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方》~ 卷第二十 (6)
卷第二十 (6)
1. 治服石手足逆冷方第十八
《石論》云:治解散,胸中有熱,手足逆冷,若寒,甘草湯方:
甘草(一兩),橘皮(二兩)
凡二物,水三升,煮取一升半,以綿纏箸頭,數取汁服,須臾間復服,不可廢食。
白話文:
《石論》說:治療散熱後,胸口有熱,但手腳卻冰冷的情形,如果覺得冷,可以用甘草湯來處理:
甘草(一兩),橘皮(二兩)
將這兩味藥材,加水三升,煮到剩下一升半。用棉花纏在筷子頭,沾取湯汁多次服用。過一會兒再服用,不要因此而廢棄吃飯。
2. 治服石面上瘡方第十九(二十)
《廣濟方》云:石氣發熱,身體微腫,面上瘡出方:
寒水石
以冷水於碗(烏管反)中研,令汁濃,將塗瘡,干即點,勿停。
白話文:
《廣濟方》說:因為接觸石頭的氣而發熱,身體稍微腫脹,臉上長瘡的治療方法:
使用寒水石,用冷水在碗中磨成濃稠的汁液,將汁液塗抹在瘡上,等乾了就再塗,不要停止。
3. 治服石身體生瘡方第二十(十九)
《病源論》云:將適失宜,外有風邪(以遮反),內有積熱,熱乘於血,血氣壅滯,故使生瘡。
《千金方》云:治散發瘡痛不可忍方:
冷石(五兩)
一味,下篩,粉瘡上,燥痛,須臾靜定。(今檢:《本草》陶注云:硝石,一名冷石。)
又云:散發生細瘡方:
黃連,芒硝(各五兩)
二味,水八升,煮黃連,取四升,去滓,納芒硝,以布取貼瘡上,數數易之。
《小品方》云:治通身發瘡,擘(博厄反)折經(五根反,又語斤反)日,用水不得息者方:
銼(粗臥反)胡葉
煮,溫洗漬尤良。冬取根煮飲之。
《錄驗方》云:解散爛瘡洗湯方:
黃連(半斤),苦參,黃芩(各半斤)
凡三物,以水二斗,煮取一斗,去滓,極冷洗之,日三。
《新錄方》云:凡散發瘡方:
水研大麻子,塗,日二三。
又方:水摩蔓荊子,塗,日二三。
又方:水和豉,研為泥塗上,日二。
秦承祖:療散發熱瘡三黃膏方:
大黃(二兩),黃連(二兩),黃芩(二兩)
凡三物,以好苦酒漬之足,相淹一宿,豬膏二斤,微火煎三沸,沸輒下,去滓,摩之。
又云:療散浮在肌膚作瘡方:
子柏黃皮,末,下篩,雞子白,和如泥,先煮子柏汁,洗卻以敷之,不過再,便愈。
白話文:
《病源論》說:如果身體調養不當,外有風邪侵襲,內有積熱,熱邪隨著血液運行,導致血氣阻塞不通,就會產生瘡。
《千金方》說:治療全身散發的瘡痛到難以忍受的方法:
用冷石(五兩),磨成粉末,灑在瘡上,乾燥的疼痛會立刻平靜下來。(現在查閱《本草》,陶弘景註解說:硝石,又名冷石。)
又說:治療散發的細小瘡的方法:
用黃連和芒硝(各五兩),用水八升煎煮黃連,煮取四升後去除藥渣,加入芒硝,用布沾藥汁敷在瘡上,頻繁更換。
《小品方》說:治療全身生瘡,持續了好幾天,不能停止用水清洗的人的方法:
用磨碎的胡葉煮水,用溫水清洗浸泡,效果特別好。冬天可以取用胡葉的根煮水飲用。
《錄驗方》說:解除潰爛瘡的清洗藥湯方法:
用黃連(半斤)、苦參和黃芩(各半斤),將這三種藥材用水兩斗煎煮成一斗,去除藥渣,徹底放涼後清洗,每天三次。
《新錄方》說:治療各種散發的瘡的方法:
用水磨大麻子,塗在瘡上,每天兩三次。
又一方法:用水磨蔓荊子,塗在瘡上,每天兩三次。
又一方法:用水調和豆豉,研磨成泥塗在瘡上,每天兩次。
秦承祖的:治療散發的熱瘡,三黃膏的方法:
