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方》~ 卷第二 (4)
卷第二 (4)
1. 針例法第五
《素問》曰:夫九針者,天地之大數,始於一而終於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四時,五以法五音,六以法六律,七以法七星,八以法八風,九以法九野。
白話文:
《素問》上說:九針是天地之間一個重要的數字,從一開始到最後是九。所以說:一來符合天、二來符合地、三來符合人、四來符合四時、五來符合五音、六來符合六律、七來符合七星、八來符合八風、九來符合九野。
又曰:夫聖人之起天地之數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鐘數也,一日以針應數也。
白話文:
又說:聖人是依照造物主的造化數目誕生的,一乘以九等於九,因此據此建立了九野,九乘以九等於八十一,這是產生黃鐘數目的由來,而一天用針來配合數目。
鑱針者,取法布針,去末半寸,卒兌之,長一寸六分,主熱在頭身也。二曰員針,取法於絮針,筒其身而卵其鋒,長一寸六分,主治分間氣。三曰蹺針,取法於季(黍)粟之兌,長三寸半,主按脈取氣,令邪出。四曰鋒針,取法於絮針,筒其身,鋒其末,長一寸六分,主癰熱出血。
白話文:
鑱針:取布針為法,除去針尾半寸,熔煉成針尖,長一寸六分,主要用來治療頭身熱症。
員針:取絮針為法,針身中空,針尖呈卵形,長一寸六分,主要用來治療分間氣症。
蹺針:取黍粟的熔煉為法,長三寸半,主要用來按脈取氣,使邪氣排出。
鋒針:取絮針為法,針身中空,針尖鋒利,長一寸六分,主要用來治療癰熱出血。
五曰䤵針,取法於劍鋒,廣二分半,長四寸,主大癰膿,兩熱爭也。六曰員和(利)針,取法於犛,微大其末,及小其本,令可深納也,長一寸六分,主取癰暴痹者。七曰毫針,取法於毫毛,長一寸六分,主寒痹在絡者也。八曰長針,取法綦針,長七寸,主取深邪遠痹者。九曰大針,取法於鋒針,其鋒微圓,長四寸,主取大氣不出關節者。
針形畢此九針小大長短之法也。
白話文:
-
䤵針:仿照劍鋒而成,寬二分半,長四寸,用於治療大癰膿,因兩股熱氣爭執而形成。
-
員和針:仿照犛牛角製作,末端略大,本端略小,以便深入皮膚,長一寸六分,用於治療急性和慢性的痹症。
-
毫針:仿照毫毛製作,長一寸六分,用於治療寒性痹症,尤其是滯留在經絡中的痹症。
-
長針:仿照綦針製作,長七寸,用於治療深層的邪氣和遠期的痹症。
-
大針:仿照鋒針製作,但針鋒微圓,長四寸,用於治療不外露的關節氣壅。
此九針長短大小之法如下:
德貞常曰:凡刺竟不得即灸,若拔針即灸者,內外熱氣相擊,必變為異病也。若針處有腫核氣起者至七日外不消然後灸之。燔針法董暹曰:凡燒針之法,不可直用炭火燒,針澀傷人也。蠟燒為上,不作黑色瘢也。烏麻、麻子脂為次,蔓荊、荏子為下。自外六畜脂並不可用也,皆傷人也。
白話文:
德貞經常說:凡是針灸結束後,不能馬上進行艾灸。如果拔出針後立即艾灸,內外熱氣互相衝擊,必定會轉變為其他疾病。如果針灸的部位有腫塊或氣滯,直到七天後還沒有消退,纔可以進行艾灸。
董暹說,燒針的方法是:不可直接用炭火燒,會使針變鈍而且傷人。以蠟燭燒針是最好的,不會留下黑色的疤痕。烏麻、麻子脂次之,蔓荊、荏子最差。另外,動物的脂肪都不能使用,都會傷人。
