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康賴

《醫心方》~ 卷第二十五 (10)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五 (10)

1. 治小兒難乳方第六十四

《病源論》云:小兒初生惡血,兒咽入腹,令心腹痞滿,兒不能飲乳,謂之難乳。

又:兒在胎之時,母取冷,冷氣入胞,兒生則腹痛,不肯飲乳,亦名難乳。

《千金方》:炒鹿角末如小豆,著舌下,㬱㬱與之。

又方:雀屎四枚,未著乳頭飲之。大兒十枚。

白話文:

《病源論》記載:小兒初生時,惡血流入腹中,導致心腹部位痞滿,嬰兒無法喝母乳,這種情況稱為「難奶」。

另外,嬰兒在母體內時,如果母親接觸到寒冷,寒氣就會進入胎中,嬰兒出生後會出現腹痛,也不願意喝母乳,這種情況也稱為「難奶」。

《千金方》記載的藥方:將鹿茸粉末炒至如小豆般大小,放在嬰兒舌下,逐漸讓嬰兒服用。

另一個藥方:取四枚雀糞,磨成粉末,塗在乳頭上讓嬰兒喝下。大孩子則可服用十枚雀糞。

2. 治小兒風不乳哺方第六十五

《錄驗方》:治小兒風,數十日口中寒,不能乳哺方:

取生竹汁服之即瘥,炙(名)竹瀝也。

《博濟安眾方》:小兒吐乳方:

白話文:

《錄驗方》

**方:**治療兒童風寒,已數十天口氣寒冷,不能哺乳。

**方法:**採取生竹汁飲用,即可痊癒。炙(一種調理藥物的方法)過的竹汁也可用。

《博濟安眾方》

**方:**治療兒童吐乳。

人參(二兩),橘皮(一兩),生薑(一兩)

以水一升半煎取八合,細細服之。

白話文:

人蔘(2兩),橘皮(1兩),生薑(1兩)

取水一升半,煎煮後取八合,徐徐飲用。

3. 治小兒臍不合方第六十六

《千金方》:蜂房灰末敷之。

又方:燒甑帶灰和膏敷之。

又方:大車轄脂,燒作灰,日一敷之。

白話文:

另一方法:將大車輪軸上的油脂燒成灰燼,每天敷抹一次於患處。

4. 治小兒臍中汁出方第六十七

《千金方》:燒蒼耳子粉之。

又方:燒蜂房灰粉膏中。《效驗方》:

甘草(二分),椒(一分)

下篩,以粉之。

又方:礬石,附子各二分,下篩,粉臍中,日二。

白話文:

將蒼耳子燒成粉末。

另一種方法:將蜂巢燒成灰粉,加入藥膏中。《效驗方》:

甘草(二分),花椒(一分)

搗碎過篩,製成粉末。

另一種方法:明礬、附子各二分,搗碎過篩,將粉末敷在肚臍上,每日兩次。

5. 治小兒臍赤腫方第六十八

《千金方》:杏仁(二分),豬頰車中髓(二分)

凡二味,先研杏仁如脂,敷上。

白話文:

取杏仁二分,豬頰車中髓二分,先將杏仁研磨成膏狀,敷於患處。

6. 治小兒臍瘡方第六十九

《病源論》云:小兒臍瘡,由初生斷臍洗浴,拭不即拭燥,濕氣在臍中,遇風濕相搏故也。

《本草》云:蒿艾莖間白毛敷之,立瘥。

《錄驗方》:可用薑黃柏散粉之。

《產經》云:黃柏,釜月下墨各四分,末,敷之。

《千金方》小兒風臍遂作惡瘡,歷年不瘥方:

敷東壁土,大佳。

又方:蜂房灰末敷之。

《葛氏方》:小兒風臍及臍瘡久不瘥方:

燒甑帶作灰和乳汁敷之。

又方:末當歸粉之。

白話文:

小嬰兒肚臍的瘡,是因為出生後剪斷臍帶洗完澡,沒有馬上擦乾,濕氣留在臍中,遇上風濕就產生了。可以用艾草莖上的白毛敷在上面,馬上就能治好。也可以用薑黃柏散粉敷,或者用黃柏和墨末混合敷。如果小嬰兒的臍帶風患上惡瘡,多年不愈,可以用東壁土敷,效果很好。也可以用蜂房灰末敷。如果小嬰兒的臍帶風或臍瘡久治不愈,可以用燒過的甑子上的灰末和乳汁混合敷,或者用當歸粉敷。

