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詳節》~ 卷之九 (2)
卷之九 (2)
1. 鐵落
味辛,氣平。系砧上打落細皮屑。
主驚邪,癲癇,善怒發狂,胸膈中熱氣,食不下,鬼疰,瘍疽。
按:鐵落,性則制木,故癇疾宜之。陽氣太盛,怫鬱不得疏越少陽,膽木挾三焦相火、巨陽陰火上行,使人善怒如狂,奪其食,不令胃火復助其邪也。飲以生鐵落,制肝木也,木平則火降,故曰下氣疾速,氣即火也。其鐵漿、鐵鏽、鐵精、鐵鏵、鐵粉、針砂,入藥皆同此意。
白話文:
鐵落是一種性味辛平的藥材,像是在砧板上打鐵時落下的細小鐵屑一樣。它主要用於治療驚嚇、癲癇、易怒暴躁、胸悶熱氣、食慾不振、疑神疑鬼、瘡瘍等病症。
鐵落的藥性可以抑制肝氣,所以對治療癲癇很有效。當肝氣過盛時,容易引起情緒暴躁、食慾不振等症狀。生鐵落可以抑制肝氣,使其平靜,從而使熱氣下降,達到治療效果。鐵漿、鐵鏽、鐵精、鐵鏵、鐵粉、針砂等,在藥性上都與鐵落相同,可以用於治療相同的病症。
備註
- 上述文字中,[ ] 內的內容是中藥材的名稱,並附有中藥材數據庫的連結。
- 中醫理論中,肝臟屬木,火克木,鐵落可以抑制肝木,使火氣下降。
2. 食鹽
味甘、咸,氣寒。漏蘆為使。凡使,水化,澄去腳滓,煎煉白色乃良。青鹽、赤鹽功同。
主見論。
按:鹽,乃水所凝結而成,其味鹹而腥,與人血味同,故咸走血;煎者,收以皂角,故味又微辛;辛走肺,咸走腎,喘嗽、水腫、消渴者,鹽為大忌,或引痰吐,或泣血脈,或助水邪故也。
然鹽為百病之主,服補腎藥用鹽湯者,引藥歸腎也;補心藥用之者,心苦虛,以咸補之也;補脾藥用之者,虛則補其母也;治積聚結核用之者,咸能軟堅也;諸癰疽、眼目、諸血病用之者,咸走血也;諸風熱病用之者,寒勝熱也;大小便病用之者,咸潤下也;吐藥用之者,咸引水聚也;骨病、齒病用之者,腎主骨,鹹入骨也;諸蠱及蟲傷用之者,取其解毒也。青鹽入腎,與食鹽同,不經煎煉,而味鹹帶甘,入藥似勝。
白話文:
藥性
味道甘甜、鹹,性寒。漏蘆為其使藥。凡是用漏蘆,需用清水浸泡,澄清去除雜質,煎煉至白色才是上等品質。青鹽、赤鹽功效相同。
分析
鹽是由水凝結而成,味道鹹帶腥味,與人血的味道相似,所以鹹味入血;煎鹽時加入皂角,使鹽的味道帶點微辛;辛味入肺,鹹味入腎,因此,對於咳嗽氣喘、水腫、消渴症的患者來說,鹽是絕對禁忌,因為它可能會加重痰液、引起吐血或加重水邪。
然而,鹽是百病之主的藥物
- 服用補腎藥時用鹽湯,可以引導藥物進入腎臟。
- 補心藥中加入鹽,是因為心臟虛弱,需要鹹味來補充。
- 補脾藥中加入鹽,是因為脾虛需要補益其母(指腎臟)。
- 治療積聚、結核時使用鹽,是因為鹹味可以軟化堅硬之物。
- 治療癰疽、眼目疾病、各種血症時使用鹽,是因為鹹味入血。
- 治療風熱病時使用鹽,是因為寒能勝熱。
- 治療大小便疾病時使用鹽,是因為鹹味潤滑通暢。
- 使用吐藥時加入鹽,是因為鹹味可以引水聚合。
- 治療骨病、齒病時使用鹽,是因為腎臟主骨,鹹味入骨。
- 治療蠱毒及蟲傷時使用鹽,是因為鹽具有解毒功效。
3. 石膏
