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方》~ 卷第十九 (2)
卷第十九 (2)
1. 服石節度第一
陳延之論云:服草木之藥則速發,須調飲食金石者,則遲起而難息。其始得效者,皆是草木盛也。金石乃延引日月草木,少時便息。石勢猶自未盛,其有病者,不解消息,便謂頓休。續後更服。或得病痼藥微,倍復增石,或便雜服眾石,非一也。石之為性,其精華之氣則合五行,乃益五臟;其濁穢便同灰土,但病家血氣虛少,不能宣通,更陳瘀,便成堅積。若其精華氣不發,則冷如冰,而病者服之,望石入腹即熱,既見未熱,服之彌多。
既見石不即效,便謂不得其力,至後發動之日,都不自疑,是石不肯作石消息。便作異治者,多致其害。
《釋慧義論》云:五石散者,上藥之流也。良可以延期養命,調和性理,豈直治病而已哉。將得其和,則養命瘳疾;御失其道,則夭性,可不慎哉。此是服者之過,非藥石之咎也。且前出諸方,或有不同。皇甫唯欲將冷,廩丘欲得將曘石藥性熱,多以將冷為宜。故士安所撰,偏行於世。
《夏侯氏論》云:觀世人了不解寒食藥意而為節度者,又大誤。以不解修誤法,安得不有頓躓耶。遂不思故而其怨咎於藥,此藥正不宜以病進時服也,當以病退時服之。此藥以助正氣為主,病進時則病氣強、正氣弱,藥不能制也。病退則因氣強遂扶助之,遂凌病氣矣。空腹及下後不可服。服之滯著曲奧之處積歲不解。服藥無冬夏時節也。春秋瘥為佳。
魯國《孔恂論》云:寒食藥治虛冷特佳。然要在消息精意伺候,乃盡藥意。雖本方云極冷恣水,要當以體中為度。若腹中不能熱,心中平定,未覺憒悶,不可便恣冷飲食、食冷燸當隨藥熱多少衣服厚薄亦宜然。盛冬之月可燸食,餐食後若心中溫悶,輒飲少冷水便瘥矣。如覺藥作者,但薄衣行風中亦解。
若殊不解,可小洗手足頭面,不至浴。當消息體中,慎勿逆用水也。
《龐氏論》云:夫寒食藥發多在秋冬,秋冬則陽氣處內,陰氣處外。外寒則熱併入,助藥為熱也。此其自然發理。若有違犯藥忌,亦復用發,消息候察,唯存心精意者也。服藥人多自厭惡煩憒,無神不可信,取其言用加方治也。當用邊人之意參之耳。又藥多違人性,喜加遷怒,不可慎從。侍者當犯顏據爭,深守所見,亦不可使病人甚恚,用增藥動也。
夫藥發皆有所由。或以久坐、久語、臥溫失食,或以御內不節犯損體實。或勞慮存心、情意不歡,或以飲酒連日而不盥洗,或以並飲不消停徐為澼,或食餅黍小豆諸熱,凡此諸或皆是發之重誡也。
又,藥臥欲得薄衣,亦宜然,犯寒則無中冷之憂,觸熱則有患禍之累。
諸飲食皆欲冷,唯酒可溫耳。諸用水皆欲得新汲井水,不欲大冷水也。食欲數而不欲頓多,當計一日常數所能食,分晝夜八九下後,飲食猶令小溫,於常食數食之後自還如舊。
白話文:
服石節度第一
陳延之認為:服用草藥見效快,需要調養飲食;服用金石藥則見效慢,且藥效難以消除。初期見效是因為草藥藥力強盛,金石藥則緩慢地發揮作用,藥效持續時間較長。但金石藥的藥力尚未完全發揮時,患者若不懂得藥性變化,就以為藥效停止了,於是繼續服用。或者因為病情頑固,藥效微弱,就增加藥量,或同時服用多種藥物,方法並不單一。金石藥的藥性,精華之氣能調和五行,滋養五臟;濁穢之氣則如同灰土,若患者血氣虛弱,不能有效運化,就會造成瘀積,形成堅硬的腫塊。如果藥物的精華之氣不能發揮作用,藥物就會冰冷如冰,而患者服藥後,期待藥物入腹即感溫熱,但見效緩慢,便服用更多藥物。
