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康賴

《醫心方》~ 卷第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3)

1. 針禁法第三

孫思邈云:經云:雲門刺不可深。今則都忌不刺,學者宜詳悉之。

白話文:

孫思邈說:古籍記載:「雲門穴刺入的深度不可太深。」但現在的人卻都忌諱不刺,學習的人應該詳細瞭解這一點。

大寒無刺;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廓空無治;新內無刺;已刺無內;大怒無刺;已刺無怒;大勞無刺;已刺無勞;大醉無刺;已刺無醉;大飽無刺;已刺無飽;大飢無刺;已刺無飢;大渴無刺;已刺無渴。

白話文:

  1. 天氣極寒,不宜針刺。

  2. 月經來潮時,不宜瀉下。

  3. 月經來潮時,不宜補益。

  4. 月經來潮時,不宜針灸治療。

  5. 新病初發,不宜針刺。

  6. 已多次針刺,不宜再針刺。

  7. 極度憤怒時,不宜針刺。

  8. 已多次針刺,不宜再憤怒。

  9. 極度勞累時,不宜針刺。

  10. 已多次針刺,不宜再勞累。

  11. 極度醉酒時,不宜針刺。

  12. 已多次針刺,不宜再醉酒。

  13. 極度飽食時,不宜針刺。

  14. 已多次針刺,不宜再飽食。

  15. 極度飢餓時,不宜針刺。

  16. 已多次針刺,不宜再飢餓。

  17. 極度口渴時,不宜針刺。

  18. 已多次針刺,不宜再口渴。

乘車來者,臥而休之如食頃,乃刺之;步行來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頃乃刺之;大驚大怒,必定其氣乃刺之。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欠;刺中脾,十五日死,其動為吞;刺中腎,三日死,其動為嚏;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刺中膈為傷中,不過一歲必死;刺中趺大脈,血出不止死,趺上大脈,動脈也;刺陰股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脈,不辜為盲;刺客主人內陷中脈,為內漏為聾;刺項中腦戶,入腦立死;刺膝臏出液為跛;刺舌下中脈大過,血不止為喑;刺臂太陰脈,出血多立死,手太陰經渠不可出血,血出立死。

白話文:

**乘車來者:**躺著休息片刻,約等於吃飯的時間,再扎針。

**步行來者:**坐著休息片刻,約等於走十里的時間,再扎針。

**大驚大怒時:**一定要等到氣息平靜下來,再扎針。

扎針部位:

  • **心:**扎中心,一日內死亡,表現為嘆氣。
  • **肺:**扎肺部,三日內死亡,表現為咳嗽。
  • **肝:**扎肝部,五日內死亡,表現為打呵欠。
  • **脾:**扎脾部,十五日內死亡,表現為吞嚥異常。
  • **腎:**扎腎部,三日內死亡,表現為打噴嚏。
  • **膽:**扎膽部,一日半內死亡,表現為嘔吐。
  • **膈:**扎傷膈肌,一年內必定死亡。
  • **趺:**扎傷腳部大脈,血流不止而死亡,腳部大脈是動脈。
  • **陰股:**扎傷大腿內側大脈,血流不止而死亡。
  • **面部溜脈:**扎傷面部溜脈,不醫治會失明。
  • **頸項:**扎傷頸部腦戶,插入腦內即死。
  • **膝蓋:**扎傷膝蓋臏骨,液體流出,會跛腳。
  • **舌下:**扎傷舌下大脈,血流不止會失聲。
  • **手臂:**扎傷手臂太陰脈,出血過多即死,手臂太陰經脈不可出血,出血即死。

按:此臂之太陰脈總不得出血也;刺足下布絡中脈,血不出為腫,布絡是足少陰脈皮部絡也;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為舌難以言,足少陰至舌本,若其脈先虛又刺出血即為重虛,故為語難也;刺郄中大脈令人僕、脫色,刺諸郄當空刺之,不可中於大絡也;刺膺中陷中肺,為喘逆仰息,一名中府,肺募也;刺街中脈,血不出為腫鼠鼷。

白話文:

