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康賴

《醫心方》~ 卷第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4)

1. 針例法第五

《素問》曰:夫九針者,天地之大數,始於一而終於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四時,五以法五音,六以法六律,七以法七星,八以法八風,九以法九野。

又曰:夫聖人之起天地之數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鐘數也,一日以針應數也。

鑱針者,取法布針,去末半寸,卒兌之,長一寸六分,主熱在頭身也。二曰員針,取法於絮針,筒其身而卵其鋒,長一寸六分,主治分間氣。三曰蹺針,取法於季(黍)粟之兌,長三寸半,主按脈取氣,令邪出。四曰鋒針,取法於絮針,筒其身,鋒其末,長一寸六分,主癰熱出血。

五曰䤵針,取法於劍鋒,廣二分半,長四寸,主大癰膿,兩熱爭也。六曰員和(利)針,取法於犛,微大其末,及小其本,令可深納也,長一寸六分,主取癰暴痹者。七曰毫針,取法於毫毛,長一寸六分,主寒痹在絡者也。八曰長針,取法綦針,長七寸,主取深邪遠痹者。九曰大針,取法於鋒針,其鋒微圓,長四寸,主取大氣不出關節者。

針形畢此九針小大長短之法也。

德貞常曰:凡刺竟不得即灸,若拔針即灸者,內外熱氣相擊,必變為異病也。若針處有腫核氣起者至七日外不消然後灸之。燔針法董暹曰:凡燒針之法,不可直用炭火燒,針澀傷人也。蠟燒為上,不作黑色瘢也。烏麻、麻子脂為次,蔓荊、荏子為下。自外六畜脂並不可用也,皆傷人也。

燔大嘓積用三隅針。破癰腫皆用䤵針,量腫大小之宜也。小積及寒疝諸痹及風,皆用大員利針如𨃀也,亦量肥瘦大小之宜。皆燒針過熱紫色為佳,深淺量病大小至病為度。針訖以燒釘赤,灸上七過佳也,毋釘灸上七壯而以引之佳也,不則大氣伏留以為肉癰也。若肉薄之處不灸,亦得大禁水入也。

禁冷飲食。瘡不發者,欲不作瘢者,膿時柤去之。乍寒乍熱者,瘡發也。

孫思邈曰:火針用鋒針,以油為燒之,務在猛熱,不熱即於人有損也。隔日一報,三報之後,當膿水大出為佳。巨闕太倉上下管此之一行有六穴,忌火針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所謂的九種針,是根據天地間的大數而來,從一開始到九結束。所以說,一是效法天道,二是效法地道,三是效法人道,四是效法四季變化,五是效法五音,六是效法六律,七是效法七星,八是效法八方之風,九是效法九州大地。

又說:聖人建立天地數理,由一推演到九,所以用來建立九州的劃分;再將九推演到九,得到九九八十一,用來推算黃鐘律數,而針灸也應當符合這些數字的規律。

鑱針,模仿布針的形狀,前端去掉半寸,末端尖銳,長一寸六分,主要治療熱邪在頭部和身體的病症。第二種是員針,模仿絮針的形狀,針身圓筒狀,針尖呈卵形,長一寸六分,主要治療肌肉間隙的氣血不通。第三種是蹺針,模仿黍粟的尖端形狀,長三寸半,主要用於按脈取氣,使邪氣排出。第四種是鋒針,模仿絮針的形狀,針身圓筒狀,針尖銳利,長一寸六分,主要治療癰腫發熱出血的病症。

第五種是鈹針,模仿劍鋒的形狀,寬二分半,長四寸,主要治療大的癰腫化膿,以及兩種熱邪相互搏擊的病症。第六種是員利針,模仿犛牛毛的形狀,針尖稍大,針根稍細,可以深入刺入,長一寸六分,主要治療突然發生的癰腫和痹症。第七種是毫針,模仿毫毛的形狀,長一寸六分,主要治療寒邪引起的經絡痹症。第八種是長針,模仿綦針的形狀,長七寸,主要治療深部邪氣引起的久遠痹症。第九種是大針,模仿鋒針的形狀,針尖稍微圓鈍,長四寸,主要治療氣機阻塞於關節的病症。

