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方》~ 卷第十九 (3)
卷第十九 (3)
1. 服石節度第一
衣被欲得故絮而使薄,但當益領數。所以爾者,減益故也。若噤戰惡寒者,少重其衣被以溫體,人迫挾之,噤不如解,使遠去之,過時不去,便助藥發也。
曹歙論云:寒溫調適之宜,云諸藥疢己折。雖有餘熱,不復堪冷,將適之宜,欲得覆而不密,常欲得涼而不至於極冷。譬如平人得熱,欲得冷涼之,大過即已為病也。故勿得脫衣露臥,汗出當風也。
有藥疢者,若寒若熱,心腹欲痛滿,欲脫衣,欲著衣,衣薄衣厚皆當隨覺為度,不可輕忍也。
凡服寒食散發者,皆宜隨所服之人以施方治。人體氣之不同者,若土風之殊異也。雖言為當飲酒,人性本有能不;雖言為當將冷,人體本有耐寒與不耐寒;雖言為當多食飲,食飲本有多少;雖言為當勞役,人筋踘本有強弱,又肥充與消瘦,長老與少壯,體中挾他疢與不挾疢,耐藥與不耐藥,本體多熱與多冷,凡此不可同法而療也。藥發多,多變成百病,苟不精其曲折,如以粗意投雷,亦由暗歷危險其趣巔沛往往是也。
凡寒食藥發生百病者,大較坐失之溫燸也。今者暑熱尤不可輕失,溫也。
可疑之候云:咳逆咽痛,鼻中窒塞,清涕出,本皆是中冷之常候也。而散熱亦有此諸患可用飲溫酒。冷咳者,得溫是其宜也。若是熱咳者,酒通寒食散,得酒於理,當瘥和也。欲分別之者,飲冷轉劇。劇者果是冷咳無疑也。飲冷覺佳者,果是藥熱咳無疑也。
溫治之治云:今舉世之人,見藥本方,號曰護命神散。登服日便當解脫衣被向風,將冷水自澆灌。夫人體性自有堪冷不堪冷者,不可以一概平也。譬猶萬物,匪陽不晞而柒與玄水反當以寒濕為干茂(義),豈可謂不然乎。余服此藥,幾四十載矣,所治者亦有百數。服藥之日,乃更當增其衣服,扶掖起行,令四體汗出,則營衛,津液津液則諸溫熱隨汗孔而越,則不復苦煩憒矣。體適津液,自不思水,無事為蛇盡足而強用水。
若小煩躁,可漬手巾一枚,拭熱處,小涼則當促起還著衣矣。自於藥勢已發,可徹曏者。始服藥重藥之衣,其平常所服,慎不可減也。
凡人體氣各有羸虛,虛者恆著巾帽、身襲溫裘,風惡忌冷,不得𤛑𤙬如何?一旦卒釋常服?增以冷水澆灌,限漏刻之間。則中冷矣。中冷則成傷寒,壯熱如燒,小大惶怖,不知是傷寒也,皆謂藥發耳。遂竟沐浴,空井竭泉,氣力盛者有異幸,而其弱劣,於是訖矣。服藥之後,假使頭痛壯溫,面赤體熱,其脈進數,便當以傷寒法救之,亦可以桂枝發汗,亦可針灸,無所拘疑也。
《潘師房救解法》云:凡石一度發即一倍得力,如不發者,此名無益。若一發後更無諸病,有病必是石發也。
《皇甫謐節度論》云:吾觀諸服寒食散者,咸言石藥沉滯凝著五臟,故積歲不除;草藥輕,淺浮在皮膚,故解散不久其違錯草石正等今之失度者,石尚遲緩,草多急疾,而今人利草憚石者,良有以也。石必三旬,草以日決,如其不便,草可悔止,石不得休故也。然人有服草散兩匕十年不除者,有服石八兩終身不發者,雖人性有能否,論藥急緩,無以異也。
白話文:
服石節度第一
服用藥物時衣物應以舊棉絮製成但要輕薄,只需增加領口數量。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適度增減。如果出現畏寒戰慄,則應稍微加厚衣物保暖身體,如果有人靠近,畏寒症狀沒有緩解,應讓其離開,如果過了一段時間症狀仍未緩解,則應輔助藥物治療。
