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齋

《本草詳節》~ 卷之四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4)

1. 孩兒茶

味甘、澀,氣平。出南方諸國。小塊潤澤者為上。

主清上膈熱痰,生津,除濕,一切諸瘡,定痛,生肌。

白話文:

味道甘甜、帶有澀味,藥性平和。產於南方各國。小塊、表面潤澤的品質較佳。

主要功效是清除上焦的熱痰,促進體液生成,去除濕氣,治療各種瘡瘍,止痛,促進肌肉組織新生。

2. 甘松香

味甘,氣溫。生黔、蜀。細葉,引蔓叢生。得白芷、附子良。

主惡氣,卒心腹痛滿,去鬱氣,風疳,齒䘌。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質溫和。產於黔地(今貴州一帶)和蜀地(今四川一帶)。葉子細小,藤蔓互相牽引叢生。與白芷、附子一起使用效果更好。

主要治療惡氣(可能指穢濁之氣或體內不適之氣),突然發作的心腹疼痛脹滿,能去除鬱悶之氣,治療風疳(皮膚病的一種),以及牙齒腫痛。

3. 山柰

味辛,氣溫。生廣中。根、葉皆如生薑,作樟木香氣,干則皮赤黃色。

主暖中,闢瘴,心腹冷氣痛,寒濕霍亂,風蟲牙痛。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質溫熱。產於廣東一帶。它的根和葉子都像生薑,帶有樟木的香氣,乾燥後外皮呈紅黃色。

主要作用是溫暖脾胃,驅除瘴氣,可以治療心腹冷痛、寒濕引起的霍亂、以及風蟲造成的牙痛。

4. 景天

味苦,氣平。人多栽石山上。二月生苗,脆莖,微帶赤黃色,高一二尺,折之有汁,葉淡綠色,光澤柔厚,狀似長匙頭而不尖,夏開小白花,結實如連翹而小,中有黑子如粟粒。苗、葉、花併入藥。

主風疹惡癢,赤眼,頭痛,火瘡,丹毒,遊風,帶下。

白話文:

味道苦,性平。人們大多將它種植在石頭山上。二月長出幼苗,莖是脆的,稍微帶點紅黃色,高度約一到二尺。折斷莖會有汁液流出,葉子是淡綠色,有光澤,柔軟而厚實,形狀像長湯匙頭但不尖。夏天開小白花,結的果實像連翹但比較小,裡面有黑色的籽,像小米粒一樣。幼苗、葉子和花都可以入藥。

主要治療風疹引起的皮膚搔癢、眼睛紅腫、頭痛、火瘡、丹毒、遊走性皮膚病和婦女帶下病。

5. 鵝不食草

味辛,氣溫。生石縫及陰濕處。小草也,高二三尺,冬月生苗,細莖,小葉,形如嫩胡荽,氣辛薰不堪食,夏開細黃花,結細子,極易繁衍,僻地則鋪滿也。汁制砒石、雄黃。

主通鼻氣,去目翳,開耳聾,吐風痰、瘧痰,齁䶎,頭腦痛,及痔病瘡腫。

按:鵝不食草,氣溫而升,味辛而散,能通於天,頭與肺,清氣所居,與天同體,故主治之。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質溫熱。生長在石頭縫隙和陰暗潮濕的地方。是一種小草,大約長到二三尺高,冬天長出幼苗,莖細,葉子小,形狀像嫩的胡荽,氣味辛辣熏鼻,難以下嚥。夏天開黃色小花,結細小的種子,極容易繁殖,在偏僻的地方會蔓延成一片。它的汁液可以調製砒石和雄黃。

主要功效是疏通鼻子的氣息,去除眼睛的翳障,治療耳聾,可以催吐風痰和瘧疾引起的痰,以及打鼾、頭痛和腦部疼痛,還有痔瘡和瘡腫。

總結來說:鵝不食草,性質溫熱且向上升發,味道辛辣且能發散,可以通達到頭部和肺部,因為頭和肺是清氣所聚集的地方,與天相似,所以能治療這些部位的疾病。

6. 卷柏

味辛、甘,氣平。生山谷石間。宿根紫色,多須,春生苗,似柏葉而細,拳攣如雞足,高三五寸,無花、子。凡使,鹽水、井水各煮一時,曬、焙用。

主咳逆,脫肛,淋結,頭中風眩,癥瘕,血閉,絕孕。生用破血,炙用止血。

按:卷柏,辛能散結、潤燥,甘能緩中、益血,故主諸病。

白話文:

味道辛辣、甘甜,藥性平和。生長在山谷的石頭縫隙間。它的宿根是紫色的,有很多鬚根,春天長出新苗,葉子像柏樹葉但比較細小,捲曲像雞腳,高度約三到五寸,沒有花和果實。使用時,要先用鹽水和井水各煮一個時辰,然後曬乾或烘乾備用。

主要治療咳嗽氣逆、脫肛、小便淋漓不暢、頭部中風眩暈、腹中腫塊、閉經、不孕。生用可以破血散瘀,炙烤後則能止血。

總結來說,卷柏的辛味可以散結、滋潤乾燥,甘味可以緩和中焦、補益氣血,所以可以治療多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