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方》~ 卷第十四 (8)
卷第十四 (8)
1. 治間日瘧方第二十
《病源論》云:間日瘧,此由邪氣與衛氣俱行於六腑,而有時相失不相得,故邪氣內薄五臟,則道遠氣深。故其行遲,不能與衛氣偕出,是以間日而作。
《集驗方》治瘧或間日發或夜發者方:
白話文:
《病源論》上說:間日瘧,是由於邪氣和衛氣一起運行在六腑,有時邪氣和衛氣互相失去聯繫,邪氣侵入五臟,病程較長,病情較深。所以邪氣運行的速度慢,不能與衛氣一起排出體外,因此間隔一天發作一次。
集驗方
治療瘧疾,無論是隔日發作或夜間發作
方劑:
- 青蒿一兩
- 白朮二兩
- 蒼朮一兩
- 甘草一兩
- 茯苓二兩
- 訶子二兩
- 貫眾一兩
- 荊芥穗一兩
用法:
將以上藥材搗碎成粉末,每服一錢,用熱米湯送服。
秫米(百粒),石膏(八兩,碎),恆山(三兩),竹葉(三兩)
白話文:
-
秫米:一百粒
-
石膏:八兩,搗碎
-
恆山:三兩
-
竹葉:三兩
凡四物,切,以水六升漬藥,覆一宿,明旦煮取取二升,分三服,取未發前一食頃第一服;取臨欲發第二服;當一日勿洗手足面及漱口,勿進食飲,取過時不發乃澡洗進食也,並用余藥汁塗五心及胸前頭面,藥滓置頭邊。此方從來舊用,神驗。
《小品方》斷瘧恆山酒方治痎瘧先寒戰動地,寒解壯熱,日日發、間日發並斷方:
白話文:
取四種藥物,切碎,用六升水浸泡藥物,蓋住浸泡一晚上,第二天早晨煮沸後取出藥液二升,分三次服用,在未發作前一頓飯的功夫喝第一劑;在即將發作時喝第二劑;當天不要洗手洗腳洗臉或漱口,不要進食進飲,等到過了一陣子不發作了就可以洗澡和吃飯了,並用剩下的藥汁塗抹五心、胸前和頭面,藥渣放在牀邊。這個方子自古以來就用,很有效。
小品方
斷瘧恆山酒方
治療瘧疾,時常出現寒戰劇烈,寒戰後發燒,每日發作或隔日發作。
配方:
- 恆山生麻黃 五兩
- 澤瀉根 三兩
- 豬苓 三兩
- 桂枝 兩半
- 芍藥 兩半
- 甘草 一兩
- 生薑 三兩
- 大棗 十二枚
- 白酒 五升
用法:
將藥材放入白酒中浸泡,密封一宿。次日加熱煮沸,離火後待溫服用。
鱉甲(一兩),竹葉(切,三升),恆山(三兩),甘草(三兩),久酒(三升)
白話文:
鱉甲(60公克),竹葉(切碎,1800毫升),恆山(180公克),甘草(180公克),陳年酒(1800毫升)
凡五物,以酒漬藥刀置上覆頭,安露地,明旦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五服,未發前令盡。當吐,吐極傷,多不必盡劑,但禁飲水。
白話文:
把五味藥材用酒浸泡,藥刀放在上面覆蓋住,放在露天的地面上。第二天早上用七升水煮,取三升藥液,分成五次服完,要在發作前服完。服藥後如果想吐,就吐出來,吐得太多會傷身體,不必一定要把藥全部吃完,但要注意不要喝水。
2. 治連年瘧方第二十一
《範汪方》治連年瘧不瘥牛膝酒方:
牛膝草(一把),好酒(一升)
凡二物,牛膝納酒中,漬一宿,明旦分三服。
《錄驗方》恆山湯治瘧十歲二十歲方:
白話文:
《範汪方》治連年瘧不癒[牛膝酒]
藥材:
- 牛膝草(一把)
- 優質酒(一升)
做法: 將牛膝草放入酒中浸泡一晚。隔天早上,將浸泡液分成三份服用。
《錄驗方》[恆山湯]治瘧10歲至20歲
恆山(二兩),甘草(一兩),大黃(二分),桂心(六銖)
白話文:
恆山(60克),甘草(30克),大黃(6克),桂心(2克)
凡四物,切,以恆山酒漬一夜,諸藥以酒三升,水二升,煮取七合,頓服,下吐愈。
《僧深方》治三十年瘧龍骨丸神方:
白話文:
將四種藥物切片,用恆山酒浸泡一夜。所有藥物加入酒三升、水二升,煮沸後取七合的藥湯,一次服下,下吐後痊癒。
《僧深方》治療三十年瘧疾的神方:
龍骨(四分),恆山(八分),附子(三分),大黃(八分)
白話文:
龍骨(四分之一兩),恆山(八分之一兩),附子(三分之一兩),大黃(八分之一兩)
凡四物,冶篩,雞子和,發前服七丸如大豆,臨發服七丸。
《效驗方》治三十年瘧恆山散方:
白話文:
調理恆山散,治療三十年的瘧疾,方劑為:
- 四物
- 冶篩
- 雞蛋
- 黑發前服用七丸,如大豆大小。
- 黑發時服用七丸。
恆山(五分),乾漆(四分),牡蠣(二分),杏子仁(二分)
凡四物,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白話文:
恆山(五分)、乾漆(四分)、牡蠣(二分)、杏仁(二分),這四味藥材,先過篩,然後用酒送服,每次服用一小匙,每天服用三次。
3. 治發作無時瘧方第二十二
《病源論》云:夫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則腠理開,開則邪入,邪入則病作。當其時,陰陽相併,隨其所勝則生寒熱,故動作皆有早晏。若腑臟受邪,內外失守,邪氣妄行,所以休作無時。
白話文:
《病源論》裡說,人體的衛氣,一天一夜之間,在風府處大會,那時毛孔會打開,邪氣就會趁虛而入,一旦邪氣入侵,就會引起疾病。那時,陰陽二氣交併,哪方勝出,就會產生寒熱證,因此,人的活動和睡眠時間也有早晚之分。如果臟腑受到邪氣侵犯,內外失守,邪氣就會肆意妄行,所以疾病沒有固定的時間。
《葛氏方》治瘧發作無常心下煩熱方:
恆山(二兩),甘草(兩半),豉(五合)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當快吐仍斷,即飲食。
白話文:
恆山(兩兩)
甘草(兩半)
豉(五合)
用六升水熬煮,取出二升湯,分成兩次服用。在即將嘔吐時停止服藥,然後進食。
4. 傷寒證候第二十三
《病源論》云:經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冰寒,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夫觸冒者,乃為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而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為殺厲之氣焉。即病者,為傷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於肌骨中,至春變為溫病,夏變為暑病。
白話文:
《病源論》中記載:經文中說,春天的天氣溫和,夏天的天氣炎熱,秋天的天氣清涼,冬天的天氣冰寒,這些都是四季正氣的次序。冬天嚴寒,萬物都深藏起來,君子如果緊閉門窗,就不會被寒冷傷害。至於被寒氣侵犯的人,那就會患上傷寒。人感染四時之氣,都會生病,而以傷寒為最毒,因為寒氣是最猛烈最厲害的。生病的人,是感染了傷寒;沒有立即生病的人,寒毒藏在筋骨中,到了春天就會變成溫病,到了夏天就會變成暑病。
暑病者,熱重於溫也,是以辛苦人,春夏必有溫病者,皆由其冬時觸冒之所致,非時行之氣也。其時行者,是春時應溫而反寒,夏時應熱而反冷,秋時應涼而反熱,冬時應寒而反溫,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病無長少,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又云: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六七日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
白話文:
夏季得病的人,是因為天氣炎熱的關係。因此勞苦的人,在春、夏兩季必定會出現溫病,這都是因為他們在冬季的時候受到風寒所致,並不是流行性感冒造成的。而所謂的季節流行病,是指春天應該溫暖卻很寒冷、夏天應該炎熱卻很寒冷、秋天應該涼爽卻很炎熱、冬天應該寒冷卻很溫暖,不是那季節卻有那個季節的氣候。所以一年之中,各種疾病沒有老小之分,症狀大多相似,這纔是真正的季節流行病。
凡是發熱生病的人,都是受寒造成的。有的會痊癒,有的會死亡。死亡的通常都在六七天內,痊癒的通常都在十天以上。
《葛氏方》云:傷寒、時行、溫疫,雖有三名,同一種耳,而源本小異。其冬月傷於暴寒,或疾行力作,汗出得風冷,至春夏發,名為傷寒;其冬月不甚寒,多暖氣及西南風,使人骨節緩墮,受邪至春發,名為時行;其年歲月中,有厲氣兼挾鬼毒相注,名為溫疫。如此診候並相似,又貴勝雅言,總名傷寒,世俗同號時行,道術苻初(胡概反),言五溫亦復以此,致大歸終是共途也。
白話文:
《葛氏方》中提到,傷寒、時行、溫疫雖然有三個名稱,但本質上是同一種疾病,只是來源略有不同。其中,在冬季遭遇嚴寒,或劇烈運動後汗出受風寒,到了春夏季節發病,稱為傷寒;在冬季氣候不甚寒冷,多溫暖且有西南風,使人骨節酸軟,受邪氣到春天發病,稱為時行;在一年之中,有邪氣夾雜鬼毒,稱為溫疫。這些疾病的診斷和症狀都相似,而且它們都有專門的名稱。總括而言,這些疾病都屬於傷寒,世俗上也稱它們為時行,醫道上則以苻初(胡概反)命名之,將五溫也歸入此列,最終都殊途同歸。
《醫門方》云:凡傷寒病五六日而渴欲飲水,水不能多,未宜與也。所以爾者,腹中熱尚少不能消之,便作病矣。至七八日大渴欲飲水,然當與之,常令不足,勿極意云能一斗而與五升。若飲而腹滿小便不利,若喘若噦,彌不可與之。然濈大汗出,是為已愈也。凡得此病反能飲水,若為欲愈之候。若小渴而強與之,因此成禍者,其數甚眾。
白話文:
《醫門方》中說:凡是傷寒病五到六天之後,病人感到口渴想喝水,但不可多,這時不能給予他喝水。原因是腹中的熱氣還少,不能消解掉喝進的水分,反而容易導致疾病加重。直到七到八天,病人感到口渴欲喝水時,可以給水讓他喝,但不能讓他喝得太飽,不要讓他一口氣喝一斗水,只給他五升水。如果病人喝水後腹滿小便不利,或者喘氣嘔吐,則不能再給他喝水。只有當病人大汗淋漓,纔是痊癒的徵兆。凡是患了這種病,病人要是反而想喝水了,就是將要痊癒的徵兆。如果病人只感到輕微口渴,卻強迫他喝水,因此而導致病情加重的,這樣的例子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