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方》~ 卷第二 (4)
卷第二 (4)
1. 孔穴主治法第一
面一行外左右三十二穴:
曲差二穴:(一名鼻沖,在俠神庭旁一寸五分,在髮際。刺入三分灸五壯。又足太陽脈膀胱,足陽明胃腑。主:頭痛,身熱,鼻窒,喘息不利,煩滿汗不出。)
本神二穴:(在俠曲差旁一寸五分發際。刺入三分灸五壯。陽維脈,足少陽膽。主:頭痛,目眩痛,頸項強急,胸脅相引不得傾側,癲疾,小兒驚癇。)
陽白二穴:(在眉上一寸直瞳子。刺入三分。陽維脈。主:頭、目瞳子痛,不可以視,使項強急不可顧。)
攢竹二穴:(一名員柱,一名始光,一名夜光,一名明光。在眉頭陷者中,刺入二分灸三壯。主:風頭痛,鼻衄,眉頭痛,目茫茫,惡寒,善嚏泣出,面赤,目欲脫,項強,痔。)
絲竹空二穴:(一名目髎,在眉後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三呼,禁不可灸。主:頭痛,目中赤茫茫,風癇,目上插,痙反,眼憎風寒,狂,煩滿。)
精明二穴:(一名淚孔,在目內眥,刺入一分留六呼,灸三壯。主:目淚出,憎風寒,頭痛,目中眵䁾,內眥赤痛,目不明,生膚白翳。)
瞳子髎二穴:(在目外去眥五分,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少陽膽,又手太陽小腸,又手厥陰三焦。主:青盲,無所見,遠視茫茫,目中生膚白翳。)
承泣二穴:(一名鼷穴,一名面髎,在目下七分,直瞳子,刺入三分不灸。主:目不明,淚出眵䁾,瞳子癢,遠視茫茫,喎噼,陽蹺脈,又足陽明胃腑,又任脈。)
四白穴:(在目下一寸,刺入四分。主:目痛,口噼,淚出,目不明。足陽明胃腑。)
顴髎二穴:(一名兌骨,在面鼽骨下廉陷骨下。刺入三分。手太陽小腸,又手。主:口噼,齒痛,面赤目黃,口不能嚼,頰腫,膺。)
巨髎二穴:(在俠鼻旁八分直瞳子,刺入三分。主:面目惡風,翳膜,口噼,青盲。足陽明胃府,又任脈。)
迎香二穴:(一名衡陽,在禾髎上,鼻下孔旁,刺入三分,參(灸)三壯。足陽明胃腑,又手陽明大腹。主:鼻不利,窒洞氣塞,喎噼,多涕,鼽衄有癰。)
禾髎二穴:(一名䪼,在直鼻孔下俠水溝旁五分,灸三壯。主:鼻窒,口噼,清涕不止,鼽衄有癰。手陽明大腹。)
地倉二穴:(一名胃維,俠口旁四分,刺入三分。足陽明胃腑,又陽蹺脈,又手陽脈明大腹。主:口緩不收不能語,手足痿躄不能行。)
頰車二穴:(在耳下曲頰端陷者中,開口有空,刺入三分,灸三壯。主:牙車骨痛,齒不可用嚼,頰腫口急。足陽明胃。)
大迎二穴:(一名髓空,在曲頷前一寸二分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寒熱,頸瘰癧疾。口喎,喘悸,齒痛,寒,痙,口噤,舌不能言。)
頤下部穴二:
中矩一穴:(一名垂矩,在頤下骨里曲骨中。此一穴出《華佗傳》也。主:中風舌強不能言及舌乾燥。)
白話文:
孔穴主治法第一
面部一行左右共三十二個穴位:
