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方》~ 卷第十 (9)
卷第十 (9)
1. 治通身水腫方第十九
《病源論》云:水病者,由腎脾俱虛故也,腎虛不能宣通水氣,脾虛又不能制水,故水氣盈溢、滲(色蔭反)液皮膚、流通四肢,所以通身腫也。
《僧深方》治通身水腫,大小便不利方:
常陸根(三升,薄切),赤小豆(一斗)
凡二物,水一斛,煮取一斗,稍飲汁,食豆,以小便利為度。
又云:治大水面目身體手足皆腫方:
大戟(分),葶藶(三分,熬),苦參(一分),蔥花(一分)
凡四物,治下篩,以小麥粥服方寸匕,良效。
《範汪方》治身體流腫,心下脹滿,短氣逆害飲食方:
大豆一斗,以水三斗煮之,令得一斗七升,去滓,納一斗好酒,合煎之,令得一斗七升,服一升,日三。
《經心方》瀉肺湯治一身面目浮腫方:
末葶藶(彈丸),大棗(二十枚)
水三升,煮棗取汁一升半,去棗,納葶藶,煮取一升,頓服之,得至五服,若帶水氣者,先服青龍湯一劑,乃服之。
(今按:《醫門方》:葶藶子二兩,熬,大棗三十枚,水一斗,云云。)
《張仲景方》青龍湯,治四肢疼痛、面目浮腫方:
麻黃(半斤),細辛(二兩),乾薑(二兩),半夏(二兩)
凡四物,切,以水八升,煮得二升,一服止。
又云:治脾胃水,面目手足浮腫、胃脘堅大滿短氣,不能動搖桑根白皮湯方:
桑根白皮(切二升),桂(一尺),生薑(三顆),人參(一兩)
凡四物,切,以水三斗,煮取桑根竭得一斗,絞去滓,納桂、人參、生薑,黃飴十兩煮之,竭得七升,服一升,消息更服。(今按:《本草》:桂一尺,重半兩為正。)
《醫門方》療遍身腫脹小便澀方:
葶藶子(二兩熬搗如泥),大棗(三十枚去核)
以水一大斗,煮取一小升,絞去滓,納葶藶子於棗中,以微煎,攬勿停手,可丸止,丸如梧子,空腹頓服令盡,當利一二行瘥,分二服亦效。
白話文:
**《病源論》說:**水腫這種病,是由於腎和脾都虛弱造成的。腎虛不能正常疏通體內的水液,脾虛又不能控制水液,所以水液就會過多而溢出,滲入皮膚,流到四肢,導致全身腫脹。
《僧深方》治療全身水腫,小便不暢的藥方:
常陸根(切薄片,約540毫升),赤小豆(約1800毫升)
將這兩味藥材,用水約18000毫升煮,煮到剩約1800毫升,稍微喝一些藥汁,再吃豆子,以小便順暢為標準。
**又一藥方說:**治療嚴重水腫,臉、眼睛、身體、手腳都腫的藥方:
大戟(等份),葶藶子(炒過,三分),苦參(一份),蔥花(一份)
將這四味藥材研磨成粉,用小米粥送服,每次服用約一指甲蓋的量,效果很好。
《範汪方》治療身體水腫蔓延,心口下脹滿,呼吸短促,影響食慾的藥方:
大豆(約1800毫升),用水約54000毫升煮,煮到剩約3060毫升,去除藥渣,加入約1800毫升好酒,一起煎煮,煎到剩約3060毫升,每次服用約300毫升,每天三次。
《經心方》瀉肺湯治療全身及臉部浮腫的藥方:
葶藶子(研磨成丸子狀),大棗(二十枚)
用水約540毫升,煮大棗取汁約270毫升,去除大棗,放入葶藶子,煮到剩約180毫升,一次性喝下。可服用至五次。如果本身有水腫,應先服用一劑青龍湯,再服用此方。
**(根據《醫門方》記載:**葶藶子約74克,炒過,大棗三十枚,用水約18000毫升煮,方法類似。)
《張仲景方》青龍湯,治療四肢疼痛、臉部浮腫的藥方:
麻黃(約270克),細辛(約74克),乾薑(約74克),半夏(約74克)
將這四味藥材切碎,用水約1440毫升煮,煮到剩約360毫升,一次性服完。
**又一藥方說:**治療脾胃水腫,臉、眼睛、手腳浮腫,胃部脹滿,呼吸短促,身體不能動彈的桑根白皮湯:
桑根白皮(切碎,約360毫升),桂枝(約30公分長),生薑(三顆),人參(約37克)
將這四味藥材切碎,用水約54000毫升煮,煮到桑根快要煮爛,剩約1800毫升時,擠去藥渣,加入桂枝、人參、生薑,再加入麥芽糖約370克一起煮,煮到剩約1260毫升,每次服用約300毫升,看情況再次服用。(根據《本草》記載:桂枝約30公分長,重量約為18.5克才標準。)
《醫門方》治療全身腫脹,小便不暢的藥方:
