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方》~ 卷第三十 (1)
卷第三十 (1)
1. 五穀部第一
《太素經》云: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埤注云:五穀為養生之主也,五果助谷之資,五畜益谷之資;五菜埤谷之資也。五穀、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飢則謂之食,以其療病則謂之藥,此谷畜果菜等二十物莫乃是咨五行五性之味、臟腑血氣之本也。充虛接氣莫大於茲,奉性養生,可斯須離也。
白話文:
《太素經》說:五穀是養生的主食,五果是輔助五穀的,五畜是滋補五穀的,五菜是增補五穀的。用五穀、五畜、五果、五菜來充飢,就叫做食物;用它們來治療疾病,就叫做藥物。這些谷、畜、果、菜等二十種東西,沒有不是滋養五行五臟、調理血氣的根本之物。充虛接氣沒有比這更好的了,奉行這種養生的方法,可以片刻也不離它。
胡麻,《本草》云:味甘平無毒,主傷中虛羸,補五內,益氣力,長肌肉,填髓腦,堅筋骨,金創止痛及傷寒溫瘧,大吐後虛熱羸困。久服輕身不老,明目耐飢,延年。以作油,微寒,利大腸,胞衣不落。《陶景注》云:八谷之中,唯此為良。淳黑者,名巨勝,是為大勝。又莖方名巨勝,莖圓名胡麻,服食家當九蒸九曝。
白話文:
胡麻,根據《本草》的記載,味道甘甜,性情平和,沒有毒性。它可以治療因中氣不足而導致的身體虛弱,還可以補益五臟六腑,增強氣力和肌肉,充實骨髓和腦髓,增強筋骨,治療金瘡止痛,並能治療傷寒、溫熱型瘧疾,以及大吐後引起的虛熱羸困的症狀。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不衰老,還能明目耐飢,延年益壽。用胡麻做成的油,性微寒,可以潤滑大腸,促進排便,對胞衣不下也有治療效果。《陶景注》中說:在八種穀物中,胡麻是最好的。純黑色的是巨勝,它是胡麻中的精品。莖方形的叫巨勝,莖圓形的叫胡麻。養生家認為,胡麻應該經過九蒸九曝的炮製工序。
熬搗餌之,斷谷長生。《蘇敬注》云:此麻以角作八稜者為巨勝,四稜者名胡麻。都以烏者良、白者劣耳。生嚼塗小兒頭瘡及浸淫惡瘡,大效。《拾遺》云:油,大寒,主天行熱,腸秘內結。熱服一合,下利為度。食油損聲,令體重。葉沐頭長髮。《崔禹錫食經》云:練餌之法,當九蒸九曝,令盡脂潤及皮脫。
其不熟者,則令人發𥻅落。(和名如字。)
白話文:
把胡麻熬好搗成丸子當食物,從此斷絕五穀,可以長生不老。《蘇敬註解》說:胡麻用八角做成的最好,四角做成的才叫做胡麻。黑色的胡麻品質較好,白色的品質差。將胡麻生嚼了塗在小兒頭瘡上,或浸入惡瘡中,效果都很顯著。《拾遺》說:油,性大寒,主治時令熱症、腸中祕結。熱性時服用一合,以瀉下為度。常吃油會損傷聲音,使身體變重。用油洗頭可以使頭髮長長。《崔禹錫食經》說:胡麻練製成丸子的方法,應該是九次蒸、九次曬,使胡麻的油脂潤澤盡失、皮脫落。
其不熟悉者,會讓人發呆。(和它的名字一樣。)
