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詳節》~ 卷之九 (3)
卷之九 (3)
1. 礞石
味甘、咸,氣平。陰也,沉也。生江北,以盱山出者為佳。有青、白二種,以青者為佳,堅細青黑,打開有白星點,煅後星黃如麩金,其無星者不入藥。凡使,礞石四兩打碎,入消石四兩拌勻,炭火十五斤簇定,煅至消盡,其石色如金,取研末,水飛去消,用。
主食積不消,留滯臟腑。宿食,癥塊,積痰,驚癇,小兒食積羸瘦,婦人積年食癥,攻刺心痛,得巴豆、硇砂、大黃、荊三稜,作丸服良。
按:礞石,乃厥陰之藥,風木太過,來制脾土,氣不運化,積滯生痰,壅塞上中二焦,變生風熱諸病,故宜此藥重墜,制以消石,其性疏快,使木平氣下,而痰積通利,諸症自除,然止可用之救急,氣弱脾虛者不宜。王隱君則謂,痰為百病,不論虛實寒熱,通以滾痰丸治之,豈理也哉?
白話文:
礞石味甘鹹,性平,屬陰,沉重。產於長江以北,以盱山產的品質最佳。有青色和白色兩種,青色較好,質地堅硬細密,呈青黑色,掰開後有白色星點,煅燒後星點呈黃色如麩金,沒有星點的不能入藥。使用時,將礞石四兩打碎,加入消石四兩拌勻,用十五斤炭火固定煅燒,直到消石完全消失,礞石顏色如金,研磨成粉,用水漂洗去除消石,即可使用。
礞石主治食物積滯不消、停留在臟腑中的宿食、癥塊、痰積、驚癇、小兒食積瘦弱、婦女長期食積引起的癥塊、心痛等。與巴豆、硇砂、大黃、三稜一起製成丸劑服用效果良好。
礞石屬厥陰藥,可治療風木過盛、抑制脾土、氣機不運化、積滯生痰、阻礙上焦和中焦,進而引發風熱等病症。因此,應將礞石與消石配伍,消石性疏通,可以使風木平和、氣機下降,痰積通利,諸症自除。但礞石只能用於急症,氣虛脾虛者不宜使用。王隱君認為,痰是百病之源,不論虛實寒熱,都可以用滾痰丸治療,這是不合理的。
2. 消
味苦,氣寒。生鹵地。彼人刮掃煎汁,經宿結成,狀如末鹽,再以水化煎澄,去沙上滓腳,入蘿蔔數枚同煮熟,去蘿蔔,傾入盆中,經宿凝結,在下粗樸者為樸消,在上有芒者為芒消,有牙為馬牙消,一名英消,以芒消或馬牙消置風日中吹去水氣,自成輕飄白粉者,為風化消。謂之曰消者,以見水則消,又能消化諸物也。
凡牛馬諸皮須此治熟,故又名鹽消、皮消。又有硝石,地霜煉成,凝底成塊,亦有芒硝、牙硝之稱,性治相同。
白話文:
這種東西味道苦,性寒,生長在鹽鹼地。人們會把它刮下來,煎煮成汁,放置一夜後凝結成像鹽末一樣的粉末,然後再用水化開煎煮澄清,去除沙子和沉澱物,加入幾根蘿蔔一起煮熟,再把蘿蔔取出,倒入盆中,放置一夜凝結,底部粗糙的叫做樸消,上面有芒刺的叫做芒消,有牙齒狀的叫做馬牙消,也叫英消。將芒消或馬牙消放在太陽底下吹乾水分,自然形成輕飄飄的白粉,叫做風化消。之所以叫它「消」,是因為它遇水會溶解,也能消化其他物質。
牛馬等動物的皮需要用這種東西來處理才能煮熟,所以也叫它鹽消、皮消。此外,還有一種硝石,經過地霜煉製後,凝結在底部形成塊狀,也有芒硝、牙硝的稱呼,性質和功效與上述藥物相同。
3. 朴硝
