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詳節》~ 卷之五 (1)
卷之五 (1)
1. 卷之五
2. 木部
3. 桂
味甘、辛,氣大熱。有小毒。純陽而浮。生交趾、桂林者名菌桂;皮薄而卷若筒,又名筒桂;生廣南者,名牡桂;味薄皮厚、肉理粗虛如木,又名木桂;其名肉桂者,即菌牡去皮是也;其名桂心者,即菌牡去內外皮是也;其名桂枝者,即菌牡之枝梗也;其名官桂者,即菌牡上品供官之桂也,餘月桂等不入藥。桂枝入膀胱經,桂心入心經血分,桂肉入腎、脾經血分。
忌生蔥、石脂。凡使,勿見火。
白話文:
味道甘甜、辛辣,藥性非常熱。帶有微小毒性。性質純陽且藥性發散上浮。產於交趾、桂林的叫做菌桂;皮薄且捲成筒狀的,又叫筒桂;產於廣南的,叫做牡桂;味道較淡,皮厚,肉質粗糙空虛像木頭,又叫木桂;所說的肉桂,就是把菌桂、牡桂去皮後的成品;所說的桂心,就是把菌桂、牡桂去掉內外皮的成品;所說的桂枝,就是菌桂、牡桂的枝梗;所說的官桂,就是菌桂、牡桂中品質最好的,用於進貢給官府的桂,其餘如月桂等則不入藥。桂枝歸膀胱經,桂心歸心經的血分,桂肉歸腎經、脾經的血分。
忌與生蔥、石脂同用。凡是使用,不要用火來加熱。
4. 桂枝
主傷風頭痛,調榮解表,去皮膚風濕,橫行治手臂痛風,心痛,脅痛,及上氣咳逆,結氣喉痹。
按:桂枝,氣薄則發泄,故上行而發表;桂肉,氣厚則發熱,故下行而補腎,此天地親上親下之道也。仲景治傷寒當汗者用桂枝,又云汗多者用桂枝。一物而二用者,以太陽中風,陰弱者汗自出,衛實營虛,故發熱汗出。又云太陽病發熱汗出,此為營弱衛強,□□陽必湊,故皆用桂枝發汗,調其營氣,則衛氣自和,風邪無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能開腠理髮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調和營衛,則邪從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止汗也。
以薑棗為使者,辛甘能發散,又以行脾胃之津液,而和營衛,不專於發散也。麻黃湯不用薑棗,專於發汗,不待行其津液也。
白話文:
桂枝主要用於治療感冒引起的頭痛,能調理身體的營養和表皮,解除皮膚的風濕,也可以治療手臂的痛風,以及心痛、脅肋痛,還有呼吸困難的咳嗽、胸悶氣逆、喉嚨腫痛等症狀。
說明:桂枝的氣味較輕,有發散的作用,所以能向上走而發散表邪;桂肉的氣味較厚重,則有溫熱的作用,所以能向下走而補益腎氣,這如同天地之間有親上親下的運行道理。張仲景治療傷寒需要發汗時會使用桂枝,又說汗出過多時也用桂枝。同一種藥物有兩種用法,是因為太陽中風時,身體陰氣虛弱就會自己出汗,這是衛氣強盛而營氣虛弱所致,所以會發熱又出汗。又說太陽病發熱出汗,這是營氣虛弱而衛氣強盛,邪氣就會往陽氣的地方聚集,所以都要用桂枝來發汗,調理營氣,營氣調和了,衛氣自然也就跟著調和,風邪沒有容身之處,於是自然汗出病就好,這並不是桂枝能打開毛孔使汗出來的。汗出過多用桂枝,是用來調和營氣和衛氣,使邪氣隨著汗排出,汗自然就止住了,也不是桂枝能止汗。
桂枝方中用薑和棗作為輔助藥,是因為辛味和甘味能發散,又能運行脾胃的津液,調和營衛,並不單純用於發散。麻黃湯不用薑和棗,是專注於發汗,不考慮運行津液。
5. 肉桂
主沉寒痼冷,益火消陰,溫中健胃,堅骨強筋,咳逆上氣,喉痹,定吐,止瀉,破瘀,墮胎,下胞衣。
按:肉桂、桂心,甘入血分,辛能橫走,大熱則通行,尤益命門真火。蓋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蒸糟粕而化精微,脾胃之氣立盡,不能有生矣。所以一切陰寒之證資消陰翳,而病屬火熱者,毫不可用也。
