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詳節》~ 卷之五 (2)
卷之五 (2)
1. 柏葉
味苦,氣微溫。牡蠣、桂為使,畏菊花及面曲,入酒不拘。
主吐血、衄血、痢血,冷風歷節疼痛,去濕痹,殺五臟蟲,女人崩中赤白。皮,敷湯火傷,止痛。
按:柏葉,屬陰與金,稟堅凝之質而善守,隨月建方採葉,取其多得月令之氣,為補陰要藥。然其氣微香,則又能和陽而不偏於陰矣。
白話文:
柏葉味道苦澀,藥性稍微溫和。使用時,可以搭配牡蠣、桂枝來增強藥效,但要避免與菊花及麵麴一起使用,加入酒中則沒有禁忌。
主要能治療吐血、流鼻血、血痢等出血症狀,也能緩解因受寒引起的關節疼痛,去除體內濕氣和痹症,還能殺滅五臟內的寄生蟲,以及治療女性的崩漏(子宮不正常出血)和赤白帶下。柏樹皮則可以用來敷在燙傷或燒傷的傷口上,有止痛的效果。
總結來說,柏葉屬於陰性和金性,具有堅實凝固的特性,所以有守護身體的作用。應該按照月份的方位來採摘柏葉,以吸收更多月亮的能量,是滋補陰液的重要藥材。然而,柏葉帶有淡淡的香氣,所以也能夠調和陽氣,不會過於偏向陰性。
2. 杜仲
味辛,氣平。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折之多白絲者佳。肝經氣分藥。惡玄參、蛇蛻。凡使,去粗皮,薑汁潤透,炒去絲用。
主腎冷,腎勞,腰脊攣,腰膝痛,強志堅骨,除陰下癢濕,小便餘瀝,又潤肝燥,補肝經風虛。
按:杜仲,古方只知滋腎,好古言是肝經氣分藥,潤肝燥,補肝虛,發昔人所未發。蓋肝主筋,腎主骨,腎充則骨強,肝充則筋健,屈伸利用,皆屬於筋,杜仲入肝而補腎,子能令母實也。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質平和。氣味都濃重,藥性下沉,屬於陰性藥材。折斷後有許多白色絲狀物的是品質好的。是肝經的氣分藥。不宜與玄參、蛇蛻一起使用。凡是要使用,要去除粗糙的外皮,用薑汁浸潤使其滲透,炒過後去除絲狀物再用。
主要治療腎臟虛冷、腎臟勞損、腰背彎曲僵硬、腰膝疼痛,能強壯意志、堅固骨骼,去除陰部搔癢潮濕、小便滴瀝不盡,又能滋潤肝臟的乾燥,補益肝經的風虛。
說明:杜仲,古代方劑只知道它能滋養腎臟,好古人說它是肝經的氣分藥,能滋潤肝臟的乾燥,補益肝臟的虛弱,這發揮了前人沒有說到的觀點。因為肝臟主宰筋,腎臟主宰骨,腎臟充實則骨骼強健,肝臟充實則筋脈強韌,屈伸活動的功用,都屬於筋的功能,杜仲入肝經而能補益腎臟,是兒子能使母親強壯的道理。
3. 山茱萸
味酸,氣平。陽中之陰。生各處。木高丈餘,葉如梅有刺,二月開花如杏,四月結實如酸棗,赤色。入肝、腎經氣分。蓼實為使,惡桔梗、防風、防己。凡使,酒潤去核,不去滑精。
主腦骨痛,止耳鳴,強陰益精,暖腰膝,逐寒濕痹,老人尿不節,婦人月水不足。
按:山茱萸,氣溫主補,味酸主收,下部虛寒者,用之補養肝腎,以益其源,則五臟安和,閉者通,利者止,故雖澀劑,而能通發,六味丸用之,正取其補收腎氣而不傷於熱耳。
白話文:
山茱萸,味道酸,性質平和。屬於陽氣中的陰。各地都有生長。樹木高達數丈,葉子像梅花且有刺,二月開花像杏花,四月結果實像酸棗,呈紅色。歸入肝經、腎經的氣分。用蓼實作為藥引,忌與桔梗、防風、防己同用。凡是使用山茱萸,要用酒浸潤後去除果核,若不去核則容易滑精。
主要治療腦骨疼痛,能止住耳鳴,強壯陰氣、增益精氣,溫暖腰部和膝蓋,驅除寒濕引起的痺痛,對於老人小便失禁、婦女月經量不足等症狀也有療效。
總結來說:山茱萸,性溫而主補益,味酸而主收斂,對於下半身虛寒的人,用它可以補養肝腎,從根源上加以滋養,這樣五臟就能夠安和,閉塞的能使之通暢,泄瀉的能使之停止,所以雖然是收澀的藥物,卻能起到疏通和發散的作用。六味丸中使用山茱萸,正是取其補益收斂腎氣,而又不至於過於燥熱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