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詳節》~ 卷之六 (2)
卷之六 (2)
1. 竹黃
味甘,氣寒。生天竺國。今諸竹亦有之,系大竹津氣結成,形如黃土,須防燒諸骨及葛粉等雜之。
主中風失音不語,鎮心,明目,小兒驚癇天吊,製藥毒發熱。
按:竹黃,涼心經,去風熱,性多和緩,尤宜小兒,功用同竹瀝,而無寒滑之患。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質寒涼。產於天竺國(古印度),現在各地的竹子也有,是大型竹子的汁液凝結而成的,形狀像黃土,需要小心提防有人燒製時摻雜骨頭灰或葛粉等雜物。
主要治療中風導致的失聲不能說話,能鎮定心神,使眼睛明亮,也能治療小兒驚風癲癇、像被吊起來一樣的抽搐,還能解製藥時產生的毒性發熱。
總結來說,竹黃能使心經冷靜,去除風熱,藥性比較平和舒緩,尤其適合小孩子使用,功效和竹瀝相似,但沒有竹瀝寒涼滑利的副作用。
2. 牡荊子(附:葉)
味苦,氣溫。生田野。有青赤兩種,用惟取青者。因莖堅勁,故以牡稱。入肝、胃經。防己為使,惡石膏。
主除骨間寒熱,通利胃氣,止咳逆,下氣,濕痰,白濁,小腸疝氣。
附:葉,燒煙薰湧泉穴,治腳氣,痛處汗出即愈。
白話文:
味道苦,性溫。生長在田野。有青色和紅色兩種,藥用只取青色的。因為莖部堅硬強勁,所以用「牡」字稱呼。歸入肝經、胃經。可以和防己一起使用,忌與石膏同用。
主要功效是去除骨頭間的寒熱病症,疏通腸胃之氣,止咳逆,降氣,化解濕痰,治療白濁、小腸疝氣。
附註:葉子,燒成煙燻湧泉穴,可以治療腳氣病,痛的地方出汗就會好。
3. 牡荊瀝
味甘,氣平。薑汁為使。凡使,採新莖,截二尺長,架兩片磚上,中用緊火炙之,兩頭以器承取,熱服。
主心悶煩熱,頭風旋運目眩,心漾漾欲吐,卒失音,小兒心熱驚癇。
按:牡荊瀝,氣平味甘,化痰去風為妙藥,與竹瀝同功。並以薑汁助送,則不凝滯。但氣虛不能食者用竹瀝,氣實能食者用荊瀝。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質平和。用薑汁作為引導藥。凡是要使用,要採集新鮮的莖,截取二尺長,架在兩片磚頭上,中間用猛火烤炙,兩頭用器皿接取,趁熱服用。
主要治療心中煩悶發熱,頭風眩暈,心悸想吐,突然失聲,小兒心熱驚厥。
說明:牡荊瀝,性質平和,味道甘甜,化痰去風是很好的藥,與竹瀝功效相同。都用薑汁輔助送服,就不會凝滯。但氣虛不能吃東西的人用竹瀝,氣實能吃東西的人用荊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