味苦、咸,氣寒。
主六腑積聚,天行熱疾頭痛,及熱脹,腫毒排膿。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的文字是描述一種藥物或治療方法的功效和特點。 它的意思是:這種東西味道苦鹹,性質寒冷。它可以主治六種臟器(胃、小腸、大腸、膀胱、膽囊、三焦)的疾病,包括流行病引起的發燒、頭痛等症狀;也可以用於治療因熱邪引起身體浮腫、疼痛並且有化膿的情況。
4. 芒硝
(附:馬牙硝)
味辛、苦、咸,氣大寒。
主五臟積聚,久熱胃閉,除邪氣,破留血,腹中痰實結搏,通經脈,利大小便,及月水,破五淋,散惡血。墮胎。
附:馬牙硝,味甘,氣大寒。主五臟積熱伏氣,末篩點眼赤,去赤腫障翳,澀淚痛。
按:朴硝,是初次煎成者,質重濁而味酷澀,所以力緊;芒硝,是朴硝淋過煉成者,質清明而性輕爽,所以稍緩;朴硝,止可施於鹵莽之人,及傅塗之藥,若湯散必須芒硝、牙硝為佳。硝,稟太陰之精,水之子也,氣鹹味寒(注:當是味鹹氣寒),走血而潤下,盪滌三焦腸胃實熱,陽強之病,用為折治火邪要藥。
然傷寒妊娠亦用者,以大黃引之,急過胎所,直入大腸,潤燥軟堅,瀉熱而母子俱安,《經》云有故無殞此之謂歟。元素曰:惟忌三、五、七月,八、九月,余皆不妨。噫!孕婦豈能擇月而病?《內經》安有未了之言,意求詳慎,反滋疑惑矣!但須審其用之宜不宜,元素之言,可勿泥也。
白話文:
馬牙硝味辛、苦、鹹,性寒。它可以治療五臟積聚、久熱胃閉、邪氣、留血、腹中痰實結搏,通經脈,利大小便及月經,破除五淋,散除惡血,也能墮胎。馬牙硝味甘,性寒,主治五臟積熱伏氣,研末點眼可治眼赤、赤腫障翳、澀淚痛。朴硝是初次煎成的,質地沉重而味道苦澀,所以藥效強勁;芒硝是朴硝經過淋煉而成的,質地清亮,性情輕爽,所以藥效較緩和。朴硝只適合用於急症或外用藥膏,若用於湯劑或散劑,則以芒硝和馬牙硝為佳。硝石稟承太陰之精,是水之子,氣味鹹寒,走血而潤下,可以盪滌三焦腸胃實熱,治療陽強之病,是治療火邪的要藥。
不過,傷寒和妊娠期間也可用硝石,但需要配合大黃引導,直達大腸,潤燥軟堅,瀉熱,使母子平安。《經》書中所言「有故無殞」正是這個道理。有人說硝石忌用於三、五、七、八、九月份,其他月份則無妨。然而,孕婦不可能選擇月份生病啊!《內經》中怎麼會有這種不完整的說法呢?這種說法只是為了謹慎,反而讓人疑惑!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判斷是否適合使用硝石,不要拘泥於這種說法。
5. 玄明粉
味辛、甘,氣冷。忌苦參。造法:朴硝十斤,長流水一石,煎化去滓,星月下露一宿,去水取消,每一斗用蘿蔔一斤,切片同煮熟,濾淨再露一宿,取出每消一斤,用甘草一兩,同煎去滓,再露一宿,取出,以大沙罐一個,築實盛之,鹽泥固濟厚半寸,不蓋口,置爐中,以炭火十斤,從文至武煅之,待沸定,以瓦一片蓋口,仍前固濟,再以十五斤頂火煅之,放冷一伏時,取出,隔紙安地上,盆覆三日,出火毒,研末,每一斤,入生甘草末一兩、炙甘草末一兩,和勻,瓶收用。
