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康賴

《醫心方》~ 卷第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1)

1. 卷第二

夫《黃帝明堂經》、《華》、《扁》針灸法,或繁文奧義,卷軸各分;或上孔下穴,次第相違,既而去聖綿邈,後學闇昧。披篇按文之間急疾,又《經》治取艾作炷之處要穴易迷,是以頭面手足胸脅腹背各隨其處,盡抄其穴,主治之法,略注穴下,針灸之例,詳附條末,專依軒宮之正經,兼拾諸家之別說,唯恐輕以愚憨之思,猥亂聖賢之蹤,庸誤亂聖旨,譬猶夏蛾之自迷燈,秋蟬之不知雪矣。

白話文:

《黃帝明堂經》、《華》、《扁》等針灸法,有繁複難解的文字,每一卷所討論的內容都各自不同;有些書上半身的穴位放在上面,而把下半身的穴位放在下面,次序和其他的書剛剛好相反,自從失去了聖人很久以後,後代的人們便開始迷惘無知了。在篇章中尋找內容的時候,那些緊急需要治療的要穴,很容易讓人弄混,因此依照頭面、手足、胸脅、腹背等不同的部位,把所有的穴位都摘錄下來,其主治的方法簡略地註解在穴位下方,針灸的範例則詳盡地附在篇章的末尾,專門以《黃帝明堂經》的正經為依據,也同時採納其他各種說法,唯恐以淺薄無知的想法輕率地擾亂聖賢的蹤跡,使得聖賢的旨意遭到誤導和破壞。這就像夏天的飛蛾被燈火迷惑住了,而秋天的蟬不知道什麼是雪一樣。

2. 孔穴主治法第一

合六百六十穴(《明堂經》穴六百四十九;諸家方穴十一。)

頭部諸穴六十八:

頭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

第一行五穴:

白話文:

頭部諸穴,共六十八個

頭上五行穴,共二十五個

第一行五穴:

囟會一穴:(一名天窗,在上星後一寸陷者中,刺入四分灸五壯。督脈。主:風眩,頭痛,煩心,顏清,目泣出;痙,寒熱,喘,目不能視;瘧,癲疾,嘔沫,僵仆。)

白話文:

囟會穴:(又稱天窗,位於上星穴後一寸的凹陷處,針刺深度為四分,灸五壯。督脈上的穴位。主治:眩暈,頭痛,煩躁不安,臉色蒼白,眼睛流淚;痙攣,寒熱交替,喘息,眼睛看不見東西;瘧疾,癲癇,嘔吐吐沫,僵直倒地。)

前頂一穴:(在囟會後一寸半骨陷中,刺入四分灸五壯。督脈。主:風眩,目瞑痛,惡風寒,面赤腫,小兒驚癇也。)

白話文:

前頂穴:位於囟會穴後一寸半,骨頭凹陷處,針刺四分,灸五壯。屬於督脈。主治頭暈目眩、眼睛疼痛閉合、畏寒怕風、面色發紅腫脹、小兒驚嚇抽搐等病症。

百會一穴:(一名三陽五會,在前頂後一寸半頂中央旋毛中,刺入三分灸五壯。主:痎瘧,頂痛,風頭重,目如脫不可左右顧,癲疾,耳鳴,熱病汗出而善嘔,痙,小兒癇。足太陽膀胱腑。)

白話文:

百會穴:也叫三陽五會,位於前發際後一寸半,頭頂中央旋毛中。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五壯。主治:瘧疾、頭痛、頭部沉重、目如凸出、左右不能轉動、癲癇、耳鳴、熱病出汗而善於嘔吐、痙攣、小兒癇症。足太陽膀胱腑經穴。

後頂一穴:(一名交沖,在百會後一寸半,刺入四分,灸五壯。督脈。主:風眩,目䀮䀮,顱上痛,瘛瘲,狂走,頂直,頸痛,癲疾。)

白話文:

後頂穴:(又名交沖穴,位於百會穴後一寸半,針刺深度四分,艾灸五壯。該穴位屬於督脈。主治:頭暈目眩,眼睛模糊,頭頂疼痛,癲狂,狂奔亂跑,頭直立,頸部疼痛,癲癇。)

強間一穴:(一名大羽,在後頂後一寸半,刺入三分灸五壯。主:癲疾狂走,瘛瘲,搖頭,口喎,淚出,頸強也。)

白話文:

強間穴:別名大羽,在後腦勺後一寸半,刺入三分,灸五壯。主治:癲癇狂走、瘛瘲症、搖頭、口歪、流淚、頸部強直等。

第二行左右十穴:

五處二穴:(在督脈旁去上星一寸五分,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此以瀉諸陽氣熱,衄,善嚏,風頭痛,汗出,寒熱,痙,脊強反折頭重。足太陽膀胱腑。淋病也。)

白話文:

五處二穴:在督脈旁邊,距離上星穴一寸五分,針刺入三分,停留七次呼吸,灸三壯。此針治法可瀉除陽經的熱氣,治療鼻出血,善於打噴嚏,風引起的頭痛,汗出,感冒發燒,痙攣,脊椎強直後仰和頭痛沉重等症狀。足太陽膀胱腑經的穴位。也治療淋病。

承光二穴:(在五處後一寸,不可灸,刺入三分。足太陽膀胱腑。主:風眩頭痛,欲嘔,煩心,青盲,遠視不明。)

白話文:

承光穴(位於後腦勺正中直上約一寸,不可灸,刺入三分。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主治:頭暈目眩、頭痛、欲嘔、煩躁、青光眼、遠視不明等症狀。)

通天二穴:(一名天臼,在承光後一寸半,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頭痛,項痛,僵仆,鼻窒,鼽,衄,喘息不通。)

白話文:

通天二穴:(別名天臼,位於承光穴後面一寸半,針刺入三分留針七次,艾灸三壯。主治:頭痛,頸項疼痛,半身不遂,鼻塞,打呵欠,流鼻血,呼吸困難。)

絡卻二穴:(一名強陽,一名腦蓋,一名反行。在通天後一寸半,刺入三分留五呼,灸五壯。足太陽膀胱腑。主:腦風、眩頭痛、癲疾、僕僵、目盲、䀮惚不樂、狂走,瘛瘲。)

白話文:

絡卻穴(又名強陽、腦蓋、反行):在通天穴後一寸半,刺入三分,留針五次呼吸,灸五壯。屬足太陽膀胱腑。主治:腦風、眩頭痛、癲癇、半身不遂、目盲、恍惚不樂、狂躁、瘛瘲。

玉枕二穴:(在絡卻後七分半,俠腦戶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髮際五寸,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壯。主:汗不出,淒厥,惡寒,癲疾後僕,骨痛,頭項惡風,嘔吐,目內系急痛。灸三壯。足太陽膀胱腑。)

白話文:

玉枕穴:位於絡卻穴後七分之半,腦戶旁一寸三分,在肉枕骨上,入髮際五寸。針刺二分,留針三呼,灸三壯。主治:汗不出,昏厥,惡寒,癲癎後遺症,骨痛,頭項惡風,嘔吐,目內急痛。灸三壯。足太陽膀胱經。

第三行左右十穴:

臨泣二穴:(在當目上眥、目直、目上、入髮際五分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顏青,不得視,口沫,小兒驚癇反視,兩目眉頭痛。足太陽膀胱腑,又入足少陽膽腑。)

白話文:

臨泣穴:

(在眼睛上眼角、眼睛直視、眼睛正上方、進入發際五分凹陷處,針刺入皮膚三分,留針七次呼吸,灸三壯。主治:臉色青綠,看不見東西,口吐白沫,小兒驚風抽搐,眼珠上翻,兩側眉毛頭痛。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又通於足少陽膽經。)

目窗二穴:(一名至榮,在臨泣後一寸,注云:目上一寸五分是目之窗牖,故曰之,刺三分,灸五壯。主:頭痛、目瞑、遠視䀮䀮,上齒齲痛,齦腫。足少陽膽腑,又陽維脈。)

白話文:

目窗二穴:(一名至榮,在臨泣後一寸,註解說:眼睛上方一寸五分是眼睛的窗戶,所以這樣命名,刺入三分,灸五壯。主治:頭痛、眼睛閉合、遠視模糊、上牙齒齲齒疼痛,牙齦腫脹。足少陽膽腑,又陽維脈。)

正營二穴:(在目窗後一寸,刺入三分,灸五壯。主:上齒痛,惡寒。足少陽膽腑,又陽維脈。)

白話文:

正營穴:(位於眼眶後一寸處)刺入三分,灸五壯。主治:上齒痛,畏寒。位屬足少陽膽經,又屬陽維脈。

承靈二穴:(在正營後一寸半,刺入三分,灸五壯。主:腦風頭痛,惡見風寒,鼽衄窒鼻,喘息不通。足少陽膽,又陽維脈。)

白話文:

承靈穴:位於後腦正中,距枕骨外隆凸1.5寸。刺入3分,灸5壯。主治:腦風頭痛、惡寒怕風、鼻出血、鼻塞不通氣。屬足少陽膽經,又屬陽維脈。

腦空二穴:(一名顳顬,在承靈後一寸半,俠玉枕旁枕骨陷者中,刺入四分,灸五壯。主:腦風、目瞑,鼻營疽發為癧賴;風眩頭痛,目痛、頷急。又陽維脈,足少陽膽。)

白話文:

腦空兩個穴位:(有一個名稱叫顳顬穴,位於承靈穴後一寸半,靠近玉枕旁枕骨凹陷的地方,針刺四分,灸五壯。主治:頭痛、眼睛昏暗,鼻子營疽發展為癧賴;風眩頭痛,眼睛疼痛,下巴急痛。又是陽維脈,足少陽膽。)

頭上五行外四十三穴:

白話文:

頭上五行外四十三穴

少陽膽經

  • 陽白(GB14):在眉毛外側,瞳孔正上方。
  • 臨泣(GB20):在太陽穴上方,距離髮際約一寸處。
  • 頭維(GB21):在頭部正中,距離髮際約三寸處。
  • 角孫(GB22):在頭部正中,距離髮際約四寸處。
  • 角前(GB23):在角孫穴前方,距離髮際約五寸處。
  • 角上(GB24):在角孫穴上方,距離髮際約六寸處。
  • 承泣(GB26):在眼睛內角下方,與瞳孔平齊。
  • 攢竹(GB27):在眉毛內側,瞳孔正上方。
  • 絲竹空(GB28):在太陽穴後方,距離耳朵約一寸處。
  • 翳風(GB29):在耳後,乳突後方,距離耳尖約兩寸處。
  • 風池(GB20):在翳風穴上方,距離耳尖約三寸處。

太陽膀胱經

  • 束髮(BL10):在頭枕部,髮際正中。
  • 天柱(BL10):在後頸部,大筋兩旁,距離髮際約一寸處。
  • 啞門(BL11):在天柱穴旁,距離耳尖約兩寸處。
  • 風府(BL12):在後頸部,大筋正中,距離髮際約三寸處。
  • 腦戶(BL20):在頭頂中心。
  • 百會(GV20):在頭頂正中,與兩耳尖連線的中點。
  • 辛夷(LI20):在鼻孔兩側,鼻樑外緣。
  • 上星(LI19):在眉毛外側,距離髮際約一寸處。
  • 球後(LI18):在頭部兩側,距離耳尖約兩寸處。
  • 聽宮(GB2):在耳後,乳突後方,與耳尖平齊。
  • 曲鬢(GB1):在耳前,距離耳尖約一寸處。

頭維二穴:(在額角髮際本神旁一寸五分,刺入五分,禁不可灸。足少陽膽腑,又足陽明胃腑。主:寒熱,頭痛如破,目痛如脫。喘逆,煩滿、嘔沫,流汗,難語言。)

白話文:

頭維穴有兩個穴位:(位於額角髮際本神穴旁一寸五分,針刺深度為五分,禁止灸法。屬於足少陽膽腑經,同時也是足陽明胃腑經。主治:寒熱證、頭痛如破裂、眼痛如脫出、喘息逆氣、煩悶脹滿、嘔吐泡沫、流汗、言語困難。)

腦戶一穴:(一名迎風,一名合顱。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五分,不可灸,刺入二分,留二呼。足太陽膀胱腑,又督脈。主:寒熱,痙,頭重項痛,目不明,風則腦中寒,重衣不熱,汗出,口噤羊鳴,喑。)

白話文:

腦戶穴:(又名迎風、合顱。位於枕骨上強間後一寸五分,不可灸。刺入二分,留針二呼。屬足太陽膀胱腑,又屬督脈。主治:寒熱、痙攣、頭重項痛、目不明、風則腦中寒、穿重衣也不熱、汗出、口不能言語、似羊鳴聲、失音。)

頷厭二穴:(在曲周顳顬上廉,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少陽膽,足太陽膀胱腑,足陽明胃。主:眩,目無所見,頭痛引目外眥而急。耳鳴,善嚏,頸痛身寒熱。)

白話文:

頷厭二穴:(在耳朵前方偏上的地方,針刺入三分留針七呼,灸三壯。屬於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腑、足陽明胃經。主治:眩暈,眼睛什麼都看不見,頭痛牽引到眼角並且急痛。耳鳴,善於打噴嚏,頸部疼痛,身體忽冷忽熱。)

天衝二穴:(在耳上如前三寸,刺入三分灸九壯。又足少陽膽,足太陽膀胱。主:頭痛、痙、癲疾、互引,善驚。)

白話文:

天衝穴:

位置:位於耳朵上,距離耳尖三寸處。

刺灸方法:將針刺入皮膚三分深,並灸九壯。

主治疾病:頭痛、痙攣、癲癇、互相牽引、善驚等。

少陽膽經和太陽膀胱經:

位置:膽經從頭部開始,沿著身體側面向下行走,止於腳小趾外側。膀胱經從頭部開始,沿著身體後側向下行走,止於腳後跟。

主治疾病:膽經主治頭部和身體側面的疾病,如頭痛、目赤、耳鳴等。膀胱經主治背部和下肢的疾病,如腰痛、腿痛、腳氣等。

蟀谷二穴:(在耳上入髮際一寸半,嚼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三壯。足太陽膀胱腑,又入足少陽膽腑。主:醉酒風發而兩角眩痛,不能食飲,煩滿嘔吐。)

白話文:

蟀谷穴和谷穴:(都在耳朵上的髮際,向後一寸半的地方,用嘴嚼著穴位下針,刺入四分,灸三壯。隸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也通到足少陽膽經。主治:醉酒引起的頭暈和兩邊太陽穴疼痛,吃不下東西,煩躁嘔吐。)

曲鬢二穴:(在耳上髮際曲隅陷者中,刺入四分灸三壯。足太陽膀。又入足少陽膽腑。主:頸頷𣛰滿引齒牙,口噤不開,痛不能言。)

白話文:

曲鬢二穴:(在耳朵上,髮際彎曲的盡頭,刺入皮下四分,灸三壯。位於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路線。又進入足少陽膽腑經。主治:頸部、下巴腫脹,導致牙齒疼痛,嘴巴閉合不能打開,疼痛到無法說話。)

浮白二穴:(在耳後入髮際一寸,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太陽膀胱腑,如上又入足少陽膽腑。主:齒牙痛不能言,足緩不收,痿不能行。主:足緩不收,痿不能行,齒牙齲痛不能言。)

白話文:

浮白二穴:位於耳後進入髮際一寸處,針刺三壯。屬足太陽膀胱經腑。如向上則進入足少陽膽腑。主治:牙痛得不能說話,足部筋肉痙攣無法收縮,四肢痿弱不能行走。主治:足部筋肉痙攣無法收縮,四肢痿弱不能行走,牙齒腐壞疼痛得不能說話。

完骨二穴:(在耳後入髮際四分,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小陽膽腑,又足太陽膀胱同之。主:風頭耳後痛,煩心癲疾;僵仆,狂,瘧,面有氣,齒牙齲痛,口喎噼。)

白話文:

完骨穴:在耳後入髮際四分,刺入二分,留針七呼,灸三壯。足小陽膽經和足太陽膀胱經都經過這個穴位。主治:風頭耳後痛,煩心癲疾;僵直仆倒,狂躁,瘧疾,面部有氣,齒牙齲痛,口角歪斜。

竅陰二穴:(在完骨上枕骨下,搖動手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足少陽膽腑,又足太陽膀胱腑同之。主:營疽,發癧賴,項痹痛引頸。足少陽膽腑。)

白話文:

竅陰穴的兩個穴位(在枕骨的完骨上,晃動手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足少陽膽腑,又足太陽膀胱腑也相同。主治:營疽(惡性腫瘤)、發癧賴(愛發怒,發牢騷)、項痹痛引頸。足少陽膽腑。)

懸顱二穴:(在曲周顳顬中,注云:在曲頷骨上,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足陽明胃腑。主:熱病,頭痛,身熱甚者,偏項痛引目外眥目而急,煩滿汗不出。)

白話文:

懸顱二穴:(在耳後髮際、顴骨後面的高骨和耳朵相交的地方,註解說:在耳後骨的上面,刺入三分,保留三呼的時間,灸三壯。屬於足陽明胃經。主治:熱病,頭痛,身熱非常嚴重,偏頭痛牽引到外眼角並且眼球急痛,煩躁鬱悶汗不出。)

懸釐二穴:(在曲周顳顬下廉,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陽明胃,足少陽膽腑。主:發熱,病頭痛引目外眥。)

白話文:

懸釐二穴:(在耳朵前邊正中央下方,刺入三分留針七呼,艾灸三壯。屬於足陽明胃經和足少陽膽腑經。主治:發燒,頭痛牽引到眼睛的外側。)

上關二穴:(一名客主人,在耳前上廉起骨,開口有空,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陽明脈胃腑,又手囗少陽三焦。主:耳痛鳴,上齒齲痛,僻噤不開瘛瘲,沫出,青盲,惡風寒。)

白話文:

上關二穴:

(別名客主人,在耳前上邊突出的骨頭上,用針刺入三分,留針七次呼吸,灸三壯。屬足陽明胃腑經與手少陽三焦經。主治:耳鳴耳痛,上牙齲齒疼痛,口歪緊閉不能張開,瘡瘺出現膿水,眼角膜白斑,惡寒怕風。)

耳門二穴:(在耳前起肉當耳缺者中,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壯。足陽明脈胃。主:耳鳴,聾,上齒齲,頤頷痛。)

白話文:

耳門穴位:位於耳前角尖突起的前面,切入皮膚二分,留針三次呼吸的時間,灸三壯。屬足陽明胃經。主治:耳鳴、耳聾、上牙齒疼痛、頤頷疼痛。

聽宮二穴:(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刺入一分灸三壯。足少陽膽腑,又手少陽三焦。主:聾無聞,若蟬鳴;瘛瘲,眩僕,癲疾,喑不能言,羊鳴沫出。)

白話文:

聽宮二穴:在耳朵中,珠子大如赤小豆,刺入一分、灸三壯。屬於足少陽膽經和手少陽三焦經。主治:耳聾、聽不見聲音,像蟬鳴一樣;痙攣、眩暈、癲癇、啞得說不出話來、羊鳴般的叫著、嘴巴流出沫來。

聽會二穴:(在耳前陷者中張口得之,刺入分灸三壯。手太陽又手少三焦。主:聾、齒痛、狂、驚,瘛瘲,眩僕,喑不能言,羊鳴吐沫。)

白話文:

聽會穴:(位於耳前,開口時陷下去的地方就可以找到了,刺入分灸三壯。屬於手陽明經和手少陽三焦經。主治:耳聾、牙痛、狂亂、驚嚇、瘛瘲、眩暈、昏倒、口不能言、羊鳴吐沫。)

角孫二穴:(在耳廓中間上開口有空,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少陽膽腑。主:牙齒不可嚼,齦腫。)

白話文:

角孫二穴:(位於耳廓中央偏上,有孔穴通達,刺入三分,灸三壯。屬足少陽膽腑經。主治:牙齒無法咀嚼,牙齦腫脹。)

下關二穴:(在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空下廉,合口有空,張口而閉。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少陽膽。主:先欠,下齒齲痛,耳聾鳴,下牙痛、痙,口噼,䪼痛,惡風寒,不可以嚼。)

白話文:

下關二穴:(位於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端的空隙中,閉上嘴時是空的,張開嘴巴時是閉合的。針刺入三分,灸三壯。屬足少陽膽經。主治:牙齒酸軟,下牙齲痛,耳聾耳鳴,下牙疼痛、痙攣,開口困難,喉嚨疼痛,惡怕風寒,不能咀嚼。)

和髎二穴:(在耳前兌發下動脈,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少陽膽。主:頭重,頷痛,引耳中之𦗳𦗳䏆䏆。又手太陽脈小腸腑,又手少陽三焦。)

白話文:

和髎穴:位於耳前動脈下方,刺入三分,艾灸三壯。屬於足少陽膽經。主治:頭重感、下巴疼痛,牽引至耳中嗡嗡作響。又屬於手太陽小腸腑經,以及手少陽三焦經。

顱息二穴:(在耳後間青脈,刺入一分出血多殺人,灸三壯。手少陽三焦。主:身熱,頭脅痛,小兒驚癇,喘不得息,耳中鳴,不聞人言。)

白話文:

顱息穴:位於耳後間青脈處,刺入一分深,如果出血多,會危及生命,艾灸三壯。手少陽三焦經的穴位。主治:身熱,頭痛脅痛,小兒驚風癇疾,喘息不止,耳鳴,聽不見別人的說話。

瘛脈二穴:(一名資脈,在耳本雞足青脈,刺出血如豆,今按:《千金方》不灸。主:小兒癇,瘛瘲,嘔吐,泄注,驚恐失精,視瞻不明,目多䁾。足少陽膽腑。)

白話文:

瘛脈二穴:(一名資脈,位於耳朵根部雞足突處的青色血管,刺血約如黃豆大小,今查閱《千金方》不灸。主治:小兒癲癇、抽搐、嘔吐、泄瀉、驚恐失神、視力不清、眼前出現許多小黑點。足少陽膽腑。)

翳風二穴:(在耳後陷者中,按之引耳中,刺入四分各三壯。手少陽三焦,又足少陽膽。主:聾,噼不正,失欠,口噤不開,痙,喑不能言。)

白話文:

翳風穴:在耳朵後面的凹陷處,針刺時,順著耳朵的走向,刺入四分,各灸三壯。翳風穴屬於手少陽三焦經和足少陽膽經。主治:耳聾、耳鳴、口歪斜不正、打嗝、口噤不開、痙攣、失語。

風府一穴:(一名舌本,在項後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中起肉,刺入四分留三呼,不可灸。又陽維脈,督脈。主:頭痛,項急,不得喘息。目眩,舌急難言,喉嗌痛,足不仁,狂言,欲自殺,目反妄見。)

白話文:

  • 風府穴:(又名舌本,位於後頸部,入髮際一寸,大筋內緣宛中的地方,需要刺入四分,留針三分,並讓患者呼氣,不可灸。又屬陽維脈,督脈。主治:頭痛,項部僵急,呼吸困難。眩暈,舌僵難言,喉嚨腫痛,足部麻木,狂言胡語,想要自殺,眼睛反常地亂看。)

