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康賴

《醫心方》~ 卷第二十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五 (3)

1. 小兒去鵝口方第十一

《產經》云:凡初生兒,其口中舌上有白物如米屑,名為鵝口,及鼻外亦有。此由兒在胞中之時,其母嗜嚼米,使之然也。此物當時不去之,兒得吞者,化為蟲也,宜便去之。治之方:

以發纏釵頭,沾井花水撩拭之,三四旦,如此便脫去也。猶不去者,可煮慄蒺汁,令濃,以拭,如上法。若春冬無慄蒺者,可煮慄樹皮用如上法,皆良。

一云:釵頭著在者,屠蘇水中,勿令兒口中落入吞。(《小品方》同之。)

《爽師方》云:小兒鵝口方:(桑白汁和胡粉塗之。)

白話文:

《產經》說:剛出生的嬰兒,嘴巴和舌頭上會有像米糠一樣的白色東西,叫做鵝口瘡,鼻子外面也可能會有。這是因為嬰兒在母親肚子裡的時候,母親喜歡吃米飯,導致嬰兒出現這種情況。如果當時沒有去除這些白色的東西,嬰兒吞下去,會變成蟲子,所以應該立刻去除。治療方法是:

用頭髮纏繞在髮釵頭上,沾上井水,輕輕擦拭嬰兒的鵝口瘡,每天早晚各一次,持續三四天,這樣就可以去除。如果這樣還沒有去除,可以用濃稠的栗蒺汁擦拭,方法和上面一樣。如果春天或冬天沒有栗蒺,可以用栗樹皮煮水,用同樣的方法擦拭,效果都很好。

另一種說法是:把髮釵頭浸在屠蘇水中,擦拭時不要讓水滴進嬰兒嘴裡。(《小品方》的說法相同)

《爽師方》說:治療小兒鵝口瘡的方子是:用桑白汁調和胡粉塗抹患處。

2. 小兒斷連舌方第十二

《產經》云:兒初生之時,有口中舌下膜如石榴子,中隔者連其舌下。當時不摘斷者,後喜令兒言語不發,轉舌也。治之方:

可以爪摘斷之,微有血出,無害。若血出不止者,可燒發作末,敷之血止,良。(《小品方》名之「連舌」。)

白話文:

《產經》說:嬰兒剛出生時,口中舌頭下方的薄膜,像石榴子一樣,中間隔開的,會連著舌頭下方。當時沒有將它摘斷的話,之後會容易讓嬰兒說話不清楚,或是說話時舌頭轉動不靈活。治療的方法是:

可以用指甲將薄膜摘斷,會稍微流一點血,沒有關係。如果血流不止,可以將頭髮燒成灰,敷在傷口上止血,效果很好。(《小品方》稱這個情況為「連舌」。)

3. 小兒刺懸癰方第十三

《產經》云:小兒初生後六七日,其血氣收斂成害,則口舌頰裡領領淨也。若喉里舌上有物如蘆籜盛水狀者,名懸癰,有氣脹起也。又有著舌下如此者,名為重舌。又有上齶如此者,名為重齶。又有著齒齦如此者,為重齦,皆刺去血汁之,良。

治奇以綿纏長針,未刃如慄以刺決之,令氣泄之,去清黃血汁,良。一刺止之,消息一日,不消又刺之,不過三刺,自消。(《小品方》同。)

白話文:

《產經》說:嬰兒剛出生後六、七天,體內的血氣會收縮凝結成阻礙,就會在口腔、舌頭、臉頰內側或頸部出現光亮平滑的突起物。如果喉嚨或舌頭上有像蘆葦外皮包裹著水一般的東西,就叫做懸癰,是因氣體膨脹引起的。另外,如果舌頭下面出現這種東西,就叫做重舌。上顎出現這種東西,就叫做重齶。牙齦出現這種東西,就叫做重齦。這些情況都應該刺破,放出裡面的血水,這樣才會有好的效果。

治療的方法是用棉花纏繞長針,針尖不要太尖銳,像栗子一樣,用來刺破這些突起物,讓裡面的氣體排出,並放出清黃色的血水,這樣效果很好。刺一次通常就能止住,觀察一天,如果沒有消退就再刺一次,通常不超過三次就能自行消退。(《小品方》的記載也是這樣。)

