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康賴

《醫心方》~ 卷第十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五 (4)

1. 說癰疽所由第一

發於腋下赤堅,名曰朱疽。治之用砭石,欲細而長,數砭之,塗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俠嬰,急治之。(今按:《劉涓子方》作"鼠膏"。)

發於胸,名曰井疽。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

發於臆者,名曰甘疽。其狀如谷實蔞瓜,常寒熱,急治之,去其寒熱。不治,十歲死,死後膿自出。

發於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之病也,久之,其病大癰膿,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治之,銼連翹草根各一升,水一斗六升,煮之,竭為三升,即強飲,厚衣坐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發於股脛,名曰股脛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附骨。不急治,四十日死。

發於股胻,名曰脫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發於尻,名曰兌疽。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四十日死矣。

發於股(故戶反)陰,名曰赤絕。不急治,六日死。在兩股之內,不治,六十日而死。

發於膝,名曰疵疽。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而堅,勿破,破之死。須其柔,乃破之者生。

諸癰疽之發於節而相應者,不可治也。發於陽(丈夫陰器曰陽,婦人陰器曰陰)者百日死,發於陰者四十日死。

發於脛,名曰兔齒。其狀赤至骨,急治,不治害人也。

發於踝,名曰走緩。其狀色不變,數石其輸而止其寒,不死。

發於足上下(足跌上下也),名曰四淫。其狀大癰,不色變,不治百日死。

發於足旁,名曰厲疽。其狀不大,初如小指發,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輒益。不治,百日死。

發於足指,名曰脫疽。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斬去之活,不然則死矣。

又云:身有五部:伏菟一;腓二,腓者,踹(都館反)也;背三;五臟之輸四;項五。五部有癰疽者死。

又云:楊上善曰:癰生所由,凡有四物也:喜怒無度,爭氣聚生癰,一也;飲食不依節度,縱情不擇寒溫為癰,二也;臟陰氣虛,腑陽氣實,陽氣實盛生癰也,三也;邪客於血,聚而不行,生癰,四也。癰疽一也,癰之久者,敗骨名疽也。

又云:夫積石成山,積氣成癰,不從天下,不從地出,皆由不去脆(青碎反)微故也。

《病源論》云:癰者由六腑不和所生也;疽者,五臟不調所生也。

凡腫一寸至二寸,癤也;二寸至五寸,癰也;五寸至一尺,癰疽也。一尺至三尺者,竟體膿,膿成,九孔皆出。諸氣憤郁,不遂志欲者,血氣蓄積,多發此疾。

凡發腫高者,疹(恥忍反)源淺。腫下者,疹源深。大熱者易治,小熱者難治。

凡五月勿食不成核果及桃、棗,發癰疽癤。

凡人汗入諸食中,食之則作疔瘡、癰癤。

凡銅器蓋食,汗入食,食之令發惡瘡內疽。

白話文:

說癰疽成因

腋下長出紅色堅硬的腫塊,叫做朱疽。治療方法是用砭石,要選擇細長一點的,多次刺破腫塊,再塗抹豬油,六天就能痊癒,不要包紮。如果腫塊堅硬不潰爛,叫做馬刀俠嬰,要緊急治療。(注:劉涓子方中記載為「鼠膏」)。

長在胸部的叫做井疽。形狀像大豆,三四天內不治療就會向下蔓延到腹部,不治療七天就會死亡。

長在胸腹之間的叫做甘疽。形狀像谷粒或野瓜,常常伴隨寒熱症狀,要緊急治療,去除寒熱。不治療的話,十年後會死亡,死後膿液才會自行排出。

長在肋部的叫做敗疵。敗疵是女性的疾病,久治不癒,會形成很大的膿腫,裡面會有像赤小豆一樣大小的活肉。治療方法是將連翹和草根各一升,加水一斗六升,煮到剩下三升,然後強行喝下,穿著厚衣服坐在鍋爐上,直到全身出汗。

長在股部和脛部的叫做股脛疽。症狀變化不大,但膿腫會附著在骨頭上。不緊急治療,四十天就會死亡。

長在腿部的叫做脫疽。症狀變化不大,但膿腫會與骨頭相連,不緊急治療,三十天就會死亡。

長在臀部的叫做兌疽。腫塊又紅又硬又大,要緊急治療,不治療四十天就會死亡。

長在陰部的叫做赤絕。不緊急治療,六天就會死亡;如果長在兩腿之間,不治療六十天就會死亡。

長在膝蓋的叫做疵疽。腫塊很大,顏色沒有變化,伴有寒熱和堅硬感,不要自行破開,破開就會死亡。要等到腫塊變軟了才能破開,這樣才能活命。

癰疽長在關節並相互影響的,無法治療。長在陽處(男子生殖器為陽,女子生殖器為陰)的,一百天會死亡;長在陰處的,四十天會死亡。

長在小腿脛骨上的叫做兔齒。腫塊發紅一直到骨頭,要緊急治療,不治療會危及生命。

長在腳踝的叫做走緩。腫塊顏色沒有變化,多次用砭石刮痧,去除寒氣就能痊癒。

長在腳的上下部位的叫做四淫。腫塊很大,顏色沒有變化,不治療一百天就會死亡。

長在腳旁邊的叫做厲疽。腫塊不大,一開始像小指頭那麼大,要緊急治療。去除黑色的部分,如果不消退還會加重。不治療,一百天就會死亡。

長在腳趾上的叫做脫疽。腫塊發紅發黑就無法治療,不發紅發黑就不會死。治療時如果沒有好轉,要立刻切除才能活命,否則就會死亡。

此外,人體有五個部位:伏菟一個;腓兩個(腓即小腿);背部一個;五臟經絡相通處一個;頸項一個。這五個部位長了癰疽都會死亡。

楊上善說:癰疽的成因有四種:喜怒無常,爭強好勝導致氣鬱而生癰,一是也;飲食不節制,縱情恣意,不注意寒溫,導致生癰,二是也;臟腑陰氣虛弱,陽氣過盛,導致生癰,三是也;邪氣入侵血液,淤積不通,導致生癰,四是也。癰和疽是同類疾病,癰久治不癒就會敗壞骨骼,稱為疽。

積石成山,積氣成癰,並非從天上掉下來,也非從地底冒出來,都是因為沒有及時去除細微的病邪所致。

《病源論》說:癰是由於六腑失調引起的;疽是由於五臟失調引起的。

腫脹一寸到二寸,是癤;二寸到五寸,是癰;五寸到一尺,是癰疽;一尺到三尺,是全身膿腫,膿液會從九竅流出。一切鬱怒不暢,慾求不得的人,由於血氣淤積,很容易患上這種疾病。

腫脹部位高的,病源淺;腫脹部位低的,病源深。高熱的容易治療,低熱的難以治療。

五月不要吃沒有成熟的果子以及桃子和棗子,否則容易生癰疽和癤。

人的汗液進入食物中,吃了就會生疔瘡、癰疽和癤。

用銅器盛放食物,汗液進入食物中,吃了就會生惡瘡和內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