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方》~ 卷第十一 (14)
卷第十一 (14)
1. 治重下方第三十一
《葛氏方》云:重下,此謂今赤白滯下也,今人下部疼重,故名重下,去膿血如雞子白,日夜數十行,繞臍痛。治之方:熬豉令小焦,搗服一升,日再三。
又方:烏梅二十枚,打破,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
又方:赤石脂一升,烏梅三十枚,乾薑三兩,合粳米一升,水七升煮,取米熟去滓,一服七合。
《龍門方》治重下方:取鼠尾草花,曝乾末,服三方寸匕,驗。
又方:末黃連和水服之。
《令李方》治下利重下方:
乾薑(二兩),蜀椒(二兩),桂心(二兩)
凡三物,冶下篩,以如棗許從下部中納半,亦治毒。
《範汪方》治重下方:蓼滿一虎口,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不過再,神良。
《錄驗方》治下腹中絞痛重下,下赤白當歸散方:
當歸(二兩),黃連(二兩),黃柏(二兩),乾薑(一兩)
凡四物,合下篩,以烏梅汁,服方寸匕,日三。若腹中絞痛,加當歸;下赤加黃柏;重下增黃連;白下增乾薑。
白話文:
《葛氏方》說:所謂「重下」,指的就是現在的赤白痢疾。現代人下腹部疼痛沉重,所以稱為「重下」,排出的膿血像雞蛋清一樣,日夜腹瀉數十次,還會繞著肚臍疼痛。治療方法:把豆豉稍微炒焦,搗碎後服用一升,一天服用兩到三次。
另一個方子:用二十枚烏梅,敲破,加兩升水煮成一升,一次全部喝下。
還有一個方子:用一升赤石脂、三十枚烏梅、三兩乾薑,和一升粳米一起,加七升水煮,等米煮熟後去掉渣滓,服用七合。
《龍門方》治療重下:取鼠尾草的花,曬乾磨成粉末,服用三方寸匕,效果很好。
另一個方子:將黃連磨成粉末,用水調服。
《令李方》治療腹瀉且下墜感重的問題:
用乾薑(二兩)、蜀椒(二兩)、桂心(二兩)。
將這三種藥材磨成細粉,過篩,取像棗子大小的藥粉,從肛門塞入一半,也能治療毒瘡。
《範汪方》治療重下:取蓼滿滿一手掌,用三升水煮成一升,一次全部喝下,最多服用兩次,效果很好。
《錄驗方》治療下腹部絞痛、重墜感,並有赤白痢疾的當歸散方子:
用當歸(二兩)、黃連(二兩)、黃柏(二兩)、乾薑(一兩)。
將這四種藥材磨成細粉,過篩,用烏梅汁調服一方寸匕,一天服用三次。如果腹部絞痛,就加重當歸的用量;如果下赤痢,就加重黃柏的用量;如果重墜感嚴重,就加重黃連的用量;如果下白痢,就加重乾薑的用量。
2. 治疳利方第三十二
《病源論》云:甘是人有嗜甘味多,而動腸胃間諸蟲,致令侵食腑臟,此猶是䘌蟲也,從腸里上食喉咽,齒斷並生瘡,下至穀道傷爛,下利膿血。
《要急方》治赤白疳利方:頭髮灰如雞子大,水服立驗。
《龍門方》治蚶利積年出無禁止者:韭,兩手握,細切,豉一升,酒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不過三劑,瘥。
白話文:
《病源論》說:所謂的「疳」,是因為人喜歡吃甜食過多,導致腸胃間的各種蟲子活動,進而侵蝕內臟,這就如同是蛔蟲一樣。牠們從腸道裡向上侵蝕到喉嚨和咽喉,使牙齒斷裂並長出瘡,向下侵蝕到肛門,造成潰爛,導致腹瀉膿血。
《要急方》治療赤白疳痢的藥方:取像雞蛋大小的頭髮灰,用水吞服,立刻見效。
