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康賴

《醫心方》~ 卷第二十五 (10)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五 (10)

1. 治小兒難乳方第六十四

《病源論》云:小兒初生惡血,兒咽入腹,令心腹痞滿,兒不能飲乳,謂之難乳。

又:兒在胎之時,母取冷,冷氣入胞,兒生則腹痛,不肯飲乳,亦名難乳。

《千金方》:炒鹿角末如小豆,著舌下,㬱㬱與之。

又方:雀屎四枚,未著乳頭飲之。大兒十枚。

白話文:

小兒剛出生時,體內可能帶有不好的血,如果嬰兒吞入腹中,會導致心腹脹滿,無法順利喝奶,這就稱為「難乳」。

另外,如果母親在懷孕時受寒,寒氣進入子宮,嬰兒出生後也會腹痛,不肯喝奶,這種情況也稱為「難乳」。

《千金方》記載:將炒過的鹿角磨成粉末,像小豆一樣大小,放在嬰兒的舌頭下面,讓他慢慢吞嚥。

還有一個方法:用四枚麻雀的糞便,磨成粉後塗在母親的乳頭上,讓嬰兒吸吮。如果是大一點的嬰兒,可以用十枚麻雀的糞便。

2. 治小兒風不乳哺方第六十五

《錄驗方》:治小兒風,數十日口中寒,不能乳哺方:

取生竹汁服之即瘥,炙(名)竹瀝也。

《博濟安眾方》:小兒吐乳方:

人參(二兩),橘皮(一兩),生薑(一兩)

以水一升半煎取八合,細細服之。

白話文:

《錄驗方》:治療小兒受風,數十天口中寒冷,無法吸吮乳汁的藥方:

取新鮮竹子的汁液服用,就會痊癒。這竹汁也叫炙竹瀝。

《博濟安眾方》:治療小兒吐奶的藥方:

人參(二兩)、橘皮(一兩)、生薑(一兩)

用水一升半煎煮,取八合藥汁,慢慢地服用。

3. 治小兒臍不合方第六十六

《千金方》:蜂房灰末敷之。

又方:燒甑帶灰和膏敷之。

又方:大車轄脂,燒作灰,日一敷之。

白話文:

用蜂巢燒成灰,磨成粉末敷在肚臍上。

另外一個方法是,把蒸籠邊緣的鍋垢燒成灰,和油脂調成膏狀敷在肚臍上。

還有一個方法是,取大車軸的油脂燒成灰,每天敷一次在肚臍上。

4. 治小兒臍中汁出方第六十七

《千金方》:燒蒼耳子粉之。

又方:燒蜂房灰粉膏中。《效驗方》:

甘草(二分),椒(一分)

下篩,以粉之。

又方:礬石,附子各二分,下篩,粉臍中,日二。

白話文:

《千金方》記載:將蒼耳子燒成粉末,直接塗在肚臍上。

另外一個方法:將蜂窩燒成灰,磨成粉末,塗在肚臍上。《效驗方》記載:

甘草(兩份),花椒(一份)

將其磨成細粉過篩,直接塗在肚臍上。

另外一個方法:礬石、附子各取兩份,磨成細粉過篩,塗在肚臍上,一天塗兩次。

5. 治小兒臍赤腫方第六十八

《千金方》:杏仁(二分),豬頰車中髓(二分)

凡二味,先研杏仁如脂,敷上。

白話文:

《千金方》記載的治療小兒肚臍紅腫的藥方:使用杏仁(二分)和豬頰骨中的骨髓(二分)。將這兩樣藥材,先將杏仁磨成膏狀,然後敷在肚臍上。

6. 治小兒臍瘡方第六十九

《病源論》云:小兒臍瘡,由初生斷臍洗浴,拭不即拭燥,濕氣在臍中,遇風濕相搏故也。

《本草》云:蒿艾莖間白毛敷之,立瘥。

《錄驗方》:可用薑黃柏散粉之。

《產經》云:黃柏,釜月下墨各四分,末,敷之。

《千金方》小兒風臍遂作惡瘡,歷年不瘥方:

敷東壁土,大佳。

又方:蜂房灰末敷之。

《葛氏方》:小兒風臍及臍瘡久不瘥方:

燒甑帶作灰和乳汁敷之。

又方:末當歸粉之。

白話文:

《病源論》說:小孩子肚臍生瘡,是因為剛出生剪斷臍帶後洗澡,沒有馬上擦乾,濕氣留在肚臍裡,遇到風和濕氣互相侵襲的緣故。

《本草》說:用艾草莖上的白色絨毛敷在傷口上,很快就會好。

《錄驗方》:可以用薑黃和黃柏磨成的粉末敷在傷口上。

《產經》說:用黃柏和鍋底的煙灰各取四分,磨成粉末,敷在傷口上。

《千金方》:小孩子因為風邪導致肚臍生出惡瘡,多年都不好的處方:

