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齋

《本草詳節》~ 卷之五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0)

1. 阿魏

味辛,氣平。有草木二種:草者,生西番,苗葉根莖酷似白芷,搗根汁煎成;木者,生天竺,皮色青黃,葉似鼠耳,無花實,其枝汁流出如飴,久乃堅凝,色黑者力微,黃散者為上。須防煎蒜白假充,試法以半銖,安銅器一宿,沾處白如銀汞。凡使,研作粉霜,熱酒器上裛過入藥。

主殺諸小蟲,破癥積,下惡氣,除傳屍,鬼疰,蠱毒,闢瘟,治瘧痢、霍亂,一切蕈菜毒,自死諸畜毒。

按:阿魏,消肉積,殺小蟲,故主諸症。譚遠治久瘧,用阿魏、丹砂各一兩,研勻米糊丸,皂子大,空心,人參湯化一丸,即愈。治痢,以黃連木香湯下,蓋瘧痢多起於積滯故爾。

白話文:

阿魏,味道辛辣,藥性平和。有草本和木本兩種:草本的,生長在西番,它的苗、葉、根莖很像白芷,搗碎根部取汁煎製而成;木本的,生長在天竺,樹皮顏色青黃色,葉子像老鼠耳朵,沒有花和果實,樹枝汁液流出像麥芽糖,久了會凝固變硬,顏色黑的藥效較弱,黃色散開的品質較好。要小心有人用煎過的蒜白來假冒,辨別的方法是用少許(半銖)阿魏,放在銅器上一夜,接觸的地方會變得像銀汞一樣白色。使用時,要研磨成粉末,用熱酒器蒸過後再入藥。

主要功效是殺滅各種小蟲,破除積聚的腫塊,排除體內的濁氣,消除傳屍、鬼疰、蠱毒等病症,能避開瘟疫,治療瘧疾、痢疾、霍亂,以及各種蕈類蔬菜的毒素、自死的牲畜毒。

說明:阿魏能消化肉食積滯,殺滅小蟲,所以能治療各種積聚的病症。譚遠曾經用阿魏和丹砂各一兩,研磨均勻用米糊做成丸子,像皂莢子一樣大,空腹時用人參湯送服一丸,就治好了久治不癒的瘧疾。治療痢疾,則用黃連木香湯送服,因為瘧疾和痢疾大多是因體內積滯引起的。

2. 巴豆

味辛,氣溫。有大毒。氣薄味厚,體重而降,陰也。生巴郡。樹葉如櫻桃而厚大,四月舊葉落,新葉齊生,夏結實作房,八月黃落,殼有線一道至兩三道者為上品。芫花為使,反牽牛,畏大黃、藜蘆、黃連,忌蘆筍、醬、豉、冷水,得火為良。凡使,生溫熟寒,有用仁者、用殼者、用油者、生用者、麩炒者、醋煮者、燒存性者;有研爛,以紙包壓去油者,謂之巴豆霜。

主臟腑停寒,癥瘕結聚堅積,留飲痰澼,水腫,破血排膿,落胎爛胎,闢鬼,殺蟲,治惡瘡瘜肉,疥癩。

按:巴豆,不去膜則傷胃,不去心則作嘔,浸以沉香水則能升能降。與大黃同稱攻下之劑。但大黃性冷,腑病多熱者宜之;巴豆性熱,臟病多寒者宜之。兩者著周,則瀉入反緩,為其性相畏也。故急治,生用有斬關劫病之功;若緩治,為消堅磨積之劑。炒去煙,令紫黑,可以通腸,可以止瀉,世不知也。腸胃無寒積者,勿用。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屬溫熱。具有強烈的毒性。氣味較淡薄但味道濃重,質地沉重而向下作用,屬於陰性。生長在巴郡一帶。樹葉像櫻桃但較厚大,四月時舊葉脫落,新葉同時長出,夏天結果實像房狀,八月時果殼呈黃色脫落,果殼上有一到兩三條線的為上品。與芫花同用能增強藥效,忌與牽牛同用,害怕大黃、藜蘆、黃連,忌食蘆筍、醬、豆豉、冷水,用火炮製效果更好。使用時,生用性溫,炮製過後性寒。有使用果仁、果殼或榨取的油脂,有生用、麩皮炒、醋煮、燒存性等各種方法;也有將其研磨成粉,用紙包住壓榨去除油脂,稱為巴豆霜。

主要用於治療臟腑寒氣停滯、腫塊結聚堅硬、停留的痰飲、水腫、破除瘀血排出膿液、墮胎、死胎、驅邪、殺蟲,治療惡性瘡瘍、息肉、疥瘡癩病。

說明:巴豆,如果不去除薄膜會傷胃,不去除種心會導致嘔吐,用沉香水浸泡後能使其藥性向上或向下。與大黃都被歸為攻下藥。但大黃藥性寒涼,腸胃有熱的病症適合使用;巴豆藥性溫熱,臟腑有寒的病症適合使用。兩者同時使用,則瀉下的作用反而會減緩,因為它們的藥性互相制約。因此,急於治療時,生用有迅速攻破病邪的功效;如果緩慢治療,則可以用來消磨堅硬的積聚。炒到去除煙氣,使其呈現紫黑色,可以用來通暢腸道,也可以止瀉,但世人卻不了解這一點。腸胃沒有寒積的人,不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