大豆,《本草》云:生大豆味甘,平,塗癰腫,煮飲汁,殺鬼毒,止痛,逐水脹,除胃中熱痹傷中,淋潞,下瘀血,散五臟結積內寒,殺烏頭毒。久服令人身重。熬屑味甘,主胃中熱,去腫,除痹,消穀,止脹。又云:扁豆,味甘,微溫,主和中下氣。孟詵云:平主霍亂吐逆。
白話文:
大豆,《本草》中說:生大豆味道甘甜,性平,可塗抹腫脹,煮熟後飲用汁液,可以殺死鬼毒,止痛,消除腹脹,去除胃中熱引起的痹症和外傷,治療淋病、路病,排出瘀血,分散五臟內部的積塊和寒氣,解烏頭毒。長期服用會使人身體變重。將大豆熬成屑,味道甘甜,可以治療胃中熱,消腫,除痹,消穀,止脹。又說:扁豆,味道甘甜,性微溫,可以調和中氣,治療腹瀉和嘔吐。孟詵說:扁豆性平,可以治療霍亂吐逆。
《拾遺》云:大豆炒及投酒中飲,主風痹癱緩,口噤,產後血氣。炒食極熱,煮食極冷。又云:牛食溫,馬食冷,一體之中,用之不同也。孟詵云:大豆初服時似身重,一年之後便身輕,益陽事。又煮飲服之,去一切毒氣。又生搗和飲,療一切毒,服塗之。崔禹云:大豆少冷無毒,煮飲汁。
白話文:
《拾遺》中說:大豆炒熟後泡入酒中飲用,可以治療風濕痹痛、身體癱瘓、口不能張開、產後血氣不足。炒熟後食用時非常熱,煮熟後食用時非常涼。又說:牛適合吃溫熱的食物,馬適合吃涼爽的食物,同一個身體,對食物的運用也不同。孟詵說:大豆初次食用時會覺得身體沉重,一年之後就會覺得身體輕盈,可以增益陽氣。又可以用大豆煮熟後飲用,可以去除一切毒氣。又可以用生的大豆搗碎和飲,可以治療一切中毒,可以內服也可以外敷。崔禹說:大豆微寒無毒,可以煮熟後飲用汁液。
療溫毒水腫,為驗,除五淋,通大便,去結積。蒸煮食勝於米。久啖厚腸胃,令人身重。大豆為孽取牙生便乾者,即熬末食之,芳美味矣,名黃卷,味苦甘溫,主濕痹筋膝挽痛。(和名末女。)
白話文:
治療溫毒水腫,效果顯著,能夠消除五淋、暢通大便、去除結石。蒸煮黃卷食用,比吃米飯更有營養。但是長期大量食用黃卷,會損傷腸胃,讓人身體沉重。最好的黃卷是取牙生便乾燥的黃卷,熬成末狀服用,味道芳香美味,叫黃卷末。黃卷末味道苦、甘、溫暖,主治濕痹、筋、膝、腿疼痛。(別名女末。)
赤小豆,《本草》云:主下水,排癰腫膿血,味甘酸,平溫,無毒,主寒熱,熱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猝澼,下脹滿。《拾遺》云:驢食腳輕,人食體重。《養生要集》云:味苦溫,久食逐津液,令人枯燥。孟詵云:青小豆,寒,療熱中消渴,下脹滿。(今按:損害物。和名阿加阿以支。)
白話文:
赤小豆,《本草綱目》中記載:主要用於排泄水分,排出癰腫膿血,味道甘酸,溫和無毒,主治寒熱、熱中消渴、止瀉、利尿、排出積水、緩解腹脹。《拾遺》中記載:驢吃赤小豆,腳步會變輕快,人吃赤小豆,體重會增加。《養生要集》中記載:赤小豆味道苦溫,長期食用會損耗體液,使人枯燥。孟詵說:青小豆屬寒性,用於治療熱中消渴、緩解腹脹。(現代解釋:赤小豆有害,日文名稱為阿加阿以支。)
白角豆,崔禹云:味鹹,少冷,無毒,主下氣,治關格,蒸煮,食之,止飢,益人。又有一種,狀亦相似,而子紫赤色好,止下利,厚腸胃,益氣力。(和名志呂佐佐介。)
白話文:
白角豆,崔禹說:味道是鹹的,稍微有點涼,沒有毒,可以通氣、治關格,蒸熟煮透後吃,既可以止飢,也可以益人。還有一種,外觀也類似,但豆子是紫紅色的,更好看,可以止瀉、健腸胃、益氣力。(《和名志》叫它「呂佐佐介」。)
