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康賴

《醫心方》~ 卷第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3)

1. 孔穴主治法第一

聽會二穴:(在耳前陷者中張口得之,刺入分灸三壯。手太陽又手少三焦。主:聾、齒痛、狂、驚,瘛瘲,眩僕,喑不能言,羊鳴吐沫。)

角孫二穴:(在耳廓中間上開口有空,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少陽膽腑。主:牙齒不可嚼,齦腫。)

下關二穴:(在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空下廉,合口有空,張口而閉。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少陽膽。主:先欠,下齒齲痛,耳聾鳴,下牙痛、痙,口噼,䪼痛,惡風寒,不可以嚼。)

和髎二穴:(在耳前兌發下動脈,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少陽膽。主:頭重,頷痛,引耳中之𦗳𦗳䏆䏆。又手太陽脈小腸腑,又手少陽三焦。)

顱息二穴:(在耳後間青脈,刺入一分出血多殺人,灸三壯。手少陽三焦。主:身熱,頭脅痛,小兒驚癇,喘不得息,耳中鳴,不聞人言。)

瘛脈二穴:(一名資脈,在耳本雞足青脈,刺出血如豆,今按:《千金方》不灸。主:小兒癇,瘛瘲,嘔吐,泄注,驚恐失精,視瞻不明,目多䁾。足少陽膽腑。)

翳風二穴:(在耳後陷者中,按之引耳中,刺入四分各三壯。手少陽三焦,又足少陽膽。主:聾,噼不正,失欠,口噤不開,痙,喑不能言。)

風府一穴:(一名舌本,在項後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中起肉,刺入四分留三呼,不可灸。又陽維脈,督脈。主:頭痛,項急,不得喘息。目眩,舌急難言,喉嗌痛,足不仁,狂言,欲自殺,目反妄見。)

喑門一穴:(一名舌厭,一名舌橫,在項中髮際宛宛中,入系舌本,刺入四分不灸。主:項強,舌緩,喑不能言。督脈,又陽維脈。)

面部諸穴三十九:

面一行從上星直下至承漿七穴:

上星一穴:(在顱上鼻直上中央入髮際一寸,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五壯。督脈。主:風眩,顏清,煩嘔,癲疾,面膚腫;鼻衄,頭痛引頷,痎瘧,熱病不汗出,目痛不能視。)

神庭一穴:(在髮際直鼻,不可刺,灸三壯。督脈,又足陽明胃,又足太陽膀胱。主:寒熱,頭痛,喘鳴,目痛,嘔沫,風眩,痎瘧。

素髎一穴:一名面王,在鼻柱腨,刺入三分。督脈。主:鼽衄涕出,中有懸癰宿肉,窒洞不通,不知香臭。)

木溝一穴:(在鼻柱下人中低唇取之,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督脈,又手陽明大腸。主:寒熱,頭痛,癲疾,水腫,人中盡滿,唇皮死。手卷,目不利,口喎噼,衄不止。)

兌端一穴:(在唇上尖銳之端,刺入二分留六呼,灸三壯。手陽明大腸。主:癲疾,嘔沫,寒熱牙引,唇吻強上,齲痛。)

齦交一穴:(在唇內齒上齦縫,注云:上齒齦間。刺入三分灸三壯。足陽明胃腑。主:風寒,癲疾,齒間血出,口齒木落痛,口不可開,鼻中息肉,目不明。)

承漿一穴:(一名天地,在頤前,下唇之下,開口取之,刺入二分留六呼,灸三壯。任脈。主:寒熱,淒厥,鼓頷,癲疾,嘔沫,痓,口噤,小便赤黑,消渴,目瞑,汗出,衄不止。)

白話文:

