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詳節》~ 卷之四 (13)
卷之四 (13)
1. 茅根
味甘,氣寒。生各處。入藥用白茅根。其莖短小,三四月開白花,成穗,結細實,白軟如筋,有節,可蓋屋,其根甚長。餘菅茅、黃茅、香茅、芭茅,不如白茅根入藥最勝。
主瘀血,血閉,寒熱,諸血吐衄,及尿閉,五淋,客熱在腸胃,傷寒噦逆,肺熱喘急,水腫,黃疸,酒毒,消渴,婦人崩漏,月經不勻。
按:茅根,甘能除伏熱,利小便,故能主諸血、噦逆、喘急、消渴、黃疸、水腫,世因微(注:微,上或下似有脫漏)而忽之,惟事苦寒之劑,致傷沖和之氣,烏足知此哉。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屬寒涼。生長在各地。入藥使用的是白茅根。它的莖短小,三四月開白色花,呈穗狀,結細小的果實,根莖白色柔軟像筋,有節,可以用來蓋屋頂,它的根非常長。其他的菅茅、黃茅、香茅、芭茅,在藥用效果上都不如白茅根。
主要治療體內瘀血、閉經、寒熱症狀、各種出血(如吐血、流鼻血),以及小便不通、五淋病、客熱在腸胃、傷寒引起的打嗝、肺熱引起的喘息急促、水腫、黃疸、酒精中毒、糖尿病、婦女崩漏、月經不調。
說明:茅根,味甘能夠清除潛伏在體內的熱邪,並且有利尿的功效,所以能夠治療各種出血、打嗝、喘息急促、糖尿病、黃疸、水腫等症狀。世人因為(可能原文有脫漏,應為「作用微弱」之意)而忽略了它,只一味使用苦寒的藥物,導致損傷了身體的平和之氣,又怎麼能了解它的真正功效呢!
2. 苧根
味甘,氣寒。生各處。苗高七八尺,葉如楮葉而無叉,面青背白,有短毛,根黃白輕虛,二八月採。
主天行熱疾,大渴大狂,止消渴,通五淋,胎產前後發熱煩悶,敷丹毒,服金石人熱燥,罯蛇蟲咬。
按:苧根,大能除熱,補陰而行滯血,人多忽之。與產婦作枕,止血暈;產後腹痛,以苧安腹上即止也。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質寒涼。各地都有生長。莖苗高約七八尺,葉子像楮樹葉但沒有分叉,正面呈青色,背面呈白色,有短毛。根部呈黃白色,輕而鬆軟,在二月和八月採收。
主要治療時行發熱的疾病,口渴嚴重、狂躁不安,能止渴、通利小便,治療小便淋漓不暢,以及婦女懷孕生產前後發熱煩躁,外敷可治療丹毒,服用金石藥物引起身體燥熱,外敷可治療蛇蟲咬傷。
總之,苧根,能大大地清除熱邪,滋養陰液並疏通行滯的血瘀,人們大多忽略了它的作用。將苧根給產婦當枕頭,可以止血暈;產後腹痛,把苧根放在腹部上就能止痛。
3. 蜀葵(附:冬葵、黃蜀葵、菟葵、龍葵)
味甘,氣微寒而滑。處處植之。莖高五六尺,葉似絲瓜而有歧叉,花似木槿而大,惟紅白二色入藥。
主淋瀝,下痢,催生,赤白帶。
按:蜀葵,寒滑潤利,凡氣血之燥,皆能主之。
附:冬葵、黃蜀葵、菟葵、龍葵,主治多同。
白話文:
蜀葵,味道甘甜,性質稍微寒涼且滑潤。各地都有種植。莖高約五六尺,葉子像絲瓜但有分叉,花像木槿花但更大,只有紅白兩色入藥。
主要用於治療小便淋瀝不盡、腹瀉、催生、以及婦女赤白帶下等症狀。
總結來說,蜀葵因為其寒涼滑潤的特性,凡是氣血乾燥的症狀,它都能治療。
附帶說明:冬葵、黃蜀葵、菟葵、龍葵,它們的治療功效大多與蜀葵相同。