大麥《本草》云:味鹹,溫,微寒,無毒。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又云:令人多熱。)為五穀長。《蘇敬注》云:大麥面,平胃止渴,消食,療脹。《拾遺》云:作麵食之,不動風氣,調中止泄,令人肥健。孟詵云:暴食之,令腳弱。(為腰腎間氣故也,)久服即好,甚宜人。崔禹云:主水脹,勿合白稻米食,令人多熱。(和名不止矣支。)
白話文:
大麥
《本草》上說:大麥的味道是鹹的,性溫微寒,無毒。主要用於治療消渴症、清熱、益氣調中,同時《本草》又說,它會讓人容易感到燥熱。在五穀中大麥是最好的。
《蘇敬注》上說:大麥麵粉可以平胃止渴、消食、治療脹氣。《拾遺》上說:用大麥麵粉做成的食物,不會引發風氣病,可以調中止泄,讓人變得肥壯健康。孟詵說:暴飲暴食後吃大麥,會讓人腳部虛弱。(這是因為大麥會影響腰腎之間的氣),但是長期服用大麥,就會緩解腳部虛弱的症狀,非常適合人食用。崔禹說:大麥可以治療水腫,但不要和大米一起吃,否則會讓人感到燥熱。(日語名為不止矣支。)
穬麥,《本草》云:味甘,微寒,食之輕身除熱。以作孽,溫,消食和中。崔禹云:以作粥食之,益面色。(和名加知加多。)
白話文:
穬麥,《本草經》記載:穬麥味道甘甜,微寒,食用可以減輕體重並消除熱氣。用穬麥製作的粥,具有溫暖身體、消化食物和調和中氣的作用。崔禹說:用穬麥煮粥吃,可以使臉色紅潤。(和名:加知加多。)
小麥,《本草》云:味甘,微寒,無毒。主除熱,止燥渴,利小便,養肝氣,止漏血、唾血。以作面,溫,消穀止利;以作面,溫,消熱止煩。《拾遺》云:此物秋種夏熟,受四時氣足,自然兼有寒溫,面熱麩冷,宜其然也。《千金方》云:作面,消熱止煩,不可多食,長宿癖。《膳夫經》云:多食壅氣。(和名已矣支。)
白話文:
小麥:《本草》說:味道甘甜,性微寒,無毒。主要功能是消除炎熱,止口渴,利小便,滋養肝氣,止漏血、吐血。用小麥做成的麵食,溫熱,能消食止瀉;用麩皮做成的麵食,溫熱,能消熱止煩。《拾遺》說:這種作物秋天播種,夏天成熟,吸收了四個季節的氣候,所以自然而然兼有寒性和溫性,麵粉溫熱,麩皮涼爽,這也是很合理的。《千金方》說:用小麥做成的麵食,能消熱止煩,但不能多吃,吃多了容易積食。《膳夫經》說:吃多了會肚子脹氣。(和名:已矣支。)
喬麥,孟詵云:寒,難消,動熱風,不宜多食。魚玄子張云:喬麥雖動諸病,猶壓丹石,能練五臟滓,續精神。其葉可煮作菜食,甚利耳目,下氣。其莖為灰,洗六畜瘡疥及馬掃蹄至神,(今按:損害物。和名曾波牟支。)
白話文:
喬麥,孟詵說:它性寒,難以消化,容易引起熱風,不宜多吃。魚玄子張說:喬麥雖然會引起各種疾病,但它能壓制丹石的藥性,能清除五臟的滓質,增強精神。它的葉子可以煮成菜吃,對耳目非常有益,還能降氣。它的莖燒成灰後,可以洗滌六畜的瘡疥,以及馬的掃蹄。
青梁米,《本草》云:味甘,微寒,無毒,主胃痹,熱中渴利,止瀉,利小便,益氣補中,輕身長年。《陶景注》云:粱米皆是粟類,唯其牙頭色異為分別耳。《汜勝之書》云:粱是秫粟。蘇敬云:夏月食之,極為涼清。(和名安波萬與稱)
