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方》~ 卷第十四 (4)
卷第十四 (4)
1. 治凍(東貢反)死方第九
《病源論》云:人有在於途路,逢悽風苦雨,繁霜大雪,衣服沾濡,冷氣入臟,致令陰氣閉於內,陽氣絕於外,營衛結澀,復不流通,故致噤絕而死。若早得救療,血溫氣通則生。
又云:凍死一日,猶可治,過此則不可治也。
《葛氏方》治冬天墮水,凍四肢直,口噤,才有微氣方:
以大器多熬灰,使暖,囊盛,以薄甚心上,冷復易。心暖氣通,目則轉,口乃得開。溫酒及作粥清,稍稍含之即活。若不先溫其心,便持火灸其身,冷氣與火併則死,勿為也。(《千金方》、《救急單驗方》皆同之。)
白話文:
《病源論》說:有人在路途中,遇到寒冷的風雨、密集的霜雪,衣服都濕透了,寒氣侵入體內,導致陰氣閉塞在內,陽氣脫離體外,體內的營氣和衛氣運行受阻,無法正常流通,所以會導致呼吸停止而死亡。如果能夠及早救治,使血脈溫暖、氣機暢通,就能夠活過來。
又說:被凍死的人,如果只有一天,還能救治,超過一天就無法救治了。
《葛氏方》治療冬天掉進水裡,凍到四肢僵直、嘴巴緊閉,只有微弱氣息的狀況:
用大容器燒很多灰,讓灰變暖,用布袋裝起來,放在心臟上方,如果冷了就換新的。心臟溫暖後氣機就會暢通,眼睛就會轉動,嘴巴也能張開。然後餵食溫熱的酒或是稀粥湯汁,慢慢含在嘴裡,就能夠活過來。如果沒有先溫熱心臟,就直接用火去灸身體,寒氣和火熱結合反而會導致死亡,千萬不可以這樣做。(《千金方》、《救急單驗方》的說法也都相同。)
2. 治自縊死方第十
《病源論》云:人有不得意志者,多生忿恨,往往自縊,以繩物繫頸,自懸掛致死,呼為自經。
又云:自經死,旦至暮,雖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則難治。此謂其晝則陽氣盛,至(其)氣易通也;夜則陰盛,其氣難通也。
又云:夏則夜短又熱,則易治。
又云:氣雖已斷,而心微溫者,一日以上,猶可治。
又方:用罽衣覆其口鼻,兩人吹其兩耳即生。
《小品方》治自縊死方:
旁人見自經者,未可輒割繩,必可登物令及其頭,即懸牽頭髮,舉其身起,令繩微得寬也;別使一人堅塞兩耳,勿令耳氣通;又別使一人以蔥葉刺其鼻中,吹令通;又別使一人齧死人兩踵根,待其蘇活,乃可止也。
又方:治自經死,慎勿割繩也。繩卒斷,氣頓泄去便死,不可復救也。徐徐抱死人,漸漸揉令繩漸寬也,然後解下之。心下尚溫,取雞雌雄無在,拔翅毛去,勿令得飛也,置地逐之,竟宅走雞令極久,久者冠當黑止,急以尺物撥死人口開,便率(牽)雞頭上割雞冠,斷取血,臨死人口中,至喉咽氣便通。
《千金方》治自經死方:
凡自經死,勿截繩,徐徐抱解之。心下尚溫者,氍毹覆口鼻,兩人吹其兩耳。(《救急單驗方》同之。)
又方:藍青汁服之。
又方:梁上塵如大豆,各納筒中,四人各捉一筒,同時吹兩耳兩鼻即治。
又云:五絕方:一曰自經,二曰牆壁,三曰溺水,四曰魘魅,五曰產乳絕。皆以半夏一兩,細下篩,丸如大豆,納鼻中,愈。
《集驗方》治自經死方:搗皂莢、細辛屑,取如胡豆,吹兩鼻孔中止。單用皂莢亦好。
《葛氏方》云:自經死,雖已久,心下尚微溫,猶可治也。治之方:
末皂莢,以蔥葉吹納其兩鼻孔中。
又方:以蘆管吹其兩耳,極則易人,取活乃止。若氣通者,少以桂湯稍稍咽,徐徐乃以少少粥清與之。