味辛,氣寒。氣味俱薄,降也,陰也。生青、徐。白色潔淨,細文短密,如白蠟狀,鬆軟易碎,燒之白爛如粉,紅者不可用,色帶青,而文長細如白絲者,理石也;作塊而生直理,起稜如馬齒堅白,擊之則段段橫解,燒之亦易散,但硬不作粉者,硬石膏也;似硬石膏成塊,擊之塊塊方解,牆壁光明者,方解石也。惟軟石膏入胃經,止渴去火;入肺經,解肌發汗;入三焦,退皮膚大熱。
余則不過體重質堅、性寒而已。凡使,火煅用。
主胃、肺、三焦一切大熱,腸胃中結氣,中風寒熱,傷寒陽明經頭痛,發熱惡寒,日晡潮熱,小便赤濁,大渴引飲,中暑潮熱,咽熱牙痛,揩齒有益。
按:石膏,至賤之藥,而解熱如神,仲景大青龍湯,全用麻黃,止加石膏一味,以解內之煩躁,而又能助麻黃解表,所以為妙。又治傷寒陽明證,身熱、目痛、鼻乾、不得臥,此邪在陽明,肺受火制,故用辛寒以清肺,而擅西方白虎之名。《古今錄驗方》治諸蒸病,有五蒸湯,亦是白虎加參、苓、生地、葛根;《外臺秘要》治骨蒸勞熱久嗽,亦用石膏一斤,甘草一兩,此皆少壯之人,肺胃火盛能食者言也。
予治一友,久瘧年餘,被褥用棉至四十餘斤,診之脈鼓有力,每服藥加石膏三錢,服二貼,棉被減半,用石膏至六兩,而棉被全減,瘧疾亦愈。此熱極似水,世俱以陽虛補之,豈不誤哉。但有血虛發熱,及脾胃虛勞,初得病時,證亦多同,不識誤用,則不可救也。
白話文:
石膏味辛,性寒。氣味都很淡薄,有下降的特性,屬於陰性。生長在青色、濕潤的地方。石膏的顏色潔白乾淨,紋理細密,像白蠟一樣,質地鬆軟容易碎裂,燒起來會像粉末一樣變成白色,如果石膏顏色發紅就不能使用。石膏中顏色帶青,紋理細長像白絲一樣的,是石灰石;呈塊狀,紋理直而平整,邊緣有棱角,堅硬潔白,敲擊後會斷成一段一段的,燒起來容易散開,但堅硬不變成粉末的,是硬石膏;看起來像硬石膏,成塊狀,敲擊後會分成一塊一塊的,表面光滑的,是方解石。只有軟石膏能入胃經,止渴去火;入肺經,解肌發汗;入三焦,退皮膚的燥熱。
石膏除了性寒、質地堅硬外,並沒有其他的特別之處。使用石膏時,需要用火煅燒後才能使用。
石膏主治胃、肺、三焦一切燥熱,腸胃積氣,中風寒熱,傷寒陽明經頭痛,發熱惡寒,午後潮熱,小便赤濁,口渴引飲,中暑潮熱,咽喉燥熱牙痛,用石膏刷牙也有益處。
古人說:石膏是最便宜的藥,卻有神效解熱。張仲景的《傷寒論》中大青龍湯,全部用麻黃,只加了一味石膏,就能解內熱煩躁,又能幫助麻黃解表,所以很精妙。治療傷寒陽明證,表現為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乾燥、不能平臥,這是邪氣在陽明經,肺受火氣所制,因此用辛寒的石膏來清肺,所以石膏又名「西方白虎」。《古今錄驗方》中治療各種蒸蒸發熱的疾病,有五蒸湯,也是白虎湯加人參、茯苓、生地、葛根;《外台秘要》中治療骨蒸勞熱久咳,也用石膏一斤,甘草一兩,這些都是針對年輕力壯、肺胃火旺、能吃的人來說的。
我治療一位朋友,長期患瘧疾一年多,需要用棉被四十多斤才能保暖,診斷他的脈象洪大有力,每次服藥都加石膏三錢,服用兩帖,棉被就減少了一半,用了石膏六兩,棉被就完全不需要了,瘧疾也好了。這種熱症就像水一樣,很多人都用補陽虛的方法來治療,這不是誤診嗎?但是有血虛發熱,以及脾胃虛勞,剛得病時,症狀也很相似,如果不了解清楚就誤用,那就無法挽回。
4. 滑石