4. 小兒變蒸第十四

《病源論》云:小兒變蒸者,以長血氣也。變者上氣,蒸者體熱。變蒸有輕重,其輕者體熱而微驚。耳冷髖亦冷,上唇頭白肉(疱)起如死魚目珠子。微汗出,平者而歇,遠者九日乃歇。(遠者八九日乃歇。)其重者,體壯熱而脈亂,或汗,或不汗,不欲食,食輒吐哯,無所苦也。

變蒸之時,目白精(睛)微赤,黑精微白,亦無所苦。蒸畢,自明瞭矣。先變五日,後(蒸)五日,為十日之中,熱乃除耳。初變蒸之時,不欲驚動,勿令旁邊多人,變蒸或早或晚,依時如法者少。初變之時,或熱甚者,或違日數不歇,審計日數,必是變蒸;服黑散發汗,熱不止者,服紫(雙)丸,小瘥,便止,勿復服之。其變蒸之時,遇寒加之,即寒(熱)交爭,腹痛夭嬌,啼不止,煮熨之則愈。

變蒸與溫壯傷寒相似,若非變蒸;身熱耳熱,體髖亦熱,此乃為他病,可為余治。審是變蒸,不得為余治也。其變蒸日數(出《病源論》。)

又,變蒸者,唇頭白肉起,如死魚目珠子。微汗,平者而歇,遠者九日乃歇。

兒生三十二日始變,變者耳熱也。至六十四日再變,再變且蒸。其狀臥欲端正也。第二變蒸時,或目白者赤,黑者微白,變蒸畢,目便精明矣。至九十六日三變,變者候丹孔出而泄也。至一百二十八日四變,變且蒸,能咳笑也。至一百六十五日五變,以成機關也。至一百九十二日六變,變且蒸,以知五機成也。

至二百二十四日七變,以知匍匐也。至二百五十六日八變,變且蒸,以知學語矣。至二百八十八日九變,以亭亭然也。凡九變三蒸也。至三百二十日十變,變且蒸,蒸積三百二十日小蒸畢。後六十四日大蒸,後百二十八日復蒸。積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畢,乃成人也。所以變蒸者,皆是榮其血脈,攻其五臟,故一變竟輒覺情態有異者也。

凡蒸之候,身壯熱、脈亂、汗出、目精不明,微欲驚、不乳哺、上唇頭小白肉起如死魚目珠子,耳令尻赤冷,此其診也,近者五日歇,遠者八九日歇也。當審計其蒸日,不可針灸服藥。

凡兒變(蒸)之時,不欲驚動,勿令邊多人也。小兒變時,或早或脫也。

凡兒生三月不蒸則耳聾目盲;五月不蒸身不行;九月不蒸五機不成,此為痿蹶不能行之疾也。

《產經》云:脈決曰:凡小兒變蒸之時,汗出不用食,食輒吐哯而脈亂,無所苦也。

《葛氏方》云:凡小兒生後六十日,目瞳子成,能咳唆,識人。百五日經脈生,能反覆。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獨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匍匐。三百日髕骨成,能獨倚。三百六十日為一期,膝骨成,乃能行。

治少小初變蒸時,有者服之,發乾已止,黑散方:

杏仁(二分),大黃(一分),麻黃(二兩,去節)

上三物,先搗大黃、麻黃下篩,杏仁令如脂。納散,令調,更粗篩篩之,盛以葦囊。二十日兒以汁和之,如小豆一丸,分為二丸,易吞,厚衣包之,令汗,汗出畢,下帳、燃火解衣、溫粉粉之。百日兒取散如棗核大,以小陽和服之,汗出之後,消息如上法;當豫溫粉,不可解衣,乃溫粉。(出《葛氏》。)

治已服黑散,發熱不歇,服之熱小瘥便止,勿復與。紫丸方:

赤石脂(一兩),巴豆(三十枚),代赭(一兩),杏仁(三十枚,一方五十枚,去皮)

上四物,先冶巴豆、杏仁,搗二千杵,乃納代赭、赤石脂,更搗三千杵,拖也。藥熱即成。一方云:相和,與少蜜和之,盛以密器,無令藥燥,燥則無熱。以巴豆、杏仁自丸,常苦不能盡屑,當稍稍納之令相丸。二十日兒服如黍米一丸訖,小乳小乳之,令藥得下。卻兩食頃,乃復乳之,勿令飽耳。

平旦一服藥,日中熱盡;日西夕時復小增丸,至雞鳴時,若復與一丸,愈者止。三十日兒服如大黍米一丸。三十日兒服如麻子一丸。六七十日兒如胡豆一丸。百日兒服如小豆一丸。不下故熱者,增半丸,以下利為度。

