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方》~ 卷第十五 (3)
卷第十五 (3)
1. 說癰疽所由第一
叔疽發身腫,牢核而身熱,不可以坐,不可以行,不可以屈伸,成膿刺之即已除。
白疽發膊若肘後,癢,目痛,傷精,乃身熱、多汗,五六處死。心主疽癰在股脛六日死,發膿血六十日死。
黑疽發腫,居背大骨上,八日可刺也,過時不刺為骨疽。骨疽膿出不可止,出碎骨,六十日死。
脅少陽有腫癰,在頸八日死,發血膿十日死。
創疽發,身先癢後痛。此故傷寒寒氣入臟,篤發為創疽。九日可刺,不刺九十日死。
尻腰太陽脈有腫,交脈屬於陽明。癰在頸十日死,發膿血七十日死。
尻太陽脈有腫癰,在足心陽明、少陽,八日死,發膿血八十日死。
頭陽明脈腫癰,在尻六日死,發膿血六十日死。
股太陽脈有腫癰,在足太陽十七日死,發膿血百日死。
肩太陽太陰脈在腫癰,在脛八日死,發膿血四百日死。
足少陽脈有腫癰,在脅八日死,發膿血六百日死。
手陽明脈有腫癰,在腋淵一歲死,發膿血二歲死。
黑疽發腋淵死;黑疽發耳中如米,此大疽死;黑疽發肩不死可治;黑疽缺盆中,名曰伏癰死,不治;黑疽發胸可治;黑疽發肘上下,不死可治;赤疽發陰股,堅死,濡可治;赤疽發髀樞(昌朱反),六日可治,不治出歲死;赤疽掌中可治;髀解際,指本黑、頭赤死;赤疽發陰死不治;黑疽發肥腸死;黑疽發膝臏,堅死,濡可治;黑疽發趺上,堅死;足下久癰,色赤死,不可治。
又云:夫癰疽者,初發始微,多不為急,此實奇患,惟宜速療之,療之不若速,病成難救,以此致禍,能不痛哉?且述所懷,以悟後賢。謹條黃父癰疽論,論癰所著,緩急之所,死生之期,期如有別癰之形色、難易之療如下:
發皮肉,淺腫高而赤,貼即消,不療先愈。
發筋肉,深腫下而堅,其色或青、黃、白、黑,或復微熱而赤,宜急療之,成消中半。
發附骨者,或未覺內肉,內肉已殃,已殃者癰疽之甚者也。
發背外,皮薄為癰,皮堅為疽。如此者多現先兆,宜急療皮堅甚大者,多致禍矣。
《太素經》云:黃帝曰:願盡聞癰疽之形與忌日名。岐伯曰:癰發於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其化為膿者,瀉則已,已則含豕膏,毋冷食,三日而已。(今按:《劉涓子方》癰疽極者十八種云則是也。)
發於頸名曰夭疽。其癰大以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熏(熱也)肝肺,熏肝肺十餘日而死矣。
陽氣大發,消腦留項,名曰腦鑠(書藥反)。其色不樂,項痛如刺以針,煩心者死,不治。
發於肩及臑,名曰疵癰。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今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臟。癰發四五,逆焫之。(今按:《劉涓子方》"癰發四五逆焫之"此七字無。)
白話文:
說癰疽所由第一
癰疽發病,腫脹堅硬,伴隨發熱,無法坐、立、彎曲伸展,膿成後挑破即可痊癒。
白疽發生在肩膀或肘部後面,會癢、眼痛、傷精,並伴隨發熱、多汗,五六處發病則會死亡。心臟部位的癰疽位於大腿脛部,六日內死亡;若有膿血則六十日內死亡。