味甘,氣寒。生粵西猺洞,山東蓬萊縣出者亦佳。有黑、白二種,功皆相同。凡使,以牡丹皮煮過,水淘,曬乾用。
主燥脾濕,降胃火,蕩胸中積聚寒熱,化食毒,逐凝血,利小便,通九竅六腑津液,止消渴,療黃疸,水腫,腳氣,泄上令下行。
按:滑石,滑能利竅,不與諸淡滲藥同。入蔥、豉、生薑,則上發表邪;入豬苓湯兼阿膠,則下利水道,為蕩熱燥濕之劑。蓋發表是蕩上中之濕熱,利水道是蕩中下之濕熱,熱散則三焦寧而表裡和,濕去則闌門通而陰陽利。益元散通治表裡上下諸病,蓋是此意。無甘草以和之,勿用。
白話文:
藥材描述
滑石,味道甘甜,性寒。原產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的猺洞地區,山東省蓬萊縣出產的品質也很好。有黑色和白色兩種,功效相同。使用時,需先用牡丹皮煮過,用水淘洗乾淨,再曬乾備用。
藥效
主治脾胃濕熱,降胃火,清除胸中積聚的寒熱之氣,化解食物中毒,驅散凝結的血液,利尿,暢通九竅和六腑的津液,止渴,治療黃疸、水腫、腳氣,使上焦之氣下行。
藥性分析
滑石,因其滑利之性,能通暢竅道,不宜與其他淡滲藥物一同使用。與蔥、豉、生薑同用,則可發散表邪;與豬苓湯和阿膠同用,則可利水通便,是治療熱燥濕邪的良藥。
發散表邪,是清除上焦和中焦的濕熱;利水通便,是清除中焦和下焦的濕熱。熱邪散去,三焦通暢,表裡和諧;濕邪去除,闌門通暢,陰陽調和。益元散可以治療表裡上下各種疾病,正是基於這個原理。
需要注意的是,滑石不能與甘草同用,因為甘草會減弱滑石的藥效。
5. 代赭石
味甘、苦,氣寒。生各處,以雁門者良。無真者,以左顧牡蠣代之。入心、肝經。凡使,火煅醋淬,研細水飛過用。
主反胃,吐血,衄血,腸風,瀉痢,脫精,遺溺,陰痿不起,驚氣入腹,女子月經不止,安胎,產難,胞衣不出,崩帶,小兒疳疾驚癇。
按:代赭石,甘寒能涼血,故主諸血證;重以鎮虛逆,故主驚氣諸證。《經》曰:壯火食氣,少火生氣。人知陽虛陰痿,不知火氣太盛,如諸物見火則軟,亦能令陰痿不起,苦寒泄有餘之火,而陰起矣。仲景治傷寒汗吐下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亦取其重鎮耳。
白話文:
代赭石藥性解說
藥性:
代赭石味甘、苦,性寒。各地都有生長,以雁門產的品質最佳。如果沒有真正的代赭石,可以用左顧牡蠣來代替。代赭石入心、肝經。
炮製方法:
使用時,必須用火煅燒,再用醋淬火,研磨成細粉,用水飛過濾後使用。
主治:
- 反胃、吐血、鼻出血、腸風、瀉痢、遺精、尿失禁、陽痿、驚嚇導致腹部不適、女性月經不斷、安胎、難產、胎盤不出來、崩漏、小兒疳積、驚癇。
藥性分析:
代赭石甘寒,可以涼血,因此可以治療各種血證。其性重,能鎮壓虛逆,所以可以治療驚氣等症狀。
《經》書中說:陽火壯則能食氣,陰火少則能生氣。人們知道陽虛會導致陰痿,卻不知道火氣太盛也會導致陰痿。就像各種物品遇到火都會變軟,過盛的火氣也會導致陰痿。代赭石苦寒,可以洩去多餘的火氣,讓陰氣恢復,從而治療陰痿。
張仲景在治療傷寒患者因汗吐下後出現心下痞硬、噫氣不除的症狀時,也用代赭石來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