4. 乾薹
(附:屋遊、垣衣、土馬騌、陟釐、井底苔、船底苔、瓦松)
味鹹,氣寒。生海中,如韭菜。彼人干之為脯,與陟里生水中石上者不同。
主癭瘤結氣,心腹煩悶。吹鼻,止衄血。消茶積。
附:屋遊,味甘,氣寒。系生屋上陰處苔。主利膀胱吊氣,浮熱在皮膚,時氣煩悶,小兒癇熱。
附:垣衣,味酸,氣冷。系生磚牆上苔。主黃疸。
附:土馬騌,味鹹,氣冷。系生土牆上,比垣衣更長。主熱毒,衄血,骨蒸。
附:陟釐:味甘,氣大溫。系生水中石上,如發。主搗汁,治天行病心悶,止泄痢,消穀,溫中。
附:井底苔,味甘,氣大寒。主水腫,漆瘡,熱瘡。
船底苔,味甘,氣冷。主天行狂病,鼻洪,吐血。
附:瓦松,味酸,氣平。主口中乾痛,血痢,大腸下血,燒灰服。
按:乾薹等,皆感瓦石之氣而生,故治療不甚相遠。
白話文:
乾薹,味道鹹,性質寒涼。生長在海中,形狀像韭菜。當地人將它曬乾做成肉乾,和生長在水中石頭上的陟釐不同。
主要治療癭瘤、氣結,以及心腹煩悶。吹入鼻中,可以止鼻出血。也能消除茶葉引起的積食。
附帶一提:屋遊,味道甘甜,性質寒涼。是生長在屋頂陰暗處的苔蘚。主要治療膀胱氣滯、皮膚浮熱、流行性煩悶、小兒癇熱等症狀。
附帶一提:垣衣,味道酸澀,性質寒涼。是生長在磚牆上的苔蘚。主要治療黃疸。
附帶一提:土馬騌,味道鹹,性質寒涼。是生長在土牆上的苔蘚,比垣衣更長。主要治療熱毒、鼻出血、骨蒸等症狀。
附帶一提:陟釐,味道甘甜,性質大溫。是生長在水中石頭上的苔蘚,像頭髮一樣。主要將它搗汁,治療流行病引起的心悶、止瀉、促進消化、溫暖中焦。
附帶一提:井底苔,味道甘甜,性質大寒。主要治療水腫、漆瘡、熱瘡。
船底苔,味道甘甜,性質寒涼。主要治療流行性狂病、鼻出血、吐血。
附帶一提:瓦松,味道酸澀,性質平和。主要治療口乾疼痛、血痢、大腸出血,燒成灰後服用。
總結:乾薹等這些東西,都是因為接觸到瓦石之氣而生長的,因此治療的功效也大同小異。
5. 使君子
味甘,氣溫。生交、廣、閩、蜀。藤如葛,繞樹而上,葉如五加葉,五月開花,一簇一二十葩,細色如海棠,實長寸許,五瓣合成,有稜,先時半黃,老則紫黑,仁長如榧仁,色味如慄,久則油黑不可用。
主小兒五疳,小便白濁,瀉痢,健脾胃,除虛熱,殺蟲。
按:使君子、榧子,甘而殺蟲,餘殺蟲藥多苦辛也。每月上旬,侵晨空腹食數枚,或以殼煎湯嚥下,次日蟲皆死而出,飲熱茶即瀉。此物味甘氣溫,既能殺蟲,又益脾胃,所以斂虛熱,止瀉痢,為小兒諸病要藥。多食亦損人。
白話文:
使君子,味道甘甜,藥性溫和。產於交趾、廣州、福建、四川等地。它的藤蔓像葛藤一樣,纏繞著樹木往上生長,葉子像五加葉。五月開花,一叢花有十幾二十朵,花朵細小顏色像海棠花。果實長約一寸,五個瓣合成,有稜角,剛開始是半黃色,成熟後變成紫黑色。果仁長得像榧子的果仁,顏色和味道像栗子,放久了會變油黑就不能用了。
主要治療小兒因營養不良引起的五疳病症,小便混濁,腹瀉,能夠健脾胃,消除虛熱,殺滅寄生蟲。
說明:使君子和榧子,都是甘甜而且能殺蟲的藥,其他殺蟲藥大多是苦辣的。每月上旬,清晨空腹吃幾顆,或是用果殼煎湯喝下,第二天蟲就會死掉並排出體外,喝熱茶就會腹瀉。使君子味道甘甜藥性溫和,既能殺蟲,又能補益脾胃,所以能夠收斂虛熱、止瀉,是治療小兒各種疾病的重要藥物。但吃太多也會對身體有害。