說明:這條胳膊上的太陰脈,總是不出血;刺足下的布絡中脈,血不出就會腫,布絡就是足少陰脈的皮部絡脈;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就會口齒不清,足少陰經至舌根,如果這條經脈先虛,又刺出血,就是重虛,所以就會語言困難刺;刺郄中大脈會讓人昏僕、脫色,刺諸郄時應該空針刺入,不可刺中大絡;刺膺中陷中肺,會喘息仰頭呼吸,別名中府,是肺的募穴;刺街中脈,血不出就會腫脹,鼠鼷就是腫脹。

刺肘中內陷氣歸之,為不屈伸;刺脊間中髓為傴;刺陰股下陰三寸內陷,令人遺尿,陰股下三寸當足太陰五里穴也;刺乳上中乳房為腫根蝕;刺腋下脅間內陷令人咳,當淵液穴也;刺缺盆中肉(內)陷氣泄,令人喘逆。刺少腹中膀胱尿出,令人少腹滿;刺手魚腸內陷為腫;刺腨腸內陷為腫;刺目匡上陷骨上脈中漏喑。

白話文:

  1. 刺入肘部の中央,使氣歸於此,就會造成肘部無法屈伸。

  2. 刺入脊骨之間,傷及脊髓,就會造成駝背。

  3. 刺入大腿根部陰部下三寸,就會造成遺尿,這裡正是足太陰五里穴。

  4. 刺入乳房的中部,就會造成乳房腫根蝕。

  5. 刺入腋窩下的脅間,使氣內陷,就會造成咳嗽,這裡正是淵液穴。

  6. 刺入骨盆的缺口處,使氣泄漏,就會造成氣喘、呼吸逆亂。

  7. 刺入小腹的中部,傷及膀胱,就會造成尿液排出,並造成小腹脹滿。

  8. 刺入手部的魚腸部位,使氣內陷,就會造成腫脹。

  9. 刺入脾腸部位,使氣內陷,就會造成腫脹。

  10. 刺入眼睛上方骨骼上的脈絡中,就會造成漏喑。

神庭禁大不可刺;上關刺不可深;缺盆刺不可深;顱息刺不可多出血。

左角刺不可久留;雲門刺不可深;五里禁不可刺。

臍中禁不可刺。

伏兔禁不可刺;三陽絡不可刺;復留刺無多見血;承筋禁不可刺;然谷刺無多見血。

白話文:

繁體中文翻譯:

神庭穴禁止大力刺針,不可刺入太深;上關穴刺針不可太深;缺盆穴刺針不可太深;顱息穴刺針不可出血過多。

左角穴刺針不可停留過久;雲門穴刺針不可太深;五里穴禁止針刺。

臍中穴禁止針刺。

伏兔穴禁止針刺;三陽絡穴禁止針刺;復留穴刺針無需見血;承筋穴禁止針刺;然谷穴刺針無需見血。

現代白話文:

禁止針刺的穴位:

神庭穴:不可用大力針刺,且不可刺入太深。 上關穴:刺針不可太深。 缺盆穴:刺針不可太深。 顱息穴:刺針不可出血過多。 左角穴:刺針不可停留過久。 雲門穴:刺針不可太深。 五里穴:禁止針刺。 臍中穴:禁止針刺。 伏兔穴:禁止針刺。 三陽絡穴:禁止針刺。 承筋穴:禁止針刺。

刺針時出手要輕的穴位:

復留穴:刺針時無需見血。 然谷穴:刺針時無需見血。

2. 灸禁法第四

陳延之云:《黃帝經禁》曰:不可灸者有十八處,而《明堂》說便不禁之,今別之記如下:頭維禁不可灸;承光禁不可灸;腦戶禁不可灸;風府禁不可灸;喑門禁不可灸;耳門耳中有膿及通柢無灸;人迎禁不可灸;絲竹空灸之不幸使人目小及盲;承泣禁不可灸;脊中禁不可灸;乳中禁不可灸;石門,女子禁不可灸;氣街灸之不幸不得息;淵腋灸之不幸生腫蝕;天府禁不可灸;經渠禁不可灸;地五會禁不可灸;伏菟禁不可灸。

白話文:

陳延之說:《黃帝經禁》曰:人體有十八處是禁止艾灸的,而《明堂》說卻不禁艾灸,現在我將它們分別記錄如下:

  1. 頭維,禁止艾灸。

  2. 承光,禁止艾灸。

  3. 腦戶,禁止艾灸。

  4. 風府,禁止艾灸。

  5. 喑門,禁止艾灸。

  6. 耳門,耳朵如果有膿或者通到耳根,禁止艾灸。

  7. 人迎,禁止艾灸。

  8. 絲竹空,艾灸後不幸會使人眼睛變小或失明。

  9. 承泣,禁止艾灸。

  10. 脊中,禁止艾灸。

  11. 乳中,禁止艾灸。

  12. 石門,女子禁止艾灸。

  13. 氣街,艾灸後不幸會得不到休息。

  14. 淵腋,艾灸後不幸會生腫蝕。

  15. 天府,禁止艾灸。

  16. 經渠,禁止艾灸。

  17. 地五會,禁止艾灸。

  18. 伏菟,禁止艾灸。

又云:曹氏說不可灸者如下(陳延之同:)

白話文:

曹氏所說不得施灸者如下:(陳延之也有同感:)

玉枕者人音聲之所經從,無病不可灸,灸則聲不能語;若有疾可灸五十壯。維角者在眼後髮際上至角脈上是也,人眼精之所心通神為明者也,不可妄灸,灸則令失明,此則頭維也。精明者名為郎井。在眼本眥陷中可容豆者,人眼神光之所歸息也,無病不可灸,灸則失明反赤;有病可灸七壯至十四壯。

白話文:

玉枕穴在喉嚨,是聲音經過的地方,沒有生病的時候,不可灸,灸了就沒辦法說話。如果有疾病可以灸五十壯。維角穴在眼睛後面、髮際線往上到角脈的地方,是人的眼精之所,是通往神明之處,讓眼睛清明的地方。不能隨便灸,灸了會導致失明。這是頭部的維脈,有助於眼睛明亮的地方,叫做朗井穴,在眼睛根本的陷中,可以容納一顆豆子,是人的眼神光歸息的地方,沒有疾病的時候,不能灸,灸了就會失明且反變赤紅。如果有疾病可以灸七壯到十四壯。

舌根在頭下廉泉之後,當結喉上仰著下頭,當舌根下去結喉一寸,長人可一寸半,咽吞口味時,按之有胬肉起是也,人聲息之亭候,無病不可灸,灸則令氣澀語不轉;有病可灸七壯至十四壯。結喉在頸下陰喉頭突起腂腂者也,人五臟營衛之所統也。無病不可灸,灸則妖鳴語不成音;有疾可灸七壯。

白話文:

舌根位於頭部下方,在「廉泉穴」之後。當人們仰頭時,舌根會上升,而當人們低下頭時,舌根會下降。在舌根下方的結喉處,有一寸或一寸半長的胬肉,當人們吞嚥食物時,按壓此處會感到胬肉隆起。結喉是人體的聲音關卡,沒有疾病時不可灸,否則會導致聲音嘶啞,說話困難。如果有疾病,可以灸七到十四壯。

結喉位於頸部下方,在喉頭附近,有一個突起的部位,叫做「結喉」。結喉是人體五臟六腑營衛之氣匯聚的地方。沒有疾病時不可灸,否則會導致聲音改變,說話不清。如果有疾病,可以灸七壯。

胡脈在頸本邊主乳中脈上是也,一名榮聽,人五臟血氣之注處也,無病不可多多灸,熟則血氣決泄不可止;有疾可灸五十壯。

白話文:

胡脈位在脖子動脈邊緣的主乳中脈上,又稱榮聽,它是人體五臟血氣匯聚之處。沒有疾病時,也可以多多灸治,以使血氣舒暢。如果灸熟則血氣會宣泄不止;有疾病時,可以灸五十壯。

天突者,名為天瞿,復名身道,是體精之衢路也,無病不可灸,灸則傷與聲反喑;有疾可灸五十壯。神府者人神之明堂也,無病不可灸,灸則少氣之,恆使人無精守;有疾可灸百壯。此則鳩尾,一名龍頭是也。巨欖者名為神精,人筋脈之所交也。不可妄灸,灸則令人不能舉臂;有疾可灸百壯。

