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方》~ 卷第二 (1)
卷第二 (1)
1. 卷第二
夫《黃帝明堂經》、《華》、《扁》針灸法,或繁文奧義,卷軸各分;或上孔下穴,次第相違,既而去聖綿邈,後學闇昧。披篇按文之間急疾,又《經》治取艾作炷之處要穴易迷,是以頭面手足胸脅腹背各隨其處,盡抄其穴,主治之法,略注穴下,針灸之例,詳附條末,專依軒宮之正經,兼拾諸家之別說,唯恐輕以愚憨之思,猥亂聖賢之蹤,庸誤亂聖旨,譬猶夏蛾之自迷燈,秋蟬之不知雪矣。
白話文:
《黃帝明堂經》、《華佗》、《扁鵲》的針灸方法,有的文字繁雜深奧,內容分散在不同的書卷;有的穴位順序上下顛倒,互不一致。由於聖賢遠去,時間久遠,後學之人對此感到困惑不解。在閱讀古籍時,因為內容倉促簡略,又加上書中提到用艾做灸的穴位難以辨識。因此,我將頭部、面部、手部、足部、胸部、脅部、腹部、背部等各部位的穴位,全部抄錄下來,並在穴位下方簡要註明其主治病症。針刺與艾灸的方法,則詳細附在各條的末尾。我主要依據《軒宮》正經,並參考其他醫家的不同說法。只怕我用自己淺薄愚鈍的想法,隨意混淆聖賢的軌跡,以致於錯誤理解聖人的旨意,這就像夏天的飛蛾自己撲向燈火,秋天的蟬不知道雪的存在一樣啊。
2. 孔穴主治法第一
合六百六十穴(《明堂經》穴六百四十九;諸家方穴十一。)
頭部諸穴六十八:
頭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
第一行五穴:
囟會一穴:(一名天窗,在上星後一寸陷者中,刺入四分灸五壯。督脈。主:風眩,頭痛,煩心,顏清,目泣出;痙,寒熱,喘,目不能視;瘧,癲疾,嘔沫,僵仆。)
前頂一穴:(在囟會後一寸半骨陷中,刺入四分灸五壯。督脈。主:風眩,目瞑痛,惡風寒,面赤腫,小兒驚癇也。)
百會一穴:(一名三陽五會,在前頂後一寸半頂中央旋毛中,刺入三分灸五壯。主:痎瘧,頂痛,風頭重,目如脫不可左右顧,癲疾,耳鳴,熱病汗出而善嘔,痙,小兒癇。足太陽膀胱腑。)
後頂一穴:(一名交沖,在百會後一寸半,刺入四分,灸五壯。督脈。主:風眩,目䀮䀮,顱上痛,瘛瘲,狂走,頂直,頸痛,癲疾。)
強間一穴:(一名大羽,在後頂後一寸半,刺入三分灸五壯。主:癲疾狂走,瘛瘲,搖頭,口喎,淚出,頸強也。)
第二行左右十穴:
五處二穴:(在督脈旁去上星一寸五分,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此以瀉諸陽氣熱,衄,善嚏,風頭痛,汗出,寒熱,痙,脊強反折頭重。足太陽膀胱腑。淋病也。)
承光二穴:(在五處後一寸,不可灸,刺入三分。足太陽膀胱腑。主:風眩頭痛,欲嘔,煩心,青盲,遠視不明。)
通天二穴:(一名天臼,在承光後一寸半,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頭痛,項痛,僵仆,鼻窒,鼽,衄,喘息不通。)
絡卻二穴:(一名強陽,一名腦蓋,一名反行。在通天後一寸半,刺入三分留五呼,灸五壯。足太陽膀胱腑。主:腦風、眩頭痛、癲疾、僕僵、目盲、䀮惚不樂、狂走,瘛瘲。)
玉枕二穴:(在絡卻後七分半,俠腦戶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髮際五寸,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壯。主:汗不出,淒厥,惡寒,癲疾後僕,骨痛,頭項惡風,嘔吐,目內系急痛。灸三壯。足太陽膀胱腑。)
第三行左右十穴:
臨泣二穴:(在當目上眥、目直、目上、入髮際五分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顏青,不得視,口沫,小兒驚癇反視,兩目眉頭痛。足太陽膀胱腑,又入足少陽膽腑。)
目窗二穴:(一名至榮,在臨泣後一寸,注云:目上一寸五分是目之窗牖,故曰之,刺三分,灸五壯。主:頭痛、目瞑、遠視䀮䀮,上齒齲痛,齦腫。足少陽膽腑,又陽維脈。)
正營二穴:(在目窗後一寸,刺入三分,灸五壯。主:上齒痛,惡寒。足少陽膽腑,又陽維脈。)