《龍門方》療自經死方:
皂莢末如胡豆許,吹兩鼻中,嚏即活。
白話文:
[治療自縊身亡的方劑]
《病源論》說:人若有心願無法達成,多會產生怨恨,常常會選擇自縊,用繩索等物綁住脖子,懸掛起來導致死亡,這就叫做自經(上吊)。
又說:自經死亡,若是從早到傍晚,雖然身體已經冰冷,通常還可以救治;若是從傍晚到早晨,就比較難救治了。這是因為白天陽氣旺盛,氣血容易暢通;夜晚陰氣旺盛,氣血難以暢通的緣故。
又說:夏天夜晚時間短又炎熱,所以比較容易救治。
又說:即使呼吸已經停止,但如果心臟還微微溫熱,即使超過一天,仍然可以救治。
有個方子:用毛毯覆蓋住死者的口鼻,兩個人同時往他的兩耳吹氣,人就會活過來。
《小品方》治療自縊死亡的方子:
旁人看見有人自經,不可以馬上割斷繩子,一定要找東西墊高,讓頭可以搆到,接著拉住他的頭髮,把他的身體舉起來,讓繩子稍微鬆開;另外派一個人緊緊塞住他的兩個耳朵,不要讓耳氣外洩;再派一個人用蔥葉刺入他的鼻孔中,吹氣使其暢通;再派一個人咬死者的兩個腳後跟,等到他甦醒過來,才可以停止。
又有一個方子:治療自縊死亡,千萬不要割斷繩子。如果繩子突然斷裂,氣血就會立刻洩散而死,就無法救活了。要慢慢地抱住死者,漸漸地揉動,讓繩子慢慢鬆開,然後再解下來。如果他的心臟部位還有溫熱,就隨意抓一隻公雞或母雞,拔掉牠翅膀上的毛,不要讓牠飛起來,放在地上追趕牠,讓牠在家裡跑來跑去,跑很久,跑到雞冠變黑時停止,趕快用尺之類的東西把死者的嘴巴撬開,然後馬上抓住雞的頭,割斷雞冠,取雞冠的血,滴入死者的口中,等血進入喉嚨,氣血就會暢通。
《千金方》治療自縊死亡的方子:
凡是自縊死亡,不要割斷繩子,要慢慢抱著解開。如果心臟部位還有溫熱,就用毛毯覆蓋住口鼻,兩個人同時往他的兩耳吹氣。(《救急單驗方》也是這樣記載)
又有一個方子:服用藍青汁。
又有一個方子:取屋梁上的灰塵,像大豆那樣大小,分別放入筒子中,四個人各拿一個筒子,同時往兩耳和兩鼻孔中吹氣,就可以救治。
又說:有五種絕症的救治方法:第一種是自縊,第二種是撞牆,第三種是溺水,第四種是鬼壓床,第五種是難產。都用半夏一兩,磨成細粉過篩,做成大豆大小的丸子,放入鼻孔中,就可以治癒。
《集驗方》治療自縊死亡的方子:搗碎皂莢、細辛,取像胡豆大小的粉末,吹入兩個鼻孔中就會停止。單獨使用皂莢也很好。
《葛氏方》說:自縊死亡,即使時間已經很久,只要心臟部位還有微溫,仍然可以救治。治療的方法是:
把皂莢磨成粉末,用蔥葉吹入他的兩個鼻孔中。
又有一個方子:用蘆葦管吹他的兩個耳朵,盡力吹氣,累了就換人,直到人活過來才停止。如果氣息暢通,就稍微給他喝一點桂湯,然後再慢慢給他喝少量的稀粥。
《龍門方》治療自縊死亡的方子:
取像胡豆大小的皂莢粉末,吹入兩個鼻孔中,如果他打噴嚏就會活過來。
3. 治注病方第十一
《病源論》云:凡注之言住也,謂邪氣俱住人身內,故名為注。此由陰陽失守,經絡空虛,風寒暑濕、飲食勞倦之所致也。或卒死之氣,或卒犯鬼物之精,皆能成此病。其變狀多端,乃至三十六種,九十九種,而方不皆顯其名也。
《僧深方》云:西王母玉壺赤丸,備急治屍注卒惡水陸毒螫(醜略反)萬病方:
武都雄黃(一兩,赤如雞冠),八角大附子(一兩,炮,稱),藜蘆(一兩),上丹砂(一兩,不使有石者),白礜石(一兩,煉之,一日一夕),巴豆(一兩,去皮,熬令紫色,稱之。一方有真朱一兩。)
