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康賴

《醫心方》~ 卷第十五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五 (5)

1. 說癰疽所由第一

凡鯽魚膾合豬肝肺,食發疽。

凡醉,強飽食,不幸發疽。

《醫門方》云:凡癰腫發於背,欲得高,高即腫浮,淺在外,縱結膿者,亦多瘥;腫不高,沉在肉裡者,其腫深,膿潰向內必死。

《範汪方》云:經言:五臟不調,致疽;六腑不和,生癰。疽急者,有十:一曰瘭疽者,急者二三日殺人,緩者十餘日;二曰癰疽,急者十餘日殺人,緩者一月;三曰緩疽,急者一年殺人,緩者數年;四曰水疽,所發多在手足,數年猶可治。疽者有數十種,要如此。癰之疾,所發緩地不殺人,所發若在險地,宜令即消,若至小膿,猶可治,至大膿者致禍矣。

一為腦(乃道反)戶,在玉枕下一寸;二為舌本;三為懸壅;四為頸節;五為胡脈;六為五臟俞;七為五系;八為兩乳;九為心鳩尾;十為兩手魚際;十一為腸屈之間;十二為小道之後;十三為九孔;十四為兩脅腹;十五為神主之舍。凡四十五處不可傷,而況於疽乎?若癰發此地,遇良醫,能令不及大膿者,可救,至大膿者害及矣。

癰疽脈洪粗難治,脈微澀者易愈。諸浮數之脈,應當發熱,而反惡寒,癰也。

癰起於節解過,遇頑醫不能即消,令至大膿者,豈膏藥可得生復?

白話文:

吃生鯽魚拌豬肝肺會導致癰疽。

喝醉酒又暴飲暴食,也可能誘發癰疽。

醫書《醫門方》說:背上長癰腫,如果腫塊隆起,表示腫脹浮淺,膿液容易排出,大多能痊癒;但如果腫塊不隆起,深陷肌肉裡,腫脹深在,膿液向內潰爛,就會致命。

《範汪方》說:經書上說:五臟功能失調會導致疽;六腑功能失和會生癰。疽的發展速度有快慢之分,快者:一、瘭疽,快的二三日內致死,慢的十多天;二、癰疽,快的十多天致死,慢的要一個月;三、緩疽,快的要一年致死,慢的要好幾年;四、水疽,多發於手足,即使好幾年也能治療。疽的種類很多,總之如此。癰的病程緩慢,一般不會致死,但如果長在危險的部位,必須儘快消腫,如果只形成少量膿液,還能治療;如果形成大量膿液,就會很危險。

人體有十五個部位危險:枕骨下凹陷處(玉枕下約一寸);舌根;懸雍垂;頸部關節;頸動脈;五臟的俞穴;五臟與臟腑聯繫的經絡;兩乳;心窩;兩手魚際;腸道彎曲處;肛門附近;九竅(眼耳鼻口等);兩脅腹部;以及人體重要的穴位。這四十五處都不宜受傷,更何況是長癰疽?如果癰疽長在這十五處,遇到好醫生,能控制在膿液不多的情況下,還能搶救;但如果膿液很多,就會很危險。

癰疽的脈象洪大粗壯則難治,脈象細弱而澀則容易治癒。如果脈象浮大數而伴有發熱,卻又畏寒,這就是癰疽。

癰疽是因為受傷過度,遇到庸醫不能及時治療,導致膿液很多,那膏藥怎麼可能治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