喑門一穴:(一名舌厭,一名舌橫,在項中髮際宛宛中,入系舌本,刺入四分不灸。主:項強,舌緩,喑不能言。督脈,又陽維脈。)

白話文:

喑門穴:(另名舌厭,舌橫,位於後頸部髮際正中,與舌根相連,刺入四分,不可灸。主治:頸部僵硬,舌頭活動不便,言語不清。督脈、陽維脈經過。)

面部諸穴三十九:

面一行從上星直下至承漿七穴:

白話文:

面部諸穴三十九

面部第一行,從上星穴直線向下至承漿穴,共有七穴:

上星一穴:(在顱上鼻直上中央入髮際一寸,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五壯。督脈。主:風眩,顏清,煩嘔,癲疾,面膚腫;鼻衄,頭痛引頷,痎瘧,熱病不汗出,目痛不能視。)

白話文:

上星穴:位於頭頂,鼻直上中央,進入髮際一寸,刺入三分,留針六個呼吸,灸五壯。屬於督脈。主治:頭暈眼花,臉色青白,煩躁嘔吐,癲癇,面部浮腫,鼻出血,頭痛牽引到下頜,瘧疾,熱病不出汗,眼睛疼痛不能視物。

神庭一穴:(在髮際直鼻,不可刺,灸三壯。督脈,又足陽明胃,又足太陽膀胱。主:寒熱,頭痛,喘鳴,目痛,嘔沫,風眩,痎瘧。

白話文:

神庭穴位於額頭前正中央髮際線後。不能針刺,但可以灸三壯。此穴屬督脈,又屬足陽明胃經,又屬足太陽膀胱經。主治病症: 寒熱症,頭痛,喘鳴,目痛,嘔吐泡沫,風眩,痎瘧。

素髎一穴:一名面王,在鼻柱腨,刺入三分。督脈。主:鼽衄涕出,中有懸癰宿肉,窒洞不通,不知香臭。)

白話文:

**繁體中文:**素髎穴:一名面王,在鼻柱人中,刺入三分。督脈。主:流鼻血、鼻涕,鼻中長有疙瘩或息肉,鼻塞不通氣,聞不到香味或臭味。

**現代白話文:**素髎穴:又稱面王,位於鼻樑正中間的人中穴,針刺深度為三分。屬於督脈。主治:鼻出血、鼻涕過多,鼻中長有息肉或腫物,鼻塞不通,嗅覺失靈。

木溝一穴:(在鼻柱下人中低唇取之,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督脈,又手陽明大腸。主:寒熱,頭痛,癲疾,水腫,人中盡滿,唇皮死。手卷,目不利,口喎噼,衄不止。)

白話文:

木溝穴:位於鼻柱下人中,近嘴脣的地方,針刺入三分,並停留六次呼吸的時間,再灸三壯。督脈和手陽明大腸經通過此穴。主治:寒熱交替、頭痛、癲癇、水腫、人中部位過度飽滿、脣皮壞死、手卷曲不舒,眼睛失明、口歪斜,鼻血不止等疾病。

兌端一穴:(在唇上尖銳之端,刺入二分留六呼,灸三壯。手陽明大腸。主:癲疾,嘔沫,寒熱牙引,唇吻強上,齲痛。)

白話文:

兌端穴:這個穴位在嘴脣上尖銳的端部,刺入二分,保留六次呼吸,灸三壯。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主治:癲狂,嘔吐泡沫,寒熱引起的牙痛,嘴脣和吻上翹,齲齒引起的疼痛。

齦交一穴:(在唇內齒上齦縫,注云:上齒齦間。刺入三分灸三壯。足陽明胃腑。主:風寒,癲疾,齒間血出,口齒木落痛,口不可開,鼻中息肉,目不明。)

白話文:

齦交穴:(位於嘴脣內側,牙齒上方牙齦的縫隙處。註解說:在上排牙齒的牙齦之間,刺入三分,灸三壯。屬於足陽明胃經。主治:風寒、癲癇、牙齒間出血、牙齒木落痛、嘴巴無法張開、鼻中長息肉、視力不良等症狀。)

承漿一穴:(一名天地,在頤前,下唇之下,開口取之,刺入二分留六呼,灸三壯。任脈。主:寒熱,淒厥,鼓頷,癲疾,嘔沫,痓,口噤,小便赤黑,消渴,目瞑,汗出,衄不止。)

白話文:

承漿穴:

別名為天地穴,位於下巴前,下脣下方,在張開嘴時能夠探知的位置,針刺深度為二分,留針六次呼吸,灸法治療時灸三壯。該穴屬於任脈。主治:寒熱交替、昏厥、腮腺炎、癲癇、嘔吐泡沫、痓病、口不能張、小便顏色赤黑、消渴症、閉眼、出汗、鼻血不止。

面一行外左右三十二穴:

白話文:

正面一行外左右三十二穴:

  • 外側上列:
  • 肩井、天宗、曲垣、肩外俞、肩中俞
  • 外側下列:
  • 膏肓、五里、水分、命門、腎俞
  • 內側上列:
  • 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
  • 內側下列:
  • 胃俞、三焦俞、腎俞、 Bladder 俞、大腸俞

左右共 16 穴:

  • 上部:
  • 大椎、風門、風池、啞門、透谷
  • 中部:
  • 天柱、大杼、神道、彧中、至陰
  • 下部:
  • 膏肓、靈墟、大橫、京門、秩邊

曲差二穴:(一名鼻沖,在俠神庭旁一寸五分,在髮際。刺入三分灸五壯。又足太陽脈膀胱,足陽明胃腑。主:頭痛,身熱,鼻窒,喘息不利,煩滿汗不出。)

白話文:

曲差穴:又稱鼻沖穴,位於印堂穴旁一寸五分,在髮際線處。刺入三分,灸五壯。同時歸屬於足太陽膀胱經和足陽明胃腑經。主治頭痛、發熱、鼻塞、呼吸急促不暢、煩悶滿溢,汗出不暢。

本神二穴:(在俠曲差旁一寸五分發際。刺入三分灸五壯。陽維脈,足少陽膽。主:頭痛,目眩痛,頸項強急,胸脅相引不得傾側,癲疾,小兒驚癇。)

白話文:

本神二穴位:位於俠曲穴旁一寸五分,在髮際線附近。針刺深度為三分,灸五壯。屬於陽維脈,足少陽膽經。主治:頭痛,頭暈目眩,頸項強直疼痛,胸脅疼痛牽引不得側身,癲癇,小兒驚癇。

陽白二穴:(在眉上一寸直瞳子。刺入三分。陽維脈。主:頭、目瞳子痛,不可以視,使項強急不可顧。)

白話文:

陽白穴:(位於眉毛上方一寸,與瞳孔連成一線。針刺深度為三分。屬陽維脈。主治:頭部、眼睛瞳孔疼痛,無法視物,還會導致脖子僵硬、無法轉頭。)

攢竹二穴:(一名員柱,一名始光,一名夜光,一名明光。在眉頭陷者中,刺入二分灸三壯。主:風頭痛,鼻衄,眉頭痛,目茫茫,惡寒,善嚏泣出,面赤,目欲脫,項強,痔。)

白話文:

攢竹穴:

(又名員柱、始光、夜光、明光。)在眉頭中間凹陷處,刺入二分,灸三壯。

主治:

  • 風頭痛
  • 鼻衄
  • 眉頭痛
  • 目茫茫
  • 惡寒
  • 善嚏泣出
  • 面赤
  • 目欲脫
  • 項強

絲竹空二穴:(一名目髎,在眉後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三呼,禁不可灸。主:頭痛,目中赤茫茫,風癇,目上插,痙反,眼憎風寒,狂,煩滿。)

白話文:

絲竹空二穴:(又稱目髎穴,位於眉毛後面,凹陷處正中間,針刺深度三分,讓患者數完三口氣停止,禁用艾灸。主治:頭痛、眼睛紅且視物模糊、癲癇、眼睛上插著東西、痙攣、眼睛畏懼風寒、狂亂、煩悶、脹滿。)

精明二穴:(一名淚孔,在目內眥,刺入一分留六呼,灸三壯。主:目淚出,憎風寒,頭痛,目中眵䁾,內眥赤痛,目不明,生膚白翳。)

白話文:

精明二穴:(又名淚孔穴,位於眼睛內眼角,針刺深度一分,留針六呼,灸三壯。能治療:流淚,畏懼風寒,頭痛,眼中有肉芽或皮膜,內眼角發紅疼痛,視力模糊,眼睛長白翳。)

瞳子髎二穴:(在目外去眥五分,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少陽膽,又手太陽小腸,又手厥陰三焦。主:青盲,無所見,遠視茫茫,目中生膚白翳。)

白話文:

瞳子髎穴:位於眼睛外側,距離眼角五分處,刺入三分,灸三壯。它屬於足少陽膽經,又屬於手太陽小腸經,又屬於手厥陰三焦經。主治青光眼,看不見東西,遠視模糊,眼睛裡長白色翳膜。

承泣二穴:(一名鼷穴,一名面髎,在目下七分,直瞳子,刺入三分不灸。主:目不明,淚出眵䁾,瞳子癢,遠視茫茫,喎噼,陽蹺脈,又足陽明胃腑,又任脈。)

白話文:

承泣穴:(又名鼷穴,面髎穴,在眼睛下方七分的位置,與瞳孔對齊,刺入三分,不灸。主治:視力模糊,流淚,眼屎多,瞳孔發癢,視力模糊,斜視,陽蹺脈,足陽明胃腑,任脈。)

四白穴:(在目下一寸,刺入四分。主:目痛,口噼,淚出,目不明。足陽明胃腑。)

白話文:

四白穴:位於眼睛下方一寸處,針刺深度四分。主治:眼睛疼痛、嘴角破裂、流淚、視力模糊。屬於足陽明胃經。

顴髎二穴:(一名兌骨,在面鼽骨下廉陷骨下。刺入三分。手太陽小腸,又手。主:口噼,齒痛,面赤目黃,口不能嚼,頰腫,膺。)

白話文:

顴髎穴:又稱兌骨穴,位於面部顴骨下緣凹陷處。針刺深度為三分。屬於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主治:口瘡、牙痛、面紅目黃、不能咀嚼、面頰腫脹、胸脅痛。

巨髎二穴:(在俠鼻旁八分直瞳子,刺入三分。主:面目惡風,翳膜,口噼,青盲。足陽明胃府,又任脈。)

白話文:

巨髎穴:距離鼻樑八分,與瞳孔垂直,刺入三分。主治:面部怕風、白內障、口歪、青光眼。屬於足陽明胃經,又屬於任脈。

迎香二穴:(一名衡陽,在禾髎上,鼻下孔旁,刺入三分,參(灸)三壯。足陽明胃腑,又手陽明大腹。主:鼻不利,窒洞氣塞,喎噼,多涕,鼽衄有癰。)

白話文:

迎香穴(別名為衡陽穴):

  • 位於合髎穴上方,鼻孔旁約三分位置,針刺深度為三分並灸(或直接灸)三壯。
  • 屬於足陽明胃腑經和手陽明大腸經。
  • 主治鼻部疾病,如鼻塞不通、鼻竇炎、鼻歪斜、鼻涕過多、鼻出血、鼻部腫瘍等。

禾髎二穴:(一名䪼,在直鼻孔下俠水溝旁五分,灸三壯。主:鼻窒,口噼,清涕不止,鼽衄有癰。手陽明大腹。)

白話文:

禾髎穴(又名䪼穴):

位置:在直鼻孔下,水溝旁五分。

灸法:灸三壯。

主治:鼻塞、口瘡、清涕不止、鼻衄有膿。

手陽明大腸經穴位。

地倉二穴:(一名胃維,俠口旁四分,刺入三分。足陽明胃腑,又陽蹺脈,又手陽脈明大腹。主:口緩不收不能語,手足痿躄不能行。)

白話文:

地倉穴:

(又名胃維穴,位於嘴巴兩側四分處,針刺三寸深。是足陽明胃腑經穴,同時也是陽蹺脈和手陽明大腸經的交匯處。主治:口歪不能閉合、不能說話,手腳麻痺不能行走。)

頰車二穴:(在耳下曲頰端陷者中,開口有空,刺入三分,灸三壯。主:牙車骨痛,齒不可用嚼,頰腫口急。足陽明胃。)

白話文:

顴車二穴:位於耳下彎曲的頰端,也就是顴骨下緣的凹陷處,刺入三分,灸三壯。主治:牙齒疼痛,無法用牙齒咀嚼,臉頰腫脹,嘴巴緊閉。

大迎二穴:(一名髓空,在曲頷前一寸二分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寒熱,頸瘰癧疾。口喎,喘悸,齒痛,寒,痙,口噤,舌不能言。)

白話文:

大迎穴:別名髓空,在彎曲的下頷骨前一寸二分凹陷處。刺入三分,留針的時間為七個呼吸,灸三壯。主治:寒熱,頸部淋巴結腫痛。嘴歪、喘息、心悸、牙痛、傷寒、痙攣、口不能說話。

頤下部穴二:

中矩一穴:(一名垂矩,在頤下骨里曲骨中。此一穴出《華佗傳》也。主:中風舌強不能言及舌乾燥。)

白話文:

中矩穴(又名垂矩):位於頤骨下方的骨骼凹陷處。此穴記載於《華佗傳》。主治:中風導致舌頭強直、言語困難以及舌頭乾燥。

廉泉一穴:(一名本池。在頤下,結喉上舌本。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任脈,又陰維脈。主:舌本腫,難以語言,舌縱,涎唾自出,咳逆上氣,喘嘔沫,齒噤。)

白話文:

廉泉穴:(一名本池。位於下巴下方,喉結上方,舌根處。針刺入三分,留針三呼,灸三壯。屬於任脈,又屬陰維脈。主治:舌根腫脹,難以言語,舌頭伸長,唾液自流,咳嗽逆氣,喘嘔泡沫,牙關緊閉。)

頸部左右諸穴二十:

白話文:

頸部左右諸穴二十

  1. 風池穴:在天柱穴外,兩條大筋陷中。
  2. 翳風穴:在耳朵後,耳垂後方。
  3. 率谷穴:在翳風穴下,斜方肌中。
  4. 啞門穴:在翳風穴下,斜方肌後緣。
  5. 承漿穴:在下巴正中,凹陷處。
  6. 廉泉穴:在承漿穴下,人中溝脣側。
  7. 水突穴:在廉泉穴旁開,人中溝外側。
  8. 地倉穴:在嘴角旁,法令紋中。
  9. 迎香穴:在鼻翼兩側,鼻脣溝中。
  10. 上迎香穴:在迎香穴上,鼻翼外側。
  11. 下迎香穴:在迎香穴下,鼻翼外側。
  12. 巨髎穴:在鼻孔兩側,鼻樑兩側。
  13. 四白穴:在眼睛正下方,瞳孔直下。
  14. 承泣穴:在眼睛下方,瞳孔直下,眼眶緣上。
  15. 魚腰穴:在前額,正中眉上。
  16. 攢竹穴:在眉頭,眉毛內側。
  17. 陽白穴:在眉毛外側,瞳孔直上。
  18. 絲竹空穴:在眉毛外側端,髮際下。
  19. 太陽穴:在耳朵上方,眉毛外側端,髮際後。
  20. 百會穴:在頭頂正中,兩耳尖連線後1/2處。

天牖二穴:(在頸筋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髮際上。刺入一寸,留七呼,灸三壯。手少陽三焦。主:肩背痛,寒熱,暴聾,目不明,頭、頷痛,淚出,洞鼻,不知香鼻,喉痹。)

白話文:

天牖穴:位於頸部,在頸筋缺盆穴的上方,天容穴的後方,天柱穴的前方,完骨穴的下方,髮際的上方。刺入一寸,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灸三壯。屬於手少陽三焦經。主治:肩背疼痛,寒熱交替,暴聾,視力模糊,頭痛、頷痛,流淚,鼻孔不通,聞不到香味,喉嚨腫痛。

天柱二穴:(在俠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者中,刺入二分,留六呼,灸三壯。足太陽膀胱。主:熱病,汗不出,目茫茫,赤痛,眩,頭痛重,目如脫,項如拔,目瞑,咽腫難言。)

白話文:

天柱穴:在天柱穴的位置,刺入兩分,停留六次呼吸的時間,灸三壯。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主治:熱病、汗不出、眼睛昏花、眼睛發紅疼痛、眩暈、頭痛加重、眼睛視力模糊、脖子像被拔起一樣疼痛、眼睛閉合、咽喉腫痛導致說話困難。

風池二穴:(在顳顬後髮際陷者中,灸三壯。足少陽膽,又陽維脈。主:寒熱,癲僕,狂,熱病汗不出。眩,頭痛,頸項痛,耳目不用,喉咽僂引。)

白話文:

風池穴:位於太陽穴後髮際中凹陷處,灸三壯。屬於足少陽膽經,又屬於陽維脈。主治: 寒熱、癲癇,瘋癲、熱病不出汗。眩暈、頭痛、頸項疼痛、耳目失聰、喉嚨及氣管腫脹和疼痛。

天窗二穴:(一名窗聾。在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者中,刺入六分,灸三壯。手太陽腹。主:耳聾,頰痛腫,喉痛,喑不能言,肩痛引項,汗出及漏耳鳴。)

白話文:

天窗穴:(又名窗聾。位於顴骨下方,扶突穴之後,動脈應手壓陷處,刺入六分,灸三壯。手太陽小腸經穴。主治:耳聾、顴骨腫痛、喉嚨疼痛、失音不能言語、肩痛引至頸項、汗出及漏耳鳴。)

天容二穴:(在耳下曲頰後。刺入一寸灸三壯。手少陽三焦,又足少陽膽。主:寒熱,喉痹,咳逆上氣,唾沫,疝積,胸中滿,耳聾,頸項腫,咽腫,肩痛。)

白話文:

天容穴:位於耳朵下方,顴骨後方。針灸深度一寸,灸三壯。此穴隸屬於手少陽三焦經和足少陽膽經。主治:寒熱、喉嚨腫痛、咳嗽帶喘、胸悶氣短、唾液過多、疝氣、胸悶、耳聾、頸部腫脹、咽喉腫痛、肩痛。

人迎二穴:(一名天五會,在頸大脈動應手,俠結喉旁,禁不可灸,刺四分。足陽明胃。主:霍亂,腸逆,頭痛,胸滿,呼吸喘喝。)

白話文:

人迎穴:(別稱天五會,位於頸部大動脈跳動處,近喉結旁,禁止灸法,針刺深度四分。歸屬於足陽明胃經。主治:霍亂、腸胃逆亂、頭痛、胸悶、氣喘。)

水突二穴:(一名水門,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刺入四分,灸三壯。足陽明胃。主:咳逆上氣,咽喉癰腫,呼吸斷氣,喘息不通。)

白話文:

水突穴又稱水門穴,位於頸部大筋前沿,與人迎穴垂直且在其下方,位於氣舍穴的上方,刺四分、灸三壯,屬足陽明胃經。主治:咳嗽、反胃、氣上衝,咽喉腫痛,呼吸困難、喘息不暢。

氣舍二穴:(在頸,直人迎,俠天窗後陷者中。刺入四分,灸三壯。足陽明胃。主:咳逆上氣,肩腫,喉痹,瘤癭。)

白話文:

氣舍穴:(位於頸部,正對準人迎穴,在天窗穴後方凹陷的地方。針刺深度四分,灸三壯。屬足陽明胃經。主治:咳嗽逆氣,肩部腫脹,喉嚨痹痛,瘤癭。)

天鼎二穴:(在頸缺盆,直扶突,氣舍後一寸半,刺入四分,灸三壯。手陽明大腸。主:暴喑氣哽,喉痹咽腫不得息,飲食不下。)

白話文:

天鼎穴:在天柱穴與風池穴之間,直扶突穴,氣舍穴的後方一寸半,刺入四分,灸三壯。歸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主治:突然失音、氣結在喉嚨、喉嚨腫痛導致呼吸困難、無法進食。

扶突二穴:(一名水穴。在曲頰下一寸,人迎後,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三壯。手陽明大腸。主:咳唾上氣,咽中喝喝,喘息,暴悟喑,氣哽與舌本出血。)

白話文:

扶突穴:又名水穴,位於下顎骨邊緣下一寸,人迎穴的後面,仰頭取穴。刺入四分,灸三壯。手陽明大腸經穴。主治:咳嗽、咳痰、氣往上逆、咽喉中痰聲、喘息、暴發性失音、氣哽、舌根出血。

肩部左右諸穴二十六:

白話文:

肩部左右諸穴二十六:

一、肩井穴: 在肩上,大椎穴下三寸,肩胛骨上大椎穴正對之處。

二、天宗穴: 在肩部最高點,鎖骨外端上,當肩胛骨岡上窩外側,高骨突的盡頭。

三、肩貞穴: 在肩部最高點,天宗穴內側一分處。

四、肩關穴: 在肩上,肩貞穴下二寸,肩胛骨岡上窩正中,當肩關節與肩胛骨相接處。

五、臨泣穴: 在肩部最高點,肩貞穴外三分處,肱骨三角肌起始部前緣。

六、攢竹穴: 在肩部最高點,肩貞穴外側二寸,肱骨三角肌起始部前緣。

七、外關穴: 在天宗穴與 shoulder-end 穴連線上,肩貞穴外側三寸,肱骨三角肌起始部前緣。

八、消腋穴: 在天宗穴與 shoulder-end 穴連線上,外關穴外側四寸,肱骨三角肌起始部前緣。

九、肩外俞穴: 在肩部最高點,外關穴外側一寸,肱骨三角肌起始部前緣。

十、 shoulder-end 穴: 在肩部最高點,肩外俞穴外側二寸,肱骨三角肌起始部前緣。

十一、翳風穴: 在耳後,當耳垂與枕骨之間,乳突外側的凹陷中。

十二、風池穴: 在後頸部,大椎穴與肩井穴連線上,大椎穴旁開二寸處。

十三、鳩尾穴: 在後頸部,風池穴下方一寸,與肩井穴相平處。

十四、肩中俞穴: 在肩部,肩井穴正下方,脊椎第四胸椎旁開二寸處。

十五、肩前俞穴: 在肩部,肩井穴正下方,脊椎第三胸椎旁開二寸處。

十六、肩外俞穴: 在肩部,肩井穴正下方,脊椎第二胸椎旁開二寸處。

十七、肩後俞穴: 在肩部,肩井穴正下方,脊椎第一胸椎旁開二寸處。

十八、阿是穴: 在肩部,肩中俞穴外側二寸,肩胛骨內側緣。

十九、肩前溪穴: 在肩部,肩前俞穴外側二寸,鎖骨下方。

二十、肩外溪穴: 在肩部,肩外俞穴外側二寸,腋窩前方。

二十一、肩後溪穴: 在肩部,肩後俞穴外側二寸,腋窩後方。

二十二、秉風穴: 在肩部,肩中俞穴外側四寸,肩胛骨岡上窩正中。

二十三、曲垣穴: 在肩部,秉風穴外側二寸,肩胛骨岡上窩。

二十四、淵腋穴: 在腋窩中央,肩前溪穴與肩後溪穴的連線上。

二十五、溪俞穴: 在腋窩,淵腋穴外側二寸。

二十六、大包穴: 在腋窩正中央,手臂上舉時腋窩的最高點。

秉風二穴:(在俠天鼎外肩上髃後,舉臂有空,舉臂取之。刺入五分,灸五壯。主:肩痛不可舉。手陽明大腸,又手太陽小腸,又手陽三焦,又足少陽膽。)