以上就是九種針的形狀和長短大小的標準。

德貞常說:凡是針刺結束後,不可以馬上進行艾灸,如果拔針就艾灸,會使內外熱氣相衝擊,必定會變成其他的怪病。如果針刺的地方有腫塊或氣結,要等到七天後還不消散,才可以艾灸。關於火針,董暹說:凡是用燒針的方法,不可以拿炭火直接燒針,會讓針變得粗糙而傷害皮膚。用蠟燭燒針是最好的方法,不會留下黑色的疤痕。用黑芝麻油或麻子油燒針是其次的選擇,用蔓荊子或荏子油燒針是下等的選擇。其他六畜的油脂都不可以使用,都會傷害皮膚。

燒灼大面積的積聚,要用三棱針。破開癰腫,都要用鈹針,並根據腫的大小適當選擇。小面積的積聚、寒疝、各種痹症和風邪,都要用大號的員利針,並根據體型肥瘦的大小適當選擇。燒針要燒到發熱發紫才好,深淺程度要根據病情大小來判斷。針刺結束後,要用燒紅的釘子在針刺的地方艾灸七次效果最好,不要用釘子在艾灸的地方引導艾灸,否則會讓氣血瘀滯形成肉癰。如果皮膚較薄的地方不適合艾灸,也要嚴禁進水。

要避免食用冰冷的食物。瘡瘍沒有發出來,想要不留下疤痕,要在膿液成熟時去除。如果出現時冷時熱的症狀,表示瘡瘍要發作了。

孫思邈說:火針要用鋒針,用油來燒,務必要燒到非常熱,不夠熱就會對人體有害。每隔一天燒一次,燒三次之後,應該會有很多膿水流出來才好。巨闕穴、太倉穴以及上脘穴和下脘穴,這幾個穴位及其連線上的六個穴位,要忌諱使用火針。

2. 灸例法第六

陳延之曰:經說:夫病以湯藥救其內,針灸營其外。夫針術須師乃行。其灸則凡人便施,為師解經者,針灸隨手而行。非師所解文者但依圖詳文則可灸,野間無圖不解文者。但逐病所在便灸之,皆良。法:但避其面目肢顯露處,以瘡瘢為害耳。

張仲景述:夫病其脈大者不宜灸也。

凡欲灸者,當詳所宜,審應灸處疏孔穴名,應灸壯數,出之以疏臨圖像,依註明寸數量度灸之,如經所記壯數也。

凡灸之腥說熟,宜視其人盛衰所在,大熟則傷衰腥,少則不能愈疾。是以宜節度隨盛衰也。

凡男女之體,同以腰上為陽,以腰下為陰也。男以背為陰,腹為陽。女以腹為陰,背為陽。

凡灸法當先發於上,然後灸下。先發於陽,然後灸陰,則為順也。

凡灸諸俞皆令如經也,不如經者徒病無益。灸得膿壞,風寒乃出,不壞病則不除也。

凡腎氣有風冷,令人如邪鬼狀,但數報灸令熟,風寒除自愈。

凡頭者人神所治氣之精也,病則氣虛精散。夫灸頭必令當病使火氣足,卻邪則止火也。足而不止,則神出不得入,傷精明營衛衰損也;未足而止,則邪微有餘,喜因天陰陽而發也。四肢者,身之枝䴷也,其氣繫於五臟隨血脈出入養四肢也,其分度淺易達也。是以灸頭及四肢不欲頓熟,宜稍與而數報之。

積灸計壯數足愈疾斷邪而已矣。腹者水穀之所藏,風寒之所結,灸務欲熟為欲多也。脊者,身之梁棟,臟腑之所繫,大陽之合,陰陽動發冷氣成病,精神氣微,得火則冷氣散。且背膂重厚,灸宜熟,務多善也。

愈皆令如經也,不如經者徒痛無益。灸得膿壞風寒乃出,不壞病則不除也。凡腎氣有風冷,人如邪鬼狀,但數報灸令熟,風寒除自愈也。

《太素經》云:手中指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注云:從本節端至中指未合四寸半,今人取手大指次指第一節為寸,以定針灸分寸者,不相當也。

