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手陽明大腸。主:狂,煩心,目痛,厥逆,頭痛,胸滿,喉痹,耳鳴,齒痛,臑肘痛,肩不舉。)
陽谷二穴:(在手外側,腕中兌骨下陷者中。刺入二分,留二呼,灸三壯。同前小腸。主:狂,熱病汗出,胸脅痛,耳鳴,齒痛,肩痛。)
腕骨二穴:(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手太陽小腸,主:熱病,耳鳴,脅痛,頸頷腫,臂腕發痛,肘屈不得伸,五指不可屈伸。)
經渠二穴:(在寸口陷者中。注云:從關至魚一寸,故曰寸口。刺入三分,留三呼,不可灸。手太陰肺。主:寒熱,胸背急痛,喉中鳴,咳上氣,數欠。)
陰郄二穴:(在掌後脈中,去腕半寸,刺入三分,灸三壯。此空手少陰雄已,手少陰脈心臟穴也。主:悽悽寒,咳吐血,氣驚心痛。)
太淵二穴:(在手掌後陷者中。刺入二分,留二分,灸三壯。手太陰肺。主:痹,逆氣寒厥,急熱煩心。善唾、噦、噫、胸滿脹滿,轉筋,口噼。)
白話文:
孔穴主治法第一
會宗穴:位於手腕後方三寸處的凹陷處(注:此處凹陷分上中下三層,合稱會宗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主治:上層治皮膚毛髮問題,中層治肌肉問題,下層治耳聾、羊癇風。
支溝穴:位於手腕後方三寸,兩骨之間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七呼,灸三壯。主治:發熱不出汗、頸部及咽喉腫痛、肩臂沉重、脅肋部疼痛、四肢麻痺抬舉困難、皮膚疥瘡、項部僵硬疼痛、眼睛疼痛。
間使穴:位於手掌後方三寸,兩筋之間的凹陷處,針刺深度六分,留針七呼,灸七壯。主治:飢餓感強烈、易悲傷驚恐、精神狂躁、面紅目黃及熱病煩躁、呃逆、胸痛牽涉背部、寒戰。
外關穴:位於手腕後方二寸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主治:肘部酸痛、耳朵嗡嗡作響、臂內側疼痛、口噤不能張開。
內關穴:位於手掌後方距手腕二寸處,針刺深度三分。主治:面紅、皮膚發熱、熱病不出汗、心痛、心悸、中風發熱、眼睛紅腫發黃、肘部攣縮、腋下腫痛。
列缺穴:位於手腕上方一寸半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呼,灸五壯。主治:瘧疾寒熱交替、癇症驚厥、咳嗽痰多、手掌發熱、肘、臂、肩、背部寒冷、口吐白沫、四肢腫脹。
靈道穴:位於手掌後方一寸半(或一寸)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主治:悲傷恐懼、心痛牽涉其他部位、瘛瘲症(一種抽搐症)、臂肘筋攣、失聲。
通里穴:位於手腕後方一寸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主治:熱痛、心痛、嘔吐不止、頭痛、氣短、尿失禁、頻頻打呵欠。
養老穴:位於腳踝骨上方後方一寸處的凹陷處,灸三壯。主治:肩部疼痛欲斷、上臂疼痛如被拔出、手不能上下活動。
陽池穴:位於手腕背側凹陷處,針刺深度二分,留針六呼,灸三壯。主治:寒熱交替、瘧疾、肩不能自主抬起、汗出過多、頸部疼痛。
陽谿穴:位於手腕背側橈骨莖突上方兩筋之間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灸三壯。主治:精神狂躁、煩躁不安、眼睛疼痛、厥逆(肢體厥冷)、頭痛、胸悶、喉嚨阻塞、耳鳴、牙痛、上臂肘部疼痛、肩不能舉起。
陽谷穴:位於手腕外側,尺骨莖突下方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二呼,灸三壯。主治:精神狂躁、熱病汗出、胸脅疼痛、耳鳴、牙痛、肩痛。
腕骨穴:位於手腕外側,橈骨莖突下方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呼,灸三壯。主治:熱病、耳鳴、脅肋疼痛、頸項腫脹、臂腕疼痛、肘關節屈曲不能伸直、手指屈伸困難。
經渠穴:位於寸口(手腕內側橈動脈搏動處)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呼,不可灸。主治:寒熱交替、胸背部劇痛、喉嚨有鳴聲、咳嗽氣喘、頻頻打呵欠。
陰郄穴:位於手掌後方,脈搏處,距手腕半寸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主治:畏寒、咳嗽咳血、氣郁心痛。
太淵穴:位於手腕掌側橈動脈搏動處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二呼,灸三壯。主治:痹症、逆氣、寒厥、急躁煩熱、唾液過多、呃逆、呃氣、胸悶、抽搐、口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