葶藶子(約74克,炒過搗成泥狀),大棗(三十枚,去核)
用水約18000毫升,煮到剩約180毫升,擠去藥渣,將葶藶子放入棗子中,稍微煎煮,不停攪拌,可以做成藥丸,像梧桐子大小,空腹一次性全部服下,應會排出小便一兩次,病就好了。分兩次服用也有效。
2. 治十水腫方第二十
《病源論》云:十水者,青水、赤水、黃水、白水、黑水、懸水、風水、石水、里水、氣水也。青水者,先從面目腫遍一身,其根在肝;赤水者,先從心腫,其根在心;黃水者,先從腹腫,其根在脾;白水者,先從腳腫,其根在肺;黑水者,先從足膚腫,其根在腎;懸水者,先從面腫至足,其根在膽;風水者,先從四肢起,腹滿大,目盡腫,其根在胃;石水者,四肢,小腹腫獨大,其根在膀胱;里水者,先腹滿,其根在小腸;氣水者,乍盛乍虛,乍來乍去,其根在大腸;皆由營衛痞澀;三焦不調,腑臟虛弱所生,並令身體虛腫,喘息上氣,小便黃澀也。(今按:諸方十水之名各不同,主治之藥亦以異。
)
《小品方》十水丸,治水腫方:腫從頭起,名為白水,其根在肺,椒目主之;腫從胸起,名為黃水,其根在脾,甘遂主之;腫從面起,名為青水,其根在肝,大戟主之;腫從腹起名為氣水,乍實乍虛,其根在腸,芫花主之;腫從股起,名為黑水,其根在腎,玄參主之;腫從面起,至足,名為懸水,其根在膽,赤小豆主之;腫從內起堅塊,四肢腫,名為石水,其根在膀胱,桑根主之;腫從四肢起,腹腫,名為風水,其根在胃,澤漆主之;腫從腹起,名為冷水,其根在小腸,巴豆主之;腫從胸中起,名為赤水,其根在心,葶藶主之。
上十種,隨其病始所在,增其所主藥皆一分,巴豆四分,去心、皮,冶末,合下篩蜜丸,服如梧子三丸,得下為度,不下,日三,亦可作散末食服半錢匕,大便利,明朝復服如法,再服病愈,即禁飲食,但得食乾魚耳。
又云:十水散,治水腫方;先從腳腫,名曰清水,其根在心,葶藶子主之;先從陰腫,名曰勞水,其根在腎,澤漆主之;先從腹腫,名曰冷水,其根在大腸,蜀椒主之;先從面目腫,名曰氣水,其根在肺,桑根主之;先從手足腫,名曰心水,其根在小腸,巴豆主之;先從口唇腫,名曰黃水,其根在胃,大戟主之;先從脅腫,名曰飲水,其根在肝,蕘花主之;先從腰腫,名曰肝水,其根在膈,甘遂主之;先從胸腫,名曰石水,其根在脾,茯苓主之;先從背腫,名曰鬼水,其根在膽,雄黃主之。
上十物,分等主十水,隨腫所從始,按方偏加藥二分,合搗下篩,空腹以水服方寸匕,當下水多者,減服,下少者益之。
《範汪方》治十水丸方:
第一之水,先從面目;腫遍一,身,名曰青水,其根在肝,大戟主之;第二之水,先以心腫,名曰赤水,其根在心,葶藶子主之;第三之水,先從腹腫,名曰黃水,其根在脾,甘遂主之;第四之水,先從腳腫,名曰白水,其根在肺,藁本主之;第五之水,先從足趺腫,名曰黑水,其根在腎,連翹主之;第六之水,先從面腫至足,名曰玄水,其根在膽,芫華主之;第七之水,先從四肢起腫滿大,身盡腫,名曰風水,其根在胃,澤漆主之;第八之水,四肢小,其腹腫獨大,名曰石水,其根在膀胱,桑根白皮主之;第九之水,從腸滿,名曰里水,其根在小腸,巴豆主之;第十之水,乍盛乍虛,乍來乍去,名曰氣水,其根在大腸,赤小豆主之。
凡十病,藥皆主之;分等所病形同倍之,冶合,白蜜丸如小豆;先食,服一丸,日三,欲下病,服三丸,人弱者以意節之,治宿食流飲,寒熱溫病,禁辛菜豬肉生魚,不禁熟之。
《僧深方》治身體浮腫十水散方:
芫花(三分),決明(三分),大戟(三分),石葦(三分去毛),巴豆(三分,去心),澤瀉(三分)大黃(三分),鬼臼(三分),甘遂(三分),葶藶(三分)
凡十物,冶下篩,以大麥粥清汁服方寸匕,日三。
白話文:
《病源論》 提到,水腫分為十種:青水、赤水、黃水、白水、黑水、懸水、風水、石水、里水、氣水。
- 青水:水腫先從臉部開始蔓延全身,病根在肝臟。
- 赤水:水腫先從心臟部位開始,病根在心臟。
- 黃水:水腫先從腹部開始,病根在脾臟。
- 白水:水腫先從腳部開始,病根在肺臟。
- 黑水:水腫先從腳背皮膚開始,病根在腎臟。
- 懸水:水腫先從臉部開始向下蔓延到腳部,病根在膽。
- 風水:水腫先從四肢開始,腹部脹滿,眼睛也腫脹,病根在胃。
- 石水:四肢和小腹腫脹,但以小腹最為嚴重,病根在膀胱。
