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康賴

《醫心方》~ 卷第十一 (1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一 (12)

1. 治白滯利方第二十六

《病源論》云:腸虛而冷氣客之,搏於腸間,津液凝滯成滯白,故為白滯利也。

《千金方》治白滯利方:

倉米三升,水六升,煮取三升,米爛絞取稠汁,服二升。

《範汪方》治赤白滯下晝夜數十行方:

烏梅〔(割取皮)三兩,火熬令乾〕,黃連(三兩)

凡二物,冶合下篩,和蜜丸如梧子,晨服十丸,不知稍增,可至二三十丸,晝夜可六七服,若猶不瘥,可增服七八十丸,其間欲食,勿與服藥相近。無黃連,可用乾薑三兩代之。

《小品方》治冷微赤白滯下不斷,變成赤黑血汁如爛魚腸,腹痛枯瘦不能飲食方:

黃連(四兩),吳茱萸(三兩),當歸(三兩),石榴殼(二兩)

凡四物,以水三升漬黃連一夕,明旦更加三升水,煮取三升,分三服。

《僧深方》治赤白滯下久不斷,穀道疼痛不可忍方:宜服溫藥,熬鹽熨之。

又方:炙枳實熨之。

《葛氏方》治赤白雜滯下方:

赤石脂(一升),烏梅(三十枚),乾薑(三兩)

合粳米一升,水七升,煮取米熟,去滓,一服七合。

又方:鼠尾草濃煮,煎如薄飴,服五合至一升,日三。赤下用赤花者,白下用白花者,佳。(今按:《救急單驗方》:乾末服方寸匕。)

白話文:

白滯痢的治療方第二十六

《病源論》說:這是因為腸胃虛弱,寒氣侵入,停留在腸道中,導致體內津液凝結成黏稠的白色物質,所以造成白滯痢。

《千金方》治療白滯痢的藥方:

用三升糙米,加六升水煮,煮到剩三升,米煮爛後濾出濃稠的米湯汁,服用二升。

《範汪方》治療紅白痢,一天腹瀉數十次的藥方:

用烏梅(取皮,烤乾)三兩,黃連三兩。

將這兩味藥材研磨成粉,過篩後,用蜂蜜調和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早上服用十丸,如果沒效,可慢慢增加劑量,可吃到二三十丸,一天可服用六七次。如果還沒好,可以增加到七八十丸。吃藥時,避免與吃飯時間太近。如果沒有黃連,可以用乾薑三兩代替。

《小品方》治療寒性紅白痢,不斷拉肚子,轉變成像腐爛魚腸一樣的紅黑色血水,腹痛消瘦,不能進食的藥方:

用黃連四兩,吳茱萸三兩,當歸三兩,石榴殼二兩。

將這四味藥材,先用三升水浸泡黃連一晚,隔天早上再加入三升水,煮到剩三升,分三次服用。

《僧深方》治療紅白痢持續不斷,肛門疼痛難忍的藥方:應該服用溫熱的藥,並用炒熱的鹽熨燙患處。

另一個藥方:用烤過的枳實熨燙患處。

《葛氏方》治療紅白色混合痢的藥方:

用赤石脂一升,烏梅三十枚,乾薑三兩。

與一升粳米混合,加七升水煮,煮到米熟,去除藥渣,一次服用七合。

另一個藥方:濃煮鼠尾草,煎成如麥芽糖般的濃稠狀,服用五合到一升,一天三次。拉紅痢用開紅色花的鼠尾草,拉白痢用開白色花的鼠尾草,效果較好。(編者按:《救急單驗方》記載:將鼠尾草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小撮。)

2. 治膿血利方第二十七

《病源論》云:夫春陽氣在表,人運動勞役,腠理則開,血氣虛者,傷於風,至夏又熱氣乘之,熱蘊結,血化為膿,故成膿血利也,所以夏月多苦膿血利,腸胃虛也。

《範汪方》治膿血利黃連丸方:

黃連(三兩),黃芩(三兩),龍骨(四兩),黃柏(三兩),升麻(三兩)

凡五物,搗下篩,蜜和丸如梧子,白飲服三十丸,日三。

又云:治下利赤白膿血桃花湯方:

赤石脂(二兩,搗篩),乾薑(二兩),附子(一兩)

凡三物,以水五升,煮得三升,服一升,日三(一方有粳米,無附子。)

《廣濟方》療白膿痢方:

甘草(六分,炙),厚朴(十二分,炙),乾薑(八分),枳殼(八分,炙),茯苓(八分)

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分溫二服,忌生冷、油膩、小豆、黏食、海藻。

白話文:

《病源論》說:春天陽氣在體表,人們活動勞累,皮膚毛孔就會打開,氣血虛弱的人,容易受到風邪侵襲,到了夏天又受到暑熱侵犯,熱邪在體內積聚,血液就化為膿液,所以形成膿血痢。因此夏天很多人會患膿血痢,是因為腸胃虛弱的緣故。

《範汪方》治療膿血痢的黃連丸藥方:

黃連(十五克),黃芩(十五克),龍骨(二十克),黃柏(十五克),升麻(十五克)

以上五種藥材,搗碎篩過,用蜂蜜調和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用白開水送服三十丸,一天三次。

又說:治療腹瀉、排出紅白色膿血的桃花湯藥方:

赤石脂(十克,搗碎篩過),乾薑(十克),附子(五克)

以上三種藥材,用水五升煮至三升,服用一升,一天三次。(另一種藥方有粳米,沒有附子。)

《廣濟方》治療白色膿痢的藥方:

甘草(三克,炙過),厚朴(六克,炙過),乾薑(四克),枳殼(四克,炙過),茯苓(四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水五升煮至一升六合,分兩次溫服。忌食生冷、油膩食物、小豆、黏性食物、海藻。

3. 治水穀利方第二十八

《病源論》云:由體虛腠理開,血氣虛,春傷於風,邪氣留在肌肉之內,後遇脾胃大腸虛弱,而邪氣乘之,故為水穀利也。

《葛氏方》治水下積久不瘥、腸垢已出者方:

赤石脂,桂,乾薑,附子

分等搗末,蜜丸如小豆,服三丸,日三。

又方:石榴皮一枚,黃柏一兩,乾薑二兩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納膠頓服。

《醫門方》療水穀利、腹痛久不瘥方:

厚朴(炙),黃連(炙,三兩)

水三升,煮取一升,空腹服之。

《救急單驗方》治水利方:煮韭,空腹頓服一熱碗,不過再,驗。

白話文:

《病源論》說:因為身體虛弱,皮膚毛孔開張,加上氣血不足,如果在春天受了風寒,邪氣就會留在肌肉裡面。之後,如果遇到脾胃和大腸虛弱,邪氣就會趁虛而入,因此就會產生水穀泄瀉(就是拉肚子)。

《葛氏方》治療腹中積水很久沒好,而且已經排出腸垢的方子:

赤石脂、桂枝、乾薑、附子,將這些藥材等份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如小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丸,一天三次。

又有一個方子:石榴皮一個,黃柏一兩,乾薑二兩半,加三升水一起煮,煮到剩下一升二合,加入阿膠,一次性服下。

《醫門方》治療水穀泄瀉、腹痛很久沒好的方子:

厚朴(炙過)、黃連(炙過,三兩),加三升水一起煮,煮到剩下一升,空腹服用。

《救急單驗方》治療水瀉的方子:煮韭菜,空腹一次喝下一碗熱韭菜湯,通常喝一兩次就會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