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齋

《本草詳節》~ 卷之七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5)

1. 稷米

味甘,氣寒。稷、黍一類二種:黏者為黍;不黏者為稷。二種之苗似粟,而低小有毛,結子成枝而殊散,粒如粟而光滑,有赤、白、黃、黑數種。

主益氣安中,涼血,解暑,壓丹石毒發熱,解苦瓠毒。多食發冷病,不可與附子同食。

白話文:

味道甘甜,屬性寒涼。稷和黍是同一類穀物中的兩種:有黏性的稱為黍;沒有黏性的稱為稷。這兩種作物的幼苗像小米,但比較矮小且有細毛,結出的籽實呈分枝散開狀,顆粒像小米一樣光滑,有紅、白、黃、黑等好幾種顏色。

主要功效是補益氣力、安定腸胃,有涼血、解暑的作用,還能壓制因為服用丹石而引發的毒性發熱,以及解除苦瓠的毒性。但如果吃太多會引發寒症,不可以和附子一起食用。

2. 黍米

(附:赤黍米)

味甘,氣溫。

主益氣補中。燒灰和油,塗杖瘡止痛,不作瘢;嚼濃汁,塗小兒鵝口瘡。

按:黍米,氣溫,功能補肺。而多食作煩熱,緩筋骨;合葵菜食成痼疾;合牛肉、白酒食,生寸白蟲。

附:赤黍米,味苦,氣微寒。主咳逆上氣,霍亂,泄痢,除熱,止煩渴。生服泔汁,化鱉瘕,不過一二度愈。

白話文:

黍米(附:赤黍米)

味道甘甜,性質溫和。

主要功效是補益氣力、調養脾胃。將黍米燒成灰,與油調和塗抹在因棍棒 আঘাত造成的傷口上,可以止痛,而且不會留下疤痕;將黍米濃汁嚼爛後塗抹在小孩的鵝口瘡上也有療效。

說明:黍米性質溫和,功能可以補養肺氣。但是如果吃太多,會感到煩躁發熱,也會使筋骨鬆弛無力;如果和葵菜一起吃,會產生難以治癒的疾病;和牛肉、白酒一起吃,會生寸白蟲。

附:赤黍米,味道苦澀,性質稍微偏寒。主要功效是治療咳嗽、氣喘、嘔吐、腹瀉、痢疾等症狀,也可以消除體內熱氣、止渴。生食赤黍米的米漿,可以化解腹部腫塊,服用一兩次就可以痊癒。

3.

味辛、甘、苦,氣微寒。一種黃白色,一種紫黑色,紫黑者有毛,人謂之鳥禾,可以救荒。

主益氣,宜脾。

白話文:

味道辛辣、甘甜、帶苦,性質稍微偏寒。稗有黃白色和紫黑色兩種,紫黑色的有毛,人們稱它為鳥禾,可以用來救濟饑荒。

主要功效是補益氣力,對脾臟有益。

4. 小麥

(附:浮麥、麥麩)

味甘,氣微寒。秋種,冬長,春秀,夏實,具四時之氣,為五穀之長,南方者,四氣不足,故有毒。入心、腎、小腸、膀胱經。凡使,用陳者。

主除客熱,止煩渴,咽燥,利小便,養肝氣、心氣,止漏血唾血,煎湯止暴淋,虛汗,殺蛔蟲。

附:浮麥,味甘、咸,氣寒。即水淘浮起者。焙用。主益氣,止自汗、盜汗,骨蒸虛熱,婦人勞熱。

附:麥麩,氣味同浮麥。主時疾,熱瘡,泄痢,湯火瘡爛,撲折瘀血,醋炒罯貼之;又醋蒸,熨手足風熱痹痛,寒濕腳氣,互易至汗出良;末服,止虛汗;小兒暑月出痘瘡,爛不能著席,用夾褥盛麩藉臥,性涼而軟,誠妙法也。

白話文:

小麥:

味道甘甜,性質稍微偏涼。秋天播種,冬天生長,春天抽穗,夏天結實,具備四季的氣息,是五穀之首。南方產的小麥,因為四季之氣不足,所以帶有毒性。歸入心經、腎經、小腸經、膀胱經。凡是使用,要用存放久的陳年小麥。

主要功效是清除體內的虛熱,止渴,緩解喉嚨乾燥,利尿,滋養肝氣、心氣,止漏血、咳血。煎湯服用能止急性小便淋漓不暢,虛汗,殺蛔蟲。

附註:浮麥,味道甘甜、帶點鹹味,性質偏寒。是指用水淘洗時浮在上面的小麥。要經過烘焙後使用。主要功效是補益氣,止自汗、盜汗,骨蒸虛熱,婦女因勞累引起的發熱。

附註:麥麩,性味與浮麥相同。主要功效是治療時疫,熱瘡,腹瀉,湯火燙傷,跌打損傷造成的瘀血,將麥麩用醋炒過後敷貼;又可以將麥麩用醋蒸過,用來熱敷手腳的風熱痺痛,寒濕引起的腳氣,來回熱敷直到出汗就好;磨成粉服用,可以止虛汗;小孩夏天出痘瘡,因潰爛無法躺在席子上,可以用夾層褥子盛裝麥麩來墊著睡,因為麥麩性涼又柔軟,實在是很好的方法。

5.

