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方》~ 卷第二 (6)
卷第二 (6)
1. 孔穴主治法第一
肩中俞二穴:(在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太陽膀胱。主:寒熱厥,目不明,咳上氣,唾血。)
肩外俞二穴:(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者中。刺入六分,留六呼,灸三壯。手少陽上三焦。主:肩胛中痛,熱而寒至肘。)
缺盆二穴:(一名天蓋。在肩上橫骨陷者中。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少陽膽。主:寒熱,胸中熱滿,肩痛引項,臂背不舉,喉痹,咳唾血。)
天髎二穴:(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陬陷者中。刺入八分,灸三壯。手少陽三焦,又足少陽曆。主:肩痛引項,寒熱,缺盆中痛,汗不出,胸中熱滿。)
天宗二穴:(在秉風后,大骨下陷者中,刺入五分,留六呼,灸三壯。手太陽小腸。主:肩重、肘痛不舉。)
肩貞二穴:(在肩曲胛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者中。刺入八分,灸三壯。手陽明大腸。主:寒熱,耳鳴,項癧適。)
肩髎二穴:(在肩端髎上斜,舉臂肩取之。刺入七分,灸三壯,手陽明大腸。主:肩重不舉,臂痛。)
臑俞二穴:[在俠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者中,刺入八分,灸三壯。手太陽小腸,又陽維,又陽蹺脈。主:寒熱,肩重腫引甲中痛,痹疝(病)]
曲垣二穴:(在肩中央曲胛陷者中。刺入九分,灸十壯。手太陽小腸。主:肩胛周痹。)
手部左右諸穴百二十:
臑會二穴:[一名臑髎(肩)。在臂前廉,去肩頭三寸。刺入五分,灸五壯。手陽明大腸。主:癭,氣腠。]
極泉二穴:(在腋下兩筋間動脈。注云:腋下臂極處。刺入四分,灸三壯。手少陽心。主:心痹,乾嘔噦,四肢不舉。心痛,渴而欲飲,為臂厥,嗌乾。)
天泉二穴:(一名天濕,在曲腋下臂三寸,舉腋取之。有本:在腋下前偶二骨間陷者中,刺入六分,灸三壯。主:足不收,痛不可以行。)
天府二穴:(在腋下三寸,臂臑內廉動脈。禁不可灸,刺入四分留三呼。手太陰肺。主:咳,上氣,不得息,暴癉內逆,肝肺相敷,鼻口出血,身脹,喘喝,嗜臥不覺。)
臂臑二穴:(在肘上七寸㿉肉端。刺入三分灸三壯。㿉肉謂分肉塊也。手陽明大腸。主:寒熱,頸癧適,肩痛下可舉。)
俠白二穴:(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刺入四分,灸五壯。手太陰肺。主心痛,咳,乾嘔,煩滿。)
消濼二穴:(在肩下臂外關腋橫斜肘分下行,刺入六分灸三壯。主:寒熱,痹,頭痛,項背急。手少陽三焦。)
五里二穴:(在肘上三寸半,不可刺,灸十壯。手陽明大腸。主:嗜臥,四肢不欲動搖,身體黃,寒熱,頸瘰癧。咳唾,上氣,目茫茫,心下滿痛,上氣。)
清冷淵二穴:(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主:肩不舉,不能帶衣,頭痛,振寒。)
白話文:
孔穴主治法第一
肩中俞穴:位於肩胛骨內側緣,脊柱旁開二寸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灸三壯。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主治:寒熱交感、視力模糊、咳嗽氣喘、吐血。
肩外俞穴:位於肩胛骨上緣,脊柱旁開三寸凹陷處。針刺深度六分,留針六個呼吸的時間,灸三壯。屬於手少陽三焦經。主治:肩胛骨疼痛,熱感並伴有寒邪入侵至肘部。
缺盆穴:又名天蓋穴,位於鎖骨上窩凹陷處。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灸三壯。屬於足少陽膽經。主治:寒熱,胸部悶熱,肩痛牽扯到頸項,手臂背部抬舉困難,咽喉腫痛,咳嗽吐血。
天髎穴:位於鎖骨上窩上方,靠近肩胛骨上緣凹陷處。針刺深度八分,灸三壯。屬於手少陽三焦經及足少陽膽經。主治:肩痛牽扯到頸項,寒熱,鎖骨上窩疼痛,不出汗,胸部悶熱。
天宗穴:位於肩胛骨岡下,大骨下方凹陷處。針刺深度五分,留針六個呼吸的時間,灸三壯。屬於手太陽小腸經。主治:肩部沉重,肘部疼痛抬舉困難。
肩貞穴:位於肩胛骨下緣與肱骨之間的凹陷處,在肩髃穴後方。針刺深度八分,灸三壯。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主治:寒熱,耳鳴,頸項部腫痛。
肩髎穴:位於肩峰端上方略斜下方,舉起手臂才能觸及。針刺深度七分,灸三壯。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主治:肩部沉重抬舉困難,手臂疼痛。
臑俞穴:位於肩髎穴後方,大骨下方肩胛骨上緣凹陷處。針刺深度八分,灸三壯。屬於手太陽小腸經、陽維脈及陽蹻脈。主治:寒熱,肩部沉重腫脹疼痛牽扯到指甲,痹症、疝氣。
曲垣穴:位於肩部中央,肩胛骨凹陷處。針刺深度九分,灸十壯。屬於手太陽小腸經。主治:肩胛周圍的痹症。
手部左右諸穴百二十:
臑會穴:又名臑髎穴,位於臂外側,肩關節外下方三寸處。針刺深度五分,灸五壯。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主治:甲狀腺腫大,氣血運行失調。
極泉穴:位於腋窩,肱二頭肌長頭肌腱與肱三頭肌長頭肌腱之間,肱動脈搏動處。針刺深度四分,灸三壯。屬於手少陽心經。主治:心臟病變,乾嘔,四肢抬舉困難,心痛,口渴想喝水,手臂厥冷,咽喉乾燥。
天泉穴:又名天濕穴,位於腋窩下方臂內側三寸處,抬舉手臂取穴。針刺深度六分,灸三壯。主治:足部不能收縮,疼痛難以行走。
天府穴:位於腋窩下三寸,肱二頭肌內側緣,肱動脈搏動處。禁灸,針刺深度四分,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屬於手太陰肺經。主治:咳嗽,氣喘,呼吸困難,內熱外寒,肝肺功能失調,鼻出血,全身水腫,喘息,嗜睡。
臂臑穴:位於肘關節上七寸,肌肉豐滿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主治:寒熱,頸項部腫痛,肩痛能抬舉。
俠白穴:位於天府穴下,肘關節上五寸處。針刺深度四分,灸五壯。屬於手太陰肺經。主治:心痛,咳嗽,乾嘔,胸悶。
消泺穴:位於肩下,臂外側,腋後線與肘橫紋之間。針刺深度六分,灸三壯。屬於手少陽三焦經。主治:寒熱,痹症,頭痛,項背部僵硬。
五里穴:位於肘關節上三寸半處。禁針,灸十壯。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主治:嗜睡,四肢不想活動,皮膚發黃,寒熱,頸部淋巴結腫大,咳嗽吐痰,氣喘,視力模糊,心下部脹痛,氣喘。
清冷淵穴:位於肘關節上三寸,伸直肘部,上舉手臂取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灸三壯。主治:肩部抬舉困難,不能穿衣,頭痛,畏寒發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