白話文:
青梁米:《本草》記載:味道甘甜,性微寒,無毒,主治胃痛,中暑口渴腹瀉,可以止瀉,利尿,補益氣血,讓人輕盈長壽。《陶景注》說:粱米都是粟類,只是牙頭顏色不同,可以區別開來。《汜勝之書》說:粱是秫粟。蘇敬說:在夏季吃它,非常涼爽清淡。(和名為安波萬與稱)
黃粱米,《本草》云:味甘,平,無毒,主益氣和中,止瀉。《蘇敬注》云:黃粱,穗大毛長,穀米但粗於白粱而收子少,不耐水旱,食之香美,逾於諸梁。
白話文:
黃粱米,在《本草》中記載:味道甘甜,性平,無毒,主要功效是益氣和中,止瀉。《蘇敬注》中記載:黃粱,穗很大,毛很長,穀米比白粱粗,但收穫的種子較少,不耐水旱,食之香美,超過其他粱。
白粱米,《本草》云:味甘,微寒,無毒。主除熱益氣。《陶景注》云:夏月作粟餐,亦以除熱。孟詵云:患胃虛並嘔吐食水者,用米汁二合、生薑汁一合和服之。魚玄子張云:除胸膈中客熱,移易五臟氣,續筋骨。(和名之呂阿波。)
白話文:
白粱米,《本草》記載:味道甘甜,性質微寒,沒有毒性。主要作用是清熱益氣。《陶景注》記載:夏季用白粱米做成飯來吃,也可以清熱。孟詵說:患有胃虛並伴有嘔吐食物和水的人,可以用米汁二合與生薑汁一合混合服用。魚玄子張說:白粱米可以清除胸膈中的客熱,調和五臟之氣,續接筋骨。(和名之呂阿波。)
粟米,《本草》云:味鹹,微寒,無毒。主養腎氣,去胃痹中熱,益氣。陳者味苦,主胃熱,消渴,利小便。《陶景注》云:其粒細於粱米,陣者謂經三年、五年者,或呼為粢米,以作粉,尤解煩悶。《蘇敬注》云:粟有多種,而並細於諸粱。其米泔汁主霍亂、夾熱心煩渴,飲數升立瘥。
臭泔止消渴尤良。崔禹云:常所啖食耳,益腎氣。熟舂令白作粉,尤解煩悶。(和名阿波乃宇留之禰。)
白話文:
粟米,《本草綱目》說:味道鹹、微寒,沒有毒性。能夠補腎氣,消除胃脹滿的內熱,增強元氣。存放三年以上的粟米,味道變苦,可以治療胃熱、消渴、利小便。《陶景注》說:粟米的顆粒比粱米的顆粒要細,放置三年、五年的粟米,有些地方叫它粢米,可以研磨成粉,用它沖成的粟米粥尤其能解煩悶。《蘇敬注》說:粟米有很多品種,都比粱米更細。粟米粥的米湯可以治療霍亂、夾熱心煩口渴,喝上幾升就可以痊癒。
臭泔(酸餿)可以止消渴,尤其好。崔禹說:平時吃的東西,能增補腎氣。將它煮熟後搗碎成粉末,尤其能解除煩悶。(和名阿波乃宇留之禰。)
秫米,《本草》云:味甘微寒,止寒熱,利大腸,療漆瘡。陶景注云:方藥不正用,唯嚼以塗瘡。《蘇敬注》云:此米功能是猶稻秫也,今大都呼粟糯為秫,稻秫為糯矣。凡黍稷、粟、秫、𩷒、糯,此三谷之秈秫也。馬琬云:秫米,溫,食之不及黍米,不妊進御也。(今按:損害物。和名阿波乃毛知。)
白話文:
秫米,《本草》中記載:味道甘甜帶微寒,可止寒熱,有利於大腸,治療生漆瘡。陶景注釋道:方劑藥物使用不正確,只有咀嚼塗抹於瘡口。《蘇敬注》中提到:這種米的藥效功能猶如稻秫,當今大都把粟糯米稱為秫米,稻秫稱作糯米。凡黍、稷、粟、秫、稻、糯米,這些是三種穀物的秈秫。馬琬說:秫米,溫性,食用不及黍米,不能生育所以進貢給皇帝。(當今考證:損害物。和名阿波乃毛知。)