又方說:服紫丸,當須完出,若不出,出不完,為病未盡,當更服之。有熱乃服紫丸,無熱但有寒者勤服乳頭。單當歸散、黃耆散。變蒸服藥後微熱者,亦可與除熱黃芩湯方。(出《僧深方》。)

黃芩湯少小輩變蒸時服,藥下後有朝夕熱吐利。除熱方:

黃芩(一兩),甘皮(六銖),人參(一兩),乾地黃(六銖),甘草(半兩,炙),大棗(五枚,去核)

凡六物,切之,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絞去滓。二百日兒服半合,三百日兒服一合,日再。熱瘥止。變蒸,兒有微熱可服。(出張仲。)

又云:經曰:天不足西北,故令兒腮後合;地不足東南,故兒髕後生成;人法於三,故令齒後。故腮合乃而言,髕成乃而行。大陰氣不足而大陽氣有餘者,故令兒羸瘦骹脛三歲乃而行。

白話文:

《病源論》說:小兒的變蒸,是為了成長血氣。變是指身體向上發氣,蒸是指身體發熱。變蒸有輕重之分,輕微的會發熱,稍微受到驚嚇。耳朵和髖部會冰冷,上嘴唇會長出像死魚眼睛一樣的白色小皰。會微微出汗,輕微的很快就停止,嚴重的則要九天才會停止(或說八九天停止)。嚴重的會高燒,脈搏混亂,可能出汗,也可能不出汗,不想吃東西,吃了就吐,但沒有其他不適。

變蒸時,眼白會微微發紅,黑眼珠會微微發白,但也沒有其他不適。變蒸結束後,眼睛就會恢復明亮。通常先變五天,後蒸五天,總共十天左右,熱就會退去。剛開始變蒸時,不要驚動孩子,不要讓太多人在旁邊。變蒸的時間有早有晚,能按照時間和方法進行的很少。剛開始變蒸時,有的孩子會發高燒,或者超過天數還不退熱,仔細計算天數,如果確定是變蒸,可以服用黑散來發汗,如果熱不退,就服用紫丸,稍微好轉就停止,不要再吃。變蒸期間,如果受寒,就會寒熱交加,肚子痛,哭鬧不止,用熱敷就會好轉。

變蒸和發熱的傷寒很像,如果不是變蒸,而是身體發熱,耳朵發熱,身體和髖部也發熱,那就是其他的疾病,可以按照其他疾病來治療。如果是變蒸,就不能按照其他疾病來治療。以下記錄了變蒸的天數(出自《病源論》)。

另外,變蒸的時候,嘴唇上會長出像死魚眼睛一樣的白色小皰。微微出汗,輕微的很快就停止,嚴重的則要九天才會停止。

嬰兒出生三十二天開始第一次變,變的症狀是耳朵發熱。到六十四天時進行第二次變,第二次變的時候會發熱。症狀是躺著的時候會想讓身體端正。第二次變蒸時,有的孩子眼白會發紅,黑眼珠會微微發白,變蒸結束後,眼睛就會變得明亮。到九十六天時進行第三次變,變的症狀是肛門會排出一些東西。到一百二十八天時進行第四次變,會發熱,能咳嗽和笑。到一百六十五天時進行第五次變,這是為了完善身體的各個器官。到一百九十二天時進行第六次變,會發熱,表示身體的五個重要器官都發育完成了。

到二百二十四天時進行第七次變,表示嬰兒會開始爬行。到二百五十六天時進行第八次變,會發熱,表示嬰兒開始學習說話。到二百八十八天時進行第九次變,表示嬰兒可以亭亭玉立。總共有九次變和三次蒸。到三百二十天時進行第十次變,會發熱,在三百二十天時小蒸結束。之後六十四天會有一次大蒸,再之後一百二十八天會再次蒸。總共五百七十六天,大小蒸都結束,嬰兒就長成成人了。之所以有變蒸,都是為了促進血液循環,強壯五臟,所以每次變蒸結束後,都會覺得嬰兒的情緒和狀態有所不同。

凡是發蒸的症狀,都是身體發熱,脈搏混亂,出汗,眼睛不明亮,有點受到驚嚇,不吃奶,上嘴唇長出像死魚眼睛一樣的白色小皰,耳朵冰冷,屁股發紅,這就是發蒸的症狀。輕微的五天就停止,嚴重的八九天停止。要仔細計算發蒸的天數,不能針灸吃藥。

