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康賴

《醫心方》~ 卷第十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 (7)

1. 治米症方第十三

《病源論》云:人有好啞米,轉久彌嗜啞之,若不得米,則胸中清水出,得米服水便止,米不消化,遂生癥結。

《千金方》治米症恆欲食米方:

雞矢(一升),白米(五合),二味合炒,令米焦搗末,水二升,頓服之,須臾吐出病碎米,若無米,當出痰。(今按:《新錄方》云:水三升和攪,頓服之,當吐米,不盡更服之,大良。)

白話文:

《病源論》說:有些人有喜歡吃啞米(指存放過久的米)的習慣,而且越久越喜歡吃。如果沒有啞米可吃,胸腔就會湧出清水,吃到米後,清水就會停止。但因為米飯無法消化,時間久了就會產生積塊。

《千金方》治療總是想吃米的米症的處方:

雞屎(一升),白米(五合),將這兩味藥一起炒,把米炒到焦黃後搗成粉末。用兩升水沖服,馬上就會吐出沒有消化完全的碎米,如果沒有米,就會吐出痰。(現今按:《新錄方》記載:用水三升攪拌後一次服下,就會吐出米,如果沒吐乾淨,就再服一次,效果很好。)

2. 治水瘕方第十四

《病源論》云:水瘕者,由經絡痞澀,水氣停聚在於心下,腎經又虛,不能宣利泄便,致令水氣結聚而成形瘕在於心腹之間,抑按作水聲,但欲飲而不用食,遍身虛腫是。

《範汪方》治水瘕病,心下如數斗油囊裹水作聲,日飲二三斗,不用食,但欲飲,久病則瘕堅有蝦蟆(遐莫二反)、鱉治之方:

蓖麻熟成好者二十枚,去皮,杯中研令熟,不用搗,水解得三合,宿不食,清旦一頓服盡,日中許當吐下清黃如葵汁,當囊結裹,若病不盡,卻三日更增服三十枚蓖麻如上法,若病故復不盡,復增十枚,服如上法,其以盡病為限。藥但去病,不令人悶亂,下病之後,慎不可飲,當五日斷飲白麋。開高方,已試神良。

白話文:

《病源論》說:水瘕這種病,是因為經絡阻塞不通暢,水氣停留在心口下方,加上腎臟虛弱,無法順利排泄小便,導致水氣結聚成塊,形成腫塊在心腹之間,按壓時會有水聲,患者只想喝水卻不想吃飯,全身虛腫。

《範汪方》治療水瘕病,患者心口下方像裝了幾斗油囊包裹著水,會有水聲,每天喝兩三斗水,不想吃飯,只想喝水,久病則腫塊堅硬,形狀像蛤蟆或鱉。治療方法如下:

取成熟且品質良好的蓖麻子二十顆,去皮,在杯中仔細研磨成泥,不用搗碎,用水溶解,得到約三合的藥液。前一天晚上不要吃飯,清晨空腹一次喝完。中午左右應會吐出或腹瀉,排出像葵菜汁一樣的清黃色液體,同時排出囊狀物。如果病情沒有完全消除,過三天再增加用量,服用三十顆蓖麻子,方法同上。若病情仍然沒有完全消除,就再增加十顆,服用方法一樣,直到病完全好為止。此藥只會治病,不會讓人感到煩悶或意識不清。排病之後,切記不可馬上喝水,應禁水五天,只喝稀粥。此方為開高醫師的驗方,效果極佳。

3. 治食症方第十五

《病源論》云:有人卒大能食,乖其常分,因飢,值生蔥便大食之,仍吐一肉塊,繞畔有口,其病即愈,故為食症,特由不幸致此,夭暴成症,非飲食生冷過度之病也。

《廣濟方》療食症方:有人一食飯七斗、並半豬餅,燔並不論,因苦飢於蔥,中過飢急,即食生蔥,須臾吐出一肉,薄而圍,繞畔口無數,即以食投之,立消,盡飯七斗乃止,吐此物後,其人食病便愈。又此名食症,無所忌。

白話文:

《病源論》說:有人突然變得非常能吃,食量超出平常,因為飢餓,剛好遇到生蔥就大量吃,接著吐出一塊肉狀的東西,旁邊還有像嘴巴一樣的開口,他的病就痊癒了。所以這種病叫做食症,特別是因為不幸才導致的,是突然發生的病症,並不是因為飲食生冷過度造成的。

《廣濟方》治療食症的藥方:有人一餐可以吃七斗米飯,加上半隻豬肉餅,烤肉等東西也吃很多,因為飢餓難耐,看到蔥就過於急切地吃了很多生蔥,不久就吐出一個肉狀的東西,薄薄的而且周圍有很多像嘴巴一樣的開口,就把食物丟給這個肉狀物吃,它立刻就消失了,吃完七斗米飯才停止。吐出這個東西後,這個人的食症就好了。這種病就叫做食症,沒有什麼需要特別忌口的。

4. 治酒瘕方第十六

《病源論》云:人有性嗜酒,飲酒既多,而食谷常少,積久漸瘦,其病遂常思酒,不得即吐,多睡不復能食,云是胃中有蟲使之然,名為酒瘕。(今按:諸方無治酒瘕之方,以此諸瘕之方可治之。)

《新錄方》治諸瘕方:灸膀胱俞三百壯以上。

又方:酒若飲,服自發爪灰。

又方:搗曲末,酒飲服之,日二。

又方:葶藶子三升熬,以酒二升漬三日,溫服半盞,日二。

白話文:

人有喜歡喝酒的習性,喝多了酒,吃飯卻很少,時間久了就逐漸消瘦。這個病會讓人一直想喝酒,如果喝不到就會想吐,而且會嗜睡、吃不下飯,據說是胃裡有蟲子造成的,所以稱作「酒瘕」。 (現在考證:各個藥方都沒有專門治療酒瘕的,可以用治療其他瘕病的藥方來醫治。)

《新錄方》治療各種瘕病的方法:在膀胱俞穴灸三百壯以上。

另一個方法:如果又喝了酒,就服用自己燒成的指甲灰。

另一個方法:把酒麴磨成粉末,用酒調服,一天服用兩次。

另一個方法:把葶藶子三升炒過,用二升酒浸泡三天,溫熱後服用半小杯,一天服用兩次。

5. 水病證候第十七

《集驗方》云:黃帝問於岐伯曰,水與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何以別之?岐伯曰,水之起也,自果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也。以手按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彭彭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腹陷而不起,腹色不變。鼓脹者,腹身皆腫大,大與膚脹等也,其色蒼黃,腹脈起。

腸覃者,寒氣客於少腹,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營,因有所繫,瘦而內著,惡氣乃起,息肉乃生,始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也,若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月,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時下。石瘕者,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血不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今按:石水證無本方。

《病源論》云:石水者,四肢水腹獨大,其根在膀胱。《小品方》云:先從胸腫名曰石水,其根在脾。)

《醫門方》辨曰:近驗水病者,小便皆澀,或黃或赤不出,溢入經絡,致令腫滿,名為水病,療法以利小便,藥不瘥,則以利大便藥則愈。若因服利藥,便利不可止者,是死候也。

又云:若諸皮膚水脹者,服諸發汗湯,得汗即愈,須慎風冷及鹹食,宜食鯉鱧魚,蓴小豆等利小便物為佳。

《葛氏方》云:水病唇黑臍突出,死;水病脈出者,死。

《千金方》云:水病初起,兩目上先腫如老蠶色,頰頸脈動,股里冷,脛中滿,按之沒指,腹中轉側有聲,此其候也。

又云:水病忌腹上出水,出水者一月死,太太忌之。

又云:水病忌喪孝、產乳、音樂、房室、喧戲、一切魚、一切肉、生冷、酢滑、蒜、黏米、豆、油膩、用力。

白話文:

《集驗方》說:黃帝問岐伯說,水腫、皮膚腫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這些病症要如何區分?岐伯回答說,水腫剛開始時,會從身體的某個部位開始稍微腫起來,像是剛睡醒的樣子,脖子的脈搏會跳動,有時候會咳嗽,大腿內側會覺得寒冷,腳踝和小腿會腫脹,接著肚子會變大,這時水腫就已經形成了。用手按壓肚子,會感覺肚子軟軟的,按下去後會馬上彈起來,像是裡面包裹著水一樣。皮膚腫脹是寒氣侵入皮膚之間造成的,皮膚會膨脹起來但不堅硬,肚子會變大,全身都會腫,皮膚會變厚,按壓肚子,肚子會陷下去但不會馬上彈起來,而且肚子的顏色不會改變。鼓脹也是肚子和全身都腫大,腫大的程度和皮膚腫脹差不多,但膚色會呈現蒼黃色,而且肚子的脈搏會跳動。

腸覃是因為寒氣侵入下腹部,與身體的防禦氣相搏鬥,導致氣血無法正常運行,因為某些原因而附著在腹內,使人消瘦而腫塊卻長在裡面,產生不好的氣味,也會長出息肉。剛開始的時候腫塊像雞蛋一樣大,慢慢地會越來越大,到最後會像懷孕一樣,時間久了會持續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按壓腫塊會覺得堅硬,推動它會移動,月經還是會來。石瘕是長在子宮內的腫塊,因為寒氣侵入子宮口,導致子宮口閉塞,氣血無法流通,原本應該排出的惡血沒有排出,淤積在體內,日積月累,腫塊越來越大,形狀像懷孕一樣,月經不會按時來,這些都是女性容易發生的疾病,可以利用藥物導引讓腫塊排出。(這裡說的石水病,原文中沒有相關的方劑。)

《病源論》說:石水是指四肢腫脹,只有肚子特別大,病根在膀胱。《小品方》說:石水是先從胸部開始腫,病根在脾臟。

《醫門方》辨析說:最近觀察到水腫病,病人小便都會澀滯,顏色可能是黃色或紅色,小便難以排出,導致水分滲入經絡,造成全身腫脹,這就稱為水腫病。治療方法是利用藥物幫助小便排出,如果藥物無效,就改用藥物幫助大便排出,這樣就會好轉。如果因為服用利尿藥而導致腹瀉不止,這是病情危急的徵兆。

又說:如果皮膚腫脹,可以服用發汗的藥湯,出了汗就會好轉,必須要注意不要吹到冷風,以及避免吃過鹹的食物,適合吃鯉魚、鱧魚、蓴菜、小豆等有助於利尿的食物。

《葛氏方》說:水腫病人的嘴唇發黑、肚臍突出,是死亡的徵兆;水腫病人出現脈搏異常,也是死亡的徵兆。

《千金方》說:水腫病剛開始的時候,兩隻眼睛上方會先腫起來,像老蠶的顏色,臉頰和脖子的脈搏跳動,大腿內側覺得寒冷,小腿肚脹滿,按壓會陷下去很深,肚子裡面會發出轉動的聲音,這些都是水腫的徵兆。

又說:水腫病最忌諱肚子上流出水,如果流出水,病人會在一個月內死亡,必須特別注意。

又說:水腫病忌諱參加喪事、祭祀、產婦生產、聽音樂、行房事、喧嘩嬉鬧、吃任何魚、任何肉、生冷食物、醋、滑膩的食物、蒜、黏米、豆類、油膩的食物、用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