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康賴

《醫心方》~ 卷第十五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五 (5)

1. 治附骨疽方第五

《病源論》云:附骨疽者,由體熱當風入骨解,風與熱相搏,復遇涼濕;或秋夏露臥,為冷濕所折,風熱伏結,壅遏附骨成疽。喜著大節解間,丈夫及產婦、女人,喜著鼠膝、髂頭、髀膝間,嬰孩、嫩兒亦著膊肘、背也。其大老子著急者,則先覺痛,不得轉動,按之應骨痛,經日便覺皮肉微急,洪洪如肥狀,則是也。其小兒不知字名,抱之才近其身便啼喚,則是肢節有痛處,便是其候也。

白話文:

《病源論》中提到,附骨疽是因體熱,感受風寒而侵犯骨骼,引發風寒相搏,又遭遇涼濕,或是在秋夏時節,在戶外露宿,為寒濕所折,風熱邪氣潛伏結聚,瘀滯阻滯在骨頭上,形成附骨疽。這種病多發於關節間,如肩膝、肘膝、鼠蹊部、骶髂部等。男性和產婦、女性,多發於鼠蹊部、髂骨、大腿根部、膝蓋間。嬰孩、幼童多發於肩肘、背部。其中年紀大、體質虛弱的人,患附骨疽時,會先感覺到疼痛,不能轉動,按壓時會感到骨頭疼痛,幾天後就會感覺到皮肉微微發緊,腫脹如肥肉狀,這就是附骨疽的症狀。而對於年幼的孩童,他們不會說,但抱他們時稍微靠近患處就會啼哭,這也是肢節疼痛的徵兆,是附骨疽的症狀之一。

大老子著緩者,則先覺如肥洪洪耳,經日便覺痹痛不隨也。其小兒則覺四肢偏有不動搖者,如不隨狀,看肢節解中,則有肥洪洪處,其若不知是附骨疽,乃至合身成膿,不潰至死,皆舉體變青黯也,其大老子,亦有不別是附骨疽,呼急者為賊風,其緩者謂為風腫而已。皆不悟是疽,乃至於死。

白話文:

對於大人的緩發型附骨疽,剛開始會覺得身體像被肥皂泡泡包圍一樣,過了一天就會感到麻痺疼痛且無法活動。如果是小孩子的緩發型附骨疽,會感到四肢有一部分無法動彈,像是無法隨意擺動,用手檢查關節的部位,會發現有腫脹的地方,如果不知道這是附骨疽,直到全身膿腫,沒有潰爛而死亡,整個人都會變成青黑色。同樣是大人緩發型附骨疽,有些人並不知道這是附骨疽,會把呼吸急促的症狀當成賊風,而把緩發型的症狀當成風腫而已。大家都不知道這是附骨疽,最後才會導致死亡。

《小品方》云:附骨疽一名潝(許及反)疽,其無頭附骨成膿故也。又名癰疽。以其廣大,竟體有膿故也。附骨急疽與賊風實相似也,其附骨疽者,由人體盛有熱,久當風冷,入骨解中,風與熱相搏。其始候為欲眠沉重、惚惚(音忽,恍恍也)耳,急者熱多風少,緩者風多熱少也;賊風者其人體平,無熱,中暴風冷則骨解深痛。附骨疽久者則腫見結膿。

白話文:

《小品方》裡寫著:附骨疽,又稱為潝(許及反)疽,原因就是腫膿沒有頭,黏在骨頭上形成膿瘡。另一種叫癰疽。因為它蔓延很廣,全身都是膿瘡。附骨疽跟賊風很相似,附骨疽是人體盛有熱,長期遇風寒,進入骨髓裡面,風和熱互相搏擊。開始的時候,會想要睡覺、昏沉,頭腦恍惚。病情急的是熱多風少,病情緩的是風多熱少。賊風是指體質平平,沒有熱,忽然遭受風寒,骨頭就深層痛起來,附骨疽久了,會腫起來,化濃。

賊風久則枯消,或結瘰癧。以此為異也。是附骨疽而作賊風治,則益其病深,膿多也;是賊風而作附骨疽治,則加其冷風,增遂成瘰癧偏枯攣曲之疾也。

白話文:

