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齋

《本草詳節》~ 卷之七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7)

1. 大豆豉

味苦、甘,氣寒,一云溫。陰中之陰。以黑豆者入藥。有淡豉、咸豉。凡使,用淡豉。

主傷寒頭痛寒熱,傷寒溫毒,發斑,嘔逆,傷寒勞復、食復,虛煩懊憹,及瘧疾,骨蒸虛勞,喘急,兩腳疼冷。作餅,灸發背、癰疽。

按:黑豆性平,作豉則溫,既經蒸窨,故能升能散。得蔥白,則發汗;得鹽,則能吐;得酒,則治風;得薤,則治痢;得蒜,則止血;炒熟又止汗,亦麻黃節根之義也。春夏之氣不和,蒸炒,以酒漬服之至佳,患腳人常漬酒飲之,而以滓傅腳皆瘥。

白話文:

味道苦、甘甜,性質寒涼,一說溫和。屬於陰性中的陰性。入藥以黑豆製成的為佳。有淡豆豉和鹹豆豉之分,一般使用淡豆豉。

主要治療傷寒引起的頭痛、發冷發熱,傷寒引起的溫毒,身上出疹子,想吐,傷寒後體力恢復又復發、飲食後又復發,虛煩不安,以及瘧疾、骨蒸勞熱、氣喘急促、兩腳疼痛冰冷。可以做成餅狀,用來灸療背部的瘡腫。

說明:黑豆本身性平,製成豆豉後則性質溫和,因為經過蒸煮發酵,所以具有升散的功效。和蔥白一起使用,可以發汗;和鹽一起使用,可以催吐;和酒一起使用,可以治療風病;和薤一起使用,可以治療痢疾;和大蒜一起使用,可以止血;炒熟後又能止汗,和麻黃根節的功效相似。春夏時節氣候不順,將豆豉蒸過再炒,用酒浸泡後服用效果最佳,患腳氣病的人經常浸酒飲用,並用豆豉渣敷在腳上都能痊癒。

2. 綠豆

(附:豆粉)

味甘,氣寒。生各處,圓小者佳。行十二經絡。

主解一切藥草、魚蟲、牛馬、金石等毒,除煩熱,風疹,消渴,生研汁服之;霍亂吐逆,奔豚,和胡椒等分,冷水末服;又煮食,消腫,下氣,滲利小便;作枕,治頭風痛,明目。入藥須帶皮,否則壅氣。

按:綠豆,屬木,通於厥陰、陽明,消腫治痘之功,雖同赤豆,而壓熱解毒之力過之。

附:豆粉:味甘,氣涼,平。主解諸毒,痘瘡不結痂疕者,干撲之。脾胃虛弱者勿用。

白話文:

(附:豆粉)

綠豆味道甘甜,屬性寒涼。各地都有生產,以圓而小的為佳。能運行於全身十二經絡。

主要能解各種藥草、魚類、昆蟲、牛馬、金屬礦物等毒素,消除煩躁發熱、風疹、口渴等症狀,生磨成汁服用;對於霍亂引起的嘔吐、腹部氣體上衝等情況,可與胡椒等量混合磨粉,用冷水沖服;也可以煮熟食用,能消腫、順氣、幫助排尿;做成枕頭,能治療頭痛、使眼睛明亮。入藥時必須帶皮,否則容易造成氣滯。

說明:綠豆,五行屬木,能通達厥陰經和陽明經,雖然和赤小豆一樣有消腫治痘的功效,但其壓制熱毒和解毒的力量更強。

附:豆粉:味道甘甜,屬性涼,性平。主要能解各種毒,對於痘瘡久不結痂的,可將豆粉乾撲於患處。脾胃虛弱的人不宜使用。

3. 豌豆

味甘,氣平。秋種,苗柔弱如蔓,葉對生,三四月開小花,如蛾形,淡紫色,結莢長寸許,子圓如梧子。又有野豌豆,名翹搖,粒小不堪,惟苗可茹。

主調營衛,益中氣,消渴,淡煮食之。

白話文:

豌豆,味道甘甜,性情平和。秋天播種,幼苗柔弱像藤蔓,葉子成對生長,三四月開出小花,形狀像蛾,顏色是淺紫色,結出的豆莢約一寸長,裡面的豆子圓得像梧桐子。還有一種野生的豌豆,叫做翹搖,豆粒很小不能食用,只有嫩苗可以吃。

豌豆主要能調理營衛(指人體的營養和防禦機能),增益中氣,止渴,用清水稍微煮一下就可以食用。

4. 蠶豆

味甘、微辛,氣平。秋種冬生,方莖中空,葉如匙頭,本圓末尖,面綠背白,一枝三葉,二月開花,紫白色,如豌豆花,結角連綴如大豆。

主快胃,和臟腑。

白話文:

味道甘甜,帶點辛味,性平和。秋天播種,冬天生長,莖是方形中空的,葉子像湯匙頭,根部圓,末端尖,正面是綠色,背面是白色,一個枝條長三片葉子,二月開花,花是紫白色,像豌豆花,結的豆莢連綴在一起像大豆。

主要功能是幫助腸胃消化,調和五臟六腑。

5. 豇豆

味甘、咸,氣平。三四月種,一種蔓長,一種蔓短,俱本大末尖,花有紅、白二色,莢有白、紅、紫、赤、斑駁數色,長者至二尺,可菜、可果、可谷,乃豆中上品。

主補中,補腎,解鼠、莽毒。

白話文:

豇豆,味道甘甜、帶點鹹味,屬性平和。在農曆三、四月播種,有蔓藤長和蔓藤短兩種。不管是哪一種,根部都粗大,末端則比較尖細。花有紅色和白色兩種,豆莢則有白色、紅色、紫色、赤色,以及帶有斑駁花紋等多種顏色,長的可達二尺。豇豆既可當蔬菜,又可當水果,還可當穀物食用,是豆類中的上品。

主要功效是補養脾胃、補益腎臟,並能解鼠毒和莽草毒。

6. 刀豆

味甘,氣平。蔓、葉、花,多如豇豆,但莢長尺許,似皂莢扁,有劍脊三稜。

主溫中下氣,益腎補元,燒存性白湯下,止呃逆。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質平和。它的藤蔓、葉子、花朵,大多和豇豆相似,但是豆莢卻長達一尺左右,像皂莢一樣扁平,有像劍脊般的三條稜。

主要作用是溫養中焦、往下順氣,能夠補益腎臟、補充元氣。將它燒成炭後,用白開水送服,可以止住打嗝。

7.

味鹹、甘,氣冷利。凡使,用豆醬陳久者。

主殺一切魚肉、蔬菜、蕈毒,並蛇蟲、蜂蠆、湯火毒。

白話文:

味道鹹、甜,性質寒涼且具瀉下作用。凡是使用醬,要用陳放很久的豆醬。

主要能解各種魚肉、蔬菜、菇類所含的毒素,以及蛇、蟲、蜂、蠍的毒,還有湯火造成的燙傷毒。

8.

味酸、苦,氣溫。有數種,俱酸烈,惟米醋陳者入藥。

主癥塊堅積,殺惡毒,破結氣,心中酸水,痰飲,散瘀血,治黃疸,黃汗,產後血虛發暈,用炭燒紅,以醋淬之。

按:米醋最釅,入藥多用,取其穀氣全也。有酸收、散瘀、解毒之功。人食酸則齒軟,蓋齒屬腎水,酸為肝木,木氣強,水氣弱,故軟也。

白話文:

醋的味道是酸的、苦的,性質是溫性的。醋有很多種,都帶有強烈的酸味,只有用米釀造且陳放的醋才能入藥。

主要用於治療身體內部的腫塊、堅硬的積聚,能殺滅惡毒之氣,擊破氣滯,治療心中酸水逆流、痰飲等病症,也能散開瘀血,治療黃疸、黃汗,以及產後因血虛引起的頭暈。將醋與燒紅的炭一同使用,能增強藥效。

米醋的酸味最強烈,所以入藥時多選用米醋,因為它保留了完整的穀物之氣。米醋具有酸收、散瘀、解毒的功效。人吃酸的東西會讓牙齒感到軟弱,是因為牙齒屬於腎水,而酸味屬於肝木,木氣強盛會使得水氣相對減弱,因此牙齒才會感到軟弱。

9.

味苦、甘、辛,氣大熱。有毒。

主行藥勢,殺百邪惡毒氣,通血脈,厚腸胃,潤皮膚,御霧露瘴氣,解馬肉、桐油毒。

按:酒性大熱,冬寒不凍,通行一身之表,上中下無處不到。辛者多散,甘者多居中,苦者多下,淡則走膀胱而利小便。但濕中發熱,近於相火,醉後寒慄,即此可知,正所謂惡寒非寒,明是熱證然也。膽得酒而壯,醉人所以易狂,又醺亂氣血,面故發赤,而至酩酊無知也。

性又喜升,氣必隨之,痰鬱於上,溺澀於下,恣飲寒涼,其熱內郁,肺氣大傷,其始也病淺,或嘔吐,或自汗,或瘡疥,或鼻皶,或泄利,或心脾痛,尚可散而去之;其久也病深,為消渴,為內疸,為肺痿,為鼓脹,為失明,為哮喘,為癘瘵,為癲癇,為痔漏,為難治之病,非具眼未易處也。藏器曰凡酒忌諸甜物,照人無影不可飲。

合乳飲,令人氣結;同牛肉食,令腹內生蟲,酒後不得臥。又得咸而解者,水制火也。酒毒,葛花、紅豆解之,寒勝熱也。

白話文:

味道苦、甘、辛,性味非常燥熱。有毒性。

主要功能是引導藥效發揮,能殺死各種邪惡的毒氣,疏通血脈,增厚腸胃,滋潤皮膚,抵禦霧露和瘴氣,能解馬肉和桐油的毒。

總結來說:酒的性質非常燥熱,冬天寒冷也不會結冰,可以通行全身表裡,上中下沒有哪裡到不了。辛味的酒容易發散,甘味的酒多停留在中間,苦味的酒多往下走,味道淡的酒則走膀胱而有利尿作用。但酒在體內會產生濕熱,接近於相火,醉酒後感到寒冷顫抖,就可以知道這個道理,正所謂的惡寒並非真的是寒冷,而是明顯的熱證反應。膽得到酒的刺激會變得強盛,醉酒的人因此容易發狂,又會擾亂氣血,所以臉色發紅,甚至醉到不省人事。

酒的性質又喜歡往上走,氣一定會跟著向上,導致痰鬱積在上,小便不順暢。如果恣意飲用寒涼的飲品,會使熱氣鬱結在內,嚴重損傷肺氣。起初的病症比較輕微,可能出現嘔吐、自汗、瘡疥、鼻皶、腹瀉、心脾疼痛等,還可以用發散的方式來治療。但如果時間久了,病就會加深,可能導致消渴(糖尿病)、內疸(黃疸)、肺痿(肺萎縮)、鼓脹(腹水)、失明、哮喘、癘瘵(肺結核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癲癇、痔瘡等難以治療的疾病,如果不是有經驗的醫師很難處理。藏器說:凡是飲酒都要忌食甜食,如果看人沒有影子,就不要喝酒。

酒和牛奶一起喝,會使氣結滯;和牛肉一起吃,會使腹內生蟲;酒後不能立刻睡覺。酒如果遇上鹹味的東西就能解毒,這就是水克制火的原理。酒的毒性,可以用葛花、紅豆來解,這是寒性戰勝熱性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