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齋

《本草詳節》~ 卷之五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9)

1. 烏藥

味辛,氣溫。氣厚於味,陽也。生各處。樹似茶葉,微圓而尖,面青背白,有紋,結實如冬青子,根不甚大,才如芍藥,嫩者肉白,老者褐色。入胃、腎經。

主中惡心腹痛,疰忤鬼氣,天行疫瘴,膀胱、腎間冷氣,攻衝背膂中氣,腳氣,疝氣,氣厥,頭痛,腫脹喘急,反胃吐食,宿食不消,霍亂,瀉痢,癰癤,疥癘,婦人血氣,小兒腹中諸蟲,貓犬百病。

按:烏藥,入足陽明。其中惡鬼氣、疫瘴等症,皆陽明受病。蓋陽明開竅於鼻,而諸氣俱從鼻入也。入足少陰,故又暖膀胱冷氣,性善走下,而攻衝自止,腎與膀胱為表裡也。癰癤疥癩,成於血逆,始於氣逆,烏藥長於理三焦之氣,故並治之。《惠民局方》治中風中氣諸症,用烏藥順氣散,先疏其氣,氣順則風散也。

《濟生方》治七情鬱結,上氣喘急,用四磨湯者,降中兼升,瀉中帶補也。但專泄之品,惟與藜藿相宜,一切陰虛內熱之病,勿服。

白話文:

烏藥,味道辛辣,藥性溫熱。藥氣比味道更濃,屬於陽性。生長在各處。樹的樣子像茶樹葉,稍微圓而尖,正面青色背面白色,有紋路,結出的果實像冬青子,根部不太大,大概像芍藥那樣粗細,嫩的根肉是白色,老的根肉是褐色。歸屬於胃經和腎經。

主要治療突然發生的心腹疼痛、疰忤鬼氣(不明原因的怪病)、流行性傳染病、膀胱和腎臟之間的寒氣、寒氣上衝導致的背部疼痛、腳氣、疝氣、因氣逆導致的昏厥、頭痛、腫脹氣喘、反胃吐食、消化不良、霍亂、腹瀉痢疾、癰瘡癤子、疥瘡癩病、婦女的血氣問題、以及小兒腹中的各種蟲病,甚至貓狗的各種疾病。

說明:烏藥,主要作用於足陽明經。其中治療中惡鬼氣、傳染病等症狀,都是由於陽明經受病。因為陽明經開竅於鼻子,各種氣都是從鼻子進入的。烏藥也作用於足少陰經,所以能溫暖膀胱的寒氣,而且藥性善於向下行走,因此可以停止寒氣的衝擊。腎臟和膀胱是相互表裡的。癰瘡癤子、疥瘡癩病,是因為血氣逆亂而生,最開始都是因為氣逆,烏藥擅長調理三焦之氣,所以也能夠治療這些病。《惠民局方》治療中風等各種因氣逆引起的疾病,使用烏藥順氣散,先疏通氣機,氣順了,風邪自然就散了。《濟生方》治療因七情鬱結導致的上氣喘急,使用四磨湯,是降氣的同時兼顧升氣,瀉的同時兼顧補的作用。但是專門洩氣的藥品,只適合與藜、藿等藥物一起使用,一切陰虛內熱的疾病,都不要服用。

2. 楝子

(附:根皮)

味苦、酸,氣寒。有小毒。陰中之陽。生各處,以山中為良。入小腸、膀胱、心胞經。凡使,用核莫用肉,用肉莫用核,酒拌蒸用。

主溫疾、傷寒,大熱煩狂,上下部腹痛,瀉膀胱,利小便,殺三蟲,疥瘍,治諸疝。

按:楝實,導小腸膀胱之熱,因引心包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氣為要藥。

附:根皮,味苦,氣微寒。微毒。用白者。主遊風,熱毒,風疹,惡瘡,疥癩,並浸洗之。

白話文:

(附:根皮)

味道苦澀、酸,屬性寒涼,帶有少量毒性,是陰性中帶有陽性的藥材。各地都有生長,以山中的品質最好。歸屬於小腸經、膀胱經、心包經。凡是使用,要使用果核就不要用果肉,要用果肉就不要用果核,用酒拌過後蒸熟使用。