孫思邈曰:凡孔穴在身此皆臟腑營衛血脈流通,表裡往來各有所生,臨時救難,必在審詳,人有老少,體有長短,膚有肥瘦,皆須妙思量,准而斷之,無得一蔇,致有差失。其尺寸之法,依古者八寸尺,仍取病者男左女右,手中指上第一節為一寸,亦有長短不定者,即取手大拇指第一節橫度為寸,以意消息,工拙在人。其一夫者,以四指為一手夫。

又以肌肉紋理節解縫會宛臼之中,又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細安詳用心者,乃能得之耳。

凡經言橫三間寸者,則是三灸而間。間一寸有三灸,灸有三分,三壯之處即為一寸。凡言數若干壯,遇病,病根深篤者,倍多於方數,其人老少羸弱者,復減半。依《扁鵲灸法》有至千壯有至五百壯,皆臨時消息之。《明堂》本經多針入六分灸三壯,更無餘論。曹氏有百壯者,五十壯者。

《小品》諸方亦皆有此,須准病輕重以行,不可膠柱。凡點灸法皆須平直,四體無使傾側,灸時孔穴不正,無益於事,徒破好肉耳。若坐點則坐灸之,臥點則臥灸之,立點則立灸之,反此亦不得其穴矣。

凡灸當先陽後陰,先上後下,皆以日正午後,乃可下火。午前,平旦穀氣令人癲眩,不可針灸也,慎之。其法卒急者不用此例。

楊玄操曰:灸瘡得膿壞,其病乃出;不壞則病不除。《甲乙·丙卷》云:灸不發者灸䪼熨之三日即發也。

《蘇敬腳氣論》云:灸瘡瘥後,𭒀色赤者風毒盡;青黑者猶有毒氣,仍灸勿止,待身體輕利,然後可休矣。

《扁鵲針灸經》云:凡灸因火生瘡,長潤,久久不瘥。變成火疽,取桃樹東邊皮一寸以上煮熟去滓,煎令如糖和散敷驗。又:牛矢燒作灰敷灸瘡經久不瘥者,兔毛燒灰主瘡不瘥。

白話文:

陳延之說:「醫書上說:疾病用湯藥醫治內部,用針灸調理外部。針術必須有老師指導才能進行,而灸法一般人就能操作。能理解醫書的老師,針灸可以隨手施用;不能理解醫書的人,只要按照圖示和文字說明就可以進行艾灸。如果沒有圖示又不理解文字,就根據疾病所在的位置進行艾灸,效果也很好。方法是:避開臉部和肢體外露的地方,因為產生疤痕可能會帶來傷害。

張仲景說:脈象大的疾病不適合艾灸。

凡是想要艾灸的人,應當詳細了解什麼情況適合艾灸,仔細審視應該艾灸的穴位,知道穴位的名稱,以及應該艾灸的次數(壯數),按照圖示和文字說明,根據註明的尺寸和數量進行艾灸,要按照醫書所記載的壯數。

凡是艾灸的生熟程度,應該根據人的身體強弱情況來決定。艾灸過熟會傷到虛弱的身體,艾灸不足則不能治癒疾病。所以要適度,根據身體的強弱情況來決定。

一般來說,無論男女,都以腰部以上為陽,腰部以下為陰。男性以背部為陰,腹部為陽;女性則以腹部為陰,背部為陽。

艾灸的方法,應當先從上部開始,然後再灸下部;先灸陽部,然後再灸陰部,這樣才符合順序。

凡是艾灸各個俞穴,都應當按照醫書上的記載,不按照醫書上記載的,只會徒勞無功。艾灸後出現膿液潰爛,風寒之邪才能排出,如果沒有潰爛,疾病就不能去除。

如果腎氣有風寒,會使人像被鬼附身一樣,只要多次艾灸,使艾灸部位變熟,風寒之邪去除,病就會自然痊癒。

頭部是人體精神集中的地方,是氣之精華所在,如果生病則會氣虛精散。艾灸頭部時,必須使艾灸部位對應病處,讓火氣充足,才能去除邪氣。如果火氣過足而不停止,會使精神無法返回,損傷精氣、視力和營衛功能;如果火氣不足就停止,則邪氣仍有殘留,會因為天氣陰陽變化而再次發作。四肢是身體的枝幹,它們的氣與五臟相連,隨著血脈出入,滋養四肢。它們的部位淺顯容易到達,所以艾灸頭部和四肢,不宜一次性灸熟,應該慢慢地、多次進行。