孔穴主治法第一

聽會穴:位於耳前凹陷處,張口即可找到。針刺入一分,艾灸三壯。屬於手太陽小腸經及手少陽三焦經。主治:耳聾、牙痛、狂躁、驚恐、癲癇、眩暈、失語、羊鳴樣嘔吐。

角孫穴:位於耳廓中間上方凹陷處。針刺入三分,艾灸三壯。屬於足少陽膽經。主治:牙齒無法咀嚼、牙齦腫痛。

下關穴:位於耳前,咀嚼肌下緣凹陷處,張口時凹陷更明顯。針刺入三分,艾灸三壯。屬於足少陽膽經。主治:面部肌肉抽搐、下牙齲齒痛、耳鳴、下牙痛、痙攣、口角歪斜、頰痛、怕風寒、無法咀嚼。

和髎穴:位於耳前,髮際線下方動脈搏動處。針刺入三分,艾灸三壯。屬於足少陽膽經、手太陽小腸經及手少陽三焦經。主治:頭重感、頷部疼痛、耳內脹痛。

顱息穴:位於耳後青筋處。針刺入一分,出血較多,需謹慎操作,艾灸三壯。屬於手少陽三焦經。主治:發熱、頭部及脅肋疼痛、小兒驚癇、呼吸困難、耳鳴、聽力下降。

瘛脈穴:(又名資脈)位於耳後根部青筋處。針刺放血,血量如豆粒大小即可,《千金方》記載不需艾灸。主治:小兒癲癇、抽搐、嘔吐、腹瀉、驚恐導致遺精、視力模糊、眼瞼腫痛。屬於足少陽膽經。

翳風穴:位於耳後凹陷處,按壓時牽拉耳部。針刺入四分,每穴艾灸三壯。屬於手少陽三焦經及足少陽膽經。主治:耳聾、口角歪斜、面部肌肉抽搐、口不能開、痙攣、失語。

風府穴:(又名舌本)位於項後髮際內,大筋內側肌肉隆起處。針刺入四分,留針三呼,不可艾灸。屬於陽維脈及督脈。主治:頭痛、項部僵硬、呼吸困難、眩暈、舌僵硬難以說話、咽喉疼痛、足部麻木、狂言、有自殺傾向、視物模糊。

喑門穴:(又名舌厭、舌橫)位於項部髮際正中,靠近風府穴。針刺入四分,不可艾灸。屬於督脈及陽維脈。主治:項部強直、舌麻木、失語。

面部諸穴三十九:

面部由上星穴至承漿穴的一行七穴:

上星穴:位於顱頂正中線,髮際上約一寸處。針刺入三分,留針六呼,艾灸五壯。屬於督脈。主治:眩暈、面部清瘦、噁心嘔吐、癲癇、面部腫脹、鼻出血、頭痛伴頷部疼痛、瘧疾、發熱無汗、眼痛視力下降。

神庭穴:位於髮際正中線,鼻根上方。不可針刺,艾灸三壯。屬於督脈、足陽明胃經及足太陽膀胱經。主治:寒熱、頭痛、喘息、眼痛、嘔吐、眩暈、瘧疾。

素髎穴:(又名面王)位於鼻柱上端。針刺入三分。屬於督脈。主治:鼻塞流涕、鼻腔內有腫物堵塞,嗅覺喪失。

木溝穴:位於鼻柱下方,人中穴與上唇之間。針刺入三分,留針六呼,艾灸三壯。屬於督脈及手陽明大腸經。主治:寒熱、頭痛、癲癇、水腫、人中區腫脹、唇部皮膚壞死、手部痙攣、視力減退、口角歪斜、鼻出血不止。

兌端穴:位於上唇正中唇峰處。針刺入二分,留針六呼,艾灸三壯。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主治:癲癇、嘔吐、寒熱、牙痛、唇部僵硬、齲齒痛。

齦交穴:位於上唇內側牙齦縫隙處。針刺入三分,艾灸三壯。屬於足陽明胃經。主治:風寒、癲癇、牙齦出血、牙齒鬆動疼痛、口不能開、鼻息肉、視力模糊。

承漿穴:(又名天地)位於下頜下緣,下唇正下方,張口時凹陷明顯。針刺入二分,留針六呼,艾灸三壯。屬於任脈。主治:寒熱、肢體厥冷、頷部腫脹、癲癇、嘔吐、呃逆、口噤、尿色深黑、口渴多飲、眼瞼下垂、汗出、鼻出血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