又能疏導肝氣,以破血瘀;大熱行血,故墮胎產;直入肝腎,故利筋骨;補陰藥中用二三分,可行□滯;至於喉痹咳逆,則從治而引火歸元也;內托癰痘,引血化膿,亦必癰痘陰寒,血脈凝滯,用其熱以通迅而已。曾世榮言:小兒驚風及泄瀉,並宜用五苓散瀉丙火、滲土濕,內有桂,能抑肝風而扶脾土。
《醫餘錄》云:有人患赤眼腫痛,脾虛不能食,肝脈盛,脾脈弱,用涼藥治肝則脾愈虛,用暖藥治脾則目愈痛,但於溫平藥中倍加肉桂,制肝而益脾,一治兩得之,故曰木得桂而枯是也。有孕者炒用,乃不墮胎。
白話文:
肉桂主要治療體內深沉的寒冷病症,能增強火力、消除陰寒,溫暖中焦、健壯腸胃,使骨骼堅固、筋骨強健。還能緩解咳嗽、氣逆上衝、喉嚨腫痛,平定嘔吐、止瀉,破除瘀血,導致墮胎、幫助排出胎盤。
說明:肉桂和桂心,味甘入血,味辛能四處運行,性大熱則能暢通血脈,尤其能增益腎臟的真火。天地萬物沒有這火就不能生長,人沒有這火就不能消化食物化為精微,脾胃之氣也會因此耗盡,無法維持生命。所以一切陰寒的病症,都能靠它消除陰邪,但如果病症屬火熱,就絕對不能使用。
它還能疏導肝氣,以破除血瘀;因為性大熱能運行血脈,所以能導致墮胎;它能直接進入肝腎,所以能使筋骨強健;在滋補陰虛的藥方中加入少許(二至三分)肉桂,能疏通氣血的阻塞;至於喉痹、咳嗽等病症,則是採用反治法,用其熱性將火引回下元;內托癰腫痘瘡,使血轉化為膿,也必須是癰痘屬於陰寒、血脈凝滯的情況,才能利用它的熱性來暢通血脈。曾世榮說:小兒驚風及腹瀉,都適合用五苓散來瀉除丙火、滲利脾土的濕氣,其中含有肉桂,能抑制肝風、扶助脾土。
《醫餘錄》記載:有人患紅眼腫痛,脾虛不能進食,肝脈強盛,脾脈虛弱,用寒涼藥治療肝,則脾會更虛弱,用溫熱藥治療脾,則眼睛會更痛,但如果在溫和的藥方中加倍使用肉桂,就能夠制約肝氣、增益脾氣,一舉兩得,所以說「木得桂而枯」。懷孕的人如果用炒過的肉桂,就不會墮胎。
6. 桂心
主風寒痛痹,心腹冷痛,破血結、痃癖癥瘕,膈噎脹滿,內托癰痘,引血化膿,喉痹。
按:桂心、桂肉,只是一物,主治原同,但兼入心稍別。古人不分症治,而後人分之。姑存之可也。
白話文:
主要治療風寒引起的疼痛、關節麻木,以及心腹部冷痛。能破除血瘀結塊、腹部腫塊、癥瘕積聚,也能改善胸膈噎塞、腹脹滿悶,還能幫助瘡瘍膿腫透膿外出,引導血液轉化成膿液,並能治療咽喉腫痛。
註解:桂心和桂肉其實是同一種東西,主要治療的功效也相同,但作用於心臟的部位稍有不同。古人並沒有區分它們的具體治療效果,而是後人才加以區分的。姑且將這種區分保留下來也是可以的。
7. 柏實
味甘,氣平。生各處,泰山者佳。子圓,葉大片如雲母,葉皆側上,有微赤毛者宜入藥。外花柏葉,其樹濃葉成朵,無子;叢柏葉,其樹綠色,並不入藥。入肝、腎經。畏菊花。凡使,蒸熟曬裂,舂簸取仁,炒,研用。
主潤肝,養心氣,益五臟氣,滋腎燥,止汗,定悸,歷節,腰中重痛,腎中冷膿宿水,百邪鬼魅,小兒驚癇。
按:柏子仁,性平,不寒不燥,味甘而補,辛而潤,其氣清香,能透心腎,益脾胃,滋養之上品也。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質平和。各個地方都有生長,以泰山出產的品質最好。果實是圓形的,葉子大片像雲母,葉片都向上側生長,帶有細微紅毛的適合入藥。外花柏的葉子,樹木枝葉茂密成團,不結果實;叢柏的葉子,樹木是綠色的,都不適合入藥。歸肝經、腎經。害怕菊花。凡是使用,都要蒸熟後曬到裂開,舂打簸揚取出果仁,炒過後,研磨成粉使用。
主要功效是滋潤肝臟,補養心氣,增益五臟之氣,滋潤腎臟乾燥,止汗,安定心悸,治療關節疼痛,腰部沉重疼痛,腎臟中的寒冷膿液和積水,以及各種邪祟鬼怪,小兒驚嚇癲癇。
按:柏子仁,藥性平和,不寒不燥,味道甘甜而能補益,又辛又潤,其氣味清香,能夠通透心腎,增益脾胃,是滋養身體的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