丹黍米,《本草》云:味苦,微溫,無毒。主咳逆,霍亂,止泄,除熱,止煩渴。陶景雲:此即赤黍米也。多入神藥用。崔禹云:食益人。又有秬米,是烏黍耳,供釀酒祭祀用之。人飲,好療魂病,長生。(和名阿加支美。)
白話文:
丹黍米,《本草》中記載:味道苦,微微溫熱,沒有毒性。主要用於治療咳嗽逆氣、霍亂、止瀉、消除熱氣、止煩渴。陶景雲說:這就是赤黍米。多用於靈丹妙藥。崔禹說:食用可以益人。還有一種秬米,是烏黍,用於釀酒、祭祀。人們飲用,可以治療魂病,長生不老。(日文名稱是阿加支美。)
稷米,《本草》云:味甘,無毒。主益氣,補不足。陶景注云:書多雲黍稷。《蘇敬注》云:《呂氏春秋》云:飯之美者,有陽山之穄也。《傳》云:本草有稷不載穄;即穄也今楚人謂之稷,關中謂之糜,冀州謂之䲑。《廣雅》云:䲑,穄也。《爾雅》:粢,稷也。孟詵云:益氣,治諸熱,補不足。(和名支美乃毛知。)
白話文:
黍米,在《本草》中記載:味道甘甜,無毒。主要作用是益氣、補虛。陶景注云:書籍中經常提到黍稷。《蘇敬注》雲:《呂氏春秋》中說:飯中最好吃的,有陽山的穄米。《傳》中說:本草中有稷,沒有記載穄;穄就是稷。現在楚人稱之為稷,關中稱之為糜,冀州稱之為䲑。《廣雅》中說:䲑,就是穄。《爾雅》中說:粢,就是稷。孟詵說:稷可以益氣,治療各種熱症,也能補虛。(和名是支美乃毛知。)
粳米,《本草》云:味苦,平,無毒,主益氣,止煩,止泄。《陶景注》云:此即今常所食米,但有白赤小小異挨四五種,猶同一類也。《拾遺》云:凡米,熱食則熱,冷食則冷,假以火氣,體自溫平。《七卷食經》云:味甘,微寒,止寒熱;利大腸,療漆瘡。魚玄子張云:性寒,擁諸經絡氣。
白話文:
粳米,《本草》中說:粳米的藥性是苦的,性質平和平,沒有毒。可以起益氣,止煩,止泄的作用。《陶景注》說:粳米就是現在人們常吃的大米,只是有白、紅、小、大等四五種稍微不同的類型,但是都屬於同一類。《拾遺》中記載:粳米,不管是熱食還是冷食,都會隨食物性質而變化。假以火氣,性質就溫和。《七卷食經》記載:粳米的藥性甘,性微寒,可以治療寒熱;可以通利大腸,治療漆瘡。魚玄子張說:粳米的性質是寒性的,能夠暢通人體的經絡之氣。
使人四肢不收,昏昏饒睡,發風動氣,不可多食。崔禹云:又有秕米,是被含稃殼未熟者曰秕,以水炙焦,舂成米者食之,補五臟,駐面色,不老衰也。(今按:米粉,崔禹云:性冷。一名爛米。止煩悶,服食及藥石人亦將食之。丹經云:米粉汁,解丹之發熱。和名宇留之稱。
白話文:
稻米,《本草》說:味道苦澀,具有溫暖中焦的作用,使人容易發熱,大便堅結。《陶景注》說:稻米、粳米,這兩種東西,現在江東沒有,人們都把粳米叫做稻。《蘇敬注》說:稻是穬谷的通稱。崔禹說:稻米和粳米是同一樣東西,稌米還有烏米,江東人把米叫做米,性寒冷,擅長治療血氣病。還有糲米,也像是烏米。說的是舂一斛糲米可以得到八斗米。(和名來稱呼,不是與稱呼相符。)
糯米,《養生要集》云:味甘平,雖食亦不宜久食。《拾遺》云:性微寒,妊娠雜肉食之,亦不利,久食,令人身軟。黍米及糯飼小貓犬,令腳屈不能行,緩人筋故也。(今按:損害物。和名毛知乃與禰。)
白話文:
糯米,《養生要集》說:味道甘甜平和,即使吃多了也不宜長期食用。《拾遺》說:糯米的性質略微偏寒,孕婦吃糯米雜肉,同樣不利,長期食用,會讓人身體變軟弱。黍米和糯米餵養小貓小狗,會讓牠們的腳彎曲而不能行走,這是因為糯米讓牠們的筋骨變鬆弛的緣故。(現按:損害物。和名叫「毛知乃與禰」。)