白話文:

秉風穴:

  1. 位置:在人體的肩部,肩胛骨外上角的後下方,舉起胳膊時,有一空隙,就在此空隙中取穴。

  2. 針灸方法:刺入五分,灸五壯。

  3. 主治疾病:肩部疼痛,不能抬起。

秉風穴屬於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

肩井二穴:(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刺入五分,灸三壯。注云:大骨,謂胛上廉骨。手陽明大腸,又陽維,又足少陽膽。主:肩背痹痛,臂不舉,寒熱淒索氣上,不得眠臥。)

白話文:

肩井穴:在肩部凹陷處,缺盆穴之上,大骨之前。刺入五分,灸三壯。注釋說:大骨,是指肩胛骨上緣的骨頭。手陽明大腸經、陽維脈、足少陽膽經經過此穴。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能抬起,寒熱往來,氣往上衝,不得眠臥。

巨骨二穴:(在肩端上行兩叉骨間陷者中,注云:肩端大骨間。刺入一寸半,灸五壯。主:肩背痹痛,臂不舉,血瘀肩中,痛不能動搖。又手陽明大腸,又足少陽膽。)

白話文:

巨骨穴、二穴:(位於肩端上行兩塊叉骨之間的凹陷處,註解:在肩端大骨之間。刺入一寸半,灸五壯。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能舉起,血瘀在肩中,疼痛不能動搖。又屬於手陽明大腸經,又屬於足少陽膽經。)

肩髃二穴:(在肩端兩骨間。刺入六分,留六呼,灸三壯。手陽明大腸,又陽蹺脈。主:肩中熱,指痹,臂痛。)

白話文:

肩髃二穴:按在兩肩胛骨之端,在肩尖與肩峯中央的凹陷處。刺入深度為六分,留針的時間為六次呼吸,灸法為灼燒三壯。屬於手陽明大腸經,還是陽蹺脈的穴位。主治:肩部灼熱、手指痺痛、手臂疼痛等病症。

肩中俞二穴:(在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太陽膀胱。主:寒熱厥,目不明,咳上氣,唾血。)

白話文:

肩中俞穴:在肩胛骨內側緣,距離脊椎二寸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次呼吸,灸三壯。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主治:寒熱交替、手足厥冷、視物不明、咳嗽氣逆、咯血等症狀。

肩外俞二穴:(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者中。刺入六分,留六呼,灸三壯。手少陽上三焦。主:肩胛中痛,熱而寒至肘。)

白話文:

肩外俞穴二處:位於肩胛骨的上緣區域,距離脊椎三寸、有一個凹陷處即是。針灸時,將針刺入六分,留針的時間為六呼(大約36秒),並灸三壯。此穴屬於手少陽經,對應三焦經。主治肩胛中疼痛且發熱症狀,甚至冷至手肘。

缺盆二穴:(一名天蓋。在肩上橫骨陷者中。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少陽膽。主:寒熱,胸中熱滿,肩痛引項,臂背不舉,喉痹,咳唾血。)

白話文:

缺盆穴:(別名天蓋。位置在肩上橫骨凹陷處。針刺深度二分,保留七次呼吸的時間,灸三壯。屬於足少陽膽經。主治:寒熱病,胸中滿熱,肩痛牽引到脖子,胳膊背部不能舉起,喉嚨痹阻,咳嗽吐血。)

天髎二穴:(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陬陷者中。刺入八分,灸三壯。手少陽三焦,又足少陽曆。主:肩痛引項,寒熱,缺盆中痛,汗不出,胸中熱滿。)

白話文:

天髎二穴:位於肩胛骨上緣中央,骨骼凹陷的地方。用針刺入八分,灸三壯。手少陽三焦穴、足少陽膽經穴。主治:肩痛牽引至項部、寒熱交替、肩胛處疼痛、汗不出、胸口悶熱。

天宗二穴:(在秉風后,大骨下陷者中,刺入五分,留六呼,灸三壯。手太陽小腸。主:肩重、肘痛不舉。)

白話文:

天宗二穴:(在秉風穴後方,大骨下方凹陷處中,針刺入五分,停留六呼息,灸三壯。屬手太陽小腸經。主治:肩部沉重、肘部疼痛不能舉起。)

肩貞二穴:(在肩曲胛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者中。刺入八分,灸三壯。手陽明大腸。主:寒熱,耳鳴,項癧適。)

白話文:

肩貞二穴:位於肩部,在肩胛骨的下方,兩塊骨頭的交接處,肩胛骨後方凹陷的地方。針刺八分,艾灸三壯。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主治:寒熱,耳鳴,項部疾病。

肩髎二穴:(在肩端髎上斜,舉臂肩取之。刺入七分,灸三壯,手陽明大腸。主:肩重不舉,臂痛。)

白話文:

肩髎二穴

(在肩膀末端,髎穴上方,斜向上,舉起手臂取穴。刺入七分,灸三壯,屬手陽明大腸經。主治:肩膀沉重無法舉起手臂,手臂疼痛。)

臑俞二穴:[在俠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者中,刺入八分,灸三壯。手太陽小腸,又陽維,又陽蹺脈。主:寒熱,肩重腫引甲中痛,痹疝(病)]

白話文:

臑俞穴:在肩胛骨下端,肩胛骨外側緣的中央,肩胛骨與肱骨之間的凹陷處。刺入八分,灸三壯。手太陽小腸經、陽維脈、陽蹺脈。主治:寒熱、肩部重腫疼痛、痹疝(一種疼痛性疾病)。

曲垣二穴:(在肩中央曲胛陷者中。刺入九分,灸十壯。手太陽小腸。主:肩胛周痹。)

手部左右諸穴百二十:

臑會二穴:[一名臑髎(肩)。在臂前廉,去肩頭三寸。刺入五分,灸五壯。手陽明大腸。主:癭,氣腠。]

白話文:

曲垣穴:(位於肩胛骨中間凹陷處。針刺深九分,灸十壯。屬於手太陽小腸經。主治:肩胛周圍痹痛。)

臑會穴:(又名臑髎(肩)。位於手臂前側,距離肩頭三寸。針刺深五分,灸五壯。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主治:甲狀腺腫大,皮膚腫脹。)

極泉二穴:(在腋下兩筋間動脈。注云:腋下臂極處。刺入四分,灸三壯。手少陽心。主:心痹,乾嘔噦,四肢不舉。心痛,渴而欲飲,為臂厥,嗌乾。)

白話文:

極泉穴:位於腋下兩條肌腱之間,動脈處。(註解:腋下臂部最緊繃的地方)刺入四分,灸三壯。屬於手少陽心經。主治:心臟疾病、乾嘔、四肢麻痺。心痛、口渴想喝水、為臂厥、咽喉乾燥。

天泉二穴:(一名天濕,在曲腋下臂三寸,舉腋取之。有本:在腋下前偶二骨間陷者中,刺入六分,灸三壯。主:足不收,痛不可以行。)

白話文:

天泉穴:

還有一個名字叫天濕穴,它在腋下,往下三寸的地方。舉起腋肢,才能找到這個穴位。

有本穴位:在腋窩前面,兩根肋骨之間的凹陷處,刺入六分,灸三壯。

主治:足部不能收縮,疼痛到無法走路的症狀。

天府二穴:(在腋下三寸,臂臑內廉動脈。禁不可灸,刺入四分留三呼。手太陰肺。主:咳,上氣,不得息,暴癉內逆,肝肺相敷,鼻口出血,身脹,喘喝,嗜臥不覺。)

白話文:

天府穴:

位置:在天府穴位於腋窩下方三寸,胳膊內側有動脈。

禁忌:天府穴不能灸,針刺深度四分,留針時間以三呼為宜。

所屬經絡:手太陰肺經。

主治:

  1. 咳嗽。

  2. 氣上逆,不能呼吸。

  3. 暴發性癲癇內攻。

  4. 肝肺陰陽不調。

  5. 鼻出血。

  6. 身體腫脹。

  7. 氣喘和呼吸困難。

  8. 睡覺沉迷,不知不覺。

臂臑二穴:(在肘上七寸㿉肉端。刺入三分灸三壯。㿉肉謂分肉塊也。手陽明大腸。主:寒熱,頸癧適,肩痛下可舉。)

白話文:

臂臑穴:在肘上七寸,循肘外彎,有肌肉突起處。刺入三分,灸三壯。突出肌肉部位俗稱分肉塊。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主治:寒熱交替,頸部淋巴結腫大,肩部疼痛,難以抬起手臂。

俠白二穴:(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刺入四分,灸五壯。手太陰肺。主心痛,咳,乾嘔,煩滿。)

消濼二穴:(在肩下臂外關腋橫斜肘分下行,刺入六分灸三壯。主:寒熱,痹,頭痛,項背急。手少陽三焦。)

白話文:

俠白二穴:

(在天府穴下方,沿著手臂外側向下五寸。針刺四分深,艾灸五壯。屬於手太陰肺經。主治心痛、咳嗽、乾嘔、煩悶。)

消濼二穴:

(在肩部下方,臂外關穴與腋窩之間,橫斜向下走行,刺入六分深,艾灸三壯。主治:寒熱、痺痛、頭痛、項背僵急。屬於手少陽三焦經。)

五里二穴:(在肘上三寸半,不可刺,灸十壯。手陽明大腸。主:嗜臥,四肢不欲動搖,身體黃,寒熱,頸瘰癧。咳唾,上氣,目茫茫,心下滿痛,上氣。)

白話文:

五里二穴:(在肘部上方三寸半的位置,不可刺入,可灸十壯。手陽明大腸經所屬穴道。主治:嗜睡,四肢不願動彈,全身發黃,寒熱交加,頸部淋巴結腫大。咳嗽、吐痰,呼吸急促,眼睛昏花,心窩部位疼痛,氣上逆。)

清冷淵二穴:(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主:肩不舉,不能帶衣,頭痛,振寒。)

白話文:

清冷淵二穴:(位於肘上三寸,伸直手肘並舉起手臂時取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呼,灸三壯。主治:肩部不能舉起,不能穿衣,頭痛,發冷。)

天井二穴:(在肘外大骨之後,肘後一寸,兩節間陷者中,屈肘得之。刺入一寸,灸三壯。手少陽三焦。主:肘痛引肩,不可屈伸,振寒熱,頸項肩背痛,臂痿痹不仁,心痛。)

白話文:

天井二穴:

(位置)位於手肘外側大骨的後方,肘後一寸處,兩節骨頭之間的凹陷處,屈曲手肘可以找到。

(刺法)針刺一寸,灸三壯。

(穴位屬性)手少陽三焦經。

(主治疾病)肘痛蔓延至肩部,不能屈伸,寒熱交替,頸項、肩背疼痛,手臂痿痹不仁,心痛。

肘髎二穴:(在肘大骨外廉陷者中。刺入四分,灸三壯。手陽日大腸。主:肘節酸重、痹痛、不可屈伸。)

白話文:

肘髎穴(位於肘部外側的凹陷處。刺入四分,艾灸三壯。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主治:肘關節痠痛、麻痺疼痛、不能屈伸。)

小海二穴:(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者中,屈肘乃得之。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五壯。手少陰心,又手太陽小腸。主:寒熱,齒痛,眩頭痛,狂易,瘧,頸項痛,腰痛,四肢不舉。)

白話文:

小海穴:位於肘關節內側的骨頭外側,距離肘端五分的凹陷處。屈肘時才能摸到。刺入二分,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灸五壯。主治:寒熱,牙痛,眩暈頭痛,狂躁易怒,瘧疾,頸部和後腦勺疼痛,腰痛,四肢不舉。

尺澤二穴:(在肘中約上動脈。有本云:在肘屈大橫紋中。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手太陰肺。主:心痛,肘痛,喉痹,咳逆上氣。舌乾,脅痛,肩背寒,少氣,腹脹,手不伸。)

白話文:

尺澤穴:位於肘部中央,大約在動脈之上。有書籍上說,尺澤穴位於肘部屈曲的大橫紋中。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三呼,灸三壯。尺澤穴屬於手太陰肺經。主治:心痛、肘痛、喉嚨疼痛、咳嗽逆氣、氣往上衝、舌頭乾燥、脅部疼痛、肩背寒冷、氣短、腹脹、手無法伸直。

曲澤二穴:(在肘內廉下陷者中,屈肘得之。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手厥陰心主。主:心痛,卒咳逆,出血則已。又心澹澹然,身熱,口乾,手清,逆氣,嘔唾。)

白話文:

曲澤穴:在手肘內側邊緣,屈肘時凹陷處。刺入三分,留針七呼,灸三壯。手厥陰心主經的穴位。主治:心痛,突然咳嗽氣逆,若吐血則緩解。又心神煩躁,身體發熱,口乾,手心發熱,氣逆,嘔吐唾液。

少海二穴:(一名曲節。在肘內廉節後陷者中。刺入五分,灸三壯。主:身熱,痎瘧,逆氣,呼吸,噫,噦,嘔吐,手臂攣急。)

白話文:

少海穴:又名曲節。位於肘關節內側,屈肘時,肘橫紋內側腕尺側端後方,正中陷窩中央。刺入五分,灸三壯。主治:身熱、瘧疾、呼吸困難、噫氣上逆、呃逆、嘔吐、手臂痙攣急痛。

曲池二穴:(在肘外輔,屈肘曲骨之中。刺入五分,留六呼,灸三壯。手陽明大腸。主:肩肘中痛,難屈伸,手不舉重。喉痹,目不明,腕急,耳熱,臂痿,胸滿,癲疾。)

白話文:

曲池穴,位於手肘外側,彎曲時骨頭中間。刺入五分深,保留六次呼吸的時間,灸三壯。

它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主治:肩膀和手肘疼痛,難以彎曲和伸展,手無法舉重。

喉嚨腫痛,眼睛昏暗,手腕痠痛,耳朵發熱,手臂無力,胸口發悶,癲癇。

三里二穴:(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兌肉之端。刺入三分,灸三壯。同上。主:腹䐜,肘寒,腰痛。)

上廉二穴:(在三里下一寸。刺入五分,灸三壯。同上。主:小便黃,腹鳴相追逐。)

下廉二穴:(在輔骨下去上廉一寸。刺入五分,灸三壯。同上。主:眼痛,尿黃。)

孔最二穴:(在腕上七寸。刺入三分,灸五壯。手太陰肺。可以出汗,頭痛,振寒,臂厥,熱汗不出。)

四瀆二穴:(在肘前五寸外廉陷者中,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三壯。手少陽三焦。主:卒氣聾,齒痛,戰。)

白話文:

三里二穴:在曲池穴下方二寸,按壓時肌肉隆起,肌肉末端處即為此穴。針刺深度為三分,灸三壯。主要治療:腹脹、肘部冷痛、腰痛。

上廉二穴:在三里穴下方一寸。針刺深度為五分,灸三壯。主要治療:小便發黃、腹鳴連續不止。

下廉二穴:在腓骨下緣,上廉穴下一寸。針刺深度為五分,灸三壯。主要治療:眼睛疼痛、尿液發黃。

孔最二穴:在腕關節上方七寸。針刺深度為三分,灸五壯。屬於手太陰肺經。可以發汗,治療頭痛、畏寒、手臂冰冷、汗不出。

四瀆二穴:在肘關節前面五寸,外側凹陷處。針刺深度為六分,留針時間為七次呼吸,灸三壯。屬於手少陽三焦經。主要治療:突然耳鳴、牙痛、戰慄。

支正二穴:(在腕後五寸,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三壯。手太陽小腸。主:振寒,寒熱,頸頷腫,頭眩痛,痂疥。)

白話文:

支正穴:位於手腕後面五寸處,刺入二分,留針七次呼吸,灸三壯。屬於手太陽小腸經。主治:振寒、寒熱、頸部和下頷腫脹、頭暈頭痛、瘡疥。

溫溜二穴:(一名逆注,一名蛇頭。在腕後,大士六寸,小士五寸。刺入三分,灸三壯。手陽明大腸。主:口齒痛,腸鳴,傷寒熱。頭痛,噦,衄,肩不舉。喉痹,面赤腫,狂僕。)

白話文:

溫溜二穴:(一個名稱叫逆注,一個名稱叫蛇頭。在手腕後部,距離腕橫紋六寸,距離手肘橫紋五寸。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歸於手陽明大腸經。主治:嘴巴和牙齒疼痛,腸鳴,傷寒熱。頭痛,噁心、想吐,鼻衄,肩不能抬起。咽喉閉塞,臉紅腫,狂亂。

郄門二穴:(在腕五寸。刺入三分,灸三壯。手厥陰心主。主:心痛,衄,噦,嘔血,驚恐畏人,神氣不足。)

白話文:

郄門穴:位於手腕五寸處。刺入皮膚三分,灸三壯。屬於手厥陰心主經。主治:心痛、鼻出血、噁心、嘔血、驚恐畏人、神氣不足。

偏歷二穴:(在腕後三寸。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寒熱,汗不出,風瘧,目茫茫,癲疾,耳鳴,口闢,頰腫,喉痹,齒痛,鼻衄。)

白話文:

偏歷穴:位於手腕後三寸處。針刺入三分,保留七次呼吸時間,艾灸三壯。主治:寒熱,汗不出,風瘧,目茫茫,癲癇,耳鳴,口張開,臉頰腫脹,喉嚨疼痛,牙齒疼痛,鼻子出血。

三陽絡二穴:(在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不可刺,灸九壯。手少陽三焦。主:嗜臥,身體不能動搖,大溫,內傷不足。)

白話文:

三陽絡二穴:位於手臂上的大交脈,支溝穴上位一寸,不可刺入,但可灸九壯。此穴屬於手少陽三焦經。主治:嗜睡、身體不能動彈、發高燒、內傷虛損。

會宗二穴:(在腕後三寸空中,刺入三分,灸三壯。注云:空中一寸有上、中、下,總為會宗。手少陽五焦。上空主皮毛,中空肌肉,下空耳聾、羊癇。)

白話文:

會宗二穴:(在手腕後面三寸的空中,針刺入三分,灸三壯。註解說:空中一寸有上、中、下,總稱為會宗,屬於手少陽三焦經。上空主治皮毛病,中空主治肌肉病,下空主治耳聾、羊癇症。)

支溝二穴:(在腕後三寸兩骨間陷者中。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三壯。手少陽三焦。主:熱汗不出,頸嗌外腫,肩臂重,脅急,四肢不舉,痂疥,項強目痛。)

白話文:

支溝二穴:(在腕骨後面,距手腕三寸,於兩骨間凹陷處。針刺入二分,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灸三壯。屬於手少陽三焦經。主治:汗出異常,頸部和咽喉腫脹,肩臂沉重,脅部疼痛,四肢不舉,疥瘡,頸部僵硬、疼痛。)

間使二穴:(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者中。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七壯。手少陽三焦。主:懸心如飢狀,善悲而驚,狂,面赤目黃及熱病煩心,善噦,胸痹引背,振寒。)

白話文:

間使穴:在手掌後三寸,兩筋之間凹陷的地方。刺入六分,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灸七壯。屬手少陽三焦經。主治:心懸如飢餓狀,容易悲傷和驚嚇,發狂,面色發紅眼睛發黃以及熱病煩躁,容易嘔吐,胸中憋悶蔓延到背部,發抖發寒。

外關二穴:(在腕後二寸陷者中。刺入三分,灸三壯。手少陽三焦。主:肘中濯濯,耳淳淳,臂內廉痛,口噼噤。)

白話文:

外關穴:位於手腕背後,距離腕橫紋兩個手指寬,在外側凹陷處。刺入三分,灸三壯。屬於手少陽三焦經。主治:肘關節痠痛,耳朵疼痛,上臂內側疼痛,口難以張開。

內關二穴:(在掌後去腕二寸。刺入三分,主:面赤,皮熱,熱病汗不出。心悲,心暴痛,中風熱,目赤黃,肘攣腋腫。)

白話文:

內關穴:位於手掌後方,距離手腕二寸。針刺深度三分,主治:臉紅、皮膚發熱、熱病汗不出。心臟悲痛、心臟劇烈疼痛、中風發熱、眼睛發紅發黃、手肘攣縮、腋下腫脹。

列缺二穴:(在腕上一寸半。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五壯。手太陰肺。主:瘧寒甚熱,癇驚,咳唾沫,掌中熱,肘、臂、肩、背寒,口沫,四肢腫。)

白話文:

列缺穴:位於腕關節上1.5寸處。以針刺入皮下0.3寸,留針3次呼吸的時間,搭配艾灸5壯。主治:瘧疾寒熱交替、癲癇、咳嗽咳痰、手掌發熱、手肘、手臂、肩背痠痛、流口水、四肢腫脹等症狀。

靈道二穴:(在掌後一寸半,或曰:一寸。刺入三分,灸三壯,正手取之,手少陰心。主:悲恐,心痛相引,瘛瘲,臂肘筋攣,喑不能言。)

白話文:

靈道二穴:位於手掌後方一寸半,或說一寸處。刺入三分,灸三壯,以正手取穴,屬於手少陰心經。主治:悲傷恐懼,心痛相牽引,瘛瘲、臂肘筋攣,不能言語。

通里二穴:(在腕後一寸,刺入三分,灸三壯。手少陰心。主:熱痛,心痛,苦吐,頭痛,少氣,遺尿,數欠。)

白話文:

通裏穴:位於腕關節後一寸處,刺入深度為三分,灸三壯。屬手少陰心經。主治:熱痛、心痛、嘔吐酸水、頭痛、氣短、遺尿、連續打哈欠。

養老二穴:(在踝骨上一空,在後一寸,灸三壯。手太陽小腸。主:肩痛欲折,臑如拔,手不上下。)

白話文:

養老二穴:(在腳踝骨上方一空隙,再往後一寸,灸三壯。屬手太陽小腸經。主治:肩痛劇烈欲斷裂,小腿肌肉像被拔出,手臂無法上舉或下放。)

陽池二穴:(一名別陽。在手表腕上陷者中。刺入二分,留六呼,灸三壯。手少陽三焦。主:寒熱,瘧,肩不能自舉,汗下出,頸痛。)

白話文:

陽池穴:(別名為別陽。位於手腕上,凹陷處的中央。針刺深度為二分,留針六次呼吸的時間,灸三壯。屬於手少陽三焦經。主治:寒熱、瘧疾、肩膀不能自行舉起、汗水流出、頸部疼痛。)

