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康賴

《醫心方》~ 卷第十五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五 (6)

1. 治癰疽未膿方第二

《醫門方》云:扁鵲曰:癰腫癤疽風腫惡毒腫等,當其頭上灸之數千壯,無不瘥者;四畔亦灸三二百壯。此是醫家秘法。小者灸五六處,大者灸七八處。療癰疽腫一二日未成膿,取伏龍肝下篩,醋和如泥,塗爛布上,貼腫,燥即易,無不消。(今按:《葛氏方》和雞子中黃塗。)

《劉涓子方》云:癰疽之甚,未發之兆,飢渴為始,始發之始,或發白疽似若小癤,或復大痛,皆是微候,宜善察之。欲知是非,重按其處,是便隱痛,覆按四邊,比方得失。審定之後即灸,第一便灸其上二三百壯,又灸四邊一二百壯。少者灸四邊,中者灸六處,大者灸八處,壯數、處所不患多也。

灸應即貼即薄,令得即消,內服補暖湯、散。不已,服冷導外即冷薄。不已,用熱薄帖貼之法,當開其口,泄熱氣也。

治癰疽始作腫不赤而熱長甚速、非薄帖所制犀角拓湯方:

犀角(三兩),大黃(三兩),升麻(三兩),黃芩(三兩),梔子(三兩),黃連(三兩),甘草(三兩)

上七物,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使極冷,以故練兩重入湯中,拓腫處,小燥易,恆令濕,一日,一夜數百過。

治癰腫黃耆帖治癰腫瘰癧及欲發背覺痛方:

黃耆(一兩),黃芩(一兩),芎藭(一兩),當歸(一兩),黃連(一兩),白蘞(一兩),夕藥(一兩),防風(一兩)

上八物,搗篩,以雞子白和塗故布上,以貼腫上,燥復易。患熱者加白蘞,患痛者加當歸各一兩。

《千金方》云:凡癰疽始發,或從小癤,或復大痛,或復小痛,或發米粒大白膿子,此皆微候,宜善察之。見有少異,即須大驚忙,急治之。及斷口味,速服諸湯,下去熱毒。若無醫藥處,即灸當頭百炷,其大重者,灸四面及頭二三百壯,壯數不必多也,復薄冷藥帖。種種救療,必瘥速也。亦當頭以大針,針入四分即瘥。

凡諸異腫種種不同者,無問久近,皆服五香湯,刺去血,小豆薄敷之,其間數數以針刺去血。若失治已潰爛者,猶服五香及漏蘆湯下之,以升麻湯拓洗熨之,摩升麻膏。若生息肉者,白蘆茹散敷之,青黑肉去盡即停之。好肉生,敷升麻膏;肌不生,敷一物黃耆散。若敷白蘆茹,青黑惡肉不盡者可以柒頭、䕡茹半錢和三錢白䕡茹散稍敷。

(今按:五香湯在丁腫方,漏蘆湯、升麻湯、升麻膏在治丹之方;黃耆散、䕡茹散在緩疽之方。)

內消散,凡是癰疽皆宜服之,方:

赤小豆(一升,熬,納酢中,往還七返),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瞿麥(二兩),白蘞(三兩),當歸(二兩),黃芩(二兩),豬苓(二兩),防風(一兩),黃耆(三兩),薏苡仁(三兩),升麻(四兩)

十二味,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長服取瘥。(今按:《廣濟方》同之。但《範汪方》云:

白話文:

治癰疽未膿方第二

《醫門方》記載扁鵲說:癰腫、癤疽、風腫、惡毒腫等,在腫脹的頂端施灸數千壯,沒有不痊癒的;四周也施灸三百到二百壯。這是醫家的秘法。小的灸五六處,大的灸七八處。治療癰疽腫脹一兩天還未化膿的,取伏龍肝磨成粉末,用醋調成泥狀,塗在爛布上,貼在腫脹處,乾了就換,沒有不消腫的。(現今考證:《葛氏方》是用雞蛋蛋黃塗抹。)

