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詳節》~ 卷之五 (4)
卷之五 (4)
1. 茯神
(附:神木)
味甘,氣平。
主風眩風虛,五勞口乾,驚悸,多恚怒,虛而小便不利者加用之。
附:神木,心內木也。主偏風口面喎斜,腳氣痹痛,諸筋攣縮,心神驚掣,虛而健忘。
按:茯神、茯苓主皆同,但抱根而生,有依附之義,故風眩心虛、魂魄不安者,乃其專掌也。
白話文:
茯神的味道是甘甜的,藥性平和。
主要可以治療因風邪引起的頭暈目眩、身體虛弱引起的頭暈,以及五勞造成的口乾舌燥、心悸、容易發怒,還有因為虛弱導致小便不順暢的情況,可以加用茯神來治療。
附註:神木,指的是心臟內部的木氣。主要治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腳氣麻痹疼痛、各種筋脈攣縮、心神不定驚跳,以及因虛弱引起的健忘。
總之,茯神和茯苓的藥性大致相同,但茯神是環抱樹根生長的,具有依附的特性,所以對於因風邪引起的頭暈、心虛、精神魂魄不安的情況,茯神是特別適用的。
2. 吳茱萸
(附:食茱萸)
味辛,氣溫。有小毒。氣味俱厚,陽中陰也,半浮半沉。生吳地者勝。以小而陳者入藥,閉口者不用。入脾經血分、肝腎經氣分。蓼實為使,惡丹參,伏石。凡使,深湯浸去苦烈汁,七次始用。
主溫中下氣,痰冷逆氣,飲食不消,心腹諸冷絞痛,厥陰痰涎頭痛,衝脈為病,逆氣裡急,陰毒腹痛,吞酸泄瀉,疝氣,腳氣,水腫,大腸壅氣,遍身𤸷痹刺痛,殺三蟲,齒䘌,鬼魁疰氣。
按:吳茱萸,辛熱能散能溫,苦熱能燥能堅,故所主皆散寒溫中、燥濕解鬱之功而已。古云川椒善下,吳茱萸善上,食茱萸者,有沖膈、沖眼之害,何以咽喉、口舌生瘡者,醋調末貼兩足心,移夜便愈?宗奭云:此物下氣最速,腸虛人服之愈甚。謂之上行不下,似不然也。
附:食茱萸,一名辣子,味辛、苦,氣大熱。主心腹冷氣痛,食不消,冷痢,帶下。
按:辣子,能暖胃燥濕,功同吳茱萸,但力少劣爾。
白話文:
吳茱萸:
味道辛辣,藥性溫熱,帶有輕微毒性。氣味濃郁,屬於陽中有陰的藥物,藥性半浮半沉。產於吳地的品質最佳。入藥選用顆粒小且陳久的,開口的不能用。主要進入脾經的血分,以及肝腎經的氣分。以蓼實作為藥引,忌與丹參同用,會被石伏所抑制。凡是要使用,需用熱水多次浸泡,去除苦味和強烈的刺激性,浸泡七次後才可使用。
主要功效是溫暖中焦、降逆氣,可用於治療痰濕寒冷引起的逆氣、飲食不消化、心腹部位因寒冷引起的絞痛、厥陰經絡的痰涎引起的頭痛、衝脈發病引起的逆氣、腹內急迫疼痛、陰毒引起的腹痛、吞酸、泄瀉、疝氣、腳氣、水腫、大腸脹氣、全身麻木刺痛,還能殺滅三蟲、治療牙齒疾病、鬼疰等病症。
吳茱萸,性味辛熱,具有散寒、溫中的作用,苦熱則能乾燥濕氣、堅固臟腑,因此主要功效是散寒溫中、燥濕解鬱。古人說川椒善於往下走,吳茱萸善於往上走。食茱萸有衝擊胸膈、刺激眼睛的害處,為什麼咽喉、口舌生瘡的人,用醋調和食茱萸末敷貼在腳心,一夜之間就能痊癒?宗奭說:「這種藥物降氣最快,腸胃虛弱的人服用後反而會更嚴重。」因此說它只往上走不往下走,似乎不是這樣。
食茱萸:
又名辣子,味道辛辣、苦澀,藥性大熱。主要治療心腹冷痛、飲食不消化、冷痢、婦女白帶等症狀。
食茱萸,能夠溫暖胃部、乾燥濕氣,功效與吳茱萸相似,但藥力較為稍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