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康賴

《醫心方》~ 卷第十九 (8)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九 (8)

1. 服石發動救解法第四

或飲酒不解,食不得下,乍寒乍熱,不洗便熱,洗復寒,甚者數十日,輕者數日,晝夜不得寢,愁悲恚怒,自驚跳悸,恐慌惚忘誤者,坐犯溫積久,寢處失節,食熱作澼內實俠熱與藥並行,寒熱交爭,雖以法救之,終不可解也。吾嘗如此,勤對食,垂涕援刀,欲自刺,未及得施,賴升親見迫奪,故事不行,退而自惟,乃卻刀強食,飲冷水,遂止,禍不得成,若絲髮矣。

《龐氏論》云:凡藥欲發之候,先欲頻伸,或苦頭痛目疼、身體、瘛瘲,或驚恐悸動,周身而強,或耳中氣滿如綷車之聲,或體熱劇於火燒,或如針刺,噤澡惡寒,昧昧憒憒,不知病處,或腹中燠熱如燒鍛鈇懷之也。此皆欲發之候也。其發甚者,腹滿堅於材石,繞口青黑,大小便血而多無脈也。唯氣息才通,心下溫耳。如此之病,歸於大澆,以瘥為期也。

又藥盛發使人悲愁恚怒、角弓反倒,其狀若風,有面色青黑,身體斑磷,爾時當極大澆用水無數,如此輩率多用水二三千石,爾乃解耳。得解之後亦當速下。凡浴之初,皆多惡冷,但得水數解,漸遂便之,心意𤢭然則止,若腹中懊悶、陶熱吸吸者,若渴人精神默默但欲眠臥者,此藥發在內、攻守五臟也。急服七物梔子湯,外以新汲冷水浴之。

(今按:在第二十卷除熱解發篇。出《小品方》,號黃芩湯。)

若噤澡振䝋極目勞動,病人不能自勞者,車載或牽挽掣頓之。

若噤戰者,復如上牽挽之。若大行通利,無他結塞,又周體無有熱溫之證而猝氣悸,須臾口不能言者,速溫好酒三升,稍飲之。熱悶者,飲水則解。

若大行小難,腹微滿氣,兼復苦渴,患此之後,尋復舌大不得語者,速飲梔子湯。

若藥發不時解而久苦渴,是多澼飲所為也。若下而故瘥耳。

葛稚川云:凡服五石護命更生及鍾乳寒食諸散,失將和節度,皆致發動,其病無所不為。

若發起倉猝,不漸而至者,此皆是散熱也。宜時救解。

若四肢身外有諸一切疾痛違常者,皆以冷水洗數百過。熱有所衡,水漬布巾隨以拓之。又水漬冷石以熨之,行飲暖酒,逍遙起行。

若心腹內有諸一切疾痛違常煩悶惛恍者,急解衣取冷熱溫酒飲一二升,漸稍進覺小寬便冷餐,其心痛者最急。

若肉冷口已噤,但折齒下熱酒便開。

若腹內有結堅熱澼便生眾疾者,急下之。熱甚口發瘡者下之。癖實猶不消,惡食畏冷者更下之。

《夏侯氏論》云:其察體中有不常,皆是藥氣。服藥一時須察所患,或小瘥。或心中溫溫欲吐,或寒或熱,或痛或癢,或緩或急,或眩或痹,或理或亂,其有所覺,皆是藥也。心中溫溫,小飲冷水不解,漸益才解便止。又諸所覺未必周體,或發頭面手足胸背,隨所覺處以濕手巾熨之,不解小洗之,洗之則解即止。

白話文:

服石發動救解法第四

服用藥物後,若出現飲酒後症狀未解,飲食不消化,忽冷忽熱,不洗身體就發熱,洗完又變冷,嚴重者持續數十日,輕者數日,日夜難眠,愁悶悲傷、憤怒,自己驚跳心悸,恐懼慌張,神志不清,這是因為長期積蓄溫熱之邪,睡眠起居不規律,飲食過於溫熱,導致內熱壅盛,藥物與邪氣相互攻伐,寒熱交替,即使用藥物治療,也很難痊癒。我曾經也這樣,痛苦地對著食物,哭泣著拿起刀子想自殺,還沒來得及,幸虧升親見狀阻止了我,因此才沒有鑄成大錯。我退下來反省,放下刀子強迫自己吃東西,喝冷水,症狀才停止,危險就如同髮絲般險些喪命。