孽米,《本草》云:味苦無毒,主寒中下氣,除熱。《陶景注》云:此是以米為孽耳,非別米名也。末其米脂,和敷面,亦使皮膚悅澤。《蘇敬注》云:孽者,生不以理之名也,皆當以可生之物為之。陶稱以米為孽,其米豈更能生乎。崔禹云:味少苦冷,無毒,下氣,去熱,合乳作粥食之,益面色延年。(和名以禰乃毛也之。)
白話文:
孽米,根據《本草》記載,味道苦但無毒,主要治療因體寒而導致的下氣,以及去除體熱。《陶景注》說:孽米其實就是米,並不是另一種米的名稱。將孽米的脂肪研磨成粉末,與其他成分混合後敷在臉上,也可以使皮膚變得光滑有光澤。《蘇敬注》說:孽米的意思是指不按照正常道理生長的東西,而應該用符合孽米生長規律的東西來製作孽米。陶景弘說孽米是米,那麼這種米還能繼續生長嗎?崔禹說:孽米的味道略苦且微冷,無毒,具有順氣、去熱的功效,與乳汁一起煮成粥食用,可以讓臉色紅潤,並延年益壽。(日語中的「以禰乃毛」與「孽米」發音相同。)
飴糖,《本草》云:味甘微溫,主補虛乏,止渴去血。《陶景注》云:今酒用曲,糖用孽猶同。是米麥而為中上之異,糖當以和潤為優,酒以熏亂為劣。《七卷食經》云:置飴麋粥中食之,殺人,未詳。(和名阿女。)
白話文:
蔗糖,《本草》中說:它味道甘甜,且微溫,能補虛乏,止渴止血。《陶景注》中說:現在釀酒用曲,製糖用孽,兩者相同。都是用米麥為原料,但糖應以和潤為佳,酒以燻亂為劣。《七卷食經》中說:在糜粥中放入蔗糖後食用,會殺人,原因不明。(日語名稱阿女。)
酒,《本草》云:味苦,大熱,有毒,主行藥勢,殺邪惡氣。《陶景注》云:大寒凝海唯酒不冰,明其熱性獨冠群物。人飲之使體蔽神昏,是其毒故也。昔三人晨行觸霧,一人健,一人病,一人死。健者飲酒。病者食粥,死者空腹,此酒勢辟惡勝於食。《拾遺》云:酒殺百邪,去惡氣,通血脈,厚腸胃,潤皮膚,散死氣。
白話文:
酒,《本草綱目》中說:它的味道是苦的,性質是十分熱的,有毒,主要用來引導藥物的藥力,殺死邪惡的病氣。《陶景注》中說:即使是大寒凝結的海洋,也只有酒不結冰,這說明它的熱性在所有物質之中是獨一無二的。人喝了酒,會導致身體疲倦、精神昏沉,這就是它的毒性。
從前,有三人早上出行,碰到霧氣,一個人身體健康,一個人有病,一個人死了。健康的人喝了酒,有病的人喝了粥,死的人空著肚子,由此可見,酒的功效在驅除邪氣方面勝過食物。
《拾遺》中說:酒可以殺死各種邪氣,去除惡氣,疏通血脈,強壯腸胃,滋潤皮膚,散發死氣。
愚人飲之則愚,智人飲之則智,消憂發怒,宣言暢意。《太素經》云:醪醴者,賢人以適性,不可不飲,飲之令去病,怡神,必此改性以毒也。《禮記》云:凡酒飲,養陽氣也,故有樂。《養生要集》云:酒者,五穀之華,味之至也。故能益人,亦能損人。節其分劑而飲之,宣和百脈,消邪卻冷也。
白話文:
愚昧的人喝了它就變愚昧,聰明的人喝了它就變聰明,能夠消除憂愁發洩怒氣,使人暢所欲言,表達心意。《太素經》上說:才能出眾的人喝酒以適應自己的本性,不能不喝,喝了它可以治病,怡神養心,一定可以改變本性而變成聰明的人。《禮記》上說:凡是飲酒,都能滋養人的陽氣,所以能令人快樂。《養生要集》上說:酒是五穀的精華,味道極好,所以能使人得到益處,也能使人受到損害。控制好喝酒的分量和次數,可以疏通和調和全身的經脈,消除邪氣、祛除寒氣。
