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康賴

《醫心方》~ 卷第十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 (2)

1. 治積聚方第一

凡十物,皆搗篩,和以蜜搗三萬杵,丸如梧子,從五丸起,不知稍增,取大便調利為度。

又云:治久寒積聚方:

虎杖根一升許。搗之,以酒漬,日三,飲一升。

《小品方》云:七氣丸治七氣。七氣為病,有寒氣、怒氣、喜氣、憂氣、恚氣、愁氣、熱氣。此七氣為病,皆生積聚,堅牢如杯在腹中,心痛煩怨,不能飲食,時去時來,發作有時,每發痛欲絕也。

其寒氣則吐逆,心下脹滿;其熱氣則恍惚悶亂,常如眩冒,失精;其怒氣則不可當熱,病上渕心,短氣欲絕不得息,其恚氣則積聚心下,不得食飲;其喜氣則不可疾行、久立;其憂氣則不可苦作,臥不安席;其愁氣則怒忘,置物四旁,不復憶處,四肢手足浮腫,不得舉。亦治產生早起、中風余疾也。

大黃(十分,炮),人參(三分),椒(二分,熬),半夏(三分,炮),烏頭(五分,炮),桔梗(三分),細辛(三分),茱萸(三分,熬),乾薑(三分),菖蒲(三分),茯苓(三分),芎藭(分)紫菀(三分),甘草(三分),石膏(三分),柴胡(三分),桃仁(三分)

凡十七物,冶合下篩,和以蜜,酒服如梧子三丸,日三,不知稍增,以知至十丸為度。(今按:《錄驗方》有桂心,無蜀椒,治宿寒,積聚支滿,諸毒氣結、逆氣,腹中大如杯,堅如石。令人強健,身有光澤。)

《千金方》七氣湯,治憂氣、勞氣、寒氣、愁氣、或飲食為氣、高氣,或虛勞內傷,五臟不調,陽氣衰少逆上下方:

甘草(二兩),栝蔞(二兩),夕藥(二兩),椒(三兩),半夏(二兩),人參(一兩),乾地黃(二兩),茱萸(五兩)

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云:神明度命丸,治久病腹內積聚,大小便不通,氣上搶胸,腹中脹滿,逆苦飲食,服之甚良方:

大黃(一兩),夕藥(一兩)

二味,蜜丸如梧子,服四丸,日二,不知,可增至六七丸,以知為度。

又云:脅下邪氣積聚、往來寒熱如溫瘧方:

蒸鼠壤土熨之,冷即易。

《葛氏方》云:露宿丸,治大寒冷積聚方:

礜石,乾薑,桂,桔梗,附子,皂莢(各三兩)

搗篩,蜜丸,服如梧子十丸,日三,稍增至十五丸。

《僧深方》治心下支滿痛,破積聚,咳逆不受食,寒熱喜噎方:

蜀椒(五分),乾薑(五分),桂心(五分),烏頭(五分)

上四物,冶合下篩,蜜和丸如小豆;先輔食以米汁,服一丸,日三夜一;不知,稍增一丸,以知為度,禁食飲。

《新錄方》治積聚方:

馬莧搗汁為煎,令可丸,酒服如棗,日三。

《德貞常方》積聚方:

灸第十三椎節下間,相去三寸。

又方:灸上脘穴,在鳩尾下二寸。

又方:灸胃脘穴,在上脘下一寸。

又方:灸水分穴,在臍上一寸。

白話文:

治積聚方第一

所有十種藥材,都需搗碎過篩,再用蜂蜜拌勻,反覆搗杵三萬下,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開始服用五丸,之後視情況逐漸增加劑量,直到大便通暢為止。

治療久寒積聚的方劑:

取虎杖根約一升,搗碎後用酒浸泡,每日三次,每次服用一升。

《小品方》記載的七氣丸,用於治療七種氣所導致的疾病。這七種氣分別為寒氣、怒氣、喜氣、憂氣、恚氣、愁氣、熱氣。這七種氣都能導致積聚,在腹中形成堅硬如杯狀的腫塊,伴隨心痛、煩悶、厭食等症狀,發作時有時無,疼痛劇烈,甚至痛不欲生。

寒氣導致的症狀包括嘔吐、逆流、心下脹滿;熱氣則會出現頭暈目眩、神志恍惚、煩悶、遺精等;怒氣會使人煩躁易怒,胸悶氣短,呼吸困難;恚氣導致積聚在心下,無法進食飲水;喜氣則使人無法快速行走或久站;憂氣則使人無法辛勞工作,臥不安席;愁氣則會導致健忘,丟失物品卻記不起放哪裡,四肢手足浮腫,無法抬起。此方也能治療產後早起、中風後遺症。

藥材包括:大黃(十分,炮製)、人參(三分)、胡椒(二分,熬製)、半夏(三分,炮製)、烏頭(五分,炮製)、桔梗(三分)、細辛(三分)、吳茱萸(三分,熬製)、乾薑(三分)、菖蒲(三分)、茯苓(三分)、川芎(一分)、紫菀(三分)、甘草(三分)、石膏(三分)、柴胡(三分)、桃仁(三分)。

所有十七種藥材,混合後研磨過篩,再用蜂蜜調和,用酒送服,每次服用梧子大小的三丸,每日三次,之後視情況逐漸增加劑量,直到每次服用十丸為止。(註:《錄驗方》中記載此方含有桂心,而沒有蜀椒,用於治療久寒積聚、腹部脹滿、諸毒氣結、逆氣,腹中腫塊堅硬如石,服用後能強身健體,容光煥發。)

《千金方》記載的七氣湯,用於治療憂慮、勞累、寒冷、憂愁等七種氣所引起的疾病,或因飲食不當、情緒過激或虛勞內傷、五臟失調、陽氣不足等導致的氣逆、上下不通的症狀:

藥材包括:甘草(二兩)、栝樓(二兩)、澤瀉(二兩)、胡椒(三兩)、半夏(二兩)、人參(一兩)、生地黃(二兩)、吳茱萸(五兩)。

將八種藥材切碎,加水一斗,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

神明度命丸,用於治療久病導致的腹部積聚,大小便不通,氣上衝胸,腹部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

藥材包括:大黃(一兩)、澤瀉(一兩)。

將兩種藥材用蜂蜜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四丸,每日兩次,之後視情況逐漸增加劑量,直到每次服用六七丸為止。

治療脅下邪氣積聚,寒熱往來如溫瘧的方劑:

用蒸過的鼠黏土熨患處,冷了就換熱的。

《葛氏方》記載的露宿丸,用於治療大寒積聚:

礜石、乾薑、桂枝、桔梗、附子、皂莢(各三兩)。

搗碎過篩,用蜂蜜製成藥丸,每次服用梧子大小的十丸,每日三次,之後逐漸增加劑量,直到每次服用十五丸。

《僧深方》治療心下脹滿疼痛、積聚、咳嗽、嘔逆、不能進食、寒熱交替、呃逆等症狀:

蜀椒(五分)、乾薑(五分)、桂心(五分)、烏頭(五分)。

將四種藥材混合研磨過篩,用蜂蜜調和,製成小豆大小的藥丸;先用米湯輔助飲食,每次服用一丸,每日三次,夜服一次;之後視情況逐漸增加劑量,直到病情好轉為止,忌食飲。

《新錄方》治療積聚的方劑:

取馬齒莧搗碎取汁煎煮,製成藥丸,用酒送服,每次服用棗子大小,每日三次。

《德貞常方》治療積聚的方劑:

灸刺第十三椎骨下三寸處。

另有方劑:灸上脘穴(鳩尾下二寸)。

另有方劑:灸胃脘穴(上脘下 一寸)。

另有方劑:灸水分穴(臍上 一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