用東邊牆壁上的土敷在傷口上,效果很好。

另一個處方:用蜂巢燒成的灰磨成粉末敷在傷口上。

《葛氏方》:小孩子肚臍受風或肚臍瘡很久都沒好的處方:

把蒸籠的邊緣燒成灰,和乳汁混合後敷在傷口上。

另一個處方:用當歸磨成粉末敷在傷口上。

7. 治小兒腹痛方第七十

《病源論》云:小兒腹痛,多由冷熱不調,冷熱之氣與臟相系故也。

《千金方》:梨葉濃煮,取湯,一服七合,可三四與之。

又方:半夏隨多少微火炮之,末,酒和服如粟粒五合丸,日三。

白話文:

小兒腹痛,大多是因為身體受寒或受熱不調所導致,寒熱之氣與內臟互相牽連的緣故。

有一個方法:將梨葉濃煎煮成湯,取湯約140毫升,一次給小孩服用,可以給他服用三到四次。

另一個方法:將半夏依照所需的量用小火炮製過,磨成粉末,用酒調和,做成約像小米粒大小的藥丸,一次服用約5毫升藥丸,一天服用三次。

8. 治小兒腹脹方第七十一

《病源論》云:小兒腹脹,是冷氣客於臟故也。

《千金方》云:燒父母指甲灰,塗乳上,飲之。

又方:腹上磨書魚。

又方:故衣帶饒垢者,切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

《葛氏方》:粉及鹽分等,合熬,令變色,以磨腹上,即愈。

白話文:

小兒腹脹,是因為寒氣侵入內臟所導致的。《千金方》說,將父母的指甲燒成灰,塗在乳頭上給小孩喝下。另一個方法是,用書寫用的魚形磨具在小孩腹部摩擦。還有一個方法是,將舊衣服上帶有污垢的腰帶剪下一升,用水三升煮成一升,分成三次給小孩服用。《葛氏方》則記載,將粉末和鹽等分混合熬煮,直到顏色改變,再用來摩擦小孩的腹部,就能痊癒。

9. 治小兒痞病方第七十二

《病源論》云:小兒胸膈熱實,腹內有留飲,致令營衛痞塞;腑臟之氣不宣通,其病(痛)腹內結。脹滿,或時壯熱是也。

《葛氏方》方:若患腹中痞結常壯熱者方:

生鱉血,和桂屑塗痞上。

又方:末麝香,服如大豆者。

又方:大黃(炙,令煙出),龜甲(炙令黃),茯苓

凡三物,分等蜜丸,服如大豆一枚,日三。(以兒大小增減也。)

又方:搗白頭翁,練右囊盛以掩痞上。

《產經》云:治小兒痞,面黃羸瘦,丁奚不欲食,食不生肌膚;心中嘈嘈,煩悶,發時寒熱五臟臚脹,腹中繞臍痛,常苦下,八痞丸方:

桂心,曾青(無代空青),牡丹,鱔頭甲(頭漬,炙令黃色),乾薑(各三分),蜀漆(七分),細辛(六分),龍膽(五分),附子(四分,炮)

凡九物,冶下篩,蜜和如梧子,服二丸,日三,禁如藥法。

《本草拾遺》云:小兒痞,三白草搗汁,服之令人吐。

白話文:

小孩胸腔和橫膈膜有熱且實,腹內有積水,導致營衛之氣阻塞不通;五臟六腑的氣機不順暢,就會在腹內形成痞塊,造成腹脹滿,有時會發高燒。

有個葛氏的方子是說,如果腹中痞塊又常發高燒,可以用生鱉血,調和桂皮粉塗在痞塊上。

還有一個方子是用麝香磨成粉末,像大豆一樣的大小服用。

另一個方子是用大黃(烤過,到冒煙)、龜甲(烤到黃色)、茯苓這三種藥材,等分磨成粉,用蜂蜜調和做成丸子,像大豆一樣的大小,每天服用三次。(根據小孩的年齡大小調整用量。)

還有一個方子是搗碎白頭翁,用布袋裝起來敷在痞塊上。

《產經》說,治療小孩痞病,臉色蠟黃、身體瘦弱、丁奚(可能是指食慾不振或厭食)不想吃東西、吃了東西也不長肉、心中覺得煩躁,發病時會有忽冷忽熱,五臟脹滿,腹部肚臍周圍疼痛,常常腹瀉,可以用八痞丸:

桂心、曾青(沒有的話可用空青代替)、牡丹、鱔頭甲(頭漬,烤到黃色)、乾薑(各三分)、蜀漆(七分)、細辛(六分)、龍膽(五分)、附子(四分,炮製過)

以上九種藥材,磨成粉過篩,用蜂蜜調和成丸子,像梧桐子一樣大小,每次服用兩丸,每天三次,服用禁忌要遵照一般藥物的規定。

《本草拾遺》說,小兒痞病,可以用三白草搗碎取汁服用,會讓人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