陽谿二穴:(一名中魁。在腕中上側兩筋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手陽明大腸。主:狂,煩心,目痛,厥逆,頭痛,胸滿,喉痹,耳鳴,齒痛,臑肘痛,肩不舉。)

白話文:

陽谿穴(又名中魁穴):位於手腕上側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灸三壯。屬手陽明大腸經。主治:狂亂,心煩,目痛,厥逆,頭痛,胸悶,喉痹,耳鳴,齒痛,肘肘痛,肩不能舉。

陽谷二穴:(在手外側,腕中兌骨下陷者中。刺入二分,留二呼,灸三壯。同前小腸。主:狂,熱病汗出,胸脅痛,耳鳴,齒痛,肩痛。)

白話文:

陽谷穴:在手外側,腕關節掌面橈骨莖突下方腕屈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的凹陷處。刺入二分,留針二呼,灸三壯。主治:狂證,熱病汗出,胸脅痛,耳鳴,齒痛,肩痛。

腕骨二穴:(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手太陽小腸,主:熱病,耳鳴,脅痛,頸頷腫,臂腕發痛,肘屈不得伸,五指不可屈伸。)

白話文:

腕骨二穴:在手的外側,從手腕前面的骨頭突起處向下數,第二個凹陷中。針刺深度3分,留針3次深呼吸的時間,灸3壯。手太陽小腸經的穴位,主治:熱病、耳鳴、脅痛、頸頷腫、臂腕痠痛、肘部彎曲不能伸直、五指不能屈伸。

經渠二穴:(在寸口陷者中。注云:從關至魚一寸,故曰寸口。刺入三分,留三呼,不可灸。手太陰肺。主:寒熱,胸背急痛,喉中鳴,咳上氣,數欠。)

白話文:

經渠穴:此穴位於尺側腕橫紋橈側1寸的陷中。注釋說:從關穴至魚際穴1寸,故稱寸口。刺入三分,留針三呼,不可灸。屬手太陰肺經。主治:寒熱、胸背急痛、喉中鳴叫、咳嗽上氣、反覆呵欠。

陰郄二穴:(在掌後脈中,去腕半寸,刺入三分,灸三壯。此空手少陰雄已,手少陰脈心臟穴也。主:悽悽寒,咳吐血,氣驚心痛。)

白話文:

陰郄二穴:在手掌後方的脈搏中,距離手腕半寸,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它是手少陰心經的雄穴,也是手少陰脈的心臟穴位。主治:悽悽寒,咳嗽吐血,氣驚心痛。

太淵二穴:(在手掌後陷者中。刺入二分,留二分,灸三壯。手太陰肺。主:痹,逆氣寒厥,急熱煩心。善唾、噦、噫、胸滿脹滿,轉筋,口噼。)

白話文:

太淵穴:位於手掌掌心後陷處,刺入二分,留針二分,灸三壯。屬於手太陰肺經。主治:痺症、逆氣寒厥、急熱煩心、善於唾、吐嘈、打嗝、胸悶脹滿、轉筋、口歪斜。

大陵二穴:(在掌後兩骨之間陷者中。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三壯。手太陰肺。主:熱痛,煩心汗下出,肘攣,腋腫,喜笑不倦,心中痛,心痛,身熱如火,頭痛如破。)

白話文:

大陵穴:位於手掌後方,兩條骨頭之間凹陷處。針刺深度六分,留針的時間為七次呼吸,灸三壯。它是手太陰肺經的穴位。主治:熱痛,煩躁心悸、盜汗,肘部攣縮,腋下腫脹,喜歡笑而不疲倦,心中疼痛,心痛,身體發熱如火,頭痛如裂。

神門二穴:(一名兌衡,一名中都。在掌後兌骨之陷端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手少陰心。主:遺尿,手支臂寒,嘔血上氣。胸滿,膚脹,喉痹,喘逆短氣。)

白話文:

神門穴:

別名為兌衡、中都。它位於手掌後的兌骨凹陷端點的中間。刺入三分,留針七個呼息的時間,再灸三壯。

穴位經絡:手少陰心經。

主治病症:遺尿、手和胳膊寒冷、嘔血上氣、胸滿、腹脹、喉嚨腫痛、喘息急促和氣短。

勞宮二穴:(一名五星。在掌中央。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手厥陰心主。主:熱病煩心,咳,寒熱,苦渴,口中爛。大人、小兒口中腥臭,胸脅滿,目黃,熱,痔。)

白話文:

勞宮穴:(別名五星。位於掌心中央。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六次呼吸,灸壯三壯。此穴屬於手厥陰心主經。主治:熱病煩心、咳嗽、寒熱、口渴、口瘡。大人、小孩口中有腥臭味,胸脅滿,眼睛發黃、發熱,痔瘡。)

合谷二穴:(一名虎口。在手大指歧骨之間。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手陽明大腸。主:寒熱,瘧,狂易,鼻鼽衄。目痛,頭、齒痛,喉痹,臂腕不用,面腫,口噤。)

白話文:

合谷穴:

別名:虎口。《靈樞·經脈》曰:"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節,至掌,去大指爪甲角,循手の內側,傍大指之本,出於兩筋之(陰陽筋之)間,上腕,合於曲池。"

位置:在手食指與拇指之間的虎口位置。以拇指屈曲,放在食指的第二掌骨頭上,拇指尖點到的最高點就是「合谷穴」。

針刺方法:直刺三分,留針六呼吸,灸三壯。

歸經:手陽明大腸經

主治病症:

  1. 寒熱:發熱、怕冷,交替出現。

  2. 瘧疾:間歇性發作的熱性疾病,通常伴有畏寒、頭痛、肌肉痠痛等症狀。

  3. 狂易:精神錯亂,行為異常,不能自控。

  4. 鼻鼽衄:鼻塞、流鼻血。

  5. 目痛:眼睛疼痛。

  6. 頭痛、齒痛:頭痛、牙齒疼痛。

  7. 喉痹:咽喉腫痛,吞嚥困難。

  8. 臂腕不用:手臂和手腕不能正常活動。

  9. 面腫:臉部腫脹。

  10. 口噤:嘴巴緊閉,不能張開。

魚際二穴:(在手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壯。手陽明大腸。主:虛熱,惡風,舌上黃,身熱,頭痛,陰濕,肘攣,心痛,陰痿,肩背寒。)

白話文:

魚際穴:(在拇指根部後側的散脈上。刺入二分,留針三呼,灸三壯。手陽明大腸經。主治虛熱、惡風、舌上發黃、身熱、頭痛、陰濕、肘攣、心痛、陰痿、肩背寒。)

少商二穴:(在手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一壯。手太陰肺。主:瘧,寒厥及熱煩口,善噦,心滿,手臂不仁,唾沫唇乾,食飲不下。)

白話文:

少商穴:此穴位於手部大拇指的內側,靠近指甲根部,距離指甲角如同韭葉的寬度。刺入穴位一分的深度,停留一個呼吸的時間,並灸一壯。此穴屬於手太陰肺經。主治:瘧疾、寒熱並發的疾病、發熱煩躁、嘔吐、心悸、手臂麻木不仁、口脣乾燥、飲食不降。

三間二穴:(一名少谷。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後內側陷者中。刺入三分,灸三壯。手陽明大腸。主:喉痹,咽腫,齒痛,胸滿,腸鳴,肩痛,唇口乾,身熱,喘息。)

白話文:

三間二穴:(又名少谷穴。位於手拇指和食指的第二關節後,內側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屬手陽明大腸經。主治:咽喉腫痛,咽喉腫痛,牙痛,胸悶,腸鳴,肩痛,口脣乾燥,發熱,喘息。)

二間二穴:(一名間谷。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前,內側陷者中。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同上。主:喉痹腫,多臥,肩髃痛,鼻鼽赤,多血,浸淫起面。身熱,喉咽如哽,目傷,口喎。)

白話文:

二間二穴:(又名間谷穴。位於手的大拇指與食指的第二個關節處,靠內側的凹陷處。針刺進去三分深,留針六次呼吸的時間,灸三壯艾灸。功效同上。主治:喉嚨腫痛,愛睡覺,肩頸疼痛,鼻子發紅,血多,漸漸腫到臉。身體發熱,喉嚨有異物感,眼睛受傷,嘴巴歪斜。)

商陽二穴:(一名而明,一名絕陽。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三壯。手陽明大腸。主:身中生風、耳鳴、耳聾,臂瘛引口,中下齒痛,惡痛,肩背痛,喘息。)

白話文:

商陽穴有兩個穴位:(一個名為商陽,一個名為絕陽。此穴位在手指大拇指與食指之間,靠近指甲角的地方,如同韭葉一般。刺入一分,留針一呼息,灸三壯。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主治:身體內生風、耳鳴、耳聾、手臂僵硬使嘴巴抽斜、上下牙齒疼痛、疼痛劇烈、肩背疼痛、喘息。)

後谿二穴:(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者中。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一壯。手太陽小腸腑穴也。主:瘧,寒熱,耳鳴,振寒,肩臑、肘、臂痛,眩頭痛,煩滿,眥爛。)

白話文:

後谿穴:位於手小指外側,掌指關節後緣的凹陷中。刺入一寸,留針一次呼吸的時間,灸一壯。它是手太陽小腸腑的腧穴。主治:瘧疾,發冷發熱,耳鳴,畏寒,肩、背、肘、臂疼痛,眩暈、頭痛,煩悶、脹滿,眼角潰爛。

前谷二穴:(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者中,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三壯。同前小腸。主:熱汗不出,癲疾,耳鳴,寒熱。瘧,頸腫,頭頸急痛,鼻不利。)

白話文:

前谷二穴:(在前臂小指外側第一節後面的窩裡面,針刺進去一寸深,停留三呼,灸三壯。與前谷穴同屬小腸經。主治:熱汗不出,癲狂,耳鳴,寒熱。瘧疾,頸部腫瘤,頭頸急痛,鼻不通氣。)

少澤二穴:(在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者中。刺入一分,留二呼,灸一壯。同前小腸,井九金。主:振寒,小指不用,瘧寒,熱汗不出,頭痛,喉痹,舌急卷,心痛,口乾。)

白話文:

少澤穴:位於手小指之端,指甲下陷一指處。針刺一寸,停留兩次呼吸,艾灸一壯,屬手太陽小腸經。主治:振寒、小指不用、瘧寒、熱汗不出、頭痛、喉痹、舌急卷、心痛、口乾。

中渚二穴:(在手小指次指七節間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手少陽三焦。主:頭痛,耳鳴,目痛,瘧,嗌外腫,肘臂痛,五指不可屈。)

白話文:

中渚穴:位於手小指與無名指之間的第二個關節處的掌側中央。刺入三分、留針三呼,灸三壯。屬手少陽三焦經。主治:頭痛、耳鳴、目痛、瘧疾、咽喉腫痛、肘臂疼痛、五指不能彎曲。

腋門二穴:(在手小指次指間陷者中。刺入二分,留二呼,灸三壯。手少陽三焦腑。主:熱病汗不出,風寒熱,狂,瘧,頭痛,目澀,耳鳴,眩,寒厥,手臂痛,面赤,齒痛。)

白話文:

腋門二穴:位於小指與次指間的凹陷處。刺入二分,留針二呼,灸三壯。心少陽三焦的腧穴。主治:熱病出汗、風寒熱、狂亂、瘧疾、頭痛、眼睛乾澀、耳鳴、眩暈、手腳冰冷、手臂疼痛、面頰發紅、牙齒疼痛。

關衝二穴:(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刺入一分,留二呼,灸三壯。手少陽三韭腑。主:喉痛,舌卷,口乾,煩心,臂表痛,耳鳴,肘痛,不能自帶衣,頭眩,頷痛。)

白話文:

關衝穴:(在小指邊的第二個手指的末端,離指甲有韭菜葉的寬度,刺入一分,留針兩次呼吸,灸三壯。屬手少陽三焦經。主治:喉嚨痛、舌頭捲曲、口乾、心煩、手臂表面的疼痛、耳鳴、肘痛、穿脫衣服困難、頭暈、下巴疼痛。)

中衡二穴:(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葉陷者中。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一壯。手厥陰心主。主:熱病煩心,心悶而汗不出,掌中熱,心痛,身熱如火侵淫,煩滿,舌本痛。)

白話文:

中衡穴(位於手中指端,指甲與肉的交界處。刺入一分,留針三呼,灸一壯。歸屬手厥陰心經。主治:熱病心煩心悶而汗不出,掌中熱,心痛,身體發熱像火烤一樣,煩悶,舌根疼痛。)

少府二穴:(在手小指本節後陷者中。刺入三分,灸五壯。手少陰心臟。主:陰痛、挺長,遺滿,小便不利,不可俯仰。)

白話文:

少府穴:在手小指的第二個關節後,掌心微凹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五壯。歸於手少陰心經。主治:陰痛、肌肉痙攣、遺精、小便不利,不能俯仰。

少衡二穴:(一名經始。在小少指內廉之端,去爪甲如韭葉。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一壯。手少陰心。主:熱病煩心,上氣,心痛而寒,善太息,口中熱,胸中痛,手卷不伸,掌痛。)

白話文:

少衡二穴:(又名經始。在前小指內側靠近指尖的地方,距離指甲像韭菜葉那樣寬。刺入一分深,停駐呼氣一次,灸一壯。手少陰心經。主治:熱病煩躁不安,上氣,心痛而發冷,愛嘆息,口中發熱,胸中疼痛,手卷曲不能伸展,手掌疼痛。)

背部諸穴七十九:

一行從大椎直下至骶骨端十一穴:

白話文:

背部諸穴七十九

第一行,從大椎直下至骶骨端,十一穴:

大椎一穴:(在第一椎上陷者中。刺入五分,灸九壯。督脈,又手陽小腸,又足太陽膀胱,又手少陽三焦腑。主:傷寒熱盛,煩嘔也。)

白話文:

大椎穴:(在第一椎骨的上方,凹陷處。針刺深度五分,灸九壯。督脈、手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少陽三焦經經過此穴。主治:傷寒發熱盛,煩躁嘔吐等症狀。)

陶道一穴:(在項大椎節下間,俯而取之。刺入五分,留五呼,灸五壯。督脈,又足太陽膀胱。主:頭重,目瞑,淒厥寒熱,項強難以顧,汗不出。)

白話文:

陶道一穴:在脖子後側大椎骨節下的凹陷處,低頭就能找到。針刺深度五分,並留針五次呼吸的時間,然後灸五壯。此穴屬於督脈,又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通。主治:頭痛、眼睛閉合困難、寒戰發熱交替發作、脖子僵硬難以轉動、汗不出等症狀。

身柱一穴:(在第三椎節下間。刺入五分,灸五壯。督脈。主:身熱狂走,讇言,見鬼,瘛瘲,癲疾,怒欲殺人。)

白話文:

身柱穴:位於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 1.5 寸。

主治:身體發熱、狂躁走動、胡言亂語、見到鬼怪、癲狂、癲癇、憤怒想殺人。

刺灸方法:針刺五分,灸五壯。

神道一穴:(在第五椎節下間,仰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督脈。主:身熱痛,進退往來疾;痎,悲愁恍惚,肩痛,腹滿,背急強。)

白話文:

神道穴:(在第五椎節下,仰頭取穴。刺入五分,灸三壯。督脈。主治:身熱疼痛,進退往來疾;痎病,悲傷憂鬱恍惚,肩痛,腹滿,背急強。)

至陽一穴:(在第七椎下間,俯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督脈。主:寒熱解爛,淫濼脛酸,四肢重痛,少氣。注云:風成為寒熱,為瘡解爛。)

白話文:

至陽穴(位於第七椎下間,低下頭就能找到。刺入五分,灸三壯。督脈。主治:寒熱解爛,淫濼脛酸,四肢重痛,少氣。注云:風成寒熱,為瘡解爛。)

筋縮一穴:(在第九椎節下間,俯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督脈。主:驚癇,瘛瘲狂走,脊急強,目轉上齒。注曰:插,目上掩也。)

白話文:

筋縮穴:

位置:在第九椎節下之間。俯身取穴,刺入五分,灸三壯。督脈穴。

主治:驚風癲癇,癲狂走失,脊柱強直,兩目向上,牙齒緊咬。

註解:插,就像用東西掩住了眼睛。

脊中一穴:(在第十一椎節下間。刺入五分,不可灸,令人僂也。督脈。主:腰脊強,下得俯仰,黃疸,腹滿,不能食也。)

白話文:

脊中穴:(位於第十一胸椎棘突下。)穿刺深度為五分,不可灸,因為灸燒會使人彎腰駝背。屬於督脈。主治:腰脊強直,下彎仰身困難,黃疸,腹滿,不能吃東西。

懸樞一穴:(在第十三椎節下間。刺入三分,灸三壯。督脈。主:腹中積氣上下行,不仁。)

白話文:

懸樞穴:位於第十三椎骨的下方間隙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屬於督脈。主治:腹中積氣上下運行不通,肢體麻木不仁。

命門一穴:(一名屬累。在第十四椎節下間。伏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督脈。主:頭痛如破,身熱如火,汗不出,瘛瘲裡急,腰腹相引。)

白話文:

命門穴:(又名屬累穴。位於第十四個脊椎骨下面。需伏臥取穴。針刺深度為五分,灸三壯。屬於督脈。主治:頭痛如裂開一般,渾身發熱像火在燒,沒有汗出,腹中絞痛,腰腹疼痛相互牽扯並引痛。)

腰輸一穴:(一名背解,一名髓孔,一名腰柱,一名腰戶。在第二十一椎節下間。刺入三寸,灸三壯。主:腰痛引小腹控眇,脊強汗不出。)

白話文:

腰輸穴:別名:背解穴、髓孔穴、腰椎穴、腰戶穴。位置:在第二十一椎骨下方的間隙中。治療方法:針刺三寸,灸三壯。功效:主治腰痛伴有小腹控眇(一種腰部疼痛,伴有小腹疼痛的癥狀)、脊椎強直、汗不出等病症。

長強一穴:(一名氣之陰郄。在脊骶端。刺入二寸,留七呼,灸三壯。督脈。主:腰痛上寒,實則脊強,癲疾,頭重,洞泄癃,痔,大小便難,心痛,短氣,尻䐈清,痙。)

白話文:

長強穴:別名為氣之陰郄。位於脊椎尾端。針刺深度為二寸,留七次呼吸,灸三壯。屬於督脈。主治:腰痛、上寒、實證則脊背強直、癲癇、頭重、腹瀉、小便不通、痔瘡、大小便困難、心痛、呼吸短促、尻部清冷、痙攣。

二行左右四十二穴:

大抒二穴:(在項第一椎下旁各一寸半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太陽膀胱,又手少陽三焦。主:項痛,頭痛,脅滿,腰脊痛,氣滿喘息,胸中鬱郁,身不安席。)

白話文:

大抒二穴:在項部的第一個椎骨下方,旁開一寸半,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灸三壯。屬於足太陽膀胱經和手少陽三焦經。主治:項部疼痛、頭痛、脅肋脹滿、腰脊疼痛、氣滿喘息、胸中鬱悶不暢、身體不安、坐臥不寧。

風門熱府二穴:(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刺入五分,灸五壯。足太陽膀胱,又督脈。主:風眩頭痛,鼻鼽不利,時嚏,清涕自出。)

白話文:

風門熱府穴:位於第二椎骨下,左右各一寸半處,針刺深度五分,艾灸壯數五壯。屬於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主治:風眩頭痛,鼻塞不利,時常打噴嚏,清涕自出。

肺輸二穴:(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太陽膀胱。主:肺寒熱,呼吸不得臥,咳上氣,嘔沫,喘氣,胸滿,背急,不嗜食,脊強,目反盲見,瘛瘲,泣出,死不知人。)

白話文:

肺輸穴:位於第三胸椎下兩側,各一寸半。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次呼吸,灸三壯。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主治:肺熱、肺寒,呼吸困難無法平躺、咳嗽、嘔吐泡沫、氣喘、胸悶、背部緊繃、食慾不振、脊椎僵硬、眼睛倒轉失明、癲狂、哭泣不止、死亡不知人。

心輸二穴:(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太陽膀胱。主:寒熱,心痛,背相引而痛,胸痛,咳唾血,多涎,嘔逆,目痛淚出。)

白話文:

心輸穴:(在第五椎下,左右兩旁各一寸半遠的地方。刺入三分,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灸三壯。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主治:寒熱,心痛,背痛痛到互相連接,胸痛,咳嗽吐血,多涎,嘔吐,目痛流淚。)

膏肓輸二穴:(《千金方》云:主無所不治。羸瘦虛損,夢中失精,上氣咳逆,狂惑妄誤。求穴大較以右手後右肩上往指頭表所不及者也。左手亦然也。灸六百壯多至千壯。)

白話文:

膏肓輸穴位:(《千金方》上說:它可治各種疾病。瘦弱虛弱,夢中失精,上氣咳嗽,狂躁錯亂,尋找穴位的大致方法是用右手向後抓住右肩,然後豎起食指,指不到的地方就是此穴。左手也是如此。艾灸六百壯,多至一千壯。)

膈輸二穴:(在第七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太陽膀胱。主:咳,膈寒,食飲不下。胸痛,氣少,脅腹痛,振寒,欠伸,周痹。)

白話文:

膈輸穴位:位於第七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的距離。

針刺深度:刺入三分,灸三壯。

所屬經脈:足太陽膀胱經。

主治病症:

  1. 咳嗽。

  2. 膈寒。

  3. 食飲不下的症狀。

  4. 胸痛。

  5. 氣虛症狀。

  6. 脅腹疼痛。

  7. 寒戰。

  8. 欠伸。

  9. 身體周圍的關節疼痛。

肝輸二穴:(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足太陽膀胱。主:兩脅滿急,與臍相引而反折,目眩,頭痛,少腹滿,胸痛,唾血。)

白話文:

肝輸穴,有兩穴:在第九椎骨下方,左右兩側各一寸半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個呼吸,灸三壯。穴位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主治:兩脅脹滿疼痛,從肚臍延伸到背部,反覆交替,頭暈眼花,頭痛,小腹脹滿,胸痛,吐血。

膽輸二穴:(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正坐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同前膀。主:胸滿,嘔無所出,口苦舌乾,飲食不下。)

白話文:

膽輸穴:位於第十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處,正坐時取穴。針刺入五分,艾灸三壯。主治:胸悶、嘔吐不出、口苦舌乾、飲食不下。

脾輸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同前。主:腹中氣脹引脊痛,食飲多,身瘦,善吹,食不下,脅下滿,欲吐,大腸轉氣,按之如覆杯,四肢急煩。)

白話文:

脾輸穴:位於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各一寸半。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七次呼吸,艾灸三壯。主治:腹中氣脹引脊痛,飲食多,身體瘦,善於吹奏,食不下,脅下滿悶,想要嘔吐,大腸脹氣,按之如覆杯,四肢急躁煩悶。

胃輸二穴:(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同上。主:胃中寒,食多身瘦,腹中滿而鳴,腹䐜,風厥,胸滿,嘔吐,脊急,不能食。)

白話文:

