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康賴

《醫心方》~ 卷第三 (10)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10)

1. 治虛熱方第二十四

《病源論》云:虛勞而生熱者,是陰氣不足,陽氣有餘,故內外生於熱,非邪氣從外來乘之也。

《極要方》療一切虛熱氣壅滯結不通三黃丸方:

白話文:

繁體中文:

《病源論》雲:虛勞而生熱者,是陰氣不足,陽氣有餘,故內外生於熱,非邪氣從外來乘之也。

現代白話文:

《病源論》提到:虛弱勞損而產生熱症的情況,是因為陰氣不足,陽氣旺盛所致,因此身體內外才會產生熱,並非外邪入侵所造成。

《極要方》治療一切虛熱氣滯不通的「三黃丸」方:

黃連(二兩),大黃(二兩),黃芩(三兩)

白話文:

  • 黃連:60 克

  • 大黃:60 克

  • 黃芩:90 克

上件三物,搗蜜,和丸如梧子,食後服三丸,日三。

又云:療心膈間虛熱氣上迫咽喉口乾方:

白話文:

繁體中文翻譯: 再加蜂蜜搗勻,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丸,每日服用三次。

現代白話文翻譯: 另有一方:治療心膈之間有虛熱之氣上衝咽喉,導致口乾的藥方。

茯苓(五兩),麥門冬(三升二合,去心),烏梅肉(二兩)。

白話文:

茯苓(250 公克),麥門冬(約 375 公克,去除根蒂),烏梅肉(100 公克)。

上,蜜丸如酸棗大,含消咽之。日夜含六七枚。若因食即口若者,加升麻三兩。

《廣濟方》療虛熱嘔逆不下食即煩悶地黃飲方:

白話文:

蜜丸做成酸棗般大小,具有消咽喉腫痛的作用。每日含服六七粒。若是因為食物導致口乾的人,再添加三兩升麻。

《廣濟方》治療虛熱引起嘔吐反胃、無法進食導致煩悶的處方:「地黃飲」方:

地黃汁(六合),蘆根(一掘),生麥門冬(一升),人參(八分),橘皮(六分),生薑(八分),白蜜(三合)

白話文:

生地黃汁(六杯),蘆根(一把),生麥門冬(一升),人參(八分),橘皮(六分),生薑(八分),白蜜(三杯)。

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下地黃汁,蜜,分溫三服,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不痢。慎生菜、熱面、炙肉、蕎麥、豬、蒜、黏(女廉反,與黏同,相著也)食。

白話文:

(將藥物)切碎,用水六升煮取二升,去除渣滓,加入地黃汁、蜂蜜,分成溫熱的三份服用,像人走四、五里路後再服用一份。如果腹瀉不止。謹慎食用生的蔬菜、熱面條、烤肉、蕎麥、豬肉、大蒜、黏膩的食物(女廉音同黏,與黏同義,指相互黏著)。

《經心方》大黃丸,治虛熱食飲不消化,頭眩引胸脅,喉中介介口中爛傷,不嗜食方:

白話文:

《經心方》中的大黃丸方劑,主治虛熱引起的飲食消化不良,頭暈、胸脅疼痛,喉嚨和口腔潰爛疼痛,以及食慾不振。

具體方劑如下:

  • 大黃:10克
  • 黃連:5克
  • 黃柏:5克
  • 梔子仁:5克
  • 黃芩:5克
  • 苦參:5克
  • 升麻:5克
  • 石膏:10克
  • 甘草:3克
  • 生薑:5克
  • 大棗:10枚

將上方的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適量的蜂蜜或米漿,調和成丸狀,每次服用3-5粒,每日2-3次,直到症狀緩解。

大黃(一兩),黃芩(一兩),黃連(三兩),苦參(二兩),龍膽(二兩)

五味,蜜丸如梧子,服五丸,日三。

又云:生地黃煎治虛熱及血利方:

生地黃汁三升。上,納汁銅器中,於微火上煎令如飴服二合。

《效驗方》龍膽丸,治朝寒暮熱,手足煩,鼻張血青,不能飲食方:

白話文:

大黃(一兩),黃芩(一兩),黃連(三兩),苦參(二兩),龍膽(二兩)

五味,製成如梧桐籽大小的蜜丸,服用五丸,每日三次。

另有《生地黃煎》治虛熱及血利方:

生地黃汁三升。將生地黃汁放入銅器中,於微火上煎煮至如飴狀,服用二合。

《效驗方》中的《龍膽丸》,治朝寒暮熱,手足煩擾,鼻樑腫脹出血,不能飲食方:

龍膽(二分),黃連(二分),黃芩(二分),人參(二分),芒硝(二兩),大黃(二分)

白話文:

龍膽(0.6 公克),黃連(0.6 公克),黃芩(0.6 公克),人參(0.6 公克),芒硝(6 公克),大黃(0.6 公克)

凡六物,冶下篩,蜜丸如梧子,服五丸,日三。不知可至七丸。

《葛氏方》云:若胸中熱結,煩滿悶亂,狂言起走者方:

以芫(音元)花一升,水三升,煮取升半,以布漬湯中,拓胸中上,燥復易。

白話文:

如果胸悶煩躁,暴躁不安,語無倫次起而走動的話,用以下藥方:

芫花一升,水三升,煮沸後取一升半的湯汁,用布浸濕湯汁後敷在胸口上,覺得乾了就再換布。

2. 治客熱方第二十五

《病源論》云:客熱者由人腑臟不調,生於虛熱。熱客於上焦,則胸膈生痰實,口苦舌乾;客於中焦。則煩心悶滿,不能下食;客於下焦,則大便難,小便亦澀。

白話文:

《病源論》中說:客熱是由於人體臟腑不調,產生虛熱。如果虛熱停留在上焦(胸膈)部位,就會引起胸膈積痰、口苦、舌幹的症狀;如果虛熱停留在中焦(脾胃)部位,就會引起心煩、胸悶、腹脹、不想吃東西的症狀;如果虛熱停留在下焦(膀胱、大腸)部位,就會引起大便困難、小便澀滯的症狀。

《耆婆方》治人客熱方:

生地黃根一握,淨洗,搗絞取汁,納少許蜜,少少服之。

又方:以竹瀝待冷,少少飲之。

又云:治季夏月客熱方:

白話文:

耆婆方治療暑熱的方法:

**生地黃(生熟地黃)**根莖一握,清洗乾淨,搗碎榨汁,加入少許蜂蜜,少量服用。

**另一方法:竹瀝(竹子燒出的水)**待冷,少量飲用。

**另外:**治療夏末初秋暑熱的方法:

升麻(一兩),甘草(一分,灸),藍(二分),人參(一分),粟米(一升,一方一合)

白話文:

升麻(六十克),甘草(六克,炙甘草),藍(十二克),人參(六克),小米(三百毫升,一合為三百毫升)

以水五升,煮取半升,去滓,夜露之,平旦一服之。

又云,治人舌澀不能食方:

薺苨(十二分),人參(二分),防己(二分)

切,搗篩為散,以飲服一方寸匕,日二。服此方至夏月。恆須早服之,無此病之。

《錄驗方》竹茹湯,治胸中客熱,口生瘡爛,不得食方:

白話文:

取五升水,煮剩半升,去掉雜質,在夜露下放置一晚,於天亮時飲用。

此外,治療舌頭發澀不能進食的方劑:

薺苨(十二分),人參(二分),防己(二分)

將藥材切碎,搗成粉末,每次服用一方寸匕的量,每天服用兩次。這個方劑服用到夏季。需要每天早早服用,就能避免這種病症。

《錄驗方》中的竹茹湯,能治療胸中因熱氣引起的疼痛,口生瘡爛,無法進食:

竹茹(四兩,去上青),生薑(四兩),甘草(二兩),前胡(二兩),茯苓(二兩),橘皮(一兩)

白話文:

  • 生竹茹(四兩,去除上面的青皮)

  • 生薑(四兩)

  • 甘草(二兩)

  • 前胡(二兩)

  • 茯苓(二兩)

  • 橘皮(一兩)

凡六物,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服,半日盡。

《範汪方》陽逆湯,治胸中有熱,喘逆肩息方:

白話文:

《範汪方》陽逆湯,治療胸中有熱,喘氣逆亂、肩部氣喘的方子:

半夏(半升),人參(一兩),石膏(如雞子者一枚),生薑(四兩),飴(四兩)

白話文:

  • 半夏(0.5升)

  • 人參(1兩)

  • 石膏(一個雞蛋大小)

  • 生薑(0.4斤)

  • 飴(0.4斤)

凡五物,以水一斗五升,煮得七升,服一升,日三夜二。

醫心方卷第三背記

白話文:

以一斗五升的水煎煮五物,煎成七升,每次服用一升,每日三次,隔夜兩次。

出自《醫心方》卷三

忘多:(《病源論》曰:多忘者,心虛也。心神虛損而多忘。《養生方》云:丈夫頭勿北首臥,神魂不安,多愁忘。)

白話文:

忘多:(《病源論》中說:健忘是因為心氣虛弱。心神虛損就會健忘。《養生方》中說:男人不要朝著北方睡覺,會導致神氣不安,多愁善忘。)

癔:(《病源論》云:風癔喉者,風邪之氣先中於陰。病發於五臟者,其狀奄忽不知人,喉里噫噫然有聲,舌強,不能言。)

白話文:

癔病:《病源論》中說:如果風癔集中於喉嚨,那是風邪之氣先侵入於體陰。病發於五臟,其症狀就是一時昏迷不省人事,喉嚨裡發出噫噫的聲音,舌頭強硬,不能說話。

(《病源論》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血氣與脈並上,繫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桊,(居媛切,牛鼻環也,一曰牛枸。)

白話文:

《病源論》中說:五臟六腑的精氣全部上注於眼睛,血氣與脈管也一同向上,最後連繫到腦後,從項部穿出。桊,(居媛切,牛鼻環也,一曰牛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