《劉涓子方》記載:癰疽很嚴重,尚未發作的徵兆,一開始是飢渴;剛開始發作時,或者出現白色膿包像小癤,或者劇烈疼痛,這些都是微小的徵兆,應當仔細觀察。想知道是不是癰疽,要用力按壓患處,如果是就會隱隱作痛,再按壓四周,比較一下疼痛的程度。確定之後就施灸,首先在腫脹的頂端灸二三百壯,再灸四周一二百壯。小的灸四周,中等灸六處,大的灸八處,灸的數量和位置不必太多。

施灸後要立即貼上薄藥,讓它很快消腫,內服溫補的湯藥和散劑。如果還不行,就服用寒涼藥物引導體表散熱,使藥物敷貼也變得寒涼一些。如果還是不行,就用溫熱的藥物薄薄地貼敷,讓膿腫開口,排出熱氣。

治療癰疽初期腫脹不紅而熱勢蔓延很快,不是薄藥敷貼所能控制的犀角拓湯方:

犀角三兩,大黃三兩,升麻三兩,黃芩三兩,梔子三兩,黃連三兩,甘草三兩

以上七味藥材切碎,加水一斗二升,煎煮至六升,放涼,用乾淨的布蘸取藥液反覆塗抹腫脹處,稍乾就再塗,保持濕潤,一天一夜要塗抹數百次。

治療癰腫的黃耆貼敷方,治療癰腫、瘰癧以及將要發背覺疼痛的方子:

黃耆一兩,黃芩一兩,川芎一兩,當歸一兩,黃連一兩,白芷一兩,晚香玉一兩,防風一兩

以上八味藥材搗碎過篩,用雞蛋清調勻塗在舊布上,貼在腫脹處,乾了就換。患處發熱的加白芷一兩,患處疼痛的加當歸一兩。

《千金方》記載:凡是癰疽剛開始發作,可能是從小癤開始,或者劇烈疼痛,或者輕微疼痛,或者長出米粒大小的白色膿包,這些都是微小的徵兆,應當仔細觀察。發現有任何異常,就必須高度重視,緊急治療。如果食慾不振,就要迅速服用各種湯藥,清除體內的熱毒。如果沒有藥物,就在腫脹的頂端施灸一百壯,腫脹比較大的,在四周和頂端施灸二三百壯,灸的數量不必太多,再敷上薄薄的涼藥。各種救治方法,一定能迅速痊癒。也可以在腫脹處用大針刺入四分,就能痊癒。

凡是各種不同的腫脹,不論時間長短,都服用五香湯,用針刺出血,再用小豆研磨成粉末薄薄敷上,其間要多次用針刺出血。如果耽誤治療已經潰爛的,仍然服用五香湯和漏蘆湯,用升麻湯清洗、熨敷,塗抹升麻膏。如果長出肉芽,就用白蘆葦散敷貼;青黑色壞死組織去除乾淨後就停止。好的組織生長出來後,敷抹升麻膏;如果肌膚沒有生長出來,就敷抹黃耆散。如果敷用白蘆葦散,青黑色壞死組織沒有去除乾淨,可以用柒頭、䕡茹半錢和三錢白䕡茹散少量敷貼。

(現今考證:五香湯在丁腫方中,漏蘆湯、升麻湯、升麻膏在治丹方中;黃耆散、䕡茹散在緩疽方中。)

內消散,凡是癰疽都應該服用,方子如下:

赤小豆一升(煮熟,放入醋中,反覆浸泡七次),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瞿麥二兩,白芷三兩,當歸二兩,黃芩二兩,豬苓二兩,防風一兩,黃耆三兩,薏苡仁三兩,升麻四兩

以上十二味藥材,酒送服,每次一匙,一天三次,晚上兩次,長期服用直到痊癒。(現今考證:《廣濟方》相同。但是《範汪方》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