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方》~ 卷第十六 (6)
卷第十六 (6)
1. 治惡肉方第十
《病源論》云:惡肉者,身里忽有肉如赤豆粒突出,細細長乃如牛馬乳大,亦如雞冠之狀,不痛也,亦久不治,長不已。春冬被惡風所傷,風入肌肉,結瘀血積而生也。
白話文:
《病源論》中提到:惡肉,是指身體上突然長出像紅豆粒大小的肉,慢慢長大成牛馬乳那麼大,也有些像雞冠的形狀,不痛,很久也不治癒,一直長大。在春天或冬天中受到惡風的侵襲,風寒侵入肌肉,瘀血積聚而形成。
《小品方》云:有惡肉病,身中忽有肉如赤豆粒突出,便長推出不息,如牛馬乳,亦如雞冠狀也。不治其為自推出不肯止,亦不痛癢也。此由春冬時,受惡風入肌脈中變成此疾也。
白話文:
《小品方》中提到:有一種叫惡肉病的疾病,病人在身上突然出現像赤豆大小的肉粒,不斷地生長突出,像牛馬的乳頭或雞冠一樣。這種病如果不治療,就會一直長出來,而且不會疼痛或瘙癢。這種疾病是春季或冬季時,受到邪惡的風侵襲,進入肌肉脈絡中導致的。
治之宜服漏蘆湯,外燒鐵爍之,日日稍爍令焦盡也。爍竟以升麻膏敷之,積日乃瘥耳。(今按:漏蘆湯、升麻膏在治丹之方。)
白話文:
治療這種疾病,應該服用漏蘆湯,並在外用烙鐵灼燒,每天灼燒一點,直到燒焦為止。灼燒完畢後,再用升麻膏敷上,幾天後即可痊癒。(現在來看:漏蘆湯、升麻膏都是治療丹毒的藥方。)
2. 治惡脈病方第十一
《病源論》云:惡脈者,身里忽有赤絡,脈起巃嵸聚如死蚯蚓狀。看如似有水在脈中,長短皆逐其,絡脈所出見是也。由春冬受惡風,入絡脈中,其血瘀結所作也。
《小品方》治惡脈病方:
白話文:
《病源論》提到:所謂惡脈,是指人體內部突然出現赤紅色的脈絡,這些脈絡高低起伏,聚集在一起,就像死蚯蚓的樣子。看著好像脈絡中有水流動,長短都會隨著水流動而變化。這是因為脈絡中出現的脈絡。是由於在春天或冬天時,受到惡劣的風寒之邪,侵入脈絡中,造成血液瘀結所造成的。
小品方
治惡脈病方
沉香 半兩 川棟子 半兩 血竭 半兩 乳香 半兩 沒藥 半兩 烏龍脂 半兩 輕粉 半兩 黃丹 半兩 紫石英 半兩 沅生石脂 半兩 馬牙硝 半兩 白膠香 半兩 棗仁 半兩 青皮 半兩 橘絡 半兩 茯苓 半兩 半夏 半兩 人參 半兩 甘草 半兩 當歸 半兩
共為末,泠水送下。
宜服五香連翹湯及竹瀝湯,鑱去惡血,敷丹參膏,積日則瘥。亦以白雄雞屎塗之。(《集驗方》同之。)
《劉涓子方》治惡脈腫毒方:
白話文:
應服用五香連翹湯和竹瀝湯,以排出惡血,然後敷丹參膏,數日即可痊癒。也可以用白雄雞屎塗抹傷口。(《集驗方》中的記載與此相同。)
劉涓子方
治惡脈腫毒方:
方名: 麻黃附子細辛湯
組成:
- 麻黃二兩
- 附子一枚,炮爛
- 細辛一兩,去苗
用法:
- 將藥材一起加入水中,煮成一碗藥湯。
- 趁熱服用,分兩次喝完。
適應症:
- 脈絡阻塞導致的腫脹和疼痛。
功效:
- 疏通脈絡,消腫止痛。
烏扇(二兩),升麻(二兩,生者用一兩),梔子(十四枚,擘破)
白話文:
烏扇(二兩):烏扇,即烏梢蛇,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消腫止痛的功效。
升麻(二兩,生者用一兩):升麻,是一種中藥材,具有發汗解表、透疹、清熱涼血的功效。生升麻有較強的發汗作用,熟升麻則有較弱的發汗作用,因此,如果需要發汗,可以使用生升麻,如果不需要發汗,則可以使用熟升麻。
梔子(十四枚,擘破):梔子,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擘破,即將梔子掰開。
上三物,切,以酒三升,煮取一升半,分為再服,以滓敷腫上甚良。
又云:升麻湯治惡脈毒腫方:
白話文:
再將三物切碎,加入三升酒煮沸,煮到剩下一升半,分成兩次服用。把渣滓敷在腫脹處,效果很好。
另有記載:[升麻湯]治療惡性腫瘤的方子:
升麻(一兩),吳茱萸(一兩),薰陸香(二兩),雞香舌(一兩),雄黃(一兩),鱉甲(一兩,炙),甘草(一兩),烏扇(三兩),青木香(一兩)