主要治療溫熱性疾病、傷寒,高熱引起的煩躁不安,上下腹部疼痛,能疏瀉膀胱,利小便,殺滅體內寄生蟲,治療疥瘡、瘡瘍,以及各種疝氣。

總結來說:楝實能夠導引小腸和膀胱的熱邪,因此引導心包的相火下行,所以是治療心腹疼痛和疝氣的重要藥物。

附:根皮,味道苦澀,屬性微寒,帶有微量毒性。要使用白色的根皮。主要治療遊走性風邪,熱毒,風疹,惡瘡,疥癬等皮膚病,都可以浸泡洗滌患處。

3. 五倍子

味苦、酸,氣平。生各處,川蜀者勝。生於膚木,五六月間有小蟲食其汁,老則遺種,結小球於枝葉間,漸長堅如拳大,初青久黃,宛若結成,霜降前取蒸,遲則蟲必穿壞無用。他樹亦有此蟲球,不入藥用,木性殊也。入肺、胃經。

主斂肺降火,化痰飲,止咳嗽,摻口瘡,生津液,止消渴,盜汗,齒宣,疳䘌,肺臟風毒,流溢皮膚,作風濕癬,瘙癢膿水,五痔下血不止,小兒面鼻疳瘡,解酒毒。

按:五倍子,屬金與水,噙之善收頑痰,解熱毒,佐他藥尤良。所治之症,皆取其入肺清金,收斂固脫之功也。

白話文:

五倍子味道苦澀、酸,性質平和。各地都有生長,以四川一帶的品質最好。它生長在膚木上,每到五、六月間會有小蟲吸食樹汁,老去後留下蟲卵,蟲卵會在枝葉間結成小球,漸漸長大變硬,像拳頭一樣大。剛開始是青色,久了會變成黃色,看起來好像自然生成的一樣。在霜降前採摘並蒸過,太晚的話蟲子就會蛀壞,失去藥用價值。其他樹上也有這種蟲癭,但不能入藥,因為樹的性質不同。五倍子歸肺經和胃經。

主要功效是收斂肺氣、降火、化解痰飲、止咳、治療口瘡、生津止渴、止盜汗、治療牙齦腫痛、小兒疳積、肺臟風毒引起的皮膚流膿、風濕癬、瘙癢流水、痔瘡出血不止、小兒面部及鼻子的疳瘡,以及解酒毒。

總之,五倍子屬於金和水的性質,含在口中能有效收斂頑痰、解熱毒,搭配其他藥物使用效果更佳。它所治療的病症,都是取它入肺以清肺熱、收斂固脫的功效。

4. 百藥煎

法用鮮者十斤,舂爛入缸,稻草盛蓋,𨠭七日取出,加桔梗、甘草各二兩,又𨠭七日,再搗再𨠭,周七次,曬用。無鮮者,用干倍子,水漬為之。

主清肺化痰,定嗽解熱,生津止渴,收濕,消酒。

按:百藥煎,功同五倍子,但經釀造,其體輕虛,其性浮收,味帶余甘,故治上焦心肺,咳嗽痰飲,熱渴諸病,含噙尤宜。

白話文:

製作方法是:取新鮮藥材十斤,搗爛後放入缸中,用稻草覆蓋,悶七天後取出。加入桔梗、甘草各二兩,再悶七天,然後再次搗爛,再次悶,這樣重複七次,最後曬乾備用。如果沒有新鮮藥材,可以用乾燥的五倍子,用水浸泡後製作。

主要功效是:清肺化痰,止咳退熱,生津止渴,收斂濕氣,解酒。

說明:百藥煎的功效與五倍子相似,但經過發酵釀造,藥性變得輕而虛浮,具有收斂的特性,味道帶有回甘。因此,主要用於治療上焦心肺的疾病,例如咳嗽痰多、熱病口渴等,含在口中效果更好。

5. 豬苓

味甘、淡,氣平。降也,陽中陰也。生衡山。楓之餘氣所結,形似豬糞,故名。黑色肉白者佳。入膀胱、腎經。凡使,去皮,生用。

主除濕、利水,痎瘧,中暑,傷寒溫疫,大熱發汗。

按:豬苓,苦以泄滯,甘以助陽,淡以利竅,升而能降,故與茯苓同功,但入補藥,不如茯苓耳。無濕證者勿用,有濕證而腎虛者亦忌,久服損腎昏目。

白話文:

味道甘甜、清淡,性質平和。屬性是下降的,是陽性中的陰性。生長在衡山。是楓樹剩餘的氣所凝結而成,外形像豬的糞便,因此得名。外皮黑色肉質白色的是品質較好的。歸屬於膀胱經、腎經。凡是使用,需要去掉外皮,生用即可。

主要功效是去除濕氣、利尿,治療瘧疾、中暑、傷寒溫疫,以及高熱時發汗。

說明:豬苓,以苦味來疏泄停滯,以甘味來輔助陽氣,以淡味來疏通孔竅,有上升的特性也能下降,因此與茯苓功效相似,但如果用於補藥,效果不如茯苓。沒有濕證的人不要使用,有濕證但腎虛的人也要忌用,長期服用會損傷腎臟並導致眼睛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