胃輸二穴: (在第十二椎骨下方,左右兩旁各一寸半處。針灸的深度為三分,留針七個呼息的時間,灸三壯。和胃輸穴相同。主治:胃中寒冷,食量很大但身體瘦弱,腹中飽滿且有鳴叫聲,腹部脹滿堅硬,風寒症狀,胸中滿悶,嘔吐,脊柱僵直,不能吃東西。)

三焦輸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正坐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同上。主:頭痛,食飲不下,腸鳴臚脹,欲嘔,時泄注矣。)

白話文:

三焦輸穴:位於第十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正坐取穴。刺入五分,灸三壯。同上。主治:頭痛、食飲不下、腸鳴腹漲、欲嘔、時有腹瀉。

腎輸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同上。主:腰痛,熱痙,食多身瘦,兩脅難,心下䐜痛,喘咳,溺苦,頭痛,足寒,洞泄食不化。)

白話文:

腎輸穴:位於第十四椎骨下方的左右兩側,各1.5寸的部位,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7呼,灼艾灸3壯。適用於腰痛、熱痙、食多但身體消瘦、兩脅鬱悶難舒、心下疼痛、氣喘咳嗽、解小便困難、頭痛、足寒、洩瀉、消化不良等症狀。

大腸輸二穴:(在第十六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灸三壯。同上。主:大腸轉氣,按如覆杯,食不下,腸鳴腹脹,面腫,腰痛。)

白話文:

大腸輸穴位於第十六椎下,左右各一寸半的地方,刺入三分,灸三壯。主治大腸轉氣,按壓時就像按壓倒蓋的杯子,吃不下東西,腸鳴腹脹,臉腫,腰痛等症狀。

小腸輸二穴:(在第十八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灸三壯。同上。主:少腸痛熱控睪。注云:睪,陰囊也。引腰脊,疝痛,上衝心,口乾,尿難。)

白話文:

小腸輸二穴位:(在第十八個脊椎骨下方,左右各一寸半的地方,針刺三分深,灸三壯。同上述穴位。主治:小腸疼痛、發熱、睾丸疼痛。註解說:睾丸,就是陰囊。引導腰脊,疝痛,衝擊到心,口乾,小便困難。)

膀胱輸二穴:(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灸三壯。同上。主:脊痛強引背少腹,俯仰難,尿赤,腰以下至足清不仁。)

白話文:

膀胱輸穴有兩個穴道:(在第十九個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灸三壯。主治:脊椎疼痛、導致背部和腹部肌肉緊繃、俯仰困難、小便發紅、腰部以下到腳底清白不仁。)

中膂內輸二穴:(在第二十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壯。同上。主:腰痛,寒熱,痙,腹脹,腋攣,背痛內引心。)

白話文:

中膂內輸穴:位於第二十椎骨下方,左右各一寸半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十呼,艾灸三壯,與上述穴位相同。主治:腰痛、寒熱、痙攣、腹脹、腋下攣痛、背痛內引至心臟。

白環輸二穴:(在第二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伏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同上。主:腰脊痛不得俯仰,小便赤黃,尻重不能舉也。)

白話文:

白環輸穴:在第二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處,以俯伏的姿勢取穴。刺入五分,灸三壯。此穴主治:腰背疼痛,不能俯仰,小便赤黃,臀部沉重不能抬起。

上髎二穴:(在第一空腰腂下一寸,俠脊陷者中,謂腰髖骨而旁高處也。寬骨上有八穴,此穴有上,故云:腂,髖骨也。灸三壯。主:腰痛而清,苦傴,陰睪跳蹇,女子絕孕,陰挺出不禁。同上,又足少陽膽。)

白話文:

上髎穴:位於第一個腰椎棘突下的凹陷處,在髂骨(髖骨)上,總共有八個穴位。此穴位在上方,又名「髖穴」。灸三壯。主治:腰痛清冷,難以彎曲,陰囊抽動,女子不孕,陰挺出不禁。同足少陽膽經。

次髎二穴:(在第二空俠脊陷者中,刺入三寸,灸三壯。同上。主:腰痛怏怏不可俯仰,腰以下至足不仁,心下積脹,白麻。)

白話文:

次髎二穴:在第二個空穴脊柱骨節的凹陷處,往裡面刺入三寸,灸三壯。主治:腰痛劇烈,不能俯仰;腰部以下到腳不仁;胸悶腹脹;白癜風。

中髎二穴:(在第三空俠脊陷者中刺入二寸,灸三壯。同上。主:腰痛,大便難,飧泄,少腹脹,女子赤淫,氣癃,月事逋少,男子癃。)

白話文:

中髎穴,位於第三個空隙處的脊椎骨陷處,刺入二寸,灸三壯。主治:腰痛、大便困難、腹瀉、小腹脹滿、女子赤白帶下、氣閉不利、月經量少、男子小便不利。

下髎二穴:(在第四空俠脊陷者中,刺入二寸,灸三壯。主:腰痛不可反側,尻䐈中痛,女子陰中癢痛,腸鳴泄注。同上。)

白話文:

下髎二穴:位於腰部第四空隙的脊骨凹陷中,針刺二寸,灸三壯。主治:腰痛,不能翻身,臀部中間疼痛,女子陰部瘙癢疼痛,腸鳴腹瀉。同上一穴。

三行左右二十六穴:

附分二穴:(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各三寸。刺入八分,灸三壯。手太陽小腸,又足太陽膀胱。主:背痛引頭也。)

白話文:

附分二穴:(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各三寸,針刺入八分,再灸三壯。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太陽膀胱經交匯的穴位。主治頭疼、背痛。)

魄戶二穴:(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三寸,正坐取之。刺入五分,灸五壯。足太陽膀胱。主:肩髆間急,淒厥惡寒,咳逆上氣,嘔吐,煩滿,項背痛引頸。)

白話文:

魄戶穴:在第三椎骨下方,左右各三寸。人端坐時取穴。針刺入皮五分,艾灸五壯。是足太陽膀胱經穴位。主治:肩膀和後腦間疼痛、痙攣、怕冷、咳嗽、氣逆、嘔吐、胸悶、脖子僵硬和疼痛。

神堂二穴:(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刺入三分,灸五壯。同前膀胱。主:肩痛,胸腹滿,灑淅,脊背強急也。)

白話文:

神堂穴與膀胱穴: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三寸的凹陷處,病人端正坐著尋找取穴位。針刺深度為三分,灸五壯。與膀胱穴同效。主治:肩痛,胸腹脹滿,噴嚏不止,脊背強直。

噫嘻二穴:(在肩髆內廉,俠第六椎下,兩旁各三寸。刺入六分,灸五壯。同前膀胱。主:腋拘攣暴脈急,引脅而痛,內引心肺,咳喘息,鼽衄,肩痛。)

白話文:

噫嘻二穴:位於肩胛骨內側邊緣,靠近第六節胸椎下方,左右兩側各三寸處。針刺深度六分,灸五壯,與膀胱經相通。主治:腋下拘攣、脈搏急促,牽引肋脅疼痛,波及心肺,導致咳嗽、喘息、鼻出血,肩部疼痛等症狀。

膈關二穴:(在第七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闊肩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同前膀胱。主:背痛惡寒,脊強俯仰難,食不下,嘔呃,多涎。注云:呃,逆氣也。)

白話文:

膈關穴:在第七椎骨下方兩旁各三寸的凹陷處,寬肩的人取穴時要稍寬一些。針刺深度五分,艾灸三壯。與前面的膀胱經穴位相同。主治:背痛怕冷,脊背僵硬俯仰困難,食不下、嘔吐呃逆、多痰。注釋:呃,就是逆氣。

魂門二穴:(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灸三壯。同前膀胱。主:胸脅滿,背痛惡風寒,食飲不下,嘔吐不留注。)

白話文:

魂門穴:在第九椎骨下,左右兩旁各三寸的凹陷中。正坐著取穴。灸三壯,與前述膀胱穴相同。主治:胸脅脹滿,背部疼痛,怕冷怕風,飲食不下,嘔吐不止。

陽綱二穴:(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同前膀胱。主:食飲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節,小便赤黃。)

白話文:

陽綱穴:位於第十椎骨下,左右各三寸的凹陷處,在端坐時取穴。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壯。與之前的膀胱穴治療效果相同。主治:飲食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規律、小便赤黃。

意舍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主:腹中滿,臚脹,大便泄,消渴,身熱,面目黃。)

白話文:

意舍穴:位於第十一胸椎下兩側,各三寸的陥陷中。當患者正坐時取穴。針刺五分,灸三壯。主治腹中滿脹,腹部脹滿,大便泄瀉,消渴,身體發熱,面目黃色。

胃倉二穴:(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三寸。刺入五分,灸三壯。同前膀胱。主:臚脹水腫,食飲不下,惡寒,不能俯仰也。)

白話文:

胃倉穴:位於第十二胸椎下,左右各三寸。刺入五分,灸三壯。主治:臚脹水腫,食飲不下,惡寒,不能俯仰。

肓門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旁各三寸叉肋間。刺入五分,灸三十壯。同前膀胱。主:心下大堅,婦人乳余疾。)

白話文:

肓門穴(位置):在第十三椎骨下方,左右各三寸距離,肋骨之間。

針灸治療:(針灸法)刺入皮膚五分,灸三十壯。

主治疾病:(針灸法)與前面提到的膀胱經相關,主治:心下部腫大堅硬,婦女乳房疾病。

志室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同前膀胱。主:腰痛,脊急,脅下滿,少腹中堅也。)

白話文:

志室穴:位於第十四節胸椎下,兩旁各三寸,按壓有凹陷處。正坐位取穴。針刺深度五分,進行三壯艾灸。與膀胱經上的志室穴同名。主治:腰痛、脊柱強直、脅下脹滿、小腹內有硬塊。

胞肓二穴:(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伏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同前膀胱。主:腰脊痛惡寒,少腹滿堅,癃閒,下重不得小便。)

白話文:

胞肓二穴:(在第十九椎骨下兩旁各三寸的凹陷處,伏著取穴。刺入五分,灸三壯。與前膀胱經穴相同。主治:腰脊疼痛怕冷,小肚子滿脹堅硬,小便不利,下體沉重小便不出。)

秩邊二穴:(在第二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伏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主:腰痛骶寒,俯仰急難,陰痛下重,不得小便。)

白話文:

秩邊二穴:位於第二十一節脊椎骨下,左右兩側各三寸的凹陷處。針刺時採取伏針手法,針刺深度五分,施灸三壯。主治:腰痛、骶骨部位寒冷、彎腰和仰身都困難、陰部疼痛加重、小便困難。

胸部諸穴四十三:

一行從天突直下至中庭七穴:

白話文:

胸部諸穴四十三穴

第一行從天突穴直下到中庭穴,共七穴:

天突一穴:(一名五戶,在頸結喉下五寸中央宛宛中。刺入一寸,留七呼,灸三壯。任脈,又陰維脈。主:咳逆上氣,喘,暴喑不能言,喉痹,咽中急干,頸腫肩痛,胸滿,腹皮熱,心痛,頭痛。)

白話文:

天突穴:(又名五戶,位於頸部喉結下五寸的中間,有個凹陷的地方。刺入一寸深,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灸三壯。任脈和陰維脈經過此穴。主治:咳嗽、嘔吐、氣往上逆、喘氣、突然失聲不能說話、喉嚨腫痛、咽喉乾澀、頸部和肩膀疼痛、胸悶、腹部發熱、心痛、頭痛。)

旋機一穴:(在天突下一寸,仰頭取之。刺入三分,灸五壯。任脈。主:胸滿痛,喉痹咽腫,水漿不下矣。)

白話文:

旋機穴:(在天突穴下方一寸,仰起頭取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五壯。任脈所屬。主治:胸悶疼痛,喉嚨痹阻,咽喉腫痛,水和湯液難以下嚥。)

華蓋一穴:(在旋機下一寸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三分,炙五壯。主:胸脅支滿,骨痛引胸中,咳逆上氣,喘不能言矣。)

白話文:

華蓋穴:位於旋機穴下一寸的凹陷處,仰頭取穴。針刺入三分,灸五壯。主治:胸脅脹滿,骨頭疼痛牽引到胸中,咳嗽逆氣、上氣不接下氣,喘得不能言語。

紫宮一穴:(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灸五壯。任脈。主:胸中蘓滿,痹痛骨疼,飲食不下,咳逆上氣,煩心也。)

白話文:

紫宮穴:(位於華蓋穴下一寸六分,在陷中,仰臥取穴。灸五壯。屬於任脈。主治:胸中脹滿,關節疼痛、骨骼疼痛,飲食不下,咳嗽、逆氣上衝,煩躁。)

玉堂一穴:(一名玉英,在紫宮下一寸六分陷者中。灸五壯。任脈。主:胸滿不得喘息,脅痛骨疼,喘逆上氣,嘔吐,煩心。)

白話文:

玉堂穴,也稱玉英穴。位於任脈上,在紫宮穴下一寸六分。艾灸五壯。主治:胸悶氣喘、脅痛骨痛、喘息上氣、嘔吐、煩悶。

膻中一穴:(一名元兒。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者中,仰而取之。灸五壯。任脈。主:胸痹心痛滿,短氣,咳喘不得息,口不能言。)

白話文:

膻中穴:(又名元兒。位於玉堂穴下一寸六分,正對兩乳間的凹陷處,仰頭取穴。灸五壯。任脈。主治:胸悶心痛、腹脹、氣短、咳嗽喘息不止、言語不能。)

中庭一穴:(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者中。刺入三分,灸五壯。任脈。主:胸脅蘓滿,膈塞,心下響響然,食飲不下,嘔吐,食入腹還出。)

白話文:

中庭穴:位於膻中穴下的一寸六分,陷凹處。刺入三分,灸五壯。屬於任脈。主治胸部和脅部脹滿,隔塞,心下有水聲響動,飲食不下,嘔吐,食物入腹後又吐出。

二行左右十二穴:

輸府二穴:(在巨骨下,旋機旁各二寸陷者中,仰臥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足少陰腎。主:咳逆上氣,喘不得息,嘔吐,胸滿,不得飲食矣。)

白話文:

輸府兩個穴道:

(位於巨骨下方,旋機旁各兩寸的凹陷處,患者仰臥取穴。針刺四分,灸五壯。屬足少陰腎經。主治:咳嗽氣逆向上衝,喘不過氣,嘔吐,胸悶氣滿,飲食不下。)

或中二穴:(在輸府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臥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足少陰腎。主:咳逆上氣,涎出多唾,呼吸喘悸,坐不得安。)

白話文:

或中二穴:在輸府穴下一寸六分,按壓即可感覺到凹陷的地方,該穴位取穴時需仰臥。針刺深度四分,施灸五壯。屬足少陰腎經。主治:咳嗽氣逆,流涎增多,呼吸困難,坐立不安。

神藏二穴:(在或中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足少陰腎。主:胸脅滿,咳逆上氣,喘不得息,嘔吐,煩滿不能飲食。)

白話文:

神藏穴:位於肋骨或腋下下緣一寸六分處的凹陷中,要平躺仰面取穴。刺入四分,灸五壯。隸屬於足少陰腎經。主治:胸脅疼痛脹滿,咳嗽逆氣上衝,喘得不能呼吸,嘔吐,煩悶脹滿得不能吃飯。

靈牆二穴:(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一。足少陰腎。主:胸脅蘓滿引膺不得息,悶亂,嘔吐,煩滿不得食飲。)

白話文:

靈牆二穴:位於神藏穴下一寸六分的凹陷處,仰頭取穴。針刺四分,灸五壯。屬足少陰腎經。主治:胸脅脹滿,牽引到胸膺而不能呼吸,胸口悶亂,嘔吐,心煩滿悶而不能進食飲水。

神封二穴:(在靈牆下一寸六分。刺入四分,灸五一。主:胸滿不得息,咳逆,乳癰,灑沂惡寒。足少陰腎。)

白話文:

神封穴:在心包經靈牆穴下一寸六分。刺入四分,灸五壯。主治:胸悶、呼吸困難、咳嗽、嘔逆、乳癰、惡寒。足少陰腎經。

步郎二穴:(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主:胸脅蘓滿,膈逆不通,呼吸少氣,喘息,不得舉臂。)

白話文:

步郎二穴:在神封骨往下約一寸六分處,凹陷處,向上取穴。針刺四分,灸五壯。主治:胸脅脹滿,膈肌逆亂不通,呼吸困難,喘息,手臂無法舉起。

三行左右十二穴:

氣戶二穴:(在巨骨下,輸府旁各二寸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足陽明胃。主:胸脅蘓滿,喘逆上氣,呼吸肩息,不知食味也。)

白話文:

氣戶穴、戸穴:(分別位於巨骨下方、輸府旁各二寸的凹陷處,仰臥取穴。針刺四分,灸五壯。屬足陽明胃經。主治:胸脅痞滿,氣喘逆行向上而氣上逆,呼吸急促如肩息,不能進食。

庫房二穴:(在氣戶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主:胸脅蘓滿,咳逆上氣,呼吸多唾滿(濁)沫也。)

白話文:

庫房穴:(在氣戶穴下一寸六分,凹陷處,仰首取穴。刺入四分,灸五壯。主治:胸脅脹滿,咳嗽、氣逆上沖,呼吸時有很多濁沫。)

屋翳二穴:(在庫房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同上胃。主:身腫皮痛不可近衣,淫濼苛獲則久不仁也。)

白話文:

屋翳穴:在大拇指指甲根部下方一寸六分,呈現凹陷之處,朝上針刺。刺入四分,灸五壯。和上面胃穴相同的主治:全身浮腫,皮膚疼痛,甚至連衣服都穿不上,陰毒流注,患處久不消散。

膺(於陵反)窗二穴:(在屋翳下一寸六分陷者中。刺入四分,灸五壯。同上胃。主:胸脅腫痛,乳癰,寒熱短氣,臥不得安也。)

白話文:

膺窗二穴:在屋翳穴下一寸六分,按壓會出現凹陷的地方。針刺四分,灸五壯。主治:胸脅腫痛,乳癰,寒熱往來,氣短,臥不安寧等。

乳中二穴:(此穴居處當乳中央,故曰之禁不可灸。灸之不幸生蝕瘡,瘡中有膿血清汁者可治,瘡中有息肉若蝕瘡者,死。同前胃。)

白話文:

乳中二穴:這個穴位位於乳房的中央,所以叫禁不可灸。如果灸它,不幸生了蝕瘡,瘡中膿血清汁的可以治,瘡中有息肉或像蝕瘡的,會死。與前面胃穴相同。

乳根二穴:(在乳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同前胃。主:胸下滿痛,癰腫,乳癰,淒索寒熱,痛不可按搔。)

白話文:

乳根二穴:

位置:在乳頭下方一寸六分向內的凹陷處,仰起取穴。

針刺:刺入四分。

灸法:灸五壯。

主治:

  1. 胸下滿痛。

  2. 癰腫。

  3. 乳癰。

  4. 淒索寒熱,疼痛到無法按壓、抓搔。

四行左右十二穴:

雲門二穴:(在巨骨下氣戶兩旁各二寸陷者中,舉臂取之。注云:巨骨謂是缺盆下畔橫大骨也。刺七分,灸五壯。主:喉痹,胸中暴逆,咳逆喘,胸中熱,心腹痛。足太陰𬋖。)

白話文:

雲門穴:(在鎖骨下、氣戶穴的兩側,各二寸的陷處,舉起手臂時取穴。注釋說:巨骨是指鎖骨下緣橫向的大骨頭。刺入七分,灸五壯。主治:咽喉腫痛,胸中氣逆,咳逆喘息,胸中燥熱,心腹疼痛。屬於足太陰脾經。)

中府二穴:(肺募也。一名膺中輸。在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五呼,灸五壯。同上,又手太陰肺。主:咳,胸中痛,惡凊,多唾,肩背風,汗出,面腹腫,喉痹,肩息肺脹,皮膚,骨痛。)

白話文:

中府穴,共有兩個,是肺臟的特定穴位。別稱:膺中輸。在鎖骨下緣往下一吋、乳頭上三肋之間,用手指按壓而有動脈搏動,並會感到較陷落的地方就是。針刺深度三分,停留五次呼吸的時間,施以灸法五次。同前述,又歸屬手太陰肺經。主治:咳嗽、胸中疼痛、怕冷怕寒、唾液過多、肩背疼痛、汗出、面部和腹部腫脹、咽喉痛、氣喘、肺脹、皮膚和骨頭疼痛等症狀。

周榮二穴:(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主:胸脅蘓滿,不得俯仰,飲食不下,咳唾凍膿穢濁也。同上。)

白話文:

周榮二穴:位於中府穴下一寸六分的凹陷處,仰臥取穴。刺入四分,灸五壯。主治:胸脅滿脹,不能俯仰,飲食不下,咳出的痰液凍結、膿穢濁臭。與上同。

胸鄉二穴:(在周榮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足太陰脾。主:胸脅蘓滿,卻引背痛,臥不得輸側。)

白話文:

胸鄉穴:位於周榮穴下1.6寸,取穴時仰頭取之。針刺4分,灸5壯。屬足太陰脾經。主治:胸脅脹滿,牽引背部疼痛,平躺時不能側身。

天溪二穴:(在胸鄉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同上。主:胸中滿痛,乳腫,賁癰,咳逆上氣,喉鳴。)

白話文:

天溪穴:在人體的胸部,位於鎖骨下1寸6分處的陷窩中。仰臥取穴,刺入穴位4分,灸5壯。主治:胸中疼痛、乳房腫脹、胸痛、咳嗽、上氣和喉嚨響。

食竇二穴:(在天溪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舉臂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足太陰脾。主:胸脅蘓滿,膈間雷鳴,常有水聲。)

白話文:

「食竇穴」:位於「天溪」穴下一寸六分,在肌肉陷落處,將手臂舉起,可在肌肉上摸到此穴,用針刺入四分,再灸五壯。足太陰脾經的穴位。主要治療胸脅脹滿,膈肌間發出雷鳴般的響聲,經常有水聲。

腹部諸穴七十四:

一行從鳩尾直下至曲骨十四穴:

白話文:

腹部諸穴七十四

一行從鳩尾穴直下到曲骨穴,共十四個穴位:

鳩尾一穴:(一名尾翳,一名𩩲骭,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人有無鳩尾者,當從臆前骨歧下一寸為鳩尾骨,骨下更取五分為鳩尾穴,禁灸刺。任脈。主:心中寒,脹滿不得息,唾血,血痂,胸中痛,心腹痛,心背相引而痛,食不下。)

白話文:

鳩尾穴:古名有尾翳、𩩲骭,位於胸骨下5分。有人沒有鳩尾骨,應從胸骨前骨骼分歧處下一寸找到鳩尾骨,再往下5分就是鳩尾穴。此穴禁止灸刺。屬任脈,主治:心臟寒冷,悶脹不適無法呼吸、吐血、血痂、胸痛、胸腹痛、心背相互引發疼痛、吃不下飯。