承靈二穴:(在正營後一寸半,刺入三分,灸五壯。主:腦風頭痛,惡見風寒,鼽衄窒鼻,喘息不通。足少陽膽,又陽維脈。)
白話文:
孔穴主治法第一
本書記載六百六十六個穴位(《明堂經》記載六百四十九穴;其他醫書記載十一穴)。
頭部穴位共六十八個:
頭上五行,共二十五個穴位:
第一行五個穴位:
-
囟會穴(又名天窗穴,位於上星穴後一寸的凹陷處,針刺深度四分,灸五壯。屬於督脈。主治:風眩、頭痛、煩躁、面色蒼白、流淚;痙攣、寒熱、喘息、視力模糊;瘧疾、癲癇、嘔吐、全身僵硬仆倒。)
-
前頂穴(位於囟會穴後一寸半的骨頭凹陷處,針刺深度四分,灸五壯。屬於督脈。主治:風眩、眼睛疼痛、畏寒、面部紅腫、小兒驚癇。)
-
百會穴(又名三陽五會穴,位於前頂穴後一寸半,頭頂正中央旋毛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五壯。主治:瘧疾、頭痛、頭部沉重、眼球好像要脫落而不能左右轉動、癲癇、耳鳴、熱病汗出而嘔吐、痙攣、小兒癇證。屬於足太陽膀胱經。)
-
後頂穴(又名交沖穴,位於百會穴後一寸半,針刺深度四分,灸五壯。屬於督脈。主治:風眩、眼睛模糊、頭顱疼痛、瘛瘲(一種抽搐症)、狂躁、頭直立不動、頸痛、癲癇。)
-
強間穴(又名大羽穴,位於後頂穴後一寸半,針刺深度三分,灸五壯。主治:癲癇、狂躁、瘛瘲、搖頭、口歪、流淚、頸項強直。)
第二行左右各五個穴位(共十個穴位):
-
五處穴(位於督脈旁,上星穴外側一寸五分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灸三壯。此穴用於瀉去陽氣熱邪,主治:鼻出血、噴嚏、風頭痛、汗出、寒熱、痙攣、脊柱強直反折、頭重。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也治淋病。)
-
承光穴(位於五處穴後一寸,不可灸,針刺深度三分。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主治:風眩頭痛、欲嘔、煩躁、青盲、遠視模糊。)
-
通天穴(又名天臼穴,位於承光穴後一寸半,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灸三壯。主治:頭痛、項痛、全身僵硬仆倒、鼻塞、鼻涕、鼻出血、喘息。)
-
絡卻穴(又名強陽穴、腦蓋穴、反行穴,位於通天穴後一寸半,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五呼,灸五壯。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主治:腦風、眩暈頭痛、癲癇、仆倒、目盲、精神恍惚不愉快、狂躁、瘛瘲。)
-
玉枕穴(位於絡卻穴後七分半,靠近腦戶穴旁一寸三分,在肉枕骨上,進入髮際五寸處,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三呼,灸三壯。主治:汗不出、發冷、畏寒、癲癇後仆倒、骨痛、頭項惡風、嘔吐、眼內脹痛。灸三壯。屬於足太陽膀胱經。)
第三行左右各五個穴位(共十個穴位):
-
臨泣穴(位於眼眶上緣,眼角直上,進入髮際五分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灸三壯。主治:面色蒼白、視力障礙、流口水、小兒驚癇伴眼球上翻、兩眉間頭痛。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也屬於足少陽膽經。)
-
目窗穴(又名至榮穴,位於臨泣穴後一寸,註解說:目上 一寸五分是眼睛的窗戶,故名目窗,針刺深度三分,灸五壯。主治:頭痛、眼睛疼痛、遠視模糊、上齒齲齒疼痛、牙齦腫痛。屬於足少陽膽經,也屬於陽維脈。)
-
正營穴(位於目窗穴後一寸,針刺深度三分,灸五壯。主治:上齒痛、畏寒。屬於足少陽膽經,也屬於陽維脈。)
-
承靈穴(位於正營穴後一寸半,針刺深度三分,灸五壯。主治:腦風頭痛、畏寒、鼻塞、鼻出血、喘息。屬於足少陽膽經,也屬於陽維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