白話文:
升麻(60公克),吳茱萸(60公克),薰陸香(120公克),雞香舌(60公克),雄黃(60公克),鱉甲(60公克,經過烘烤),甘草(60公克),烏扇(180公克),青木香(60公克)
上九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適寒溫,分三服,相去一里。治脈腫神良。(今按:升麻湯,又有《小品》治丹之方,藥種與此不同。)
白話文:
把柴胡、黃芩、升麻、芍藥、生薑、大棗、甘草這七種藥物,加入七升水煮煎,取二升半的藥液,趁藥液冷熱適宜時分三次服下,每次相隔一里路的路程。用於治療脈腫,效果非常好。(現在據考證:升麻湯,還有《小品方》中治療丹毒的藥方,藥物種類與這裡所列的不相同。)
3. 治編病方第十二
《病源論》云:編病者,由勞役,肢體熱盛,因取風冷,而為涼濕所折,入於肌肉,筋脈結聚所成也。其狀赤脈起如編繩,急痛壯熱。其發於腳者,喜從鼠僕起至踝,赤如編繩,故謂編病也;其發於擘者,喜腋下起至手也,不即治取,其潰去膿則筋攣縮也;其著腳,若不治,不消,復不潰,其熱歇氣不散,變作𤜂。脈緩相薄,腫𣕌已成膿。
《小品方》治𣕌病方:
白話文:
《病源論》上說:編病是因為勞役過度,肢體熱盛,後遇風邪寒氣,被寒濕邪氣所傷,侵入肌肉、筋脈,結聚而成。其發病的症狀是患處出現紅脈,像編繩一樣隆起,急痛壯熱。發病部位在足部時,病邪喜歡從鼠蹊部開始,一直到腳踝,患處發紅,像編繩一樣,所以稱為編病;發病部位在臂部時,病邪喜歡從腋下開始,一直到手部;如果不立即治療,腫瘡潰破膿液排出後,筋脈就會收縮痙攣;發病部位在腳部,如果不治療,腫脹不消退,也不潰破,熱邪停歇,不去,變成𤜂病。脈搏緩弱而細微,腫脹膿成。
小品方
治瘌病方:
腹中有塊,如雞子大,按之則移,遍身發癢,長髮脫落,名曰瘌。
- 方一:
生白礬三錢,研為末,糯米飯調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送下,一日兩服。
- 方二:
雄黃三錢,硫磺三錢,研為末,醋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湯送下,一日兩服。
- 方三:
人中白一兩,生白礬三錢,硫磺三錢,研為末,糯米飯調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送下,一日兩服。
宜服漏蘆湯,自下外以鋒針數鑱去血氣,針瀉其結核處,敷小豆薄則消。皆可依治丹法消之,亦用治癰三物甘焦薄薄也。及至潰成膿,火針,敷膏散,亦如治癰法之。
《葛氏方》治皮肉猝腫起夾長赤痛名曰編方:
白話文:
可以用漏蘆湯,自下門外用鋒利的針多次刺破去血氣,針刺膿腫處,敷上小豆薄,就能消散。都可以依據治療瘡癤的方法,也可以用治療癰疽的甘、焦、薄三味藥。等到化膿後,用火針,敷膏散,也和治療癰疽的方法一樣。
葛氏方:治皮肉忽然腫起併發赤痛,名為編方:
材料:
- 生黑豆
- 生艾葉,洗淨絞汁
做法:
- 將黑豆炒熟,研磨成粉。
- 將艾葉汁加入黑豆粉中,攪拌均勻。
用法: 將藥敷在患處,每日更換一次。
鹿角(一兩),白薟(一兩),牡蠣(四兩),附子(二兩,炮)
上四物,搗,下篩,苦酒和塗帛以貼之,干復換之。
白話文:
-
鹿角(一兩):鹿角是鹿科動物的角,具有補腎壯陽、強筋健骨的功效。
-
白薟(一兩):白薟是蘭科植物白薟的塊莖,具有補脾益氣、養陰清熱的功效。
-
牡蠣(四兩):牡蠣是牡蠣科軟體動物牡蠣的殼,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的功效。
-
附子(二兩,炮):附子是毛茛科植物烏頭的根,具有溫腎壯陽、散寒除濕的功效。炮附子是指將附子經過炮製後使用,可以減輕其毒性。
取四物,搗碎後過篩,用苦酒調勻,塗抹於布上貼敷患處,待乾燥後再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