白話文:

天突穴:別名天瞿,又名身道,是人體精氣的通道。沒有疾病時不可灸,灸了就會傷及聲帶,導致聲音嘶啞。如果患有疾病,可以灸五十壯。神府穴:是人體精神的明堂。沒有疾病時不可灸,灸了就會導致氣息微弱,經常使人精神不振。如果患有疾病,可以灸一百壯。鳩尾穴:別名龍頭。巨闕穴:別名神精,是人體筋脈交接的地方。不可隨意灸,灸了就會使人不能舉起胳膊。如果患有疾病,可以灸一百壯。

關元者下焦陰陽宗氣之奧室也,婦人無疾不可妄灸,灸則斷兒息;有疾可灸百壯。

白話文:

關元穴是下焦陰陽宗氣匯聚的隱祕所在。婦女若無疾病,不可隨意灸治,否則會斷絕生育能力;若有疾病,則可施灸百壯。

血海者名為沖使,在膝內骨上一夫陷中,人陰陽氣之所由從也,無病不可灸,灸男則氣衰,女則絕產,不欲動搖肢節也;有疾可灸五十壯。足太陰者,人陽精之房沖也,無病不可灸,灸男則陽氣衰,女則令絕產;有疾可灸五十壯。丘墟者名為蹄溪,在外踝下少斜近前是也,人聲室之房源,無病不可灸,灸則氣下不能上通,令喑不能言;有疾可灸十四壯。

白話文:

血海穴又名沖使穴,位於膝蓋內側,在骨頭上面一點的凹陷處,是人體陰陽二氣交匯的地方,不能隨便灸。灸這個穴位,男性會導致元氣衰弱,女性會導致不孕。此外,也不要隨意活動這個部位的肢體。如果有疾病,可以艾灸五十壯。

足太陰穴是人體陽精的倉庫,也不能隨便灸。灸這個穴位,男性會導致陽氣衰弱,女性會導致不孕。如果有疾病,可以艾灸五十壯。

丘墟穴又名蹄溪穴,位於外踝下方,略微斜向前一點的位置,是人體聲音器官的源頭。不能隨便灸。灸這個穴位會導致氣血不通,導致聲音嘶啞,不能言語。如果有疾病,可以艾灸十四壯。

上二十穴,曹氏說云:無病不可灸,灸則為害也。尋不病者則不應徒然而灸,以痛苦為玩者也。皆病至不獲已乃灸耳,便是未詳曹氏此說也。又云:師述曰:孔穴去病有近遠也,頭病即灸頭穴,四肢病即灸四肢穴,心腹背脅亦然,是以病其處即灸其穴,故言有病者可灸,此為近道法也。遠道針灸法:頭痛(病)皆灸於臂穴,心腹病皆灸脛足穴。

白話文:

上二十穴,曹氏說:沒有病的人不能灸,灸了反而有傷害。我認為沒有病的人不應該隨意灸,把痛苦當成取樂的人,都是等到病重無可奈何了才灸,這就表示沒有詳盡瞭解曹氏的說法。又說:師傅的學說說:穴位治病有近有遠,頭部有病就灸頭部的穴位,四肢有病就灸四肢的穴位,心腹背脅也都是這樣,所以病在哪裡就灸哪裡的穴位,所以說有病的人可以灸,這是近治法。遠治法是:頭痛的病都灸手臂的穴位,心腹的病都灸小腿和腳的穴位。

左病乃灸右,右病皆灸左,非其處病而灸其穴,故言無病不可灸也,非其身都無病而徒灸者也。故言其穴所之在處無病不橫為遠道穴,灸苟犯其禁耳。意謂如此,幸可更詳也。

白話文:

如果左側有病,就要灸右側,如果右側有病,就要灸左側,並不是應該在病處施灸,而是在穴位上施灸,所以說沒有病症不能灸,並不是說一個人完全沒有病症,而徒然施灸。因此,指明灸療穴位的所在部位沒有病症,是為了不任意遠離穴位,因為違背禁忌,容易損傷經絡。這裡所表達的意思,希望能夠進一步詳細的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