用大黃(二兩)、黃連(二兩)和黃芩(二兩),將這三種藥材用好苦酒浸泡一整夜,加入豬油二斤,用小火煎煮三次沸騰,每次沸騰後就從火上拿開,去除藥渣,然後用藥膏塗抹。
又說:治療散發在皮膚上形成的瘡的方法:
用子柏的黃皮磨成粉末,過篩,用雞蛋白調和成泥,先用煮子柏的藥汁清洗患處,再敷上藥泥,不超過兩次,就會痊癒。
4. 治服石結腫欲作癰方第二十一
《錄驗方》云:解散除熱,熱結腫堅,起始欲作癰,大黃湯方:
升麻,大黃,夕藥,枳實(各二兩),黃芩(三兩),甘草,當歸(各一兩)
凡七物,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快下,腫即消。(《小品方》云:升麻湯。)
白話文:
這個方子出自《錄驗方》,可以解散熱毒、消除熱結,對於腫脹堅硬,剛開始要變成癰(一種皮膚上的膿瘡)的情況有效。
這個大黃湯的配方是:
升麻、大黃、芍藥、枳實各二兩,黃芩三兩,甘草、當歸各一兩。
總共七味藥,用水八升煎煮,取二升半藥汁,分三次服用。如果能順利排便,腫脹就會消退。(《小品方》記載此方為升麻湯。)
5. 治服石癰疽發背方第二十二
《千金方》云:癰疽發背,皆由服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單服鍾乳而發者。又有生平未服石而自發者,此是上世有服之者,其候稍多。
又云:養生者,小覺背上癰癢有異,即取淨土水和作泥,捻(都念反)作餅子,徑一寸半,厚二分,以粗艾作炷(音主,下同),灸泥上灸之。一炷一易。餅子若粟米大時可灸七餅,若如榆莢大,灸七炷即瘥。若至錢許大,日夜灸不住即瘥。
又云:恆冷水射之,漬冷石熨之,日夜勿止,待瘥住手。
《龐氏論》云:凡諸服草石散者,皆不可灸身體,令人喜發炎疽瘡也。若體有瘡不可溫治也。唯以水漬布貼之,燒李子中人作膏,以摩瘡上,諸洗如故。薛侍郎云:若發瘡及腫,但服五香連翹湯等。(在《小品》治惡脈方。)
又云:若腫有根,堅如鐵石,帶赤色者,服湯仍以小,小艾炷當腫上灸一兩炷為佳。
白話文:
《千金方》說:癰疽和發背這些疾病,都是因為服用五石散、在寒食節吃冷食,或是服用更生散所導致的,也有因為單獨服用鍾乳而發病的。另外,也有人一生都沒有服用過石藥,卻自己發病,這可能是因為他們上輩子有人服用過,這種情況發病症狀會比較多。
《千金方》又說:懂得養生的人,如果覺得背部稍微有點發癢,感覺跟平常不一樣,就立刻取乾淨的泥土,用水攪拌成泥,捏成直徑一寸半、厚度二分的餅狀,用粗艾草搓成艾炷,放在泥餅上灸。灸完一炷就換新的。如果腫塊像小米粒那麼大,可以灸七個泥餅;如果像榆樹莢那麼大,灸七炷艾炷就會痊癒。如果腫塊大到像錢幣一樣,就要日夜不停地灸才會好。
《千金方》還說:要經常用冷水沖洗患處,用冷的石頭敷在上面,日夜不要停止,等到痊癒才能停止。
《龐氏論》說:凡是服用過草石散的人,都不可以灸身體,這樣會更容易發炎長瘡。如果身上已經長了瘡,就不能用溫熱的方法治療。只能用水浸濕布敷在患處,用燒過的李子核中的油做成藥膏,塗抹在瘡上,再用清水清洗,就會像以前一樣恢復。薛侍郎說:如果長了瘡或是腫塊,只要服用五香連翹湯等藥方就可以了。(這個藥方在《小品》的「治惡脈方」中有提到。)
《千金方》又說:如果腫塊有根,而且堅硬如鐵石,帶有紅色,可以一邊服用湯藥,一邊在腫塊上用小艾炷灸一兩炷,效果會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