主心熱煩躁,五臟宿滯癥結,明目,退膈上虛熱,消腫毒。
按:玄明粉,去胃中之實熱,蕩腸中之宿垢,大抵用代盆硝耳。若脾胃虛冷,及陰虛火動者,仍忌。
白話文:
玄明粉性味辛甘,氣寒,忌苦參。製法是:將朴硝十斤加入一石長流水煎煮,去除雜質,在月光下露一夜,去水,每斗加入蘿蔔一斤切片同煮至熟,過濾後再露一夜,取出一斤,加入甘草一兩,同煮去渣,再露一夜,取出,裝入大沙罐中,用鹽泥封口厚半寸,不蓋口,置於爐中,用炭火十斤從文火至武火煅燒,待沸騰穩定後,用瓦片蓋口,再用十五斤炭火煅燒,冷卻後,取出,隔紙放置地上,用盆覆蓋三日,去除火毒,研磨成粉末,每斤加入生甘草粉一兩、炙甘草粉一兩,混合均勻,裝瓶保存。
玄明粉主治心熱煩躁、五臟積滯癥結、明目、退膈上虛熱、消腫毒。
需要注意的是,玄明粉可以去除胃中實熱,蕩滌腸道宿垢,與盆硝功效類似。但脾胃虛寒或陰虛火旺者忌用。
6. 石硫黃
味酸,氣溫。有毒。產處必有溫泉,作硫黃氣。有二種:石硫黃,生南海琉球;土硫黃,生廣南。以嚼之無聲者佳,舶上倭硫黃亦佳。曾青為使,畏細辛、樸消、鐵、醋,忌一切血,犯之令人泄死。凡使,以蘿蔔剜空,入硫在內合定,稻糠火煨熟,去其臭氣,以紫背浮萍煮過,消其火毒,以皂莢湯淘之,去其黑漿。一法:或以絹袋盛,入無灰酒,煮三伏時,或入豆腐內煮,或貫入豬大臟內煮。
中其毒者,黑錫煎湯,及豬肉、鴨羹可解。
主暖腎壯陽,筋骨頑痹,冷秘冷瀉,痃癖積聚,小兒慢驚,及諸瘡疽,殺內外諸蟲。
按:硫黃秉純陽之精,賦大熱之性,能補命門真火不足。性雖大熱,能疏利大腸,與一於燥澀者不同,中病則止,亦不得過劑。諸瘡用之,取其除濕殺蟲之功耳。古人用必佐以寒藥,雖去拒格之寒,抑恐兼有伏陽在內,不得不如此回互。如無伏陽,只是陰虛,更不必以陰藥佐之也。
白話文:
硫黃
硫黃味道酸,性溫,有毒。產地一定有溫泉,會散發硫磺氣味。硫黃有兩種:石硫黃,產於南海琉球;土硫黃,產於廣南。以嚼起來沒有聲音的硫黃為佳,日本硫黃品質也很好。
硫黃常用曾青作為藥引,忌諱細辛、樸消、鐵、醋,以及一切血,若與這些東西接觸,容易導致人腹瀉致死。
使用硫黃時,可用蘿蔔挖空,放入硫黃封好,以稻糠火煨熟,去除臭味,再用紫背浮萍煮過,消除火毒,最後用皂莢湯淘洗,去掉黑漿。
還有一種方法:可以用絹袋裝硫黃,放入無灰酒中,在三伏天煮沸,或放入豆腐內煮,或穿入豬大腸內煮。
若中毒,可以用黑錫煎湯,以及豬肉、鴨羹來解毒。
功效:
硫黃具有溫腎壯陽、舒筋活絡、治療筋骨頑痹、寒秘冷瀉、痃癖積聚、小兒慢驚,以及各種瘡疽的功效,能殺滅體內外各種蟲子。
註解:
硫黃屬性純陽,性熱,能補益命門真火不足。雖然性熱,但能通利大腸,與燥澀的藥物不同,適當使用能治病,但不可過量。治療瘡疽時,是利用硫黃除濕殺蟲的功效。
古人用硫黃時,都會用寒藥佐之,雖然能去除寒氣,但可能內含伏陽,因此必須如此相互配合。若體內沒有伏陽,只是陰虛,就無需再用陰藥佐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