賊風病如果久了,就會導致枯瘦消瘦,或結出瘰癧。把這兩種病當成不同的病來治療,是錯誤的。如果把附骨疽當成賊風來治,就會加重其病情,膿液增多。如果把賊風當成附骨疽來治,就會加重其寒性,進而發展成瘰癧偏枯攣曲的疾病。

附骨急疽者,其痛處壯熱,體中乍寒乍熱,痿痿惡寒,不用熱,小便或赤,大便或難,無汗也,即得治下去熱,便得消也。縱不消盡,亦得浮淺近,外易得壞潰,其不復附骨也。賊風之證,但痛應骨,不可按仰痛處,不壯熱,體不仁,乍寒乍熱,但覺體㝉以冷,砍得熱,熱熨痛處即小寬,時有汗也,即得針、灸、熨,服治風溫藥便效也。

白話文:

患了附骨疽的人,疼痛處腫脹發熱,身體時而寒冷時而發熱,感到身體軟弱無力、怕冷,不用熱敷,小便有時發紅,大便有時困難,沒有汗液,如果及時治療,使熱氣消退,疼痛就會消失。即使沒有完全消失,疼痛也會變得較輕微、較表淺,很容易在外表潰爛破壞,就不會再附著在骨頭上。風寒侵入人體引起的證狀,只是疼痛和骨頭相應,不能按壓疼痛處而感到疼痛,沒有腫脹和發熱,身體沒有麻痺感覺,時而感到身體冷,砍柴時就會感到溫暖,用熱物熨燙疼痛的地方會稍微減輕,有時會有汗液,如果及時針灸、熱敷,服用治療風寒的藥物,就會見效。

初得附骨疽即服漏蘆湯下之,敷小豆薄得消也;下利利已虛,而腫處未消者,可除大黃,用生地黃乾地黃也;熱漸退,餘風未歇者,可服五香連翹湯,除在黃也;餘熱未消可敷升麻膏佳;若失時不消成膿者,用火針膏散如治癰法也。(今按:漏蘆湯、升麻膏在第十七卷治丹之方;五香翹湯在第十六卷治惡核腫方,皆出《小品方》。)

白話文:

初期患上附骨疽立即服用漏蘆湯下泄,並敷上綠豆粉,便迅速消散。若下利已好,但腫處未消者,可除去大黃,以生生地黃及乾地黃代替。熱氣漸退,餘風未歇者,可服用五香連翹湯,除去黃液。餘熱未消可敷升麻膏效果良好。若錯過時機,久拖至不消化膿者,則使用火針膏散,方法如治療癰瘡的方法一樣。(現代備註:漏蘆湯、升麻膏收錄於第十七卷治療丹毒的方劑中;五香連翹湯收錄於第十六卷治療惡性腫瘤的方劑中,這些方劑都出自《小品方》)

《千金方》云:候附骨與賊風為異者,附骨之始未腫但痛而已,其賊風亦痛不熱,附骨則其上壯熱。

白話文:

《千金方》中記載:鑑別附骨與賊風的方法:附骨剛開始時不腫,只有疼痛;而賊風也有疼痛但沒有發熱,附骨則其上部灼熱。

凡初得附骨疽即須急服漏蘆湯下之。敷小豆散得消,可服五香連翹湯

白話文:

凡是在早期患上附骨疽時,就必須立刻服用漏蘆湯治療。如果經過敷小豆散之後能夠消除[附骨疽症狀],就可以服用五香連翹湯。

治骨疽方:

又方:末蕪菁子敷,帛裹,一日一易。

《葛氏方》治久疽附骨以積年,一合一發汁出不瘥方:

火烊飴以灌瘡中,日三。

又方:以白楊葉屑敷之。

白話文:

其他方法:

磨碎蕪菁子敷上,用布包裹,一天換一次。

《葛氏方》治療年久骨疽的方子:

把飴糖加熱融化,灌入瘡口,一天三次。

其他方法:

用白楊葉的碎屑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