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方》~ 卷第七 (6)
卷第七 (6)
1. 治穀道赤痛方第十一
《集驗方》治穀道赤痛方:
菟絲子熬令黃黑,和以雞子黃,以塗之,日三。
又方:取杏仁熬令黃,搗作脂塗之。
白話文:
《集驗方》治療肛門紅腫疼痛的藥方:
將菟絲子炒到呈現黃黑色,與雞蛋黃混合均勻,塗抹在患處,一天三次。
另一個藥方:取杏仁炒到呈現黃色,搗碎成膏狀,塗抹在患處。
2. 治穀道生瘡方第十二
《病源論》云:穀道、肛門,大腸之候。大腸虛熱,其氣衝熱結肛門,故令生瘡。
《葛氏方》治下部卒有瘡方:
搗蠐螬塗之。
又方:煮豉以漬之。
又方:豆汁以摩墨導之。
《範汪方》治下部卒有瘡若轉深者:
烏梅(五十枚),鹽(五合)
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常煮舉皮飲之。(以上《葛氏方》同之。)
白話文:
《病源論》說:穀道、也就是肛門,是大腸的管轄範圍。大腸如果虛弱有熱,熱氣就會往肛門衝,導致肛門長瘡。
《葛氏方》治療下部突然長瘡的方子:
把蠐螬搗爛塗在患處。
另外一個方子:用豆豉煮水浸泡患處。
還有一個方子:用豆汁磨墨後塗抹在患處。
《範汪方》治療下部突然長瘡,如果瘡已經轉深的方子:
用烏梅(五十顆)和鹽(五合)
加入七升水煮到剩三升,分三次服用。
另外一個方子:經常煮豬皮湯喝。(以上這兩個方子,《葛氏方》也有記載。)
3. 治濕䘌(呂質反,小蟲也)方第十三
《病源論》云:濕餐病,由脾胃虛弱,為水濕所乘,腹內蟲動,侵食成䘌也。
《錄驗方》治濕䘌下部生瘡方:
胡粉,水銀,黃柏
凡三物,冶末粉等分,合研水銀,散盡以敷瘡上。
又方:常炙豬胴腸,食之佳。
又方:溫尿令熱,納小礬石以洗之。
《集驗方》治䘌蟲杏仁湯方
杏仁(五十枚),苦酒(三升),鹽(一合)
煮取五合,頓服之。
《令李方》治䘌蟲及蟯蟲侵食下部栝蔞散方:
栝蔞根(四兩),葶藶子(四分)
凡二物,冶合下篩,以艾汁浸,綿裹納下部中,日三易。
《葛氏方》治穀道䘌瘡赤痛又癢方:
杏仁熬令黑,搗,以綿裹導之。
又方:槐皮、桃皮、楝子合末,豬膏和搗。
又方:菟絲子熬令黃黑,雞子黃和塗,導之。
又方:以棗膏和水銀令相得,長三寸,綿裹宿導下部。
又方:胡粉、雄黃分等末,導下部內。
《範汪方》治穀道䘌瘡赤痛又癢方:
搗鱔腸,塗綿如指以導之,蟲出。
白話文:
治療濕䘌(一種小蟲)的方劑第十三
《病源論》說:濕䘌這種病,是由於脾胃虛弱,被水濕侵襲,導致腹內蟲子活動,侵蝕而形成䘌。
《錄驗方》治療濕䘌導致下身生瘡的方劑:
用胡粉、水銀、黃柏這三種藥材,都磨成粉,然後等分混合,再加入水銀一起研磨,直到水銀完全散開,然後敷在瘡上。
另一個方子:經常烤豬大腸食用,效果很好。
還有一個方子:將尿液溫熱,然後加入少許明礬,用來清洗患處。
《集驗方》治療䘌蟲的杏仁湯方:
用杏仁五十枚,苦酒三升,鹽一合。
一起煮到剩下五合,一次喝完。
《令李方》治療䘌蟲和蟯蟲侵蝕下身的栝蔞散方:
用栝蔞根四兩,葶藶子四分。
把這兩種藥材混合研磨成粉,然後用艾草汁浸濕,用棉布包好塞入下身,一天換三次。
《葛氏方》治療肛門䘌瘡紅腫疼痛又癢的方子:
將杏仁烤黑,搗碎,用棉布包起來塞入肛門。
另一個方子:用槐樹皮、桃樹皮、楝樹子一起磨成粉,再用豬油調和搗成糊狀。
還有一個方子:將菟絲子烤至黃黑色,用雞蛋黃調和塗抹,塞入肛門。
還有一個方子:用棗膏和水銀混合均勻,做成三寸長,用棉布包起來,晚上塞入下身。
還有一個方子:將胡粉和雄黃等分磨成粉,塞入下身。
《範汪方》治療肛門䘌瘡紅腫疼痛又癢的方子:
搗爛鱔魚腸,塗在棉布上,做成手指狀塞入肛門,蟲子就會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