7. 治小兒腹痛方第七十

《病源論》云:小兒腹痛,多由冷熱不調,冷熱之氣與臟相系故也。

《千金方》:梨葉濃煮,取湯,一服七合,可三四與之。

又方:半夏隨多少微火炮之,末,酒和服如粟粒五合丸,日三。

白話文:

《病源論》說:小孩子的腹痛,大多是因為冷熱不調,冷熱之氣與臟腑相連的緣故。

《千金方》:梨葉濃煮,取湯,一次服七杯,可以反覆三四次。

另有方子:半夏適量,用小火稍微炒一下,研成細末,用酒調和,做成粟米粒大小的丸子,每日三次。

8. 治小兒腹脹方第七十一

《病源論》云:小兒腹脹,是冷氣客於臟故也。

《千金方》云:燒父母指甲灰,塗乳上,飲之。

又方:腹上磨書魚。

又方:故衣帶饒垢者,切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

《葛氏方》:粉及鹽分等,合熬,令變色,以磨腹上,即愈。

白話文:

《病源論》說:小兒腹脹,是由於寒氣停留在臟中造成的。

《千金方》說:把父母的指甲灰燒成粉,塗抹在乳頭上,讓小兒吃下去。

還有一種方法:在小兒腹部塗抹磨碎的書魚。

再有一種方法:剪一段沾有污垢的舊衣帶,大約一升,加水三升,煮成一升,分三次服下。

《葛氏方》說:將麵粉和鹽等量混合,一起熬煮,熬到變色,用來塗抹小兒腹部,就可以治癒腹脹。

9. 治小兒痞病方第七十二

《病源論》云:小兒胸膈熱實,腹內有留飲,致令營衛痞塞;腑臟之氣不宣通,其病(痛)腹內結。脹滿,或時壯熱是也。

白話文:

《病源論》中說:小兒胸膈之間有熱邪實滯,腹內有飲水積留,導致營衛之氣運行不暢,腑臟之氣不能宣通,從而引起腹內結聚、脹滿,或有時伴有壯熱。

《葛氏方》方:若患腹中痞結常壯熱者方:

生鱉血,和桂屑塗痞上。

又方:末麝香,服如大豆者。

白話文:

若患有腹部脹結、經常發燒者,可用以下方劑:

生鱉血,與桂皮末調和,塗於脹結部位。

另一方劑:麝香末,每次服如大豆一粒。

又方:大黃(炙,令煙出),龜甲(炙令黃),茯苓

白話文:

另一個處方:大黃(烤到冒煙),龜甲(烤到變成黃色),茯苓

凡三物,分等蜜丸,服如大豆一枚,日三。(以兒大小增減也。)

又方:搗白頭翁,練右囊盛以掩痞上。

白話文:

第一個方劑: 使用蜜丸,一粒如同大豆大小,每天服用三次。(根據孩子的體型大小增減用量。)

第二個方劑: 搗碎白頭翁,用布袋包住,敷貼在痞塊之上。

《產經》云:治小兒痞,面黃羸瘦,丁奚不欲食,食不生肌膚;心中嘈嘈,煩悶,發時寒熱五臟臚脹,腹中繞臍痛,常苦下,八痞丸方:

白話文:

《產經》一書中提到,治療小兒患有痞症,表現為面黃肌瘦,沒有食慾,吃了東西也長不出肉;心中煩悶不安,發病時會出現寒熱交替,五臟脹滿,腹中臍周疼痛,經常腹瀉,可以用八痞丸來治療。

桂心,曾青(無代空青),牡丹,鱔頭甲(頭漬,炙令黃色),乾薑(各三分),蜀漆(七分),細辛(六分),龍膽(五分),附子(四分,炮)

白話文:

肉桂的樹皮、曾青(無代替品的空青)、牡丹花、鱔魚頭的甲骨(把頭浸泡,烤到黃色)、乾薑(各三分)、四川漆(七分)、細辛(六分)、龍膽草(五分)、附子(四分,炮製過)。

凡九物,冶下篩,蜜和如梧子,服二丸,日三,禁如藥法。

《本草拾遺》云:小兒痞,三白草搗汁,服之令人吐。

白話文:

治療小兒腹脹的方法:

  1. 將白芥子、白芍藥和白薑各篩選後研磨成粉末;
  2. 將蜂蜜混合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狀;
  3. 每服兩丸,每日三次。
  4. 忌口同服藥時一般忌口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