曲差穴:位於神庭穴旁一寸五分,在髮際處。針刺入三分,艾灸五壯。屬於足太陽膀胱經和足陽明胃經。主治:頭痛、發熱、鼻塞、呼吸困難、煩悶、汗出不暢。
本神穴:位於曲差穴旁一寸五分,在髮際處。針刺入三分,艾灸五壯。屬於陽維脈和足少陽膽經。主治:頭痛、頭暈目眩、頸項僵硬疼痛、胸脅疼痛不能側臥、癲癇、小兒驚厥。
陽白穴:位於眉毛上一寸,在瞳孔直上。針刺入三分。屬於陽維脈。主治:頭痛、瞳孔疼痛、視力模糊、頸項僵硬疼痛不能轉動。
攢竹穴:又名員柱、始光、夜光、明光。位於眉毛內側眉頭凹陷處。針刺入二分,艾灸三壯。主治:風頭痛、鼻出血、眉棱骨頭痛、視物模糊、惡寒、噴嚏、流淚、面紅、眼球突出、頸項僵硬、痔瘡。
絲竹空穴:又名目髎。位於眉毛後凹陷處。針刺入三分,留針三呼,禁灸。主治:頭痛、眼睛紅腫模糊、風癇、眼瞼腫痛、痙攣、畏寒怕風、狂躁、煩悶。
精明穴:又名淚孔。位於目內眥(眼角內側)。針刺入一分,留針六呼,艾灸三壯。主治:流淚、畏寒怕風、頭痛、眼屎多、眼角內側紅腫疼痛、視力模糊、白翳。
瞳子髎穴:位於目外眥(眼角外側)五分處。針刺入三分,艾灸三壯。屬於足少陽膽經、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厥陰心包經。主治:青盲、失明、遠視模糊、白翳。
承泣穴:又名鼷穴、面髎。位於眼睛下方七分,與瞳孔垂直相對。針刺入三分,不艾灸。主治:視力模糊、流淚、眼屎多、瞳孔發癢、遠視模糊、口角歪斜。屬於陽蹺脈、足陽明胃經和任脈。
四白穴:位於眼睛下方一寸處。針刺入四分。主治:眼睛疼痛、口角歪斜、流淚、視力模糊。屬於足陽明胃經。
顴髎穴:又名兌骨。位於面頰顴骨下緣凹陷處。針刺入三分。屬於手太陽小腸經。主治:口角歪斜、牙齒疼痛、面紅眼黃、咀嚼困難、面頰腫脹、胸痛。
巨髎穴:位於鼻翼旁八分,與瞳孔垂直相對。針刺入三分。主治:面部怕風、眼瞼腫脹、口角歪斜、青盲。屬於足陽明胃經和任脈。
迎香穴:又名衡陽。位於鼻翼外緣,鼻孔旁。針刺入三分,艾灸三壯。屬於足陽明胃經和手陽明大腸經。主治:鼻塞、鼻流濁涕、口角歪斜、流鼻涕、鼻出血、癰腫。
禾髎穴:又名䪼。位於鼻孔直下,水溝穴旁五分處。艾灸三壯。主治:鼻塞、口角歪斜、清涕不止、鼻出血、癰腫。屬於手陽明大腸經。
地倉穴:又名胃維。位於口角外側旁四分處。針刺入三分。屬於足陽明胃經、陽蹺脈和手陽明大腸經。主治:口角歪斜、不能說話、手足痿弱無力、不能行走。
頰車穴:位於耳垂下,下頜骨後緣的凹陷處,張口時可觸及空隙。針刺入三分,艾灸三壯。主治:下頜骨疼痛、牙齒疼痛不能咀嚼、面頰腫脹、口角歪斜。屬於足陽明胃經。
大迎穴:又名髓空。位於下頜角前一寸二分凹陷處。針刺入三分,留針七呼,艾灸三壯。主治:寒熱、頸部淋巴結腫大、口角歪斜、呼吸困難、心悸、牙痛、畏寒、痙攣、口噤、舌強不能言。
頤下部穴:
中矩穴:又名垂矩。位於下頜骨下方凹陷處。出自《華佗傳》。主治:中風、舌強不能言、舌乾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