曹歙論述道:寒溫的調節要恰當,各種藥物引起的疾病都會自行減輕。即使還有餘熱,也不再能耐寒,調節的原則是,想要覆蓋但不要太嚴實,總是想要涼爽但不要太冷。例如,普通人感到熱,想要涼爽,如果過度則會生病。因此,不要脫衣露宿,汗出遇風。
服用藥物的人,無論寒熱,心腹疼痛脹滿,想脫衣,想穿衣,衣物厚薄都要根據感覺而定,不可勉強忍耐。
凡是服用寒食散而藥效發作的,都應根據服藥者的體質施以治療方法。人體氣質不同,就像土壤和風的差異一樣。雖然說應該喝酒,但人的本性有能喝和不能喝的;雖然說應該冷敷,但人體有耐寒和不耐寒的;雖然說應該多飲食,但飲食本身就有多少之分;雖然說應該勞作,但人的筋骨本身就有強弱之分,還有肥胖與消瘦,年老與年輕,體內有其他疾病與沒有其他疾病,耐藥與不耐藥,體質偏熱與偏冷,這些情況都不能用同一種方法治療。藥效發作過多,會演變成各種疾病,如果不仔細研究其曲折變化,像粗心大意地觸碰雷電一樣,也會經歷黑暗危險,其過程往往是如此。
凡是寒食藥引起各種疾病的,大多是因為寒溫失調。現在暑熱季節更不可輕易忽視保暖。
可疑的症狀包括:咳嗽氣逆咽喉疼痛,鼻塞,清水鼻涕,這些都是體內寒冷的常見症狀。但散熱也有這些症狀,可以用溫酒治療。冷咳,溫暖是適宜的。如果是熱咳,酒能通暢寒食散的藥力,喝酒是有道理的,應該會痊癒。想要區別它們,喝冷水症狀加重,加重就肯定是冷咳無疑;喝冷水症狀緩解,就肯定是藥物引起的熱咳無疑。
溫熱療法:現在世人見到的藥方,號稱護命神散。服用當天就應該脫掉衣物向風處,用冷水澆灌自己。但人體本身就有耐寒和不耐寒的,不能一概而論。就像萬物一樣,沒有陽光就不會乾燥,而玄水反而要用寒冷潮濕來滋養生長,怎麼能說不是這樣呢?我服用這種藥物,將近四十年了,治療的人也有數百個。服藥當天,更應該增加衣物,扶持著行走,讓四肢出汗,則營衛、津液就會暢通,溫熱之氣就會隨著汗孔排出,就不會再痛苦煩悶了。體內津液充足,自然不會想喝水,不要徒勞地強迫自己喝水。
如果稍微煩躁,可以用濕毛巾擦拭熱的地方,稍微涼快些就應該趕緊穿上衣服。等到藥效已經發作,就可以脫掉衣服。剛開始服用藥物時要穿得厚些,平時穿的衣服,不要減少。
凡是人體的氣各有虛弱,虛弱的人總是戴著帽子,穿著溫暖的衣服,怕風怕冷,不能稍微動一下,怎麼樣?一旦突然脫掉常服?加上冷水澆灌,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體內受寒。體內受寒就會變成傷寒,壯熱如燒,非常害怕,不知道是傷寒,都認為是藥物發作。於是就洗澡,把井水都用光了,體力強的人也許會有幸免,而體弱的人,就這樣結束了。服藥後,假如頭痛發熱,面紅體熱,脈搏加快,就應該用傷寒的治療方法來救治,也可以用桂枝湯發汗,也可以針灸,不要有任何疑慮。
《潘師房救解法》說:凡是服石藥一次發作,藥效就增加一倍,如果沒有發作,這就說明沒有效果。如果一次發作後沒有其他疾病,如果有疾病,一定是石藥發作引起的。
《皇甫謐節度論》說:我觀察服用寒食散的人,都說石藥沉重滯留凝結在五臟,所以多年不能消除;草藥輕,淺浮在皮膚表面,所以很快就能消除,這是草藥和石藥的區別。現在人們偏愛草藥而忌憚石藥,是有原因的。石藥需要三十天,草藥一天就能見效,如果覺得不方便,草藥可以停止,石藥卻不能停止。然而有些人服用草藥散兩勺,十年都消除不了,有些人服用石藥八兩,終身都沒有發作,雖然人的體質有強弱之分,藥物的效力有急緩之別,但這也說明不了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