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方》~ 卷第九 (17)
卷第九 (17)
1. 治乾嘔方第十七
《病源論》云:乾嘔者,胃氣逆故也,但嘔而欲吐,吐而無所出,故謂之乾嘔。
《僧深方》治胃逆乾嘔欲吐無所去人參湯方:
人參(二兩),乾薑(四兩),澤瀉(二兩),桂心(二兩),甘草(二兩),茯苓(四兩),大黃(一兩)
八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服八合,日三。
又云:茱萸湯,治乾嘔吐涎沫、煩心頭痛方:
茱萸(半升),大棗(十枚),人參(三兩),生薑(六兩)
凡四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五合,日三服。
又方:茱萸一升,大棗十二枚。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方:半夏、乾薑分等為散,服方寸匕。
又方:生薑汁五合,蜜四合,二物,先煎蜜減一合,竟投薑汁,復煎數沸,稍稍啖之,勿久,久則口強不可啖。
《範汪方》治卒乾嘔煩悶方:用甘蔗搗之,取汁,溫服一升,日三。
《集驗方》治乾嘔或噦、手足逆冷方:
橘皮(四兩),生薑(六兩,切)
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服一升。(《千金方》同之。)
《葛氏方》治乾嘔不息方:搗葛根,絞汁,服一升許。
又方:灸兩手腕後兩筋中一夫,名間使,各七壯。
又《千金方》治乾嘔噦厥逆方:飲新汲水三升。
又方:煮豉三升,飲汁。
又方:濃煮三斤蘆根,飲汁。
又方:空腹飲生薑汁。
又云:灸乾嘔方:灸心主,尺澤亦佳。(今按《明堂》云:在肘中縫上。)
又方:灸乳下一寸二十壯。
白話文:
治乾嘔方第十七
《病源論》說:乾嘔是因為胃氣上逆的緣故,只是想嘔吐,卻吐不出東西,所以稱為乾嘔。
《僧深方》治療胃氣上逆、乾嘔想吐卻吐不出來的藥方:
人參(二兩)、乾薑(四兩)、澤瀉(二兩)、桂心(二兩)、甘草(二兩)、茯苓(四兩)、大黃(一兩)。
以上八味藥材,用水八升煮到剩三升,每次服用八合,一天三次。
另外還說:茱萸湯,治療乾嘔吐出唾沫、心煩頭痛的藥方:
茱萸(半升)、大棗(十枚)、人參(三兩)、生薑(六兩)。
以上四味藥材,用水六升煮到剩二升五合,一天服用三次。
另外一個藥方:茱萸一升,大棗十二枚。用水七升煮到剩二升半,分三次服用。
另外一個藥方:半夏、乾薑等量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方寸匕。
另外一個藥方:生薑汁五合,蜂蜜四合,將蜂蜜先煎熬至減少一合,然後加入生薑汁,再煎煮數次,慢慢吃下,不要太久,太久的話嘴巴會僵硬無法吃下。
《範汪方》治療突然乾嘔煩悶的藥方:將甘蔗搗碎,取汁,溫熱服用一升,一天三次。
《集驗方》治療乾嘔或打嗝、手腳冰冷的藥方:
橘皮(四兩)、生薑(六兩,切片)。
用水六升煮到剩三升,每次服用一升。(《千金方》的記載相同。)
《葛氏方》治療乾嘔不止的藥方:搗碎葛根,擠出汁液,服用一升左右。
另外一個藥方:艾灸兩手手腕後方兩筋中間一寸的地方,叫做間使穴,各灸七壯。
《千金方》治療乾嘔、打嗝、氣逆的藥方:喝剛汲取的井水三升。
另外一個藥方:煮豆豉三升,喝湯汁。
另外一個藥方:濃煮三斤蘆根,喝湯汁。
另外一個藥方:空腹喝生薑汁。
另外還說:艾灸治療乾嘔的藥方:艾灸心包經穴位,尺澤穴也很好。(現在根據《明堂》記載:尺澤穴在肘彎的中縫之上。)
另外一個藥方:艾灸乳頭下一寸的地方,灸二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