燔大嘓積用三隅針。破癰腫皆用䤵針,量腫大小之宜也。小積及寒疝諸痹及風,皆用大員利針如𨃀也,亦量肥瘦大小之宜。皆燒針過熱紫色為佳,深淺量病大小至病為度。針訖以燒釘赤,灸上七過佳也,毋釘灸上七壯而以引之佳也,不則大氣伏留以為肉癰也。若肉薄之處不灸,亦得大禁水入也。
禁冷飲食。瘡不發者,欲不作瘢者,膿時柤去之。乍寒乍熱者,瘡發也。
白話文:
-
燒熱大針用於治療大癤。
-
破除癰瘡腫脹都用三棱針,要根據腫脹的大小來選擇合適的針。
-
治療小膿瘡、寒疝和各種痹症,以及風疾,都用粗而鋒利的大針,如鋒針。也要根據肥瘦、大小來選擇合適的針。
-
所有的針都要燒到非常熱,呈現紫紅色為佳。針灸的深淺要根據病情的輕重大小來決定,以達到治療效果為準。
-
針灸結束後,用燒紅的釘子灸患處七次為佳。不要在艾灸上七壯,然後用針引導艾灸。否則,大量的病氣會積聚在體內,形成肉癰。
-
如果患處肉薄,不適合灸,也可以用大劑量的禁水來治療。
不可食用生冷飲食。若瘡口沒有化膿,想要避免留下疤痕,等膿汁形成後再取出。忽冷忽熱,表示瘡口已經發炎化膿。
孫思邈曰:火針用鋒針,以油為燒之,務在猛熱,不熱即於人有損也。隔日一報,三報之後,當膿水大出為佳。巨闕太倉上下管此之一行有六穴,忌火針也。
白話文:
孫思邈說:火針用尖銳的針,以油塗在針上燒,務必燒得很熱,如果不熱就對人體有害。隔天針灸一次,針灸三次之後,膿水大量排出是最好的。巨闕穴、太倉穴這上下兩條經絡共有六個穴位,不宜用火針。
2. 灸例法第六
陳延之曰:經說:夫病以湯藥救其內,針灸營其外。夫針術須師乃行。其灸則凡人便施,為師解經者,針灸隨手而行。非師所解文者但依圖詳文則可灸,野間無圖不解文者。但逐病所在便灸之,皆良。法:但避其面目肢顯露處,以瘡瘢為害耳。
張仲景述:夫病其脈大者不宜灸也。
白話文:
陳延之說:經典上說:用湯藥治療內臟的疾病,用針灸治療外在的疾病。針灸技術必須經過老師傳授才能施行,但灸法則通常人便可施做。如果為老師解釋經文的人,針灸則信手拈來。但不是老師解釋經文的人,只要照著圖畫詳細的經文則可以灸,在鄉野間沒有圖畫不理解經文的人,只要跟著病痛所在的地方灸,都會有療效。方法是:只要避開臉部和肢體外露的地方,因為疤痕會留下傷害。
張仲景說:如果患者的脈搏強大,則不宜針灸。
凡欲灸者,當詳所宜,審應灸處疏孔穴名,應灸壯數,出之以疏臨圖像,依註明寸數量度灸之,如經所記壯數也。
白話文:
凡是想要灸法治療的人,應該詳細瞭解需要注意事項,確認灸法治療適用的部位,細孔穴道的名稱,需要灸法的壯數,並使用疏臨圖像表示出來,按照註明瞭英寸數量的度量進行灸法治療,就像經典記載的壯數一樣。
凡灸之腥說熟,宜視其人盛衰所在,大熟則傷衰腥,少則不能愈疾。是以宜節度隨盛衰也。
凡男女之體,同以腰上為陽,以腰下為陰也。男以背為陰,腹為陽。女以腹為陰,背為陽。
凡灸法當先發於上,然後灸下。先發於陽,然後灸陰,則為順也。
凡灸諸俞皆令如經也,不如經者徒病無益。灸得膿壞,風寒乃出,不壞病則不除也。
凡腎氣有風冷,令人如邪鬼狀,但數報灸令熟,風寒除自愈。
白話文:
灸艾草時,要根據患者體質狀況選擇熟度,過熟會傷虛弱的人,不足則無法治病,因此需要根據患者狀況調整熟度。
無論男女,腰部以上都屬於陽,腰部以下都屬於陰;男性以背部為陰,腹部為陽;女性以腹部為陰,背部為陽。
灸艾草時,應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陽面,再灸陰面,這才符合順序。