《龐氏論》說:藥物將要發作的徵兆,會先出現頻繁伸展肢體的現象,或者苦痛頭痛、眼痛、身體抽搐,或者驚恐心悸,渾身僵硬,或者耳中氣滿,像車輪碾壓的聲音,或者身體發熱劇烈,如同火燒,或者像針刺一樣疼痛,畏寒怕冷,神志恍惚,不知道病在何處,或者腹部灼熱,像抱著燒紅的鐵器一樣。這些都是藥物將要發作的徵兆。藥物發作嚴重的,腹部堅硬脹滿像石頭一樣,嘴唇青黑,大小便帶血,脈象微弱或無脈。只有呼吸還算通暢,心窩處微微溫暖。這種病症,屬於藥物攻邪過度,以痊癒為期。

又說,藥力過強導致發作,會使人悲傷、愁悶、憤怒,角弓反張,症狀類似中風,面色青黑,身上出現斑點,此時應該大量澆灌冷水,這種情況通常需要用水二三千石才能緩解。症狀緩解後,也要及時服用瀉下藥物。剛開始用水澆灌時,大多數人會覺得冷,但只要用水澆灌幾次,症狀就會逐漸減輕,心情舒暢後就停止。如果腹部感到悶脹、灼熱,或者像口渴的人一樣,精神萎靡只想睡覺,這是因為藥物發作在內,攻伐五臟。應立即服用七物梔子湯,並用新汲取的冷水澆灌全身。

(今按:此方在第二十卷除熱解發篇中。《小品方》稱之為黃芩湯。)

如果患者畏寒怕冷,四肢僵硬,眼睛疲勞,無法自行活動,可以用車輛或人力牽拉、牽引。

如果患者畏寒戰慄,仍可如上所述牽拉、牽引。如果藥物已大便通暢,沒有其他阻塞,並且全身沒有溫熱症狀,卻突然氣促心悸,片刻不能說話,應立即服用溫熱的黃酒三升,少量多次飲用。如果感到煩悶,喝水即可緩解。

如果大便通暢,小便困難,腹部微脹,並且口渴,症狀好轉後,又出現舌頭腫大不能說話的情況,應立即服用梔子湯。

如果藥物發作後長時間不緩解,並且口渴,多半是過量飲水造成的。這種情況只要瀉下就能痊癒。

葛洪說:服用五石散、護命更生散及鍾乳寒食散等藥物,如果用量失度,都會導致藥物發作,其病症無所不至。

如果藥物發作來勢急猛,沒有逐漸加重的過程,這是因為藥物散熱過度。應及時採取措施緩解。

如果四肢或身體外部出現任何不適的疼痛,應多次用冷水洗滌。熱症減輕後,可用浸過冷水的布巾擦拭。還可以用浸過冷水的冷石熨燙,同時飲用溫酒,活動身體。

如果心腹部出現任何不適的疼痛、煩悶、神志不清,應立即脫衣,飲用冷、溫或熱酒一、二升,少量多次飲用,感到稍有好轉就吃些清淡的食物,心痛者尤為緊急。

如果身體冰冷,口不能言,應立即在牙齒縫隙中滴入熱酒,即可緩解。

如果腹部有結塊,熱邪壅盛,導致各種疾病,應立即服用瀉下藥物。如果熱邪嚴重,口唇生瘡,也應服用瀉下藥物。如果實邪未消,飲食不佳,畏寒怕冷,則應再次服用瀉下藥物。

《夏侯氏論》說:察覺體內有不適,都是藥氣的作用。服用藥物後,應仔細觀察病症的變化,例如稍有好轉,或者心中溫溫的想吐,或者忽冷忽熱,或者疼痛或者瘙癢,或者緩慢或者急劇,或者頭暈或者麻痺,或者舒暢或者紊亂,凡是感覺到的不適,都是藥物作用的表現。心中溫溫的,少量喝冷水不能緩解,漸漸增加飲水量才能緩解,然後便停止。此外,這些不適感不一定遍及全身,可能只出現在頭面、手足、胸背等部位,應根據不適的部位用濕毛巾熨燙,如果沒有好轉,就用冷水清洗,清洗後症狀消失就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