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方》~ 卷第十六 (4)
卷第十六 (4)
1. 治氣痛方第八
《病源論》云:氣痛者,人身忽然有一處痛,發作有時,痛發則小熱,痛靜便如冰霜所加,故云氣痛也。亦由體虛為風邪所侵,遇寒氣而折之,邪氣不出故也。
《小品方》云:有氣痛病,身中忽有一處痛如打摑之狀,不可堪耐,亦左右走身中,發作有時,痛發時則小熱,痛靜時便覺其處如冷水霜雪所加。此皆由冬時受溫風,至春復暴寒涼來折之,不成溫病乃變作氣痛也。
宜先服五香連翹湯數劑及竹瀝湯,摩丹參膏及以白酒煮楊柳樹皮,暖熨之,有赤氣點點見處宜鑱去血也,其間將白薇散。
小竹瀝湯,治氣痛方:
淡竹瀝(二升),夜干(二兩),杏仁(二兩),茵芋(半兩),黃芩(半兩),白朮(二兩),木防己(二兩),防風(二兩),秦膠(二兩),茯苓(三兩),麻黃(一兩),獨活(二兩),枳實(二兩),夕藥(二兩),甘草(二兩)
凡十五物,㕮咀,以水九升,煮藥折半乃可納竹汁,煮取三升,分四服,少嫩人分作五服。
白薇散,治風熱相搏結,氣痛,左右走身中,或有惡胲疹起者,積服湯,餘熱未平復,宜此白薇散以消餘熱方:
白薇(六分),葳蕤(四分),當歸(四分),麻黃(三分),秦膠(五分),天門冬(四分),蜀椒(二分),木防己(四分),柴胡(三分),𦬣草(二分),獨活(四分),枳實(四分),烏頭(二分),術(六分),人參(四分),夜干(六分),山茱萸(四分),防風(六分),白芷(三分)
凡二十物,搗下絹篩,以酢漿服方寸匕漸至二匕,日三。少嫩人隨長少減服之。毒微者可用酒也。(以上《集驗方》同之。)
白話文:
[治氣痛方第八]
《病源論》說:所謂的氣痛,是指人身上突然某處開始疼痛,發作時間不固定。疼痛發作時會稍微發熱,痛過之後,那地方又會像被冰霜覆蓋般寒冷,所以稱之為氣痛。這種狀況也可能是因為身體虛弱,被風邪入侵,遇到寒氣阻礙,邪氣無法排出所導致。
《小品方》說:患有氣痛病的人,身上會突然某處疼痛,像被打了一巴掌一樣,難以忍受。疼痛會在身體左右移動,發作時間不定。疼痛發作時會稍微發熱,痛過之後,那地方會感覺像被冰水或霜雪覆蓋一樣寒冷。這些都是因為冬天感受了溫熱的風邪,到了春天又遇到寒冷侵襲,本該是溫熱的病邪沒有形成,反而變成了氣痛。
應該先服用幾劑五香連翹湯及竹瀝湯,再用丹參膏按摩患處,並用白酒煮楊柳樹皮熱敷。如果患處出現紅色小點,可以把血放出。同時配合服用白薇散。
小竹瀝湯,治療氣痛的藥方:
淡竹瀝(二升),夜干(二兩),杏仁(二兩),茵芋(半兩),黃芩(半兩),白朮(二兩),木防己(二兩),防風(二兩),秦膠(二兩),茯苓(三兩),麻黃(一兩),獨活(二兩),枳實(二兩),夕藥(二兩),甘草(二兩)
總共十五味藥,切碎後,用水九升煎煮,煮到剩一半時加入竹瀝,再煮至三升,分四次服用,體弱者可分五次服用。
**白薇散,治療風熱相互搏結導致的氣痛,疼痛在身體左右移動,或出現惡性疹子的藥方。**之前服用湯藥,餘熱還未完全消除,可服用白薇散來消除餘熱:
白薇(六分),葳蕤(四分),當歸(四分),麻黃(三分),秦膠(五分),天門冬(四分),蜀椒(二分),木防己(四分),柴胡(三分),𦬣草(二分),獨活(四分),枳實(四分),烏頭(二分),術(六分),人參(四分),夜干(六分),山茱萸(四分),防風(六分),白芷(三分)
總共二十味藥,搗成粉末,用細絹篩過,用醋漿水服用一匙,慢慢增加到二匙,每天三次。體弱者可依體質狀況減少劑量。如果藥性較弱,可以用酒送服。(以上內容,《集驗方》也有相同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