凡是嬰兒變蒸的時候,不要驚動他們,不要讓太多人在旁邊。小兒變蒸的時間,有早有晚。

凡是嬰兒出生三個月不發蒸,就會耳聾眼瞎;五個月不發蒸,身體就不能活動;九個月不發蒸,五個重要器官就發育不完全,這會導致身體痿弱,不能行動的疾病。

《產經》說:根據脈象判斷,凡是小兒變蒸的時候,會出汗,不想吃東西,吃了就吐,脈搏混亂,但沒有其他不適。

《葛氏方》說:凡是嬰兒出生後六十天,瞳孔發育完成,能咳嗽,會認人。一百零五天,經脈產生,能翻身。一百八十天,尾椎骨發育完成,能獨自坐著。二百一十天,手掌骨發育完成,能爬行。三百天,膝蓋骨發育完成,能獨自站立。三百六十天為一個週期,膝骨發育完成,就能走路了。

治療嬰兒剛開始變蒸時,有時會服用黑散,發汗後就會停止。黑散的配方:

杏仁(二分),大黃(一分),麻黃(二兩,去節)

把以上三味藥,先搗碎大黃和麻黃,過篩,杏仁弄成膏狀。把藥粉混合均勻,再用粗篩篩一下,裝在葦草製成的袋子裡。二十天大的嬰兒,用藥汁和藥粉混合,像小豆一樣大,分成兩份,讓嬰兒吞下,用厚衣服包好,讓他出汗,汗出完,就放下帳子,點上火,解開衣服,用溫熱的痱子粉撲在身上。一百天大的嬰兒,取藥粉像棗核一樣大,用溫熱的湯水服下,出汗後的護理方法和上面一樣。要事先準備好溫熱的痱子粉,不要解開衣服,要用溫粉撲在身上。(出自《葛氏》)

治療服用黑散後,發熱不退的,服用紫丸,稍微好轉就停止,不要再服用。紫丸的配方:

赤石脂(一兩),巴豆(三十枚),代赭(一兩),杏仁(三十枚,一方說五十枚,去皮)

把以上四味藥,先搗碎巴豆和杏仁,搗兩千下,再加入代赭和赤石脂,再搗三千下,直到藥粉變得黏稠。藥熱了就做成了。另一種說法是:把藥混合,加入少量蜂蜜,裝在密封的容器裡,不要讓藥乾燥,乾燥了就沒有熱性了。用巴豆和杏仁做成藥丸,常常因為藥粉太細而難以揉搓成丸,應當逐漸加入藥粉揉搓成丸。二十天大的嬰兒服用像黍米一樣大小的一丸,餵一點奶,讓藥丸能夠吞下去。過一會兒再餵奶,不要讓嬰兒吃飽。

早上服用一次藥,中午熱就會退去;傍晚的時候可以稍微增加一點藥丸,到了雞鳴時,如果再服用一丸,病就好了就停止服用。三十天大的嬰兒服用像大黍米一樣大小的一丸。六七十天大的嬰兒服用像胡豆一樣大小的一丸。一百天大的嬰兒服用像小豆一樣大小的一丸。如果吃藥後還發熱,就增加半丸,以下利為度。

另一個說法是:服用紫丸,應當完整地排出,如果排不出來,或者排不完整,表示病還沒好,要繼續服用。發熱的時候才服用紫丸,沒有發熱只有寒症的,要多餵奶。還可以服用單當歸散和黃耆散。變蒸服藥後有輕微發熱的,也可以服用除熱黃芩湯。(出自《僧深方》)

黃芩湯,適合年幼的孩子在變蒸的時候服用,吃藥後會有早晚發熱、嘔吐和腹瀉的症狀。除熱湯的配方:

黃芩(一兩),甘皮(六銖),人參(一兩),乾地黃(六銖),甘草(半兩,炙),大棗(五枚,去核)

把以上六味藥,切碎,用水三升煮成一升,濾去藥渣。兩百天大的嬰兒服用半合,三百天大的嬰兒服用一合,每天兩次。熱退了就停止服用。變蒸時,嬰兒有輕微發熱可以服用。(出自張仲景)

又說:經典上說:天不足於西北方,所以嬰兒的腮幫子是合攏的;地不足於東南方,所以嬰兒的髕骨是後生的;人效法天地,所以牙齒是後長的。所以腮幫合攏後才能說話,髕骨長成後才能行走。陰氣不足而陽氣有餘的,所以嬰兒會瘦弱,小腿要到三歲才能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