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方》~ 卷第二 (2)
卷第二 (2)
1. 孔穴主治法第一
腦空二穴:(一名顳顬,在承靈後一寸半,俠玉枕旁枕骨陷者中,刺入四分,灸五壯。主:腦風、目瞑,鼻營疽發為癧賴;風眩頭痛,目痛、頷急。又陽維脈,足少陽膽。)
頭上五行外四十三穴:
頭維二穴:(在額角髮際本神旁一寸五分,刺入五分,禁不可灸。足少陽膽腑,又足陽明胃腑。主:寒熱,頭痛如破,目痛如脫。喘逆,煩滿、嘔沫,流汗,難語言。)
腦戶一穴:(一名迎風,一名合顱。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五分,不可灸,刺入二分,留二呼。足太陽膀胱腑,又督脈。主:寒熱,痙,頭重項痛,目不明,風則腦中寒,重衣不熱,汗出,口噤羊鳴,喑。)
頷厭二穴:(在曲周顳顬上廉,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少陽膽,足太陽膀胱腑,足陽明胃。主:眩,目無所見,頭痛引目外眥而急。耳鳴,善嚏,頸痛身寒熱。)
天衝二穴:(在耳上如前三寸,刺入三分灸九壯。又足少陽膽,足太陽膀胱。主:頭痛、痙、癲疾、互引,善驚。)
蟀谷二穴:(在耳上入髮際一寸半,嚼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三壯。足太陽膀胱腑,又入足少陽膽腑。主:醉酒風發而兩角眩痛,不能食飲,煩滿嘔吐。)
曲鬢二穴:(在耳上髮際曲隅陷者中,刺入四分灸三壯。足太陽膀。又入足少陽膽腑。主:頸頷𣛰滿引齒牙,口噤不開,痛不能言。)
浮白二穴:(在耳後入髮際一寸,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太陽膀胱腑,如上又入足少陽膽腑。主:齒牙痛不能言,足緩不收,痿不能行。主:足緩不收,痿不能行,齒牙齲痛不能言。)
完骨二穴:(在耳後入髮際四分,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小陽膽腑,又足太陽膀胱同之。主:風頭耳後痛,煩心癲疾;僵仆,狂,瘧,面有氣,齒牙齲痛,口喎噼。)
竅陰二穴:(在完骨上枕骨下,搖動手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足少陽膽腑,又足太陽膀胱腑同之。主:營疽,發癧賴,項痹痛引頸。足少陽膽腑。)
懸顱二穴:(在曲周顳顬中,注云:在曲頷骨上,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足陽明胃腑。主:熱病,頭痛,身熱甚者,偏項痛引目外眥目而急,煩滿汗不出。)
懸釐二穴:(在曲周顳顬下廉,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陽明胃,足少陽膽腑。主:發熱,病頭痛引目外眥。)
上關二穴:(一名客主人,在耳前上廉起骨,開口有空,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陽明脈胃腑,又手囗少陽三焦。主:耳痛鳴,上齒齲痛,僻噤不開瘛瘲,沫出,青盲,惡風寒。)
耳門二穴:(在耳前起肉當耳缺者中,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壯。足陽明脈胃。主:耳鳴,聾,上齒齲,頤頷痛。)
聽宮二穴:(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刺入一分灸三壯。足少陽膽腑,又手少陽三焦。主:聾無聞,若蟬鳴;瘛瘲,眩僕,癲疾,喑不能言,羊鳴沫出。)
白話文:
孔穴主治法第一
腦空穴:位於承靈穴後方一寸半,靠近玉枕旁枕骨凹陷處。針刺深度四分,灸五壯。主治:腦風、眼睛看不見、鼻疽化膿成瘡;風眩頭痛、眼睛疼痛、頷部僵硬。屬於陽維脈、足少陽膽經。
頭維穴:位於額角髮際、本神穴旁一寸五分處。針刺深度五分,禁灸。屬於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主治:寒熱、頭痛劇烈如裂開般、眼睛疼痛如要脫落般;喘息逆氣、胸腹煩悶、嘔吐涎沫、流汗、說話困難。
腦戶穴:又名迎風、合顱。位於枕骨上強穴後方一寸五分處。禁灸,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二個呼吸的時間。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督脈。主治:寒熱、抽搐、頭重項痛、視力模糊;風邪入腦引起腦部寒冷、穿厚衣也不覺溫暖、汗出、口噤不能言語、聲音嘶啞如羊鳴。
頷厭穴:位於曲鬢穴與顳顬穴之間。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灸三壯。屬於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主治:眩暈、視物不清、頭痛牽引至眼外角而疼痛;耳鳴、易打噴嚏、頸痛、寒熱。
天衝穴:位於耳上向前三寸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九壯。屬於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主治:頭痛、抽搐、癲癇、抽搐牽引全身、容易驚恐。
蟀谷穴:位於耳上、髮際內一寸半處,張口時更容易找到穴位。針刺深度四分,灸三壯。屬於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主治:醉酒後因風邪而引起兩側太陽穴疼痛、不能飲食、胸腹煩悶嘔吐。
曲鬢穴:位於耳上髮際彎曲處的凹陷中。針刺深度四分,灸三壯。屬於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主治:頸頷部腫脹疼痛牽引至牙齒,口噤不能張開,疼痛難以言語。
浮白穴:位於耳後髮際內一寸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屬於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主治:牙齒疼痛不能言語,足部麻痺無力、萎軟不能行走。
完骨穴:位於耳後髮際內四分處。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灸三壯。屬於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主治:風邪引起的頭部及耳後疼痛、煩躁不安、癲癇;肢體僵硬仆倒、狂躁、瘧疾、面部氣色不佳、牙齒疼痛、口角歪斜。
竅陰穴:位於完骨穴上方、枕骨下方,需搖動手才能找到穴位。針刺深度四分,灸五壯。屬於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主治:癰疽化膿成瘡、項部痹痛牽引至頸部。
懸顱穴:位於曲鬢穴與顳顬穴之間。也有人說位於曲頷骨上方。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灸三壯。屬於足陽明胃經。主治:熱病、頭痛、高熱、偏頭痛牽引至眼外角而疼痛、胸腹煩悶、汗不出。
懸釐穴:位於曲鬢穴與顳顬穴之間下方。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灸三壯。屬於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主治:發熱、頭痛牽引至眼外角。
上關穴:又名客主人。位於耳前方上方隆起的骨骼處,開口處有空隙。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灸三壯。屬於足陽明胃經、手少陽三焦經。主治:耳痛耳鳴、上齒疼痛、口噤不能張開、抽搐、流涎、青盲、惡風寒。
耳門穴:位於耳前方,肉隆起處耳廓缺口正中。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灸三壯。屬於足陽明胃經。主治:耳鳴、耳聾、上齒疼痛、頰頷疼痛。
聽宮穴:位於耳屏前,大小如赤小豆。針刺深度一分,灸三壯。屬於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主治:耳聾、聽力減退如蟬鳴;抽搐、眩暈仆倒、癲癇、聲音嘶啞不能言語、羊鳴樣聲音、流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