凡六物,悉令精好。先冶巴豆三千杵;次納礜石,冶三千杵;次納藜蘆,冶三千杵;次納雄黃,冶三千杵;次納白蜜,冶三千杵。亦可從此更冶方杵最佳。有加真朱一兩者。若不用丹砂而納真朱二兩,無在也。生礜石、黑礜石皆可用,不必白色者。巴豆勿用兩人者。又方別搗藜蘆、附子下篩,乃更稱之。
又一方每納藥輒冶五百杵,輒納少蜜,恐藥飛。搗都畢乃更冶萬杵。合藥得童子冶之大佳。無童子,但凡人三日齋戒,乃使之合藥。用建除日天清無雲霧日向月建,藥成密之,勿令泄,著清潔處。大人服之皆如小豆,但丸數亦無常。此藥治萬病,無所不主。方上雖不能具載,故略說耳。
若本病將服者,禁食生魚、生菜、豬肉。
腹以下病者,宿勿食,明旦服二丸。不知者,飲暖米飲以發之令下,下不止飲冷水飲止之。
病在膈上吐,膈下者下,或但噫氣而愈,或食肉不消,腹堅脹,或痛。服一丸立愈。
風疝、寒疝、心疝、弦疝,每諸疝發腹中急痛,服二丸。
積寒熱老痞、蛇痞,服二丸。
腹脹不得食飲,服一丸。
卒大苦寒熱往來,服一丸。
卒關格,不得大小便欲死,服二丸。
瘕結,服一丸,日三服。取愈。若微者射𦬣丸甚良。下利重下服一丸便斷。或復天行,下便斷,卒上氣,氣但出不入,及逆氣衝喉,暴積聚者,服二丸,日再。
瘧未發服一丸,已發服二丸便斷。
小兒百病痞,寒中及有熱,百日半歲者,以一丸如黍米,著乳頭與服之;一歲以上服如麻子一丸,日三,皆以飲服。小兒大䐜及中熱,惡毒,食物不化,結成堅積,皆令將服一丸,亦可以塗乳頭,使小兒乳之。
傷寒敕(絡代反,勞也)色及時氣病,以溫酒服一丸,厚覆取汗即瘥,若不汗復酒服一丸,要取汗。欲行視病人服一丸。以一丸著頭上,行無所畏。至死喪家帶一丸,闢百鬼。病苦淋路痟瘦,百節痠疼,服一丸,日三。
婦人產生余疾,及月水不通,及來往不時,服二丸,日二。
卒霍亂,心腹痛,煩滿吐下,手足逆冷,服二丸。
注病,百種病不可名,將服二丸,日再。
若腹中如有蟲欲鑽脅出,狀急痛,一止一作,此是風氣,服二丸。
白話文:
治注病方第十一
古籍記載,注病是指邪氣停滯於人體內,因陰陽失調、經絡虛弱,或受風寒暑濕侵襲、勞倦過度、猝死之氣、或鬼物侵犯等因素所致。此病症狀繁多,種類眾多,古籍記載有三十六種、九十九種之說,但並非所有病症都有明確名稱記載。
《僧深方》記載一種名為「西王母玉壺赤丸」的萬病方,可治療包括屍注、卒惡、水陸毒螫等各種疾病。此方藥物包括:武都雄黃、八角大附子、藜蘆、上丹砂、白礜石、巴豆等六味藥材,需精製細煉,並以特定工序炮製,例如需反覆研磨三千杵,甚至上萬杵。藥方中亦提及,可加入真朱,並說明不同礜石的用法和巴豆用量注意事項。最佳的藥物配製時間應在吉日良辰,由童子或齋戒三日的人來完成。藥丸大小如小豆,服用劑量視情況而定。
服用此藥方需忌食生魚、生菜、豬肉;腹部以下病症者,需隔夜服用,次日早晨服用;服用後若無反應,可飲用溫米飲幫助藥效發揮,若腹瀉過甚,則應飲用冷水止瀉。
此方可治療多種病症,例如:膈上嘔吐、膈下瀉痢、噫氣、食滯、腹脹、腹痛、各種疝氣、積寒熱老痞、蛇痞、食慾不振、寒熱往來、大小便不通、瘕結、下痢、上氣不接、逆氣衝喉、暴積聚、瘧疾、小兒百病痞、傷寒、時氣病、風濕痺痛、產後病症、月經不調、霍亂,以及各種注病。甚至可外用於小兒乳頭,或佩戴於身上辟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