積累艾灸的壯數足夠就可以治癒疾病,斷除邪氣。腹部是儲藏水穀的地方,也是風寒容易聚集的地方,艾灸時務必要灸熟、灸多。脊背是身體的棟樑,是五臟所繫的地方,也是太陽經脈匯合的地方。陰陽變化產生寒冷之氣,導致疾病,使精神氣微弱,得到火的溫煦後,寒氣就會散去。而且脊背肌肉厚實,艾灸宜熟、務多,效果才好。

艾灸的療效都應該按照醫書上的記載,不按照醫書上記載的,只會徒勞無功。艾灸後出現膿液潰爛,風寒之邪才能排出,如果沒有潰爛,疾病就不能去除。如果腎氣有風寒,會使人像被鬼附身一樣,只要多次艾灸,使艾灸部位變熟,風寒之邪去除,病就會自然痊癒。

《太素經》記載:「手中指的根部關節到末端,長度為四寸半。」注釋說:「從根部關節端到中指尖端共四寸半。現在人們用大拇指的第二個指節作為一寸,來確定針灸的尺寸,是不準確的。」

孫思邈說:「凡是穴位所在的地方,都是臟腑、營衛、血脈流通,內外往來,各自有所作用,在緊急情況下救治疾病,必須仔細審視。人的年齡有老有少,體形有長有短,皮膚有肥有瘦,都要仔細考慮,準確判斷,不能隨意施針,以免出現差錯。尺寸的計算方法,按照古代的八寸尺,仍然取用病人,男性取左手中指,女性取右手中指,上指節為一寸,但也有長短不定的情況,也可以取用大拇指的第一指節的橫寬作為一寸,用自己的經驗來判斷,技巧高低取決於個人。所謂的‘一夫’,是用四指寬度作為一夫。」

「另外,要根據肌肉的紋理、關節的縫隙和凹陷處來確定穴位,用手按壓,如果病人感到舒適,說明位置準確,必須這樣仔細安詳、用心才能找到準確的穴位。」

凡是醫書上說的「橫三間寸」,意思是灸三壯,間隔一寸,一寸之間有三壯。艾灸有三分,三壯所在之處就是一寸。凡是說「灸數若干壯」,如果遇到病根深重的疾病,艾灸的數量要比處方多一倍,如果患者年老體弱,則要減半。根據《扁鵲灸法》記載,有的艾灸要達到千壯,有的要達到五百壯,都要根據當時情況來調整。《明堂》的經典中,大多記載針入六分,灸三壯,沒有其他論述。曹氏的說法是有灸百壯的,也有灸五十壯的。

《小品》中的各個處方也都有這樣的記載,必須根據病情的輕重來進行艾灸,不能固執地按照書上的記載。凡是點灸法,都必須保持平直,四肢不要傾斜,艾灸時穴位不準確,對治療無益,只會白白地損傷皮膚。如果坐著點灸,就要坐著艾灸;如果躺著點灸,就要躺著艾灸;如果站著點灸,就要站著艾灸,反之就不能找到準確的穴位了。

凡是艾灸,應當先灸陽部後灸陰部,先灸上部後灸下部,都要在中午過後,才能施用艾灸。上午,清晨之時,穀氣會使人頭暈目眩,不能針灸,要謹慎。如果病情緊急,則不用遵循這個原則。

楊玄操說:「艾灸後產生膿液潰爛,疾病才能排出,如果沒有潰爛,疾病就不能去除。《甲乙·丙卷》記載:『艾灸後沒有反應,可以用艾草葉包裹著熨燙三天,就會起效。』」

《蘇敬腳氣論》記載:「艾灸後,如果傷口癒合,疤痕顏色呈紅色,說明風毒已經完全排出;如果呈青黑色,說明還有毒氣,要繼續艾灸不要停止,直到身體感到輕鬆舒適,才可以停止。」

《扁鵲針灸經》記載:「凡是艾灸因為火熱產生瘡,瘡面長期濕潤,久久不癒合,可能會變成火疽。可以取桃樹東邊的樹皮一寸以上,煮熟後去除雜質,煎成糖漿狀,和藥散一起敷在傷口上,效果很好。另外,牛糞燒成灰敷在久不癒合的艾灸瘡上,兔毛燒成灰也可以治療久不癒合的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