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康賴

《醫心方》~ 卷第十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六 (3)

1. 治風毒腫方第四

《病源論》云:風毒腫者,其先赤痛飆熱,腫上生瘭漿,如火灼是也。

《小品方》云:有風熱毒相搏為腫,其狀先腫焮熱,上生瘭漿如火爍者名風熱毒也。治之如治丹毒法也。

《葛氏方》若風毒兼攻通身漸腫者方:

生苦參,菖蒲根,三白根

銼,各一斗,以水一石五斗,煮取一斗,去滓納好酒一升。溫服半升,日三。又洗身。

《極要方》療風毒初腫令消方:

白話文:

**《病源論》說:**風熱毒引起的腫脹,一開始是紅腫疼痛、發熱,腫脹處會化膿,像被火灼傷一樣。

**《小品方》說:**風毒熱三者同時作用引起的腫脹,其症狀一開始是腫脹發紅、發熱,腫脹處會化膿,像被火燒一樣。治療方法與治療丹毒的方法一樣。

《葛氏方》若風毒同時攻擊全身,導致全身逐漸腫脹的方劑:

生苦參,菖蒲根,白芷根

切碎,各一斗,加水一石五斗,煮取一斗,去渣,加入好酒一升。溫服半升,每日三次。同時用藥汁清洗身體。

《極要方》治療風毒初期腫脹讓其消退的方劑:

大黃(二兩),葶藶子(二兩,熬),通草(二兩),莽草(二兩)

白話文:

  • 大黃:2 兩

  • 葶藶子:2 兩,熬製

  • 通草:2 兩

  • 莽草:2 兩

上為散,水和敷腫上,燥易之,神效。

《耆婆方》治人風腫在皮上發有時方:

升麻(三兩),夜干(二兩),夕藥(二兩)

三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

白話文:

針對散發、水腫和局部腫脹,乾燥易治,效果顯著。

《耆婆方》治療皮下偶發紅腫的藥方:

升麻(三兩),夜乾花(二兩),甘草(二兩)

將三味藥切碎,加入三升水煎煮,取一升藥液,分三次服用。

2. 治風腫方第五

《病源論》云:風腫者,腫無頭無根浮在皮上如吹也,不赤不痛,移無常處而兼癢。由腠理虛而逢風所作。

《葛氏方》云:凡毒腫多痛,風腫多癢,按之隨手起,或痱瘰、隱疹皆風腫。治之方:

但令人痛以手摩將抑,按數百過自消。

又方:炒蠶矢並鹽布裹熨之。

又方:苦酒摩,桂若獨活以敷之。

又方:楸葉浸水中以裹腫上。

又方:以鈹刀決破之出毒血便愈。

《經心方》白蘞貼治風腫毒核癰疽方:

白話文:

《病源論》上說:風腫,腫塊沒有頭尾、根源,浮在皮膚上就像吹氣一樣,不紅不痛,移動沒有固定的位置,而且發癢。是由於腠理虛弱,遇到風而引起。

《葛氏方》上說:凡是毒腫大多疼痛,風腫大多發癢,按壓它會隨著手移動而抬起,痱子、瘰癧、隱疹都屬於風腫。治療方法:

只用讓病人感到疼痛,用手揉搓並按壓,按壓幾百下後腫脹自然消失。

另有方劑:炒蠶矢與鹽用布包裹後熱敷。

另有方劑:用苦酒按摩,再用桂枝或獨活敷上。

另有方劑:將楸葉浸泡在水中,然後用楸葉水包裹腫脹處。

另有方劑:用鈹刀將腫塊刺破,排出毒液就會痊癒。

《經心方》中的「白蘞貼」方劑,可以治療風腫、毒核、癰疽等疾病:

白蘞(二兩),黃芩(半兩),𦬣草(半兩),夕藥(一兩),黃耆(一兩),當歸(一兩),大黃(半兩),赤石脂(二兩)

白話文:

  • 白蘞(60克):具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

  • 黃芩(15克):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 𦬣草(15克):又稱「半夏」,具化痰止咳、降逆平喘的功效。

  • 夕藥(30克):又稱「益母草」,具活血調經、利尿消腫的功效。

  • 黃耆(30克):具補氣益衛、增強免疫力的功效。

  • 當歸(30克):具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

  • 大黃(15克):具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

  • 赤石脂(60克):具收斂止汗、補腎固精的功效。

八味,為散,以雞子白和粥塗紙貼上,燥復易。

《本草云》:柞蓖麻子油塗之。

白話文:

使用八味藥材研磨成粉,加入雞蛋清和粥漿塗在紙上貼在患處。如果患處乾燥,可再塗抹藥物。

《本草綱目》記載:可以塗抹蓖麻油治療。

3. 治熱腫方第六

《病源論》云:其熱毒作者,亦無正頭,但急腫色赤而時惡寒壯熱,煩悶不安。

《極要方》療熱毒腫秘之不傳方:

皂莢刺(一握去兩頭)

上以水一大升,煮取半升,去滓頓服之,取利,其腫如湯沃雪。

又云:療一切熱毒腫忽發頸項胸背上即封不成膿方:

生地黃(二升),香豉(半升),芒硝(五兩)

上搗令熟,以敷腫上,厚二分,日五、六付,消止。

《救急單驗方》療熱毒腫方:

取桑樹東南根下土,和水作泥餅安腫上,以艾灸之,取熱應即止。男女並同。

《廣濟方》療熱毒腫方:

取牛脅骨燒為灰,以大酢和如泥塗上,干易。

《耆婆方》治人熱腫疼痛方:

白話文:

《極要方》中治療熱毒腫脹的祕方:

皁莢

(一把,去除兩端)

以上材料加入一大碗水煮沸,取半碗容量,濾去渣滓後立刻服下,通便後,腫脹會像被熱水澆過的雪一般消退。

又說:治療各種突然發作在頸部、胸部、背部的熱毒腫脹,無法化膿的方子:

生地黃

(兩升),香鼓(半升),芒硝(五兩)

以上材料搗碎後均勻混合,敷在腫脹處,厚度約二分,每天敷五、六次,直至消退。

《救急單驗方》中治療熱毒腫脹的方子:

取桑樹東南方向根部的泥土,加水調成泥餅敷在腫脹處,用艾灸加熱,取熱氣滲入後即可見效。男女皆可使用。

《廣濟方》中治療熱毒腫脹的方子:

取牛肋骨燒成灰,用大醋調和成泥狀塗抹在腫脹處,乾燥後即可。

《耆婆方》中治療人體熱腫疼痛的方子:

升麻(三兩),夜干(二兩),大黃(二兩),芒硝(二兩),青木香(一兩),梔子(一兩),甘草(半兩)

七味,銼,以水六升煮取三升,納芒硝攪令調。分三服,得下利即瘥。

白話文:

升麻(105 公克),夜幹(70 公克),大黃(70 公克),芒硝(70 公克),青木香(35 公克),梔子(35 公克),甘草(17.5 公克)

將這七味藥材,切碎,放入六升水中煮,煮到剩三升,加入芒硝攪拌均勻。分三次服用,得到通便即可痊癒。

4. 治氣腫方第七

《病源論》云:氣腫病者,其狀如癰,無頭虛腫,色不變,皮上急痛,手才著便即痛是也。此風邪搏於氣所生也。

白話文:

《病源論》說:氣腫疾病患者,症狀像癰一樣,但沒有膿頭,只是虛腫,皮膚顏色不變,但皮膚上疼痛劇烈,手一碰就會痛。這是因為風邪與氣相搏擊所引起的。

《小品方》云:有氣腫病,其狀如癰,無頭虛腫,色不變,皮上急痛,手才著便覺痛。此由體熱當風覆被暴冷涼折之,結成氣腫也。

白話文:

《小品方》中記載:有一種氣腫的疾病,它的症狀就像膿腫一樣,沒有腫頭,只是空虛腫脹,沒有變色,皮上劇烈疼痛,用手剛一碰就感到疼痛。這是由於體內有熱,被風吹後,蓋著被子劇烈受寒,所以折騰成的氣腫。

宜服五香連翹湯,白針氣瀉之,敷蒺藜薄,亦用小豆薄並得消也。(今按:五香連翹湯在治惡核之方中。)蒺藜薄方:

白話文:

應該服用五香連翹湯,以白針治療氣血,敷用蒺藜薄,也可以用小豆薄,都可以消散(核腫)。(今按:五香連翹湯在治療惡核的方劑中。)蒺藜薄方:

蒺藜子二升,下篩,以麻油和如泥,熬令焦黑,以塗細故熱布上,剪如腫大勿開頭,拓之,無蒺藜可舂小豆下篩,雞子白和塗腫上,干復塗之並得消也。(《集驗方》同之。)

白話文:

蒺藜子二升,篩出碎屑雜質,用麻油混合成泥狀。將其熬製焦黑後,塗抹在細故熱布上。剪成腫塊大小,注意不要剪破腫塊。將其貼在腫塊上。沒有蒺藜子,可用小豆下篩,與雞蛋清混合,塗抹在腫塊上。待其乾燥後重複塗抹,直至腫塊消散。(《集驗方》記載了相同的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