- 里水:先出現腹部脹滿,病根在小腸。
- 氣水:水腫時有時無,時來時去,病根在大腸。
這些水腫都是因為身體的營養和防禦機能運行不暢、三焦功能失調、五臟六腑虛弱所引起的,會導致身體虛弱腫脹、呼吸困難、小便黃濁。 (現今研究發現,針對不同水腫的名稱各不相同,使用的藥物也不同。)
《小品方》 提到,治療水腫的「十水丸」:
- 水腫從頭部開始,稱為白水,病根在肺,用椒目(花椒籽)治療。
- 水腫從胸部開始,稱為黃水,病根在脾,用甘遂治療。
- 水腫從臉部開始,稱為青水,病根在肝,用大戟治療。
- 水腫從腹部開始,稱為氣水,時有時無,病根在腸,用芫花治療。
- 水腫從大腿開始,稱為黑水,病根在腎,用玄參治療。
- 水腫從臉部開始蔓延到腳部,稱為懸水,病根在膽,用赤小豆治療。
- 水腫從內部開始,形成硬塊,四肢也腫脹,稱為石水,病根在膀胱,用桑根治療。
- 水腫從四肢開始,腹部也腫脹,稱為風水,病根在胃,用澤漆治療。
- 水腫從腹部開始,稱為冷水,病根在小腸,用巴豆治療。
- 水腫從胸部開始,稱為赤水,病根在心,用葶藶子治療。
以上十種水腫,根據發病部位,增加對應的藥物,每種藥物增加一分,巴豆四分,去除心和皮,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成丸,大小如梧桐子,服用三丸,以排泄為度。如果沒有效果,一天服用三次。也可以磨成散末,每次服用半錢,大便順暢後,隔天再服用,直到痊癒。病癒後需要禁食,只能吃乾魚。
還有另一方提到,治療水腫的**「十水散」**:
- 水腫先從腳開始,稱為清水,病根在心,用葶藶子治療。
- 水腫先從陰部開始,稱為勞水,病根在腎,用澤漆治療。
- 水腫先從腹部開始,稱為冷水,病根在大腸,用蜀椒(花椒)治療。
- 水腫先從臉部開始,稱為氣水,病根在肺,用桑根治療。
- 水腫先從手腳開始,稱為心水,病根在小腸,用巴豆治療。
- 水腫先從嘴唇開始,稱為黃水,病根在胃,用大戟治療。
- 水腫先從脅肋部開始,稱為飲水,病根在肝,用蕘花治療。
- 水腫先從腰部開始,稱為肝水,病根在橫膈膜,用甘遂治療。
- 水腫先從胸部開始,稱為石水,病根在脾,用茯苓治療。
- 水腫先從背部開始,稱為鬼水,病根在膽,用雄黃治療。
以上十種藥材,各自對應治療不同的水腫,根據水腫起始的部位,增加對應的藥物二分,搗成粉末,空腹用清水服用一匙,如果排泄量多就減少劑量,反之則增加。
《範汪方》 記載的「治十水丸」:
- 第一種水腫,先從臉部開始,蔓延全身,稱為青水,病根在肝,用大戟治療。
- 第二種水腫,先從心臟部位開始,稱為赤水,病根在心,用葶藶子治療。
- 第三種水腫,先從腹部開始,稱為黃水,病根在脾,用甘遂治療。
- 第四種水腫,先從腳部開始,稱為白水,病根在肺,用藁本治療。
- 第五種水腫,先從腳背開始,稱為黑水,病根在腎,用連翹治療。
- 第六種水腫,先從臉部開始蔓延到腳部,稱為玄水,病根在膽,用芫花治療。
- 第七種水腫,先從四肢開始,腫脹蔓延全身,稱為風水,病根在胃,用澤漆治療。
- 第八種水腫,四肢較小,但腹部特別腫脹,稱為石水,病根在膀胱,用桑白皮治療。
- 第九種水腫,從腸道脹滿開始,稱為里水,病根在小腸,用巴豆治療。
- 第十種水腫,時有時無,時來時去,稱為氣水,病根在大腸,用赤小豆治療。
以上十種病症,都有對應的藥物治療。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加倍對應的藥物,磨成粉末,用白蜜調和成如小豆大小的丸,先吃飯後服用一丸,一天三次。如果想要排泄,就服用三丸。身體虛弱的人要適當減少劑量。此方還能治療宿食、流飲、寒熱溫病,要禁食辛辣蔬菜、豬肉、生魚,但可食用煮熟的食物。
《僧深方》 記載的「治身體浮腫十水散」:
使用芫花、決明子、大戟、石葦(去毛)、巴豆(去心)、澤瀉、大黃、鬼臼、甘遂、葶藶子各三分。
將以上十種藥物磨成粉末,用大麥粥的清汁服用一匙,一天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