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康賴

《醫心方》~ 卷第十八 (1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八 (13)

1. 治沙蝨毒方第五十一

《病源論》云:山內水間,有沙蝨,其蟲甚細,不可見人,入水浴及汲水澡浴,此蟲著身,陰雨日行草間,亦著人。便鑽入皮里。初得之,皮上正赤,如小豆黍,以手摩赤上,痛如刺,過三日之後,令百節強,疼痛寒熱,赤上發瘡。此蟲漸入至骨,則殺人。人在山澗洗浴竟,巾拭如芒毛針刺,熟見,以竹簪挑拂去之。

白話文:

《病源論》中說:山內水間,有一種沙蝨,這種蟲非常細小,人看不見,如果在水中洗澡或汲水洗澡,這種蟲就會附著在身上。在陰雨天行走草叢中,也有可能被這種蟲附著。沙蝨會鑽入皮膚裡,剛被附著時,皮膚上會出現紅色的小疹子,大小如綠豆或小米,用手觸摸紅疹,會感到像被刺一樣疼痛。三天後,會出現關節痠痛、疼痛、發熱,紅疹處會化膿成瘡。這種蟲會逐漸鑽入骨頭,最後導致死亡。人在山澗中洗完澡後,用毛巾擦拭身體時,會感覺像被芒刺針扎,如果仔細觀察,可以看到蟲子,可以用竹籤挑出來。

已深者用針挑取蟲子,正如疥蟲,挑不得,灸上三、四壯,則蟲死云云。

白話文:

患有較深病症者可用針挑取寄生蟲,就像疥蟲一樣挑不得,在患處灸上三、四個艾灸條,寄生蟲就會死亡。

《抱朴子》云:有沙蝨水陸皆有,其新雨後及晨暮踐涉必著人。唯日烈草燥時,瘥耳。其大如毛髮之端,初著人便入皮里,其所在,如有芒刺之狀,小犯大痛,可以針挑取之,正赤如丹,著爪上行動也。若不即挑之,此蟲鑽至骨,便周行走人身中。其病與射工相似,皆殺人。

白話文:

《抱朴子》中說:沙蝨在水陸都有,每逢新雨後或清晨日暮時涉水,身上必定會粘上沙蝨。只有在烈日炎炎草木乾枯的時候,沙蝨才會消失。沙蝨很小,只有毛髮尖端那麼大,剛沾到人身上就鑽入皮膚,被沙蝨叮咬的地方會像芒刺扎一樣,即使輕微的叮咬也會劇烈疼痛,可以用針挑出來,沙蝨是鮮紅色的,還會在指甲上蠕動。如果不立即挑出來,沙蝨就會鑽到骨頭裡,然後在人的體內到處遊走。沙蝨病的症狀與射工病相似,都會致命。

人行有此蟲之地,每還所住,輒當以火自灸療,令遍身,則此蟲墮地去也。若帶入物麝香丸玉壺丸犀角丸等,兼避沙蝨,短狐也。若猝不得此藥者,但可帶好生麝香亦佳。以雄黃大蒜分等,合搗,帶一丸如雞子者亦善。又可以此藥塗瘡,亦愈。又㕮咀赤莧根飲之,亦愈。

白話文:

人們如果經過有這種毒蟲的地方,每次回到住處,應立即以火灼燒患部,等這毒蟲掉在地上才會離開。如果帶著麝香丸、玉壺丸、犀角丸等藥物,並避免沙蝨和短狐這兩種毒蟲。如果突然間沒有這些藥物,只能帶上上好的麝香也行。雄黃和大蒜等分搗成丸,像雞蛋大小的一丸也很管用。也可以用這些藥塗抹瘡口,就能夠治癒。還有,將赤莧根咀嚼後服用,也能治癒。

《葛氏方》治沙蝨毒方:

以大蒜十斤,著熱灰中,溫之令熱,斷蒜及熱以注瘡上,盡十斤,復以艾丸灸瘡上七壯。

又方:斑蝥二枚,熬一枚,末服之,燒一枚令盡煙,末以著瘡中,立愈。

又方:山行宜竹管盛鹽,數視體足,見,以鹽塗之。

《極要方》治沙蝨毒方:

以麝香、大蒜,和搗,以羊脂和,著以筒中帶之,大良。

《蘇敬本草注》云:煮蔥莖,浸或搗,敷貼,大效。

白話文:

《葛氏方》

用十斤大蒜,放在熱灰中加熱,使大蒜變熱,切碎後連同熱灰倒在傷口上,用完十斤大蒜後,再用艾灸在傷口上灸七壯。

另一方:

取斑蝥兩片,煮熟一片,研磨成粉服用,另一片燒成灰,研磨成粉敷在傷口上,立竿見影。

另一方:

登山時,應攜帶竹筒裝鹽,隨時檢查身體,發現沙蝨後,立刻塗抹鹽在傷口上。

《極要方》

取麝香和大蒜搗碎,再加入羊脂混合,裝在小筒中攜帶,效果顯著。

《蘇敬本草注》

將蔥莖煮熟,搗碎或浸泡,敷貼在傷口上,效果顯著。

2. 治水毒方第五十二

《病源論》云:三吳以東及南,諸山郡山縣,有山谷溪源處,有水毒病,舂秋輒得,一名中水,一名溪中,一名中灑,一名水中病,亦名溪溫。今人中溪,以其病與射工診侯相似,通呼作溪病,其實有異,有瘡是射工,而無瘡是溪病。

白話文:

《病源論》中說:三吳地區以東和南方,各種山郡山縣之中,有山谷溪源的地區,就會出現水毒病,春秋兩季尤其容易得這種病。這種病有各種不同的名稱,包括中水、溪中、中灑、水中病和溪溫等。現在人們得這種病,是因為它的症狀與射工診侯的症狀相似,所以大家都稱之為溪病。但其實兩種病並不相同,有瘡的是射工,而沒有瘡的是溪病。

《葛氏方》云:水毒初得之,惡寒,頭微痛,目匡疼,心中煩懊,四肢振炘,腰痛骨節皆強,兩膝疼,或翕翕熱,但欲眠,旦醒暮劇,手足指逆冷至肘膝上,二、三日則腹中生蟲,食下部,肛中有瘡,不痛不癢,令人不覺,視之乃知耳。不即治,過六、七日,下部便膿潰,蟲上食五臟,熱盛煩毒,注下不禁,八、九日死,良醫所不能治。

白話文:

《葛氏方》說:水毒在最開始時,會覺得很怕冷,會有輕微頭痛,眼睛會刺痛,心裡感到煩躁不安,四肢會感到寒冷顫抖,腰痛,骨節疼痛,膝蓋疼,或是身體會感到燥熱,只想要睡覺,白天會感到清醒,而到了晚上時會感到加劇,手腳的指頭會發冷,一直到手肘和膝蓋的地方都會發冷,兩、三天後肚子裡就會長出蟲子,吃東西會吃到下腹部,肛門裡長瘡,既不痛又不癢,讓人不會注意到,仔細觀察後才會發現。如果不盡快治療,超過六、七天的時間,下腹部就會化膿潰爛,蟲子會跑到內臟裡吃裡面的組織,會變得非常熱且具有毒性,而導致無法控制地大小便失禁,通常在八、九天後就會死亡,即使是好的醫生也無法治療。

覺得之,急當視下部,若有瘡正赤如截肉者,為毒最急;若瘡如蠡魚齒者,為陰毒,猶小緩,要皆殺人,不過二十日也。欲知是中水,非當作數斗湯,以小蒜五升㕮咀投湯中,莫令大熱,熱則無烈,去滓,適寒溫,以自浴。若身體發赤斑紋者是也。其無異者,當以他病治之。

白話文:

觀察病情,立即查看下部,如果發現瘡口正紅如同被切開的肉,則中毒情況最危急;若瘡口像蠡魚的牙齒,則是陰毒,情況稍微緩和,但總體而言都會致命,不會超過二十天。如果想診斷是否為中水,必須煮幾升湯,將五升大蒜切碎投進湯中,不要讓湯太熱,太熱則蒜的烈性消失,去渣、調整至適當的溫熱溫度,用來洗澡。如果身上出現一紅斑紋,則確診。若無異常情況,則應按其他疾病治療。

治之方:

取梅若桃棗,搗絞飲汁三升許,汁少以水解及絞之。

又方:常思草,搗絞飲汁一、二升,並以綿染汁導下部,日三。

又方:搗藍青,與少水以塗頭面身體,令匝匝。(《千金方》同之。)

又方:取蓼一把,熟搗以酒一杯,合和絞飲汁。

若下部生瘡已決洞者方:

桃皮葉,熟搗水漬令濃,去滓著盆中,坐自漬,蟲出。

《千金方》治水毒方:

蒼耳汁,服之一升,以綿沾汁導下部,日三。

《集驗方》治中水秘方:

取水萍曝乾,以酒服方寸匕。

又方:搗梅葉取汁,服半杯。小兒不能飲,敷乳飲之。

《範汪方》云:青龍湯,治中水寒熱方:

白話文:

治之方法:

方一: 取新鮮的梅子、桃子或棗子,搗碎絞汁,取約三升的汁液。若果汁較少,加水稀釋後再絞取。

方二: 取常思草,搗碎絞取一兩升汁液,並用棉花沾取汁液,塞入下部,每日三次。

方三: 搗碎藍靛,加入少量水,塗抹於頭面身體,讓皮膚感覺發麻。(《千金方》中記載了類似的方劑。)

方四: 取一把蓼草,搗熟後加入一杯酒,混勻絞取汁液。

針對下部生瘡潰爛的方劑:

桃樹皮葉搗碎,浸泡於水中至濃稠,去掉渣滓並盛在盆中,然後坐下浸泡,可將蟲子引出。

《千金方》治水毒的方劑:

搗碎蒼耳汁,服用一升,用棉花沾取汁液塞入下部,每日三次。

《集驗方》治中水祕的方劑:

取水萍曬乾,用酒服用方寸匕(約1克)。

又方: 搗碎梅葉,取汁液,服用半杯。若小兒不能飲用,可將汁液塗抹在乳頭上讓其飲用。

《範汪方》記載的青龍湯,用於治療中水寒熱:

升麻(二兩),龍膽(一兩),葳蕤(一兩),大青(一兩)

白話文:

  • 升麻(60 克):具有發汗、解熱、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感冒、頭痛、牙痛等。

  • 龍膽(30 克):具有清熱、燥濕、明目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黃疸、痢疾、目赤腫痛等。

  • 葳蕤(30 克):具有清熱、解毒、止痢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暑熱、痢疾、瘡毒等。

  • 大青(30 克):具有清熱、涼血、解毒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病、吐血、衄血等。

凡四物,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作再服。不靜復作,加小附子一枚,四破之,分作三服,良。

白話文:

將四物藥材和㕮咀一起煮,加入四升的水,熬煮直到只剩二升,分成兩次服用。如果症狀沒有改善,再加入一顆小附子,將它分成四塊,分成三次服用,效果就會很好。

又云:治水中下部瘡決洞,醫所不能治方:灸窮骨五十壯,良。

白話文:

治療肚子下部有洞的瘡,醫者無法治療的方法:灸灼尾骨五十次,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