《龍門方》治療多年反覆發作且無法停止的疳痢:用兩手抓一把韭菜,切細,加入一升豆豉,三升酒,煮到剩下一升,一次全部喝下,通常不超過三次就會痊癒。
3. 治蠱注利方第三十三
《病源論》云:歲時寒暑不調,則有濕毒之氣傷人,隨漸至於臟腑。大腸虛者,毒氣乘之,毒氣挾氣與血相搏,則成血利,毒氣侵食於臟腑,如蠱注之狀,利血雜膿瘀黑有片,如雞肝與血雜下是也。
《小品方》治時歲蠱蛀毒下,諸湯煎不能治欲死者方:
乾薑(二兩),附子(二兩,炮),黃連(二兩),礬石(二兩)
凡四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亦可以飲服。
又方:黃連一分,面二分,冶末,蜜丸,水服如梧子。
《葛氏方》若時歲蠱注毒下者方:黃連、黃柏分等,搗,藍汁丸如梧子,服六七丸至十四五丸,日三。
又方:秫米一升,燒成炭,水三升,和飲之。
白話文:
《病源論》說:一年之中氣候寒冷或炎熱不調和,就會有濕毒之氣傷害人體,逐漸進入到臟腑。如果大腸虛弱,毒氣就會侵入,毒氣和氣血互相搏擊,就會形成血痢。毒氣侵蝕臟腑,就像蠱蟲寄生一樣,拉出來的糞便中混雜著膿血,顏色瘀黑,有片狀物,像雞肝一樣,並且和血混雜一起排出。
《小品方》治療因時令不正而引起的蠱蟲毒素下痢,各種湯藥煎劑都無法治癒,快要死亡的病症的藥方:
乾薑(二兩),附子(二兩,炮製過),黃連(二兩),礬石(二兩)。
以上四種藥物,研磨成粉末,用酒送服一小匙(約方寸匕),每天三次。也可以用開水沖服。
又有一個藥方:黃連一份,麵粉兩份,研磨成末,用蜂蜜做成藥丸,像梧桐子那麼大,用水送服。
《葛氏方》治療因時令不正而引起的蠱蟲毒素下痢的藥方:黃連、黃柏等份,搗碎,用藍汁做成藥丸,像梧桐子那麼大,服用六七丸到十四五丸,每天三次。
又有一個藥方:秫米一升,燒成炭,加水三升,調勻後飲用。
4. 治不伏水土利方第三十四
《病源論》云:夫四方之氣,溫涼不同,隨方嗜欲,因以成性,若移其舊土,多不習伏,必因飲食以入腸胃,腸胃不習便為下利,故名不伏土利也,即以水穀利是也。
《僧深方》治諸下利,胡虜之人不習食谷下者方用:
白頭公(二兩),黃連(四兩),秦皮(二兩),黃柏(二兩)
凡四物,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本草拾遺》云:舊著鞋履下土,主人適他方,不伏水土,刮取末,和水服之,不伏水土與諸病有異者是也。
白話文:
《病源論》說:四方的氣候,有溫熱、涼寒的不同,人們隨著當地的環境產生不同的飲食喜好,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習慣。如果搬離原本居住的地方,大多會因為不適應新環境,而使得飲食進入腸胃後,腸胃不適應,就會導致腹瀉,所以稱作「不服水土」引起的腹瀉,也就是吃喝的東西引起的腹瀉。
《僧深方》治療各種腹瀉,特別是給不習慣吃穀物的外族人,因吃穀物而腹瀉的藥方:
白頭翁(二兩)、黃連(四兩)、秦皮(二兩)、黃柏(二兩)。
總共這四種藥材,用水八升煮到剩二升半,分成三次服用。
《本草拾遺》說:舊的鞋子或鞋底的泥土,如果主人到了外地,因為不服水土而生病,可以刮取鞋底泥土的粉末,加水服用。這和一般不服水土所引起的疾病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