灸艾草時,要讓灸點達到經脈的深度,如果沒有達到,就只是徒勞無功。灸到出現膿液,才能驅散風寒,沒有膿液,病症就無法去除。
腎氣有風寒,會讓人表現出邪氣纏身狀態,只要多灸幾次,讓灸點達到熟度,風寒就會去除,自然痊癒。
凡頭者人神所治氣之精也,病則氣虛精散。夫灸頭必令當病使火氣足,卻邪則止火也。足而不止,則神出不得入,傷精明營衛衰損也;未足而止,則邪微有餘,喜因天陰陽而發也。四肢者,身之枝䴷也,其氣繫於五臟隨血脈出入養四肢也,其分度淺易達也。是以灸頭及四肢不欲頓熟,宜稍與而數報之。
白話文:
頭部是人體神志所在,精氣的聚集之處。一旦生病,就會導致氣虛精散。灸頭必須使火氣足夠,以驅散病邪。如果火氣足了還不停止施灸,就會傷及神明,損害精氣,營衛衰弱。如果火氣不足就停止施灸,則病邪未除,容易受到自然界的陰陽變化而再次發病。四肢是人體的枝幹,其氣息與五臟相連,隨著血脈出入,濡養四肢。四肢的氣血流通較為淺顯易達。因此,灸頭及四肢不宜一次灸熟,應適可而止。
積灸計壯數足愈疾斷邪而已矣。腹者水穀之所藏,風寒之所結,灸務欲熟為欲多也。脊者,身之梁棟,臟腑之所繫,大陽之合,陰陽動發冷氣成病,精神氣微,得火則冷氣散。且背膂重厚,灸宜熟,務多善也。
白話文:
用敷貼的方式累積治療次數和施灸壯數來使疾病痊癒,透過此方式可以切斷疾病的根源。腹中藏有水穀,容易遭受風寒侵襲導致疾病,進行艾灸需要達到溫熱熟透的效果並且施灸的次數儘可能增多。脊椎是人體的樑柱,臟腑相連之處,大陽經聚集之處,陰陽之氣運行不暢冷氣由此生成,導致疾病產生,人的精神氣血微弱,接受施灸可以散去體內的冷氣。此外,背部和脊椎處的組織厚重,進行艾灸需要達到溫熱熟透的效果,並且要注意艾灸的次數和灸法的技巧。
愈皆令如經也,不如經者徒痛無益。灸得膿壞風寒乃出,不壞病則不除也。凡腎氣有風冷,人如邪鬼狀,但數報灸令熟,風寒除自愈也。
白話文:
如果艾灸以後出現膿瘡,表明風寒外邪已經排出體外,如果沒有出現膿瘡,表明疾病並沒有痊癒。凡是腎氣被風寒侵襲的人,表現出像邪鬼附體的症狀,只要反覆多次施灸,令患處成熟化膿,風寒消除後,疾病自然痊癒。
《太素經》云:手中指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注云:從本節端至中指未合四寸半,今人取手大指次指第一節為寸,以定針灸分寸者,不相當也。
白話文:
《太素經》中說:中指本節到末端,長度是四寸半。注釋說:從本節端到中指末端,是四寸半長,現在的人以拇指和食指的第一節為一寸,來確定針灸的寸數,這樣做不準確。
孫思邈曰:凡孔穴在身此皆臟腑營衛血脈流通,表裡往來各有所生,臨時救難,必在審詳,人有老少,體有長短,膚有肥瘦,皆須妙思量,准而斷之,無得一蔇,致有差失。其尺寸之法,依古者八寸尺,仍取病者男左女右,手中指上第一節為一寸,亦有長短不定者,即取手大拇指第一節橫度為寸,以意消息,工拙在人。其一夫者,以四指為一手夫。
又以肌肉紋理節解縫會宛臼之中,又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細安詳用心者,乃能得之耳。
白話文:
孫思邈說:凡是人體上的孔穴,都是臟腑、營衛、血脈流通的地方,表裡之間往來不息,各有所生。在治療危急病症時,必須審慎詳查,因為人的年齡有老有少,體型有長有短,皮膚有肥有瘦,都需要仔細考慮,根據具體情況做出判斷,不能一概而論,以免造成差錯。至於尺寸的測量方法,要按照古人規定的八寸法,仍然取男左女右,用中指的第一節作為一寸,但也有長短不定的情況,這時就取大拇指的第一節橫度作為一寸,憑自己的經驗來靈活掌握,具體操作的好壞取決於醫生本人的技術水平。所謂「一夫」,就是用四個手指作為一個「夫」。
肌肉紋理中的關節細縫,宛如臼窩。對著這些部位用手按壓,病人會感到舒暢。如此細心而詳細地探察,才能找出病竈所在。
凡經言橫三間寸者,則是三灸而間。間一寸有三灸,灸有三分,三壯之處即為一寸。凡言數若干壯,遇病,病根深篤者,倍多於方數,其人老少羸弱者,復減半。依《扁鵲灸法》有至千壯有至五百壯,皆臨時消息之。《明堂》本經多針入六分灸三壯,更無餘論。曹氏有百壯者,五十壯者。
白話文:
-
凡是經文上說「橫三寸」的,就表示在三寸的距離內灸三處,相隔一寸灸三壯,三個灸疤的位置加起來就是一寸。
-
凡是說灸多少壯的,遇到病情深重的人,需要灸的壯數要比方子上的數量多一倍;而如果是老人、小孩或體弱的人,就需要減少一半。
-
根據《扁鵲灸法》,有的灸法會灸到一千壯,有的灸到五百壯,這些都是依據病情的狀況而定。
-
《明堂》經本上寫明,針刺的深度是六分,灸法灸三壯,沒有其他的論述。
-
曹氏的灸法中有灸百壯的,也有灸五十壯的。
《小品》諸方亦皆有此,須准病輕重以行,不可膠柱。凡點灸法皆須平直,四體無使傾側,灸時孔穴不正,無益於事,徒破好肉耳。若坐點則坐灸之,臥點則臥灸之,立點則立灸之,反此亦不得其穴矣。
白話文:
在中醫古籍《小品》中,有許多種灸法,每種灸法都有一定的適應證,必須根據患者的病情輕重來選擇相應的灸法,不可拘泥於某一種灸法。所有的灸法都必須平直,四肢不要傾斜。如果灸的時候穴位不正,不但沒有益處,還會損傷皮膚。如果坐着灸就採用坐灸, 臥着灸就採用臥灸,站着灸就採用立灸。如果反過來,就找不到正確的穴位了。
凡灸當先陽後陰,先上後下,皆以日正午後,乃可下火。午前,平旦穀氣令人癲眩,不可針灸也,慎之。其法卒急者不用此例。
白話文:
所有灸療都應先灸陽面後灸陰面,先灸上半身後灸下半身,都要等到正午陽氣最旺盛時才能施灸。上午,穀氣尚未消散,容易讓人昏眩,不宜針灸,要注意。但若情況危急,則不在此限。
楊玄操曰:灸瘡得膿壞,其病乃出;不壞則病不除。《甲乙·丙卷》云:灸不發者灸䪼熨之三日即發也。
《蘇敬腳氣論》云:灸瘡瘥後,𭒀色赤者風毒盡;青黑者猶有毒氣,仍灸勿止,待身體輕利,然後可休矣。
白話文:
楊玄操說:灸瘡如果化膿,說明體內病邪已經外排;如果不化膿,病邪就不會消除。《甲乙丙卷》上說:灸後不出膿的,用艾條加鹽熨燙三天就能出膿。
《蘇敬腳氣論》上說:灸瘡痊癒後,傷口發紅,表示風毒已除;發青黑色,表示毒氣尚未排除,應繼續灸治,直到身體感覺輕鬆,才能停止灸治。
《扁鵲針灸經》云:凡灸因火生瘡,長潤,久久不瘥。變成火疽,取桃樹東邊皮一寸以上煮熟去滓,煎令如糖和散敷驗。又:牛矢燒作灰敷灸瘡經久不瘥者,兔毛燒灰主瘡不瘥。
白話文:
《扁鵲針灸經》中說:凡是因灸火引起的瘡口,生出膿水,長時間不癒合,變成火疽,可以採取桃樹東邊的樹皮一寸以上煎熟,去除渣滓,煎成糖漿,敷在瘡口上治療。另外:牛糞燒成灰後敷在灸瘡上,長時間不癒合的,可以用兔子毛燒成的灰治療瘡口不癒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