(附:麵筋、麥奴、稈)

味甘,氣溫。有微毒。畏漢椒、蘿蔔。

主補虛,久食實膚體,厚腸胃,強氣力。

按:面,產北方者,多受霜雪,復入地窖出汗,故無毒;產南方者反是,故有毒。惟第二磨者涼,為其近麩而無石末在內也。糟發者,發病、發瘡。

附:麵筋,味甘,氣涼。主寬中,益氣。

附:麥奴,主陽毒,溫毒,熱極發狂,大渴,及溫瘧。奴者,即麥穗將熟時,上有黑黴者也。

附:稈,主燒灰去疣痣,蝕惡肉,膏中用。

白話文:

麵的味道甘甜,性溫和,帶有輕微的毒性。它害怕與漢椒(花椒)和蘿蔔一起食用。

主要功效是補養虛弱的身體,長期食用可以使皮膚充實,增厚腸胃,增強力氣。

註解:麵,產自北方地區的,因為多受霜雪侵襲,又被放入地窖中發汗處理,所以沒有毒性;產自南方地區的麵則相反,所以帶有毒性。只有第二道磨出的麵粉性質較涼,因為它接近麩皮且沒有石磨留下的粉末在裡面。用酒糟發酵的麵,容易引發疾病或長瘡。

附註:麵筋,味道甘甜,性質偏涼。主要功效是寬暢胸腹,補益氣力。

附註:麥奴,主要治療陽毒、溫毒、熱極發狂、極度口渴以及溫瘧等疾病。所謂的「麥奴」,指的是麥穗快要成熟時,上面長出的黑色黴菌。

附註:麥稈,將其燒成灰可以去除疣和痣,腐蝕惡肉,可以在藥膏中使用。

6. 大麥

味鹹,氣微寒。大、穬二麥,一種異名:穬麥,乃大麥中皮厚而青色者也,主不甚相遠。大麥,亦有黏糯。石蜜為使。

主補虛劣,壯血脈,益顏色,實五臟,化穀食,止泄,不動風氣。作面,無熱燥。

按:大麥,功用與小麥相似,而性更平涼滑膩,以之佐粳米同食,或歉歲全食之,不亞於粳米。有人患纏喉風,作稀糊令咽而平,以助胃氣,無燥熱也。

白話文:

大麥,味道鹹,性質稍微寒涼。大麥和穬麥是同一種東西的不同名稱,穬麥是大麥中皮厚且呈青色的品種,它們的功效大致相同。大麥也有分為黏性和糯性的。使用石蜜可以輔助其藥效。

大麥主要功能是補益虛弱的身體,強壯血脈,使氣色變好,充實五臟,幫助消化食物,止瀉,不會引發風邪。用大麥磨成麵粉食用,不會產生熱燥的現象。

總之,大麥的功效和小麥相似,但性質更為平和、涼潤滑膩。可以用它來搭配粳米一起食用,或者在歉收的年份完全食用大麥,效果不會比粳米差。有人患了纏喉風,用大麥煮成稀糊狀讓患者吞咽,就能使病情好轉,因為它能幫助恢復胃氣,且沒有燥熱的副作用。

7. 蕎麥

(附:秸)

味甘,氣平、寒。生北方者,滑細如粉,亞於麥面;生南方者,但可作粉餌。

主煉五臟滓穢,壓丹石毒。

按:蕎麥,最降氣寬腸,故能煉腸胃滓瘀,而治濁滯泄痢、腹痛上氣之疾,氣盛有濕熱者宜之。若脾胃虛寒人,食之則大脫元氣,而落鬚眉。

附:秸,主燒灰淋汁,取鹼熬干,同石灰等分蜜收,能爛癰疽,蝕惡肉,去靨痣最良。穰作薦,闢壁蝨;淋汁,洗六畜瘡。

白話文:

蕎麥,味道甘甜,屬性平和偏寒。生長在北方的蕎麥,磨成的粉滑順細緻,品質僅次於麥粉;生長在南方的蕎麥,只能用來做成粉食。

主要能清除五臟內的污垢雜質,壓制丹石等毒素。

說明:蕎麥,最能降氣、寬暢腸道,所以能清除腸胃內的積滯瘀垢,進而治療因濁滯引起的泄瀉、腹痛、氣逆等病症。對於體內氣盛且有濕熱的人,很適合食用。但如果是脾胃虛寒的人,食用蕎麥會嚴重耗損元氣,甚至可能導致掉髮。

附帶說明:蕎麥桿,主要燒成灰後取汁淋灑,提取鹼熬乾,再與石灰等量混合並用蜂蜜收成,能腐爛癰疽、侵蝕惡肉,去除臉上的黑痣效果極佳。蕎麥的莖稈可以製作草蓆,能驅趕牆壁上的壁蝨;用蕎麥桿的汁液清洗,可以治療牲畜的瘡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