若升量轉久,飲之失度,體氣使弱,精神侵昏,物之交驗,無過於酒也。宜慎,無失節度。崔禹云:有大毒,行藥力,飲之忘憂為基食家所重。(和名佐介。)
白話文:
如果長期大量飲酒,就會導致身體虛弱,精神昏沉。而關於飲酒,沒有比《物之交驗》中所說的更確切了。因此我們必須謹慎飲酒,不要違反節度。崔禹說過:「(酒)具有很大的毒性,可以幫助藥物發揮作用,喝了之後可以讓人忘記憂愁,所以被餐館老闆所看重。」(和名佐介。)
酢酒,《本草》云:味酸,溫,無毒。主消腫,散水氣,殺邪毒。《陶景注》云:酢酒為用,無所不入。《拾遺》云:酢破血止運,除嘓塊堅積。消宿食,殺惡毒,破結氣,心中酢水痰飲,多食損筋骨,殺藥。孟詵云:多食損人胃,消諸毒氣,殺邪毒,婦人產後血運含之即愈。(和名須。)
白話文:
醋酒,《本草》說:味道酸,性溫,無毒。主要用於消腫,散水氣,殺邪毒。《陶景注》說:醋酒的用途,無所不包括。《拾遺》說:醋酒能破血止運,消除嘓塊堅積。消宿食,殺惡毒,破結氣,心中酢水痰飲,多食損筋骨,殺藥。孟詵說:多食損人胃,消諸毒氣,殺邪毒,婦人產後血運含之即愈。(和名須。)
醬《本草》云:味鹹酸,冷利,主除熱止煩滿,殺藥及火毒。《陶景注》云:醬多以豆作,純麥者少,今此當是豆者,又有肉醬、魚醬,皆呼為醢不入藥用也。(和名比之保。)
白話文:
《本草》中說:醬的味道是鹹的、酸的,具有清涼的特性,主要是用來消除熱氣、抑制煩躁、滿腹感,還可以殺死藥物毒性和火毒。《陶景注》中說:醬大多是用豆子做的,用純小麥做的很少,這裡提到的醬應該是豆醬,還有肉醬、魚醬,它們都叫「醢」,但沒有藥用價值。(它的日文名字為「比之保」。)
鹽,《本草》云:味鹹,溫,無毒,主殺鬼蠱邪注毒氣;下部䘌瘡,傷寒寒熱,吐胸中痰澼,止心腹猝痛,堅肌骨,多食傷肺喜咳。《陶景注》云:五味之中,唯此不可缺。然以淚(浸)魚肉則能經久不敗。以沾布帛則易致朽爛,所施之處,各有所宜耳。
白話文:
鹽,《本草》中說:味道是鹹的,性溫,沒有毒,可以殺死鬼蟲、毒氣、邪氣;可以治療下部生瘡、傷寒和寒熱,吐掉胸中的痰液,止住心腹部的劇烈疼痛,使肌肉和骨骼變堅實。但吃多了會損傷肺部,容易引起咳嗽。《陶景注》中說:在五味之中,只有鹽是不可缺少的。然而,用鹽水浸泡魚肉,可以讓魚肉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腐壞。但如果用鹽水浸泡布料,會讓布料很容易腐爛。因此,鹽的使用方法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
《拾遺》云:五味之中,以鹽為主;四海之內,何處無之。崔禹云:主殺鬼邪毒氣,其為用,無所不入。(和名之保。)
白話文:
《拾遺》說:在五種味道之中,以鹽為主,鹽在四大洋之中,哪裡沒有呢?崔禹說:鹽能殺死鬼魅邪祟和有害氣體。無論用在哪裡,都能派上用處。(它是食物保存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