巨闕一穴:(心募也。在鳩尾穴下五分,去鳩尾骨端一寸。灸五壯,刺入六分,留七呼。任脈。主:心痛煩心,熱病,胸痛,腹滿,瘛瘲,唾血,霍亂,妄言,狐疝,驚悸,少氣,嘔吐。)

白話文:

巨闕穴:(是心的募穴。在鳩尾穴下五分,距鳩尾骨端一寸。灸五壯,刺入六分,留七呼。屬任脈。主治:心痛煩心,熱病,胸痛,腹滿,瘛瘲,唾血,霍亂,妄言,狐疝,驚悸,少氣,嘔吐。)

上脘一穴:(在巨闕下一寸。刺入八分,灸五壯。主:胃脘中傷,飽食不化,五臟腸脹,心腹滿,胸脅蘓盛,嘔血,頭眩痛,身熱汗不出,心痛有三蟲,多涎,不得反側。)

白話文:

上脘穴:位於鉅闕穴下一寸的部位。可以針刺八分,並且灸五壯。主治胃脘部損傷,食物消化不良,五臟六腑脹滿,腹部飽滿,胸脅和肋骨兩側脹滿、疼痛。還有嘔血,頭暈疼痛,身體發熱但不見汗出,以及心臟疼痛,而且像是體內生了三條蟲一樣,多涎的毛病,翻來覆去地睡不好。

中脘一穴:(一名太倉,胃募也。在上管下一寸,居蔽骨臍中。刺入一寸二分,灸七壯。主:脹不通,痙,大堅霍亂,出泄不能自知,脅下痛,食不化,頭熱,衄,目黃,振寒,噫,煩滿,積聚,腹脹,心痛,沖疝,死不知人,心腸痛,上下行痛,大便難,尿黃赤病。足陽明胃,又手太陽小腸腑穴,又手少陽三焦。)

白話文:

中脘穴:

  1. 另稱太倉,是胃之募穴。

  2. 位於肚臍正上方一寸,在胸骨下端與臍中間。

  3. 針灸入穴深一寸二分,艾灸七壯。

  4. 主治:腹脹不通、痙攣、霍亂、大便泄出不自知、脅肋下疼痛、飲食不化、頭部發熱、流鼻血、眼睛發黃、畏寒、噯氣、煩悶、腹滿、腹部積聚、腹脹、心痛、疝氣,神志昏迷、心腸疼痛、上下行走疼痛、大小便困難、小便黃赤等疾病。

  5. 屬於足陽明胃經,也是手太陽小腸腑穴、手少陽三焦經之穴。

建里一穴:(在中管下一寸,刺入五分,留十呼,灸五壯。主:心痛上搶心,不欲食,支痛斥膈也。注云:斥,齒亦反,推也。)

白話文:

建裏穴:位於中管穴下一寸,刺入五分,留針十次呼吸,灸五壯。主治:心痛上衝至心,不欲吃,支痛推斥膈。注釋說:斥,齒字的相反,有推的意思。

下管一穴:(在建里下一寸,刺入五分,灸五壯。任脈。主:食欲不化,入腸還出。注云:六腑水氣使穀不化,故令食還出。)

白話文:

下管穴:此穴位於建裏穴下方一寸處,針刺深度為五分,灸五壯。此穴屬於任脈。主治食慾不化,吃進肚子裡的食物不能消化,又原封不動的排出。注云:六腑的水氣導致穀物不能消化,所以會讓吃進去的食物原封不動的排出。

水分一穴:(在下管下,臍上一寸。刺入一寸,灸五壯。主:痙,脊強,裡急,腹中拘痛。任脈。)

白話文:

水分穴:(位於下腹部,肚臍上方一寸處。針灸深度一寸,灸五壯。主治:痙攣、脊椎強直、裡急腹痛、腹中拘攣。任脈所過。)

臍中一穴:(禁不可刺,刺之使人臍中惡瘍潰,矢出者死。灸三壯。任脈。主:疝,繞臍痛,沖胸不得息,水,腹大滿,腹中常鳴,時上衝心。)

白話文:

肚臍上有一個穴位:(禁忌不可刺,刺之會使人肚臍中生惡瘡潰爛,膿水流出者會死。艾灸三壯。屬任脈。主治:疝氣、繞臍痛、胸口悶氣上衝無法呼吸、水腫、肚子脹大飽滿、腹部經常鳴叫,有時上衝到心臟。)

陰交一穴:(一名少因,一名橫戶。在臍下一寸。刺入五分,灸五壯。任脈,又衝脈。主:驚不得眠,善齘,水氣上下,五臟遊氣,手足拘攣,陰疝。女子月水不下,上氣,腹䐜堅痛。男子兩丸騫,水脹,水氣行皮中矣。)

白話文:

陰交穴:(又叫少因,橫戶,位於肚臍下1寸處。針刺深度為五分;灸五壯。屬任脈,也屬衝脈。主治:心神不安而失眠,癲癇,水氣在上下內外四肢活動,五臟的遊氣發生障礙,手足拘攣,陰莖腫脹。女子月經不下,胸悶、上氣,腹脹、堅硬疼痛,男子睪丸抽搐,水腫,水氣在皮下流動。

氣海一穴:(一名脖胦注云:胦,臍也。一名下肓,在臍下一寸半。刺入一寸二分,灸五壯。任脈。主:小腹疝氣遊行五臟,腹中切痛,臥善驚,仰腹取之。)

白話文:

氣海穴:(又名臍,肚臍的意思)位於臍下一寸半的地方。針刺一寸二分深,灼灸五壯。屬於任脈。主治:小腹疝氣流竄到五臟,腹中劇烈疼痛,平躺時容易受驚嚇,仰臥時取穴)。

石門一穴:(三焦募也。一名利機,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門。在臍下二寸。刺入五分,灸三壯。主:臍疝,繞臍腹中切痛,水腹脹,氣癃,小便黃,氣滿。女子禁不灸刺。足少陰腎。)

白話文:

石門穴:這是三焦的募穴,別名為利機、精露、丹田、命門。位於臍下二寸。針刺深度五分,可灸三壯。主治:臍疝氣,繞臍腹中劇烈疼痛、水腫脹脹、氣滯不通、小便發黃、腹脹。女子在經期不能針刺。足少陰腎經。

關元一穴:(小腸募也。一名汋門。在臍下三寸,刺入二寸。留七呼,灸七壯。又任脈,足太陰脾。主:氣癃,尿黃,女子絕孕,衃血在內不下,轉胞不得尿,少腹滿;石水,痛引脅下脹,頭眩痛,身背熱,奔豚,寒氣入少腹,時欲嘔,尿血,小便數,腰背痛,暴疝痛。)

白話文:

關元穴:(小腸募穴,又名汋門,位於肚臍下三寸,針灸深度為二寸。留針七呼息,灸七壯。)任脈的穴位,足太陰脾經主治氣癃、尿黃、女子絕孕、經血不下、轉胞不得尿、小腹滿;腎結石、疼痛引脅下脹痛、頭暈疼痛、身背發熱、奔豚病、寒氣入小腹、時常想嘔吐、尿血、小便頻繁、腰背疼痛、暴發性疝痛等症狀。

中極一穴:(膀胱募也。一名氣原,一名玉泉。在臍下四寸。刺入三寸,留七呼,灸三壯。主:女子禁中。注云:禁中,謂不得合陰陽也。腹熱痛,丈夫失精,婦人子門不端,小腹苦寒,陰癢痛。奔豚上搶心,飢不能食,腹脹,經閉不通,絕子,內不足。)

白話文:

中極穴:它是膀胱經的募穴。(別名還有氣原、玉泉。它位於臍下四寸。針刺時,針刺深度為三寸,留針到病人呼氣七次後,再灸三壯。它主治:女子禁閉(按:注中說:禁閉是指不能合陰陽)。腹熱痛、丈夫失精、婦人子宮不正、小腹冷痛、陰癢痛。奔豚病上衝心臟,飢餓也不能進食、腹脹、經閉不通、不孕、內氣不足。

曲骨一穴:(在橫骨上,中極下一寸陰毛際陷者中。刺入一寸半,灸三壯。足厥陰肝,又任脈。主:小腹脹血(而)癃,小便難,水脹,尿出少,婦人下赤白淫,絕嗣,陰中干痛,惡合陰陽。)

白話文:

曲骨穴:位於橫骨上,中極穴下一寸,陰毛際陷者中間。刺入一寸半,灸三壯。屬於足厥陰肝經,又屬於任脈。主治:小腹脹滿、血癃(血尿、尿痛),小便困難,水腫,尿量少,婦女下陰出血、白帶異常,不孕,陰中疼痛、厭惡房事。

二行左右二十二穴:

幽門二穴:(一名上門,在巨闕旁半寸陷者中。刺入五分,灸五壯。又衝脈。主:胸背相引痛,心下溷溷,善噦支滿,好唾。女子心疝,逆氣,吐,食不下。)

白話文:

幽門二穴:又名「上門穴」,位於距離巨闕穴旁半寸的凹陷中。灸至五壯,可通衝脈。適用症狀:胸背相引痛,心下溷溷,善噦支滿,好唾。女子心疝,逆氣,吐,食不下。

通谷二穴:(在幽門下一寸陷者中。刺入五分,灸五壯。足少陰腎,又衝脈。主:失欠,口噼喎不端,食飲喜嘔,不能言。)

白話文:

通谷二穴:位於幽門下一寸陷中的位置。刺入穴位五分,灸五壯。屬於足少陰腎經和衝脈。主治:失音、口部歪斜不能端正、飲食後喜歡嘔吐、不能言語。

陰都二穴:(一名食宮,在通谷下一寸。刺入五分,灸五壯。足少陰腎,又衝脈,主:身寒熱,瘧,心滿氣逆。)

白話文:

陰都穴(又名食宮穴),位於通谷穴下一寸處。針刺五分,艾灸五壯。屬於足少陰腎經和衝脈。主治:身寒、身熱、瘧疾、心滿、氣逆。

石關二穴:(在陰都下一寸。刺入一寸,灸五壯。主:痙,脊強,口不可開,多唾,大便難。婦人子臟中有惡血,內逆滿痛。)

白話文:

石關二穴:位於陰都穴下方一寸處。針刺深度一寸,灸五壯。主治:痙攣,脊椎強直,嘴巴不能張開,多唾液,大便困難。婦女子宮中有惡血,內部逆流而引起疼痛。

高曲二穴:(在石關下一寸,刺入一寸,灸五壯。足少陰腎,又衝脈。主:大腹積聚,時切痛也。)

白話文:

高曲二穴:

(位於石關穴下一寸處,針刺深度一寸,灸五壯。屬足少陰腎經,又兼通衝脈。主治:腹部積聚脹滿,時常疼痛。)

肓輸二穴:(在高曲下一寸,直臍旁五分。刺入一寸,灸五壯。足少陰腎,又衝脈。主:大腹寒中,大便乾,腸中切痛。)

白話文:

肓輸穴:位於高曲穴下一寸處,在肚臍旁開五分處。針刺深度一寸,灸五壯。足少陰腎經,又走衝脈。主治:腹部寒冷疼痛,大便乾燥,腸中絞痛。

中注二穴:(在肓輸下五分。刺入一分,灸五壯。衝脈,又足少陰腎。主:少腹有熱,大小便難。)

白話文:

在肓俞穴下五分(指背部正中線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二指幅)。刺入一分深,艾灸五壯。此穴屬衝脈,又屬足少陰腎經。主治:小腹有熱,大小便困難。

四滿二穴:(一名髓府。在中注下一寸。刺入一寸,灸五壯。足少陰腎,又衝脈。主:臍下積,疝瘕,胞中有血。腸澼切,振寒,大腸(腹)石水也。)

白話文:

四滿二穴:(別名髓府,位於中注穴下一寸處。針刺入一寸,灸五壯。屬於足少陰腎經,又屬於衝脈。主治臍下積塊,疝氣,胞中有血。腸鳴腹瀉,寒戰,大腸結石,水腫。)

氣穴二穴:(一名胞門,一名子戶。在四滿下一寸。刺入一寸,灸五壯。足少陰腎,又衝脈。主:腹中痛,月水不通,奔泄,氣上下引腰脊痛也。)

白話文:

氣穴二穴:(另一個名稱是胞門,另一個名稱是子戶。在四滿穴下的一寸處。針刺入一寸,灸五壯。屬於足少陰腎經,又屬於衝脈。主治:腹中疼痛,月經不調,奔泄,氣血上逆,引發腰脊疼痛等病症。)

大赫二穴:(一名陰關,一名陰維。在氣穴下一寸。刺入一寸,灸五壯。足少陰腎,又衝脈。主:男子精溢,陰上縮,女子赤淫。)

白話文:

ERROR

橫骨二穴:(一名下極,在大赫下一寸。刺入一寸,灸五壯。足少陰腎,又衝脈。主:小腹滿,尿難,陰下瘲。)

白話文:

橫骨二穴:(又名下極,在大腿根下一寸。針灸深度一寸,灸五壯。屬於足少陰腎經,又與衝脈相通。主治:小腹脹滿,排尿困難,陰部生瘡。)

三行左右二十四穴:

白話文:

  • 陽明經四十四穴:
  • 鼻翼兩側的迎香、上迎香
  • 眼眶周圍的四白、攢竹、瞳子髎、球後、絲竹空
  • 額頭的印堂、攢竹、魚腰、眉衝、行間、陽白、承光、百會
  • 頭頂的腦空、囟會、百會、四神聰
  • 額後髮際的角孫、上星
  • 下巴的承漿、廉泉、地倉、人中、承漿、頰車
  • 膽經四十四穴:
  • 耳朵後的風池、風府
  • 頸部後方的肩井、肩中俞
  • 肩膀的肩外俞、肩貞、肩前俞
  • 上臂的曲垣、 biceps brachialis、臨泣、孔最、臂臑
  • 前臂的支溝、肘髎、陽谿、外關、輒筋、會宗、陽池、俠谿
  • 手腕的陽谿、尺澤、外關、內關、間使
  • 拇指的商陽

不容二穴:(在幽門旁各一寸五分。刺入五分,灸五壯。足陽明胃。主:嘔血,肩息,脅下痛,口乾,心痛與背相引,不可咳,咳則引腎痛矣。)

白話文:

不容二穴:位於幽門旁各 1.5 寸。刺入 0.5 寸,灸 5 壯。屬足陽明胃經,主治:嘔吐出血,呼吸困難,脅肋疼痛,口乾,心痛與背痛互引,不能咳嗽,咳嗽會引起腎痛。

承滿二穴:(在不容下一寸,去上管各二寸,刺入八分,灸五壯。同前胃。主:脅下痛,腹鳴相追,不可傾側,肩息,唾血。)

白話文:

承滿穴: (在肚臍下三寸,左右二寸的地方,針刺八分,灸五壯。同前胃經。主治:脅下疼痛,腹中鳴響相繼作響,不敢側身躺臥,肩部呼吸,吐血。)

梁門二穴:(在承滿下一寸,去中管各二寸。刺入八分,灸五壯。同前胃。主:脅下積氣結痛也。)

白話文:

梁門二穴:(在承滿穴下一寸,左右距離中管各二寸。針刺深度八分,艾灸五壯。同前面胃經的穴位作用。主治:脅下積塊結痛。)

關明二穴:(在梁門下,太一上,去建里各二寸。刺入八分,灸五壯。同前胃。主:身腫、重,遺尿,善滿,積氣,腹鳴卒痛,泄,不欲食。)

白話文:

關明穴:在梁門穴的下方,太一穴的上方,距離建裏穴各二寸。刺入八分,灸五壯。主治:身體腫脹、沉重,遺尿,善滿,積氣,腹鳴突然疼痛,泄瀉,不想吃東西。

太一二穴:(在梁門下一寸。刺入八分,灸五壯。同前胃腑。主:狂,癲疾,吐舌。)

滑肉門二穴:(在太一下一寸,去水分二寸。刺入八分,灸五壯,同前胃。主:狂,癇,癲疾,吐舌。)

白話文:

太一二穴:(在梁門穴下一寸的位置。針刺深度八分,灸五壯。與之前所述的胃穴相同。主治:狂症、癲癇、吐舌。)

滑肉門二穴:(在太一二穴下一寸,距離水分穴二寸的位置。針刺深度八分,灸五壯,與之前所述的胃穴相同。主治:狂症、驚厥、癲癇、吐舌。)

天樞二穴:(大腸募也,一名長溪,一名谷門。去肓輸一分五分,俠臍兩旁各二寸陷者中。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壯。主:疝繞臍而痛,時上衝心。女子胞絡中痛,惡血,月水不休止。腹脹腸鳴,氣上,食不化,不嗜食,身重。足陽明胃。)

白話文:

天樞穴:是人體的大腸募穴,又名長溪穴、谷門穴。從肓俞穴量一寸五分,肚臍兩旁各二寸的凹陷處就是天樞穴,刺入五分,留針七呼,灸三壯,可以治療腹部絞痛、繞臍疼痛,有時疼痛上衝到心部;婦女胞絡中疼痛、惡血、月經不止;腹脹腸鳴,氣上衝、食不下、不愛吃東西、身體沉重,屬足陽明胃經。

外陵二穴:(在天樞下,大巨上。刺入八分,灸五壯。同上胃。主:腸中盡痛也。)

白話文:

外陵穴:

(位於天樞穴下方,大巨穴上方。針刺深度八分,灸五壯。與上巨虛穴相同,主治:腸中疼痛。)

大巨二穴:(一名液門。在長溪下二寸。刺入八分,灸五壯。同上胃。主:腹滿痛,善煩,小便難,頹疝,偏枯,四肢不用,善驚。)

白話文:

大巨穴、二穴:(別名液門。在大腿內側,股動脈搏動處下約6公分的凹陷處。針刺深度0.3到0.4公分,灸壯5壯。主治:腹部脹滿,胃酸過多分泌,小便困難;大腿內側痛,手腳關節痛;顏面歪斜,半身不遂,四肢麻痹,容易受驚。)

水道二穴:(在大巨下三寸。刺入二寸半,灸五壯。同上胃。主:少腹脹滿,痛引陰中,月水至腰背中痛,三焦約,大小便不通。)

白話文:

水道二穴:(在大巨穴下三寸處。針刺入二寸半,灸五壯。功效同上胃穴。主治:少腹脹滿,疼痛延引到陰部,月經來時腰背疼痛,三焦不通,大小便不通。)

歸來二穴:(一名溪穴。在水道下二寸,注云:有本:俠曲骨相去五寸。刺入八分,灸五壯。同上胃。主:少腹痛,奔豚,卵上入引莖中痛,女子陰寒。)

白話文:

歸來穴(又稱溪穴):在水道穴下二寸,有書中稱:俠曲骨相距為五寸。針刺入八分,灸五壯。具有治療少腹疼痛、奔豚、卵丸偏上入引莖中疼痛,女子陰寒等疾病的作用。

氣街二穴:(在歸來下,鼠鼷上一寸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腹中有大氣,私使,女子月水不利,腹脹,陰腫,乳難,腰痛,陰痿,兩丸騫,痛,婦人無子。)

白話文:

氣街穴位:(在歸來穴的下方,鼠鼷穴的上方一寸處刺入三分,留針七呼,灸三壯。主治:腹中有大量氣體,私下使用,女子月經不調,腹脹,陰部腫脹,乳房難產,腰痛,陰莖萎縮,睾丸萎縮,疼痛,婦女無子女。)

四行左右十四穴:

白話文:

古文:

足厥陰肝經:太衝、太谿、行間、蠡溝。

足陽明胃經:商丘、梁丘、衝陽、三里。

足少陰腎經:太溪、湧泉、太谿、照海。

足太陽膀胱經:委中、承山、崑崙、崑崙、光明。

期門二穴:(肝募也。在第二肋端,不容旁各一寸五分上,直兩乳,去巨闕各三寸五分,舉臂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主:息奔,脅下氣上下,胸中有熱,喑不能言,婦人產余疾;食不下,眩目,足寒,心切痛。足太陰脾,又足厥陰肝。)

白話文:

期門穴(肝之募穴):期門穴位於胸前,第二肋骨下端旁開一點五寸的地方,與兩側乳頭平齊,距離巨闕穴三點五寸。取穴時,讓患者舉起手臂,即可看到該穴位。刺針四分,灸五壯。主治:息奔、脅下氣上下、胸中有熱、喑啞不能說話、婦女產後疾病、食不下、眩暈、足寒、心切痛等,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

日月二穴:(膽募也,在期門下五分。刺入七分,灸五壯。足少陽膽,足太陰脾。主:太息善悲,小腹熱,欲走,多唾,言語不正,四肢不收。)

白話文:

日月二穴: (是膽經的募穴,位於期門穴下五分。針刺入七分,灸五壯。屬於足少陽膽經,足太陰脾經。主治:太息悲傷,小腹發熱,想要到處跑,口水多,語言不清,四肢不能收斂。)

腸哀二穴:(在日月下一寸五分,去中管各三寸五分,刺入七分,灸五壯。主:便膿血,寒中,食不化,腸中痛。)

白話文:

腸哀穴:位於日月穴下一寸五分,距離中管各三寸五分,針刺七分,艾灸五壯。主治:大便膿血、感受寒邪、食物不消化、腸中疼痛。

大橫二穴:(在腸哀下三寸,直臍旁,刺入七分,灸五壯。主:大風,逆,多寒,善悲也。足太陰脾。)

白話文:

大橫二穴:位於腹部下三寸處,臍旁正中,刺入七分,灸五壯。主治:大風、逆氣、多寒、容易悲傷。(屬足太陰脾經)

腸結二穴:(一名腸屈。在大橫下一寸三分。刺入七分,灸五壯。足太陰脾,又足厥陰肝。主:繞臍痛,搶心,膝寒,注利。)

白話文:

腸結穴(又名腸屈穴): 位於肚臍下方 1 寸 3 分處。針刺深度為 7 分,灸 5 壯。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主治:肚臍周圍疼痛,胸悶心悸,膝蓋寒冷,排尿困難。

府舍二穴:(在腸結下三寸。刺入七分,灸五壯。主:疝瘕,髀中痛,循脅上下,搶心,腹滿積聚,厥逆霍亂。足太陰脾。)

白話文:

府舍穴:位於腸結穴下三寸處。針刺七分,灸五壯。主治疝氣、大腿疼痛、脅部上下疼痛、心悸、腹滿積聚、厥逆霍亂。是足太陰脾經穴。

衡門二穴:(一名慈宮,去大橫五寸,在府舍下,橫骨兩端約中。刺入七分,灸五壯。足太陰脾。主:寒氣腹滿,癃,淫濼身熱,腹中積痛,產腹乳難,子上衝心,陰疝。)

白話文:

衡門穴(別名慈宮穴):位於大橫穴下五寸處,在府舍穴下方,橫骨兩端的中央。針刺深度七分,艾灸五壯。屬於足太陰脾經。主治:寒氣導致的腹滿、小便不利、淫慾過度導致的身體發熱、腹中積痛、產後腹中積乳難消、胃氣上衝導致的心悸、陰囊疝氣。

側脅部左右二十穴:

大包二穴:(脈出腋下三寸。刺入三分,留五呼,灸三壯。足太陰脾。主:胸脅痛,身寒,虛則百節皆縱。)

白話文:

側腹兩側二十個穴位:

大包穴(二穴):(從腋下的位置往外,三寸處)。刺入深度三分,停留五口氣的時間,灸三壯。屬足太陰脾經。主治:胸脅疼痛,身體發冷,虛弱時導致全身關節無力痠軟。

輒筋二穴:(在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著脅。刺入六分,灸三壯。足少陽膽,手厥陰心主。主:胸中暴滿,不得臥,喘息。)

白話文:

輒筋兩個穴道:在腋下三寸,再向前行一寸,就在脅骨處。針刺入六分,灸三壯。屬於足少陽膽經和手厥陰心主經。主治:胸中突然感到脹滿,無法躺臥,氣喘吁吁。

天池二穴:(一名天會。在乳復一寸,脅下三寸,著脅直脅撅肋間。刺入七分,灸三壯。手厥陰心主,又足少陽膽。主:寒熱,膺滿,瘻,頸,四肢不舉,腋下腫,上氣,胸中有音,喉中鳴。)

白話文:

天池穴:又名天會穴,在乳頭下1寸,脇骨下3寸處,沿著肋骨到腋下,在腋窩和胸廓的交界處。刺入深度7分,灸3壯。手厥陰心包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主治:寒熱、胸悶、瘺孔、頸部疼痛、四肢不舉、腋下腫脹、上氣、胸中有聲音、喉嚨中有鳴響等症。

淵腋二穴:(一名泉腋。在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得之。刺入三分,不灸。足少陽膽。主:胸滿,馬力,臂不舉。)

白話文:

淵腋二穴: (別名泉腋,在腋下三寸處的凹陷中,抬高手臂可以找到這個位置。針刺入三分,不灸。屬足少陽膽經,有治療胸部脹滿、肌肉無力、手臂無法抬舉等症狀。)

章門二穴:(脾募也。一名長平,一名脅廓。在大橫外,直臍,季肋端,側臥伸下足,屈上足,舉臂取之。刺入八分,灸三壯。主:腹中腸鳴,食不化,脅痛,口乾,胸滿喘息,心痛腰痛,身黃,四肢懈惰,石水,馬力腫。足少陽膽府。又足厥陰肝。)

白話文:

章門穴:

  1. 別名:長平、脅廓。

  2. 位置:在大橫外側,與臍相對,季肋的盡端。

  3. 取穴方法:讓患者側臥,伸直下肢,屈曲上肢,舉起手臂,在該處取穴。

  4. 針刺方法:直刺八分,灸三壯。

  5. 主治疾病:

  • 腹中腸鳴,食不化。
  • 脅痛,口乾。
  • 胸滿喘息,心痛腰痛。
  • 身體發黃,四肢懈怠無力。
  • 尿路結石,男性生殖器腫大疼痛。
  1. 歸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

京門二穴:(腎募也。一名氣府,一名氣輸。在監骨腰中季肋本俠脊。注云:穴當十一椎,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腰痛,寒熱,腹䐜脹,引背脊反折,水道不通,尿黃,洞泄。)

白話文:

京門穴:位於腰部,在脊椎骨旁,第二個肋骨下方,與肚臍平齊。主治:腰痛、寒熱、腹脹、背部僵直、尿黃、腹瀉。

帶脈二穴:(在季肋端下一寸八分,刺入六分,灸五壯。主:婦人少腹堅痛,月水不通。)

白話文:

帶脈兩穴:位於季肋端下一寸八分,針刺深度六分,艾灸五壯。功效:主治婦人小腹脹痛,月經不調。

維道二穴:(一名外樞。在章門下五寸三分。刺入八分,灸三壯。主:嘔,咳逆不止,三焦有水氣,不能食。帶脈並足少陽脈膽。)

白話文:

維道二穴:(別名外樞。位於章門穴下方五寸三分。刺入穴位八分,灸三壯。主治:嘔吐、咳嗽不止、三焦有水氣,無法進食。與帶脈和足少陽膽經相連。)

五樞二穴:(在帶脈下三寸,刺入一寸,灸五壯。主:男子陰疝,兩丸上入少腹;婦人下赤白裡急,瘛瘲。)

居髎二穴:(在長平下八寸三分,監骨上陷者中。刺入八分,灸三壯。主:腰痛引少腹。)

足部左右諸穴百六十九:

白話文:

五樞二穴:(在帶脈下方三寸,針灸一寸,艾灸五壯。主治:男性陰囊疝氣,兩顆睪丸向上進入下腹部;女性白帶下、陰道緊縮、經閉。)

居髎二穴:(在長平穴下方八寸三分,腰骨上凹陷的中央。針灸八分,艾灸三壯。主治:腰痛引起下腹部疼痛。)

足部左右諸穴總計一百六十九個:

陰廉二穴:(在羊矢下,去氣街二寸。刺入八分。注云:羊矢亦曰鼠鼷,陰之兩廉,腹與股相接之處。主:婦人絕產若未曾產。足太陰脾。)

白話文:

陰廉穴和廉泉穴:(在膝蓋骨下緣的內、外側,距離氣街穴二寸。刺入八分。注釋說:「羊矢」又叫做「鼠鼷」,「陰廉」是腹股溝溝,是腹部和股根相接的地方。主治:婦女絕產,或者未曾生育。足太陰脾經。)

會陰二穴:(一名屏翳。在大便前,小便後,兩陰之間,刺入二寸,留七呼,灸三壯。任脈,又衝脈。主:痹,小便難,陰中諸病,前後相引痛,不得大小便,女子血不通,男子陰寒。)

白話文:

會陰有兩個穴位:

  1. 會陰穴:(又名屏翳穴)在大便之前、小便之後,兩陰之間,針刺二寸,留針七呼,灸三壯。主治:痹症、小便困難、陰部諸病、前後相引痛、大小便不通、女子血不通、男子陰寒。

  2. 任脈穴:(又名衝脈穴)主治:痹症、小便困難、陰部諸病、前後相引痛、大小便不通、女子血不通、男子陰寒。

會陽二穴:(一名利夷,在陰尾骨兩旁。刺入八分,灸五壯。主:五腸有寒,泄注,腸澼,便血。)

白話文:

會陽穴(別名利夷):位於肛門兩側尾椎骨旁。針刺深度為八分,灸灼五壯。主治:腸道受寒,腹瀉、腸鳴,大便帶血。

扶承二穴:(一名肉郄,一名陰開,一名皮部。在尻臀下股陰下橫紋中。注云:扶承其身,故曰之。刺入二寸,灸三壯。主:腰脊尻臀股陰寒痛,大便䐈出,小便不利,足太陽膀胱。)

白話文:

扶承穴:(別名肉郄、陰開和皮部。位於臀部下方,股陰部下方的橫紋中。註解說:扶承其身,所以稱之為此。針刺入二寸,灸三壯。主治:腰脊尻臀股陰部的寒冷疼痛,大便溏稀不實,小便不利,足太陽膀胱經。)

五里二穴:(在下去氣街三寸,陰股中動脈也。注云:去腹五寸,故曰之。刺入六分,灸五壯。主:腹中滿,熱閉不得尿。足太陰脾。)

白話文:

五里二穴:位於腹部,距肚臍往下五寸,乃陰股中的動脈。註解中說:由於距腹部五寸,因此而得名。針刺深度為六分,灸療五壯。主治:腹中脹滿,熱氣鬱閉致使小便不通。屬足太陰脾經。

環銚二穴:(在髀樞中。刺入一寸,留二十呼,灸十壯。足少陽膽。主:髀樞中痛,腰脅相引急痛,髀筋瘛,脛痛不可屈伸,不仁。)

白話文:

環銚穴和期門穴:(位於大腿根部。針灸進去一寸,停留二十次呼吸的時間,灸十壯。屬於足少陽膽經。主治:大腿根部疼痛,腰部和脅部一起連帶疼痛,大腿肌肉痙攣,小腿疼痛不能彎曲伸直,麻木不仁。)

殷門二穴:(在肉郄下六寸。刺入五分,灸三壯。主:腰痛得俯不得仰,仰則僕痛。足太陽膀胱。)

白話文:

殷門二穴:(在肉郄穴下方六寸。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壯。主治:腰痛,彎腰困難而仰頭則疼痛加劇。足太陽膀胱經)

風市二穴:(《千金方》云:令病人起正身平立,垂兩臂直下舒十指掩著兩髀上,便當手中央指頭髀大筋上是也。灸之百壯,亦任人,輕者不可減百壯,重者乃至五六百壯,勿頓灸,三報之佳。此則腳氣之要穴也。)

白話文:

風市穴,在《千金方》中有記載。方法是讓病人站立,雙臂下垂,將手指伸直,按住大腿上方的兩側,然後用手的中指點到大腿股骨頭處的肌腱上,就是風市穴。艾灸這個穴位100壯,可以根據個人的情況增減,輕的不能少於100壯,重的可以灸到500-600壯,不要一下子灸完,分三次灸,效果最好。這個穴位是治療腳氣的重要穴位。

伏兔二穴:(在膝上六寸起肉。禁不可灸刺。足陽明胃。無主治。)

髀關二穴:(在膝上伏兔後交分中。刺入六分,灸三壯。同上胃。主:膝寒痹不仁,痿不得屈伸。)

白話文:

**伏兔穴:**在膝蓋上方六寸處,肌肉隆起。禁止針灸。屬於足陽明胃經。無主治。

**髀關穴:**在伏兔穴後方,交接處的正中間。刺入六分,灸三壯。屬於足陽明胃經。主治:膝關節寒冷痹痛、麻木不仁,四肢痿軟、屈伸不利等。

中瀆二穴:(在髀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者中。刺入五分,灸五壯。足少陽膽。主:寒氣在分肉間痛上下者,若痹不仁。)

白話文:

中瀆穴:位於大腿外側,膝蓋上方五寸,在肌肉的凹陷處。針刺入五分,灸五壯。屬於足少陽膽經。主治:寒氣在肌肉間導致疼痛症狀上下移動、半邊不仁痺痛。

陰包二穴:(在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刺入六分,灸三壯。足厥陰肝。主:腰、少腹痛。)

白話文:

陰包二穴:(位於膝上四寸,大腿內側兩條筋之間,針灸深度六分,灸三壯。屬於足厥陰肝經。主治:腰部、小腹疼痛。)

陰市二穴:(一名陰鼎,在膝上三寸。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陽明胃。主:寒疝下至膝,腰痛,腹中脹滿,痿厥少氣。)

白話文:

陰市二穴:(別名陰鼎,位於膝蓋上方三寸處。針入三分,留針七呼吸,灸三壯。歸屬於足陽明胃經。主治:寒疝下行至膝蓋,腰痛,腹中脹滿,痿弱厥逆,少氣。)

梁丘二穴:(在膝上二寸兩筋間,刺入三分,灸三壯。同上胃上。主:大驚,乳痛,脛苕苕痹,膝不能屈伸。)

白話文:

梁丘二穴:在膝蓋上方二寸,兩條肌腱之間。刺入三分,灸三壯。同上述胃上穴的功能。主治:大驚嚇,乳房疼痛,小腿痠麻痺痛,膝蓋無法彎曲伸直。

箕門二穴:(在魚股上越筋間動應手,陰市內。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太陰脾。主:癃,遺尿,鼠鼷痛,小便難而白。)

白話文:

箕門穴:位於大腿內側,股四頭肌外側緣,股動脈搏動處。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太陰脾經。主治:癃閉、遺尿、鼠蹊部疼痛、小便困難而色白。

血海二穴:(在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中,刺入五分,灸五壯。足太陰脾。主:婦人漏下,若血閉不通,逆氣脹。)

白話文:

血海穴:位於膝蓋骨上緣內側,與白肉交際處二寸處。刺入五分,灸五壯。屬於足太陰脾經。主治:婦女月經下漏,血閉不通,逆氣脹痛。

犢鼻二穴:(在膝臏下骭上俠解大筋中,刺入六分,灸三壯。足陽明胃。主:犢鼻腫,可灸不可刺,其上堅勿攻,膝中痛不仁。)

白話文:

犢鼻穴(在膝蓋骨下緣,外側跟腱上面的肌腱當中,刺入0.6公分,灸三壯。足陽明胃經穴。主治:犢鼻腫痛,只能灸,不可針刺。腫脹堅硬的地方不要治療,膝蓋中間疼痛、麻木不仁。)

膝目四穴:(華佗云:在膝蓋下兩邊宛宛中。主:膝弱痙疼冷,脛痛矣。《小品方》云:膝內外目,一膝有二穴,各有犢鼻兩傍陷者中,如猴孫眼者是也。)

白話文:

膝目四穴:

《華佗雲》:在膝蓋骨下兩邊的凹陷處。主治:膝蓋痠軟,疼痛,寒冷,小腿疼痛。

《小品方》雲:膝蓋裡面和外面的目穴,每條腿有兩個穴位,分別在膝蓋骨內外兩側隆起部位的凹陷中,就像猴子孫子眼一樣。

陽關二穴:(在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廉,刺入七分,灸三壯。足厥陰肝。主:膝外廉痛,不可屈伸,脛痹不仁。)

白話文:

陽關穴:位於膝蓋外側,陽陵泉穴上三寸,犢鼻穴外側邊緣。針刺深度七分,可灸三壯。

足厥陰肝經。

主要治療:膝蓋外側疼痛,不能彎曲伸直,小腿麻木不仁。

委中二穴:(在膕中央約文中動脈。刺入五分,灸三壯。足太陽膀胱。主:腰痛俠脊至頭,目茫茫,風痙,痔,小便難,腹堅腫,衄不止。)

白話文:

委中穴:位於膝關節背側,中央偏下,約在膕動脈處。刺入五分,灸三壯。屬足太陽膀胱經。主治:腰痛,從腰部延伸到脊背和頭部,視力模糊,風寒引起的痙攣,痔瘡,小便困難,腹部堅硬腫脹,鼻出血不止。

曲泉二穴:(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者中,屈膝而得之。刺入六分,灸三壯。足厥陰肝。主:女子疝,按之如湯沃兩股中,少腹腫,膝不可屈伸,陰挺痛,四肢不舉。)

白話文:

曲泉穴:在膝蓋內側、股骨下,大腿筋上,小筋下凹處的中間,彎曲膝蓋就可以找到。針刺深度為六分,灸三壯。屬於足厥陰肝經。主治:女性疝氣,按壓時就像有熱水澆灌兩腿中間,小腹腫脹,膝蓋無法彎曲伸直,陰部疼痛,四肢無法抬起。

陰谷二穴:(在膝內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刺入四分,灸三壯。主:舌縱涎下,煩悶,狂,癉,脊內廉痛,尿難,陰痿,少腹痛如蠱如姐。足少陰腎脈。

白話文:

陰谷穴、二穴:位於膝蓋骨內側後方,大筋下方,小筋上方,按壓時有酸脹感,屈膝時容易找得到。針刺深度四分,艾灸三壯。主治:舌頭伸長流口水,煩躁憂鬱,精神錯亂,驚恐不安,脊椎內側疼痛,小便困難,陽痿,小腹疼痛,像蟲子在咬,或針刺一般。屬於足少陰腎經。

(陽陵泉二穴:(在膝下一寸,外廉陷者中,刺入六分,灸三壯。足少陽膽。主:太息口苦,嗌中吤吤,數唾,脅下蘓滿,嘔吐,膝股不仁。)

白話文:

陽陵泉穴(左右各一穴):(位於膝蓋下緣1寸,外側凹陷處,針刺六分,灸三壯。屬足少陽膽經。主治:嘆息、口苦、咽喉中有痰鳴聲、頻頻吐唾液、脅痛、嘔吐、膝關節股部無知覺。)

陰陵泉二穴:(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者中,伸足乃得之。刺入五分,灸三壯。足太陰脾脈。主:女子疝瘕,腹中盛水脹逆,腰痛,癃,尿黃,不嗜食,心下滿,足痹痛。)

白話文:

陰陵泉穴:位於膝下內側,輔骨下陷處,伸直腳才能找到。針灸深度五分,灸三壯。屬於足太陰脾經。主治:女性疝氣、腹中積水脹滿逆氣、腰痛、小便不通、尿液黃、不愛吃東西、心下滿悶、足部痹痛。

膝關二穴:(在犢鼻下二寸陷者中,刺入四分,灸五壯。足厥陰肝臟。主:膝內廉痛引髕,不可屈,連腹引喉咽痛。)

白話文:

膝關二穴位:(位於股骨外上髁下二寸的凹陷處,針灸四分深,艾灸五壯。屬足厥陰肝經。主治:膝蓋內側疼痛,疼痛牽連到膝蓋骨,無法彎曲,疼痛連接到腹部和喉嚨。)

浮郄二穴:(在委陽上一寸,展膝得之。刺入五分。足太陽膀胱。主:不得臥,出汗,不得大便,堅不出。)

白話文:

浮郄穴:(在委陽穴上一寸,伸直膝蓋時可以找到。針刺深度五分。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主治:失眠、盜汗、大便不通、小便困難。)

委陽二穴:(在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扶承下六寸。刺入七分,灸三壯。主:胸滿,閉癃,痔,腋下腫,筋急,腰痛。足太陽膀胱。)

白話文:

委陽穴:位於足太陽膀胱經,在膝蓋外側,股二頭肌與腓腸肌之間,向下六寸處。針刺七分,灸三壯。主治:胸悶、小便不利、痔瘡、腋下腫痛、筋脈拘急、腰痛等症。

合陽二穴:(在膝約中央下二寸,刺入六分,灸五壯。同前膀胱。主:踝厥,癲疾,瘛瘲,膝急,腰脊痛。)

白話文:

合陽穴:位於膝蓋正中之下二寸處,針刺深度六分,灸五壯。作用同上膀胱經。主治:腳踝抽筋、癲癇、肌肉痙攣、膝蓋緊繃、腰脊疼痛。

地機二穴:(一名脾舍。在別走上一寸一空,在膝下五寸。刺入三分,灸五壯。足太陰脾脈。主:頹疝,溏瘕,腹中痛,臟癉。)

白話文:

地機穴、臨泣穴:(別名脾舍穴。在別走穴直上一寸一空隙的地方,在膝蓋下五寸。刺入三分深,灸五壯。足太陰脾經脈上的穴位。主治:脫肛、泄瀉、腹中疼痛、臟器瘡瘍。)

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骨䯒外廉。刺入一寸,留七呼,灸三壯。足陽明胃。主:腹中寒,脹滿,熱汗不出,善嘔,苦痙,身反折,口噤,不能久立。)

白話文:

三里第二個穴位:(在膝蓋以下三寸,小腿骨外側邊緣。針灸一寸深,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灸三壯。屬於足陽明胃經。主治:腹部受寒,腹脹腹滿,熱汗不出,嘔吐,痙攣,身體反折,口不能張,不能久站。)

巨虛上廉二穴:(在三里下三寸。刺入八分,灸三壯。同前胃。主:飧泄,大腸痛,胸脅蘓滿。狂,妄走,善欠,風水,膝腫不能久立。)

白話文:

巨虛穴和上廉穴:這兩個穴位在三里穴的下方三寸處。針灸深度為刺入八分,以及灸三壯。穴道功用與前述的胃經類似,主要用於治療飧泄、大腸疼痛、胸脅脹滿、狂妄走動、喜歡欠伸、風水病以及膝蓋腫脹且無法長時間站立等症狀。

條口二穴:(在下廉上一寸。刺入八分,灸三壯。同上胃。主:寒脛疼,足緩失履,濕痹,足下熱,不能久立。)

白話文:

條口穴:在小腿內側,下廉穴上方一寸。針刺深度八分,灸三壯。主治:小腿寒冷疼痛,足跟酸軟無力,濕痹,足底發熱,不能長時間站立。

巨虛下廉二穴:(在上廉下三寸。刺入三分,灸三壯。足陽明胃。主:少腹痛,飧泄,次指間熱,若脈陷,寒熱身痛,唇乾,毛髮焦。)

白話文:

巨虛、下廉這兩個穴道:(在上廉穴的下面三寸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屬於足陽明胃經。主治:少腹疼痛,腹瀉,次指間發熱,如果脈搏虛陷,寒熱交替,全身疼痛,嘴脣乾燥,毛髮焦枯。)

陽輔二穴:(在足外踝上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去丘虛上七寸,刺入五分,灸三壯。足少陽膽。主:腰痛如小錘居其中,腫痛,諸節痛,四肢不舉,膝脛痹不仁。)

白話文:

陽輔二穴:位於足外踝上方,輔骨前絕骨端,從前分三等於,上七寸,刺入五分,灸三壯。足少陽膽經。主治:腰痛彷彿小錘子打在裡面、腫痛、四肢關節疼痛,四肢無法舉起,膝蓋和小腿麻痺、沒有知覺。

豐隆二穴:(在踝上八寸,下廉下,䯒外廉陷者中。刺入三分,灸三壯。足陽明胃。主:厥逆,足暴凊,胸痛如刺,腸若刀切之,悶不能食,大小便澀,四肢腫。)

白話文:

豐隆穴:(在腳踝往上八寸,小腿內側突出骨的下方,凹陷處中。針灸深度三分,灸三壯。屬於足陽明胃經。主治:呃逆、腳忽然變冷、胸痛如針刺、腸子如刀割般疼痛、抑鬱不能吃東西、大小便不通暢、四肢浮腫。)

中郄二穴:(一名中都。在內踝上七寸脛骨中。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厥陰脈。主:頹疝,崩中,腹上下痛,腸澼不止,泄精。)

白話文:

中郄穴:(別名中都。在內踝上七寸,脛骨的中間。針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厥陰脈。主治:跌打扭傷、崩漏、腹痛、腸鳴、泄精。)

承筋二穴:(一名腨腸,一名直腸。在腨腸中央陷者中。不刺,灸三壯。足太陽膀胱。主:大腹、腰、脊、背寒,痹,轉筋,頭眩痛,衄,汗出,腳腨酸重,不能久立,痔,脛不仁。)

白話文:

承筋穴:別名腨腸、直腸。位於小腿後側,在腨腸肌的中央凹陷處。此穴不適用針刺,宜用艾灸,灸三壯。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主治:腹脹、腰痛、脊背痠痛、寒痹、筋脈拘攣、頭暈頭痛、鼻出血、汗出異常、小腿痠重、不能久站、痔瘡、小腿麻木不仁等症狀。

承山二穴:(一名魚腸,一名腸山,一名肉柱。在兌腨腸下分肉間陷者中。刺入七分,灸五壯。主:寒熱篡反出。癲疾,瘛瘲,鼽衄,腰背痛,大便難,痔,脛不仁。)

白話文:

承山穴:(別名:魚腸、腸山、肉柱。在小腿後肌的下方,肌肉分離、凹陷處。針刺深度七分,灸五壯。主治:寒熱交替發作。癲癇、瘛瘲、鼻出血、腰背痛、大便困難、痔瘡、小腿麻木。)