如果發現藥物沒有立即見效,就認為藥力不足,等到藥物真正發揮作用時,反而不自知,這是因為患者沒有理解藥物的變化過程。因此,採用其他治療方法,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釋慧義論》說:五石散是上品藥物,可以延年益壽,調和身體機能,豈止是治療疾病而已。如果服用得當,就能養生治病;如果違背藥性,就會損傷身體,不可不謹慎。這是服藥者自身的問題,並非藥物的過錯。而且,之前的處方,可能有所不同。皇甫氏主張用冷藥,廩丘氏則主張用溫熱的石藥,多數人還是以冷藥為宜。因此,士安所撰寫的藥方,才廣為流傳。
《夏侯氏論》說:觀察世上許多人不了解寒食藥的藥性,而自行調整藥量,這是很大的錯誤。不懂得藥物使用的方法,怎麼能不遭受挫折呢?於是便不反思自身的原因,反而歸咎於藥物。這種藥物不應該在病情加重時服用,而應該在病情減退時服用。此藥主要是增強正氣,病情加重時,病氣強盛、正氣虛弱,藥物就無法發揮作用;病情減退時,正氣強盛,藥物就能扶助正氣,進而克服病氣。空腹或腹瀉時不可服用,服用後停留在身體的曲折部位,多年不能消除。服用此藥沒有季節限制,春秋季節療效最佳。
魯國《孔恂論》說:寒食藥治療虛寒症效果很好。但是需要仔細觀察藥效變化,才能充分發揮藥效。雖然本方記載要儘量使用冷水,但還是要根據自身情況而定。如果腹部沒有溫熱感,心神平靜,沒有感到昏悶,就不要大量飲用冷水冷食。服藥後衣著厚薄應根據藥物溫熱程度而定。嚴冬時節可以吃熱食,飯後如果感到心煩氣悶,少量飲用冷水就能緩解。如果感覺藥物正在發揮作用,可以穿著單薄衣物在風中行走以促進藥效的發揮。
如果藥效遲遲不見效,可以輕輕地洗洗手腳和頭面,但不要洗澡。要仔細觀察自身感受,避免用冷水沖洗身體。
《龐氏論》說:寒食藥多在秋冬發揮作用,秋冬季節陽氣內斂,陰氣外散。外寒內熱,能促進藥物發熱,這是藥物自然發揮作用的道理。如果違反藥物禁忌,也會導致藥物發作,觀察藥效變化,需要用心專注。服藥者往往會感到厭煩、昏沉、無精打采,不可輕信他們的言辭而更改藥方。應該參考旁觀者的意見。又藥物往往違背人的意願,服用者容易遷怒於藥物,不可輕信。侍者應該直言相勸,堅守自己的看法,但也要避免使病人過於憤怒,加重藥物作用。
藥物發揮作用都有其原因。可能是久坐、久談、睡覺太暖和、飲食不規律,或是房事過度損傷身體,或是勞累思慮、情緒不佳,或是飲酒過度而不清潔身體,或是飲酒過多而不慢慢消化,或是食用餅、黍、小豆等溫熱食物,這些都是藥物發作的重要原因。
另外,服藥後應穿著單薄衣物,這樣既可以避免受寒,也可以避免受熱。
飲食方面都應選擇冷食,只有酒可以溫熱。用水方面,應使用新汲取的井水,不要使用過冷的水。飲食應少量多次,應估算每日所能食用的量,分晝夜八九次服用,飲食應略微溫熱,在經常飲食的次數後,就會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