黑疽發病腫脹,位於背部脊椎骨上方,八日內可挑破,超過時間不挑破則會變成骨疽。骨疽膿液流出不止,還會排出碎骨,六十日內死亡。
脅肋少陽經脈部位有腫脹癰疽,位於頸部八日內死亡,出現膿血則十日內死亡。
創傷性癰疽發病,初期先癢後痛。這是因為傷寒寒邪入侵臟腑,積聚而發為創傷性癰疽。九日內可挑破,不挑破則九十日內死亡。
臀部腰部太陽經脈有腫脹,交脈屬於陽明經脈。癰疽位於頸部十日內死亡,出現膿血則七十日內死亡。
臀部太陽經脈有腫脹癰疽,位於足部陽明、少陽經脈,八日內死亡,出現膿血則八十日內死亡。
頭部陽明經脈腫脹癰疽,位於臀部六日內死亡,出現膿血則六十日內死亡。
大腿太陽經脈有腫脹癰疽,位於足部太陽經脈十七日內死亡,出現膿血則百日內死亡。
肩膀太陽經脈與太陰經脈部位有腫脹癰疽,位於脛部八日內死亡,出現膿血則四百日內死亡。
足部少陽經脈有腫脹癰疽,位於脅肋八日內死亡,出現膿血則六百日內死亡。
手臂陽明經脈有腫脹癰疽,位於腋窩下一年內死亡,出現膿血則兩年內死亡。
黑疽發生在腋窩則死亡;黑疽發生在耳中像米粒大小,這是大疽,會死亡;黑疽發生在肩膀則不會死亡,可以治療;黑疽發生在鎖骨窩,稱為伏癰,會死亡,無法治療;黑疽發生在胸部可以治療;黑疽發生在肘部上下,不會死亡,可以治療;赤疽發生在陰部,堅硬則死亡,柔軟則可以治療;赤疽發生在大腿根部,六日內可治療,不治療則一年內死亡;赤疽發生在手掌可以治療;大腿內側與股骨之間,手指發黑、頭部發紅則死亡;赤疽發生在陰部死亡,無法治療;黑疽發生在腸道則死亡;黑疽發生在膝蓋骨,堅硬則死亡,柔軟則可以治療;黑疽發生在足背上,堅硬則死亡;腳底長時間的癰疽,顏色發紅則死亡,無法治療。
此外,癰疽初發時症狀輕微,往往不會立即引起重視,但實際上它是危急的疾病,應及時治療。治療不及時,病情加重則難以挽救,因此造成禍患,令人痛心!我將黃父關於癰疽的論述整理如下,說明癰疽的部位、病情輕重和生死期限,以及不同癰疽的形狀、顏色和治療難易程度:
癰疽發於皮肉,淺表腫脹,顏色鮮紅,高聳,貼敷即可消退,不治療也能自行痊癒。
癰疽發於肌肉,深層腫脹,堅硬,顏色可能是青、黃、白、黑,或伴有輕微發熱和發紅,應及時治療,能消退一半。
癰疽發於骨骼附近,即使尚未感覺到內部肌肉受損,但內部肌肉實際上已經受到傷害,這是癰疽中最嚴重的情況。
癰疽發於背部,皮膚薄則為癰,皮膚厚則為疽。這類癰疽往往有先兆,應及時治療,皮膚堅硬且腫脹很大的,多會造成禍患。
《太素經》記載:黃帝說:我想全面了解癰疽的形狀和死亡期限的名稱。岐伯說:癰疽發生在咽喉,稱為猛疽。猛疽不治療,會化膿,膿液不排出,堵塞咽喉,半天內死亡;如果化膿,膿液排出後,應服用豬油膏,不要吃冷食,三日即可痊癒。(今按:《劉涓子方》中記載癰疽極端情況有十八種,這與此說法相符。)
癰疽發生在頸部,稱為夭疽。如果癰疽很大且顏色赤黑,不緊急治療,熱邪就會下降到腋窩,損傷任脈,內部熏蒸肝肺,熏蒸肝肺十多天就會死亡。
陽氣大量發散,耗損腦髓,停留在頸項,稱為腦鑠。顏色不好看,頸項疼痛如針刺,煩躁不安則會死亡,無法治療。
癰疽發生在肩膀和上臂,稱為疵癰。表現為赤黑,應及時治療。現代人即使汗出足部,也不會危害五臟。癰疽發生四五處,用逆焫法治療。(今按:《劉涓子方》中"癰發四五逆焫之"這七個字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