三陰交二穴:(在內踝上八寸,骭骨下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太陰脾,又足厥陰肝。主:足下熱,脛疼不能久立,濕痹不能行。)

白話文:

三陰交兩個穴位:(位於內踝上方八寸,跟骨內側凹陷處。針刺入三分,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灸三壯。它屬於足太陰脾經,又屬於足厥陰肝經。主治:足部發熱,小腿疼痛而不能久立,濕痹不能行走。)

飛揚二穴:(一名厥陽,在外踝上七寸。刺入三寸,留十呼,灸三壯。足太陽膀胱。主:下部寒,熱汗不出,體重,逆氣,頭眩痛,衄,腹不仁。)

白話文:

飛揚穴:(又名厥陽穴,位於外踝上 7 寸。刺入 3 寸,留十呼,灸三壯,屬足太陽膀胱經主治:下半身怕冷,汗水不出,身體沉重,氣逆,頭暈痛,鼻子出血,腹部疼痛。)

陽交二穴:(一名別陽,一名足髎。在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間。刺入六分,灸三壯。主:寒厥,癲疾,齘,瘛瘲,驚狂,喉痹,胸滿,面腫,寒熱,髀脛不仁。)

白話文:

陽交穴:(又叫別陽穴,也叫足髎穴。位於腳踝上七寸,斜向進入三條陽經分佈的肌肉間。針刺深度六分,灸三壯。主治:手腳冰冷、癲癇、抽搐、唖巴、驚狂症、喉嚨腫痛、胸悶、面部浮腫、發冷發熱、大腿和小腿沒有知覺。)

築賓二穴:(在內踝上踹分中。刺入三分,灸五壯。主:大疝,絕子,狂,癲疾。)

白話文:

築賓二穴:位於內踝的上方,踹分中。針刺深度三分,灸五壯。主治:疝氣、絕育、狂躁、癲癇。

外丘二穴:(在外踝上七寸,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少陽膽。主:膚痛,痿痹,脅,頭痛,項上凸,寒熱,癲疾。)

白話文:

外丘穴:位於外踝上七寸,針刺入三分,灸三壯。為足少陽膽經穴。主治:皮膚疼痛,四肢麻痺、痿弱,脅肋疼痛,頭痛,頸項腫脹疼痛,寒熱,癲癇。

漏谷二穴:(在內踝上六寸骨下陷者中。刺入三分,灸三壯。主:腹中熱若寒,腸善鳴,膝內痛,肘、脅、下腹䐜急,小便不利。足太陰脾。)

白話文:

漏谷二穴:位於內踝上六寸,骨頭凹陷處的中間。刺入三分,灸三壯。主治:腹中感覺燥熱、腸胃發出咕嚕聲、膝蓋內側疼痛、手肘、脅腹、腹部疼痛,小便不通暢。足太陰脾經。

蠡溝二穴:(在內踝上五寸,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壯。足厥陰肝。主:女子疝,少腹腫,赤白淫,陰跳,腰痛,挺長,遺尿,癃,小便不利。)

白話文:

蠡溝穴:位於內踝上五寸處,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三呼,灸三壯。屬於足厥陰肝經。主治:女性疝氣,小腹腫脹,赤白濁帶,陰部抽搐,腰痛,挺直長髮,遺尿,癃閉,小便不利。

光明二穴:(在外踝上五寸。刺入六分,留十呼,灸五壯。足少陽膽。主:身解㑊,寒少熱甚,淋濼脛酸不能起,膝痛,身體不仁。)

白話文:

光明穴:位於外踝上五寸。針刺深度六分,留針十次呼吸,灸五壯。屬於足少陽膽經。主治:身體疼痛,寒症輕微熱症嚴重,小便淋漓不暢,小腿痠痛不能起身,膝蓋疼痛,身體麻木不仁。

交信二穴:(在內踝上二寸。刺入四分,灸三壯。又陰維脈也。主:氣癃,頹疝,陰急,股樞腨內廉痛。)

白話文:

交信二穴:位於內踝上方二寸處。刺入四分,灸三壯。又屬於陰維脈。主治:氣血鬱滯所致的腹脹不通,小腹疝氣下墜,陰部急痛,股部屈伸不利,大腿內側疼痛。

懸鐘二穴:(在外踝上三寸動者,刺入六分,灸五壯。足陽胃,又足太陽膀胱,又足少陽膽。主:腹滿胃中有熱,不嗜食,小兒腹滿,不能食飲也。)

白話文:

懸鐘二穴:

位置:在外踝往上三寸處,用針刺入六分,艾灸五壯。

經絡:屬於足陽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

主治:腹脹、胃中有熱、沒有食慾,小孩腹脹、不能飲食等症狀。

付陽二穴:(在外踝上三寸。刺入六分,灸三壯。陽蹺脈。主:痿厥,風頭重,頞痛,四肢不舉不仁。)

白話文:

付陽二穴(在外踝上三寸。刺入六分,灸三壯。屬陽蹺脈。主治:肢體痿弱麻木,風寒頭痛,頭部重痛,四肢不舉或不靈活。)

復留二穴:(一名昌陽,一名伏白。在內踝上二寸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五壯。足少陽腎脈。主:腰痛引脊內廉,腹厥痛,嗌乾,尿青,赤白,目茫茫,涎出。)

白話文:

另外再留下兩個穴位:(一個叫昌陽,一個叫伏白。在內踝上方二寸的凹陷處。針刺入三分,留針三呼息,艾灸五壯。屬於足少陽腎經。主治:腰痛連脊裡側,腹痛,咽喉乾澀,小便清,小便紅白,視力模糊,流口水。)

中對二穴:(在足內踝前一寸,仰足而取之,陷者中。刺入四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厥陰肝。主:振寒,溲白尿難,女子少腹大,嗌乾,嗜飲,丈夫頹疝,癃,身體不仁。)

白話文:

中對穴:位於足內踝前面一寸處,仰起足部取穴,凹陷處就是。刺針深度為四分,保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灸三壯。屬於足厥陰肝經。主治:寒顫,小便白濁且排尿困難,女性小腹腫大,咽喉乾燥,嗜好飲酒,男性陰囊水腫,小便不通暢,身體麻木不仁。

崑崙二穴:(在足外踝後踝骨上陷者中。刺入五分,留十呼,灸三壯。足太陽膀胱脈。主:寒熱,癲疾,目茫茫,鼽衄,瘧,多汗,腰痛不可俯仰,項如拔,痙,脊強,腳如結。)

白話文:

崑崙穴:位於足外踝後面,跟骨上方的凹陷處。刺入五分,保留十次呼吸的時間,灸三壯。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主治:寒熱、癲疾、眼花、鼻出血、瘧疾、多汗、腰痛不能屈伸、脖子像被拔起一樣、抽搐、脊椎僵硬、腳像打結一樣。

金門二穴:(在足外踝上,名曰關梁。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太陽膀胱脈。主:屍厥暴死,霍亂轉筋,馬癇。)

白話文:

金門二穴:

(位於外踝骨的上方,名稱為關梁。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主治:屍厥猝死、霍亂轉筋、馬癇。)

照海二穴:(在足內踝下,刺入四分,留六呼,灸三壯。陰蹺脈。主:卒疝,少腹痛,四肢淫濼身悶,目痛,尿黃。右取一日,取左立也。)

白話文:

照海穴:在腳內踝骨下方,針刺深度四分,留針六次呼吸的功夫,灸三壯。治療病症:疝痛、小腹痛、四肢無力,身體悶熱、眼睛疼痛、小便黃。取右腳照海穴治療一天,隔天取左腳照海穴。(以左腳站立)

曲尺二穴:(《小品方》云:在一腳趺上,脛之下,接腕曲屈處,對大指歧當踝前兩筋中央陷中是也。)

白話文:

曲尺二穴:(《小品方》中記載:位於一隻腳的腳踝上方,小腿下方,與腳腕彎曲處相接,正對著大拇指分岔的地方,腳踝前方的兩條肌腱中央的凹陷處。)

申脈二穴:(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陽蹺脈。主:腰痛不能舉足,寒熱,頸腋下腫,癲疾後僕。)

白話文:

申脈二穴:(在外踝骨下陷中能容納指甲的地方,刺入三分,留針六次呼吸的時間,灸三壯。屬於陽蹺脈。主治:腰痛不能舉足,寒熱,頸腋下腫,癲癇後突然倒地不起。)

商丘二穴:(在足內踝下微前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太陰脾脈。主:瘧寒,腹中痛,孩兒泄,不欲食,不可俯仰,手足煩擾,目眠口噤,善夢。)

白話文:

商丘穴:位於足內踝下方、微向前凹陷處。刺入三分,留針七呼,灸三壯。屬於足太陰脾經。主治:瘧疾、腹中痛、小兒腹瀉、食慾不振、不能俯仰、手足煩躁、閉目口噤、好做夢等症。

然谷二穴:(一名龍淵,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足少陰腎脈。主:不嗜食,熱病煩心,足寒凊,嗌內腫,上重下輕;女子不孕,男子精溢,黃疸。)

白話文:

然谷兩穴:(別名龍淵,位於足內踝前面,是大骨下陷處的中央。刺入三分,留針三呼,灸三壯。足少陰腎經的穴道。主治:不喜歡吃東西、發熱性疾病引發煩躁、雙腳寒冷怕冷、咽喉腫脹、身體上部沉重下部輕浮;女子不孕、男子精液溢出、黃疸。)

太谿二穴:(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者中。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少陰腎脈。主:悶,嘔,寒厥足熱,嗜臥,尿黃,嗌中痛,腹脹,手足寒,大便難。)

白話文:

太谿穴:位於足部內踝後方,跟骨上動脈陷中。刺入三分,灸三壯。為足少陰腎經的穴位,主治:胸悶、嘔吐、寒戰、足心發熱、嗜睡、小便黃、咽喉疼痛、腹脹、手腳冰冷、大便困難等症狀。

水原(泉)二穴:(去太谿下一寸,在內踝下。刺入四分,灸五壯。足少陰腎脈。主:月經不來,來而多少閉,心下痛,目茫茫,不可以遠視。)

白話文:

水泉穴:位於足內踝下太谿穴下一寸處。刺入四分,灸五壯。屬足少陰腎經。主治:月經不來,月經來了又少又閉,心下疼痛,目盲不明,不能遠視。

僕參二穴:(一名安邪,在跟骨下陷者中,供足得之。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陽蹺脈。主:腰痛,足跟中,踝後痛,腳痿,屍厥,霍亂,馬癇。)

白話文:

僕參二穴:(又名安邪穴,位於跟骨下方的凹陷處,用腳踩在地上就可以找到它。針刺入三分,留針六次呼吸的時間,灸三壯。屬於陽蹺脈。主治:腰痛、足跟中間、踝關節後面疼痛、腳痿弱無力、屍厥、霍亂、馬癇等病症。)

丘虛二穴:(在足外踝下如前陷者中,去臨泣三寸。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少陽膽。主:胸脅痛,善太息,胸滿,振寒,髀樞腳痛,目翳,兩脅痛。)

白話文:

丘虛二穴:位於足外踝下,凹陷處,距臨泣穴三寸。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七呼,灸三壯。隸屬於足少陽膽經。主治:胸脅疼痛,常嘆氣,胸悶,發抖怕冷,大腿關節和腳痛,眼睛模糊,兩肋疼痛。

解谿二穴:(在足衡陽後一寸半,腕上陷者中,刺入五分,留五呼,灸三壯。足陽明胃。主:面浮腫,顏黑,厥氣上,蘓腹,讇言,瘛瘲,股膝重,頭眩,面目赤。)

白話文:

解谿穴:位於腳背的陽明胃經,在足部外踝下方一寸半的位置,腕部凹陷處。刺入五分,留針五次呼吸,灸三壯。主治:面部浮腫,臉色發黑,厥逆之氣上衝,腹部疼痛,語言錯亂,胸悶,股膝沉重,頭暈目眩,面部發紅。

大鐘二穴:(在足踝后街中,有本作踵中。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少陰腎脈。主:腰脊痛,大便難,口中熱,喉中鳴,咳唾血。)

白話文:

大鐘二穴: (位於足跟後面的凹陷處;也有寫成「踵中」的。針灸時,刺入皮膚三分,灸三壯。此穴位屬於足少陰腎經。可治療:腰背疼痛、大便困難、口熱、喉中有鳴叫聲、咳嗽或吐血。)

衝陽二穴:(一名會原。在足跗上五寸骨間動脈上,去陷谷三寸。刺入三分,灸三一。足陽明胃。主:瘧令人寒,齒齲痛,腹大不嗜食,振寒。)

白話文:

衝陽穴:(別名會原穴。位於足背上五寸的骨頭間的動脈上,距離陷谷穴三寸。針刺深度三分,灸三、一壯。屬於足陽明胃經。主治:瘧疾使人寒冷,牙齒齲壞疼痛,腹部腫大不喜歡吃飯,振寒。)

太衝二穴:(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一寸半陷者中。刺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壯。足厥陰肝。主: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腸中邑邑,丈夫頹疝,女子少腹腫,溏泄,黃癉,癃,遺尿。)

白話文:

太衝穴:位於大拇指第二個關節後一寸半的凹陷處。針入三分深,留針十個呼吸,灸三壯。屬於足厥陰肝經。主治腰痛、小腹脹滿、小便不利、腸中悶悶不適、男性陰囊疝氣、女性小腹腫脹、溏洩、黃疸、尿閉、遺尿等。

公孫二穴:(在足大指本節之後一寸。刺入四分,留二十呼,灸三壯。主:寒熱汗出,不嗜食,多寒,腹中切痛,頭面腫起,不嗜臥。)

白話文:

公孫穴:位於足大拇指第一節之後一寸處。將針刺入四分,留針二十次呼吸,灸三壯。主治:寒熱汗出、不思飲食、多寒畏冷、腹中疼痛、頭面腫脹,不喜歡睡覺。

太白二穴:(在足內側核骨下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太陰脾脈。主:熱病先頭重,頰煩悶,腰痛腹滿,兩頷痛,逆氣,大便難。)

白話文:

太白穴、二間穴:(在腳內側,骨頭凹陷的地方。針刺入三分,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灸三壯艾條。屬於足太陰脾經的穴位。主治:高燒時頭先發沉,臉頰煩悶,腰痛伴隨腹脹,兩邊下顎疼痛,逆氣,大便困難。)

隱白二穴:(在足大指端內側,去爪甲如韭葉,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三壯。同上,井木。主:腹中有寒熱,氣喘,熱病,衄血不止,煩心,善悲,腹脹,足脛寒。)

白話文:

隱白穴:

位置:在足大拇指的內側,靠近趾甲處,距離趾甲約一韭葉的寬度。

針灸方法:刺入皮膚約一分深,留針三呼的時間,灸三壯。

主治:腹中有寒熱、氣喘、熱病、衄血不止、煩心、易悲傷、腹脹、足脛寒冷等症狀。

大都二穴:(在足大指本節後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熱病汗出且出厥,足凊,心痛,腸脹,心尤痛,煩心。同上。)

白話文:

大都穴:位於腳大姆指第1關節後面的凹陷處,刺入三分,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灸三壯。主治:熱病汗出兼出現手腳冰涼、心痛、腸胃脹氣、心痛加劇、煩躁不安等症狀。(此穴位於足大拇指本節後陷中,刺入三分,留針七呼,灸三壯,主治:熱病出汗並出現手腳冰涼、心痛、腸脹氣、心尤痛、煩心等症狀。)

大敦二穴:(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刺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壯。足厥陰肝臟,井。主:卒疝暴痛,男子立已,又心痛,遺尿,小便難,陰挺出,厥死,腹臍痛。)

白話文:

大敦穴和二穴:位於腳的大拇指端,距離指甲約一個韭葉的寬度及三個毛髮的長度。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十個呼吸,灸三壯。足厥陰肝經的井穴。主治:急性疝痛,男性立刻止痛,另外也能治療心痛、尿失禁、排尿困難、陰莖勃起不消、昏厥猝死、腹臍疼痛。

行間二穴:(在足大指間動應手陷者中。刺入六分,留十呼,灸三壯。足厥陰肝。主:尿難,痛,白濁,卒疝,腰腹痛,咳逆,面熱,口喎,咽痛,短氣,足下熱,胸背痛。)

白話文:

行間2穴:(位於腳大拇指之間的動脈脈搏處。行針刺入六分,留針10個呼吸後拔出,灸三壯。足厥陰肝經穴位。有治療尿液困難、尿道灼熱、白濁、突發性疝氣、腰腹痛、咳嗽、逆氣、面紅、口歪、咽喉痛、呼吸急促、足部發熱、胸背痛等功效。)

陷谷二穴:(在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後陷者中,去內庭二寸。刺入五分,灸三壯。足陽明胃。主:熱病,面腫水腫,胸滿,善齧唇,腸鳴,時寒熱。)

白話文:

陷谷二穴:(在足拇指與次趾之間的縫隙中,節後凹陷處,距內庭穴兩寸,深刺五分,灸三壯。屬足陽明胃經。主治:熱病,面部浮腫,胸悶脹滿,咬脣,腸鳴,時冷時熱。)

內庭二穴:(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二十呼,灸三壯。同前胃。主:四厥,手足悶者反(久)持之厥熱,脛痛,腹脹,皮痛者,口噤。)

白話文:

內庭穴:位於足大拇指和第二隻腳趾中間的凹陷處。刺入三分,留針20次呼吸,灸三壯。具有以下功效:

  1. 主治四肢厥冷,手腳麻木,久持則熱,小腿疼痛,腹脹,皮膚疼痛,口噤。

厲兌二穴:(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一壯。同前胃。主:暴厥欲死,口息,脈動如故,其形無知,不嗜食,鼽衄,足脛寒。)

白話文:

厲兌二穴:(在兩隻腳的大拇指與第二個腳指的交界處,距離指甲的角約一公分的距離。針刺一分,等待一次呼吸的時間,灼燒一壯。與之前的胃經穴位相同。主治:突然的昏厥、喘不過氣、脈搏仍然正常,身體沒有知覺,不想吃東西、流鼻衄、腳脛發冷等症狀。)

臨泣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者中,去俠谿一寸半。刺入二分,留五呼,灸三壯。足少陽膽。主:胸滿,腋下腫,馬刀,頭眩,目澀,身痹,振寒,膝痛,脛酸,月水不利。)

白話文:

臨泣穴:位於足小指次指本節後側凹陷中,距離俠谿穴一寸半。刺入二分,留針五呼,灸三壯。屬於足少陽膽經。主治:胸滿、腋下腫脹、馬刀瘡、頭暈、眼睛澀痛、身體麻痺、畏寒、膝蓋疼痛、小腿痠痛、月經不調。

地五會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陷者中。刺入三分,不可灸。足少陽膽。主:內傷唾血不足,外無膏澤。

白話文:

地五會二穴:位於足小趾次趾本節後陷中。刺入三分,不可灸。屬足少陽膽經。主治:內傷唾血不足,外無津液澤潤皮膚。

俠谿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間,本節前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足少陽膽。主:胸中蘓滿,寒如風吹之狀,狂,瘧,膝痛,目眥赤痛,頭眩頷痛。)

白話文:

俠谿二穴:在小腳趾與次指之間,腳背關節前面低陷的地方。針刺深度三分,保持三次回呼吸的時間,灸三壯。屬於足少陽膽經。主治:胸中滿悶,感覺寒冷如同被風吹過,神志狂躁,瘧疾,膝蓋疼痛,眼眥發紅、疼痛,頭暈、下巴疼痛。

竅陰二穴:(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三壯。主:脅痛,咳逆汗出,腹,足凊,頭痛,舌卷,口乾,耳鳴。足少陽膽。)

白話文:

竅陰穴:此穴位於足小指次指的端部,距離指甲約為韭葉的寬度。刺入穴位一分,留針三呼的時間,再灸三壯。此穴主治的症狀:脅痛、咳嗽、冷汗、腹冷、足部冰涼、頭痛、舌頭捲曲、口乾、耳鳴。此穴屬於足少陽膽經。

京骨二穴:(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喘,頭重,足寒,不欲食,腳攣,衄,目白翳,鼻不利。)

白話文:

京骨二穴:(位於足外側大骨下面,紅白相間的肉縫之間。針刺入三分深,留針七次呼吸,灸三壯。主治:喘息,頭重,足部寒冷,不想吃東西,腳抽筋,鼻子出血,眼睛白膜上有翳膜,鼻塞不通。)

束骨二穴:(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者中。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壯。足太陽膀胱脈。主:身痛,狂,善行,癲疾,腰痛如折,腳如結,耳聾,惡風,目眥爛。)

白話文:

束骨穴:此穴位位於足小指外側的本節後方凹陷中。針刺入二分,留針三呼,灸三壯。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主治:全身疼痛、狂躁不安、喜歡亂跑、癲癇、腰痛如斷裂、腳踝僵硬難動、耳聾、怕風、眼瞼潰爛。

通骨二穴:(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者中。刺入二分,留五呼,灸三壯。同上。主:身疼痛,善驚,互引,鼻鼽衄,寒熱,善嚏,項痛,振寒。)

白話文:

通骨二穴:位於足小指外側第一個關節的前方凹陷處。用針刺入二分,留針五次呼吸的時間,然後灸三壯。功效:主治身體疼痛、容易驚嚇、互相牽引、鼻子出血、怕冷怕熱、經常打噴嚏、頸部疼痛、惡寒。

至陰二穴:(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刺入一分,灸三壯。同上。主:瘧,頭重,鼻衄,寒疝,足下熱,不欲近衣,項痛,目翳,胸脅痛。)

白話文:

至陰穴有兩個穴位:

  1. 在小腳趾外側,距離指甲角如同韭葉。刺入一分,灸三壯。適用於:瘧疾,頭重,鼻子流血,寒疝,足底發熱,不喜歡靠近衣物,脖子疼痛,眼睛有翳膜,胸脅疼痛。

  2. 在小腳趾外側,距離指甲角如同韭葉。刺入一分,灸三壯。適用於:瘧疾,頭重,鼻子流血,寒疝,足底發熱,不喜歡靠近衣物,脖子疼痛,眼睛有翳膜,胸脅疼痛。

湧泉二穴:(一名地衝。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刺入三分,留三壯,灸三壯。主:熱病者,先腰脛酸,善渴數飲,身凊,清則項痛,足下熱,頭痛,不嗜食,腹脹,大便難。男子如蠱,女子如阻,不欲食,足厥,喘逆。足少陰腎。)

白話文:

湧泉穴(又稱地衝穴):

位置:位於足底正中央,屈足捲曲腳趾,在腳心凹陷處。

針刺:將針刺入三分,留針三壯,灸三壯。

主治:

  1. 熱病患者:先出現腰痠和脛骨痠痛,口渴,經常想喝水,身體感覺寒冷,身體一冷就會脖子疼痛,足部發熱,頭痛,不想吃東西,肚子脹,大便困難。

  2. 男子:患有類似蠱毒病症狀,女子:患有類似阻滯病症狀,不想吃